儒家思想深入影响了中国文化,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影响深远,因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那么道家思想则是中国哲学的支柱。道家思想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被动或超凡脱俗,实际上,它是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的。而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我们的理性思维,还包含了我们的家国情怀、社会关怀和人生感悟,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体现。
一、道家文化经典的当代启示。2007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首届道德经国际论坛”上,围绕论坛主题“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我发表了“冲突世界中的和谐对话”演讲,从“地球暖化与道法自然”、“单边主义与殊途同归”、“贵柔谦下的现代意义”、“齐物精神与玄同之境”四个方面论证了老子和谐观给世人的提示。
二、中国文化的“道”“德”传统。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崇道尚德”,这个主题非常好,彰显了中国历史上“孔老对话”以来最核心的命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论“道”64次,论“德”46次(各个版本有所不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在《论语》中“道”一共是89次,在言论中论“道”59次,“道”在孔子弟子等他人的言论中出现了30次,足以说明儒家思想对“道”的倡导。当然,孟子、荀子等对于“道”“德”也各有论述,比如孟子主张“尊德乐道”,荀子将“道”“德”并称等等。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都是以“道”为理想人格、品质,以“德”为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哲学的“道”“德”论说。作为中国哲学基本范畴,“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坦途;哲学上用“道”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规律或者原理,是对整个客观实在的说明,强调事物的统一性;如果用“道”来描述我们具有同通性的群体性的人,则可以解释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的‘精气’”。“德”作为哲学命题,指的是事物的具体规律,“德者,道之功”,强调事物的特殊本质或殊异性,用来指涉人类道德品质的“德”的概念,则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人们意识到“天不可信”,必须要“明德”“敬德”“修德”,不断提升个人内心修养,才能“以德配天”。
庄子《齐物论》一句很重要的话“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这已经反映了道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个体殊异性可以相互涵摄、相互会通,个体之间能够会通为一个彼此同通的群体,相互关联起来。
(本文作者:陈鼓应,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本文为陈鼓应教授在第五届国际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论坛所作发言提纲,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