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陈性定
2015-07-22
仙都志
经名:仙都志。元代陈性定编。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仙都志序
疆理之书,肇於禹贡而具於职方,然水有经,郡邑有乘,此《仙都志》所由作也。仙都,东昊胜,事在道家书,为祈仙洞天,爰自发迹轩辕,由唐建,宋锡名, 荐祉符瑞,屡臻圣朝。延佑问,贞士赵虚一载奉玺书来领厘事山川草木昭被宠光独峰炼溪,若增而高浚而深也。住山陈君此一载笔于编,沿革瑰奇,巨细毕录,其有 功兹山者欤。吾闻蓬莱在望而风辄弘去,桃源既入而路忽迷,则名山大川岂人人之所能周览哉。此编目击道存可以卧游矣。至正戊子五月既望。
仙都志卷上
玉虚住山少微陈性定此一编集
独峰山长番阳吴明义仲谊校正
山川
仙都山,古名缙云山。按道书洞天三十六所,其仙都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周回三百里,黄帝驾火龙上升处,山巅有石屋,世传为洞天之门。《史记》 载:缙云本黄帝夏宫之名。张守节云:枯州缙云县,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记》:唐置缙云县。又以枯州为缙云郡,盖以其地有缙云山故也。今县在山之西二十三 里。《图经》云: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有彩云起於李溪源,覆远缙云山独峰之顶,云中仙药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 奉倩上其事于朝,救改今名。
独峰山,一名仙都石,谢灵运《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高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远 而望之,低於步虚,迫而视之,步虚居其下。旧《东阳记》:一名丹峰山。昔黄帝尝乘龙车登此山,辙迹犹存。自唐白乐天以下,古今名贤,留题有什。
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迭蟑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日斗岩。谢灵运《名山记》云: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 羊角。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刘澄《山水记》云:缙云台,黄帝炼丹之所。《舆地志》云:缙云堂即三天于都。山巅平敞,有若坛惮,是其地也。
童子峰,在独峰侧,其状如笋。独峰之腰有窍若脐,此峰平脐,故名。括苍旧志云:独峰山旁,一石峭立,谓之童子峰。
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旸谷左。宋绍兴问转运使李士举尝游仙都,过徐氏山居,赋诗有:华屋重重对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后晦庵朱先生弥节于此,其名益着。
隐真洞,在步虚山巅,与独峰相对,洞口岩石玲珑宛若窗牖,峻绝难跻,罕有到者。按《郡志》云:唐刘隐真先生修炼之所。
仙水洞,在步虚山麓,《郡志》一名镜岩洞。中有泉出自崖窦问,滴于石池,虽大旱不竭。唐周景复先生修炼之所。名公磨崖记游者众。
金龙洞,在步虚山东,中有二洞相连,通明开敞。旧志云:洞深不可测,道家谓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龙玉简於其中。
天堂洞,在仙都山东,双龙洞左,高峻,人迹罕到。洞中石壁正面列二圆穴,右者浅而左者深,有龙居之,旱祷必应。洞旁又二石洼,左者水清常溢,右者水浊,或缩名日月泉。山后别有一洞,俗呼为天堂山,内筑精舍,扁日清虚。
忘归洞,在仙都山西,可坐数十人,洞外有石耸出溪流之上,游者登览尽得仙都之胜,使人忘归,名忘归台。
初旸谷洞,一名倪翁洞。临於练溪之上,左右岩石奇怪,对望独峰。《郡志》云:谷在仙都山西,初入颇阴隘,少进有石室洞房,虚敞可居,以东向先得日,故 名初旸。正东石壁有窍,大如盘盂,初旸光射室中,烂然五采,其外晴波万斛,有如烁金。或云倪翁洞在缙云县东半里,讹也。宋嘉泰问,郡人陈百朋《续志》云: 洞正属仙都山练溪旁初旸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大字,或云李阳冰篆,今考谷中有磨崖初旸谷三楷字,倪翁洞三篆字,古老相传昔有倪长官隐居于此,今失其名。宋乾 道问郡守钱竽题仙都诗云:初旸便是扶桑谷,洞裹倪翁招我来。则知倪翁洞即初旸谷明矣。又日云堂洞。右山中岩洞固多,自来唯六洞着名。
双龙洞,在独峰之东,灵泽庙左,盘石横跨山涧中,其下空洞通人,虽大旱清流不竭。宋绍兴问久旱,玉虚道士游先生望云气,至其所见二巨蛇盘旋石下,饮水 不去,遂祝之雷雨,随至合境沾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内左有阴穴横穿而上,昔尝有人明炬而进,莫穷其源,至今早梼必应。时行沛泽,或见雷光。洞前涧水 深处,即古所谓游龙泓,又日龙泓洞。宋人胡志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题咏。
状虎岩,在独峰之西,书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铨伏,一名驻狮岩。
翔鸾峰,在独峰之南,回澜亭左,山巅有二石,状如鸾鹤,展翅翔舞,俗呼为丫叉岩。
灵龟石,在独峰之北,仙都界石之旁,山麓有巨石倚立,宛若大龟,昂首而上,乡人验其燥湿以占雨旸。
小蓬莱,在练溪之下,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岛,上多怪石奇树,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镌歌咏于崖以记登览之胜。游者泛舟而入,恍 若蓬瀛之境。参政四明楼公钥大书小蓬莱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今废。傍有合掌洞,可容数十人。石壁高处横列十余穴,若玑贯组,名大组岩。其东复耸一岩,上 广下敛,日雨蓑岩。
小赤壁,在川石潭上,按《郡志》云:在仙都之东,濒溪壁立,高可千尺,峰峦奇秀,壁下空洞,潭水凝湛,莫测其深,泛舟而游,迥出尘外。迩流一舍余,亦有一岩,郡人参政何公澹书小赤壁三字磨于崖。虽地异而名同,故并录于此。
仙释岩,在小赤壁之西岸,有石挺然森列于溪之许,问有状如仙人释子之像者,玉虚山地多在其侧而古籍常以仙人石为界。
黄僇赤岩,在仙都山之东麓,有崖壁立,横亘数十寻,岩窦给讶,色绚五彩,远望如云锦,近视若霞销,今土人立田社於岩下。
天师岩,与赤岩对峙,岩下有洞可立二十人,内有阴穴直下通于溪。古老云:昔人值早,往元真护国天师祖庙请香火于兹,致梼获应,遂建殿于洞前,因名。其岩厥后殿址荡于水,至今乡人犹望洞而祀之。
东蒙岩,在初旸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于深潭之滨,岩下可以泛舟,海上有仙山日:东蒙。泰岳之南山名东蒙,此岩之名莫详所出。或云岩正朝东,太阳将晖,水光互映,而日东蒙,亦取初旸之义,二字未知孰是。
玉饭岩,在初旸谷右,山半有石,突起如饭,岩下有穴,宛若鳌门,天将雨则岩上雾气如炊,溪流暴涨则门内有如釜沸之声。《括苍旧志》云:一名碧云洞,又号张公宠。莫详所由。
杨郎洞,在初旸谷后,驿道之旁,洞中高下二级,可容二十余人。古老相传昔有杨郎居此,以符药济惠於往来者,后人思之,立祠于中。
仙岩洞,在好山之北,仙岩市上,山半有洞,深旷高明可立百余人。今市民立田社于中。
梯云洞,在仙都山西,与雨衰岩对峙,岩下空洞若磴,自山根循至山腰长六十余丈,一名长亭。其上深敞处土人尝构屋於中,近废。
鼎湖,即独峰顶上湖也。尝生莲花。按唐宋以来,名公题咏,并以鼎湖称之。
炼金溪,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则名炼金。水中有石与独峰之根连续一片,其平如砥,两岸相望阔三十余丈而水深仅尺许。按《郡志》仙都之里曰炼金里,溪日 炼金溪,渡日炼金波,然莫考其所出。据唐韦加《仙都山铭》日:丹穴傍起,金溪下融。又唐隐真先生《玄墟志》日:炼金溪畔,足以濯缨。则炼金之名古矣。
金华潭,在炼金溪下深处。古老相传鼎湖金莲花瓣尝飘坠于此,因而得名。
练溪,又在金华潭之下,水光若练,故名。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初旸谷洞前。水中有大人迹犬马蹄痕。又有石井,深不可测。
丹井,在玉库正殿之西南隅。隐真先生尝汲以炼丹一至今泉清味甘,冬温夏寒,虽早撩不枯滥。
玉泉池,在双龙洞下,其色玉洁。
放生池,在玉虚官外,以婶涧水既广且'深,自昔为放生之所。其,一在妙庭观前。
天塘,在天堂洞后山顶,冬夏不竭。
梳水织,在小蓬莱上大溪中一,两岸相接唯片石状。榈阔三十余寻,水落石出之时,余波分派而流以渡。俗呼为偶轿岩。
朴头石,在炼金溪中,以状似而名之。
祠字
玉虚官,在仙都山中,即玄都祈仙洞天黄帝飞升之地。自唐天宝戊子以独峰彩零仙乐之瑞,刺史苗奉倩奏闻敕封仙都山,周回三百里禁樵采捕届它、!猎,建黄 帝祠宇,岁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宋治平乙巳改赐今名。宣和庚子毁于寇。道士游大成.乃即旧基,再谋营造。时官东坐西向,阴阳者流谓虎瞰而角法宜改。为景定 庚申,郡守安刘取朝旨,命道士陈观定迁宫地向,不期年而告成。元延佑,庚申,道士赵嗣棋钦受宣命,佩服颁降处州路仙都山玉虚宫提点所五品印章,主领宫事。 再奉玺书护持,改复甲乙,及蒙集贤院暨天师正一教主大真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各给榜据,俾永遵守。一由是官门增重旧观。本官殿宇开列于左。
金阙寥阳宝殿,郡人叶嗣昌书额。
黄帝祠宇,唐缙云县令李阳冰篆额。
飞天法输藏殿,宋朝乾道己卯,道士李伯祥创立法输,规模宏美,郡人陈沂书扁。
天一真庆行宫。
三元三官圣堂。
梓潼帝君行祠。
洞天仙官祠。
玉虚真官祠。
衍教堂,郡人何传书扁。
隐真堂,韩永锡书扁,昊俊尝留题,今奉锺吕诸仙像,方丈扁日#1,天开图画,文公五代孙朱煌九岁书。
风雨堂,昊兴赵孟俯书扁。
金莲绾,蜀郡虞集书扁。
玉虚宫门,东阳赵霆篆额。
祈仙洞天门,邑人潜说友篆额。
仙都山门,赵孟俯书额。
片云亭,取乐天片云孤石之咏为名。
回澜亭,在金华潭上,郡人何宗姚书扁。
仙都蜕轩。
竞秀轩。
撷芳轩。
练玉轩。
驻鹤亭,在洞天门外。
照水亭,在放生池上。
忘归亭,在忘归洞前。
妙庭观,在仙都山东,金龙洞上,唐成通元年隐真刘先生所建,又筑玄墟於其后。乾符三年,门人朱惠思诣阙请观额,蒙锡以仙都之号。景福元年,江东罗隐作记,宋治平二年,改赐今名。元皇庆元年,玄妙葆真道士陈怀玉钦奉玺书复为甲乙,世袭香火,由是振兴。
独峰书院,在炼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熙壬寅,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未报,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於此藏修为宜之语。绍定戊子,郡人开国叶公嗣昌始就此创礼殿为讲贯之所。咸淳丁卯,邑人尚书潜公说友,即旧址而广大之。基址并系玉虚山也。
灵泽庙,在双龙洞前,即双龙之灵。《郡志》云:宋咸淳七年,知县陈绍若梼雨有感,保奏敕赐庙额,至今士民祈雨辄应,古庙甚隘,恒定新之。
赵侯庙,在仙都山西,梯云洞侧。按《郡志》:庙在仙都乡,一方咸敬奉之。侯乃后汉赵炳也。庙前有石如船,《郡志》云:石有如舟者,俗呼为赵侯船,或如 杖、如履、如瓮,皆以侯名。按东汉方术传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贵尚清俭,祀神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疗病皆除。东入章安,今台州也。百姓 神服,既殁,遂立祠焉。至今蚊纳不入。又传注日:炳故祠在姿州永康县东,俗呼为赵侯祠。江南犹传赵侯禁法以疗疾,云今正一宗坛给赵侯禁气录,即此所谓赵侯 禁师者是,而历家亦有赵侯化日。又按《东阳志》永康县乌伤侯庙,乃后汉赵炳也。事与史同,《县经》云:仕汉至大将军。庙无碑碣可考,但有古隶书乌伤侯庙数 字。又《郡志》青田县灵康行祠,即缙云县赵侯庙也。初侯庙食于台州临海县白鹤山,宋元丰七年赐额积封灵顺显佑广惠威烈王。今按缙云沿革,唐圣历元年折括苍 县今丽水也及永康县地置缙云县,此庙至永康界才半舍,考之此地实永康故地,神之显灵,无所不在,虽邻邑皆有祠,无如此庙有石像可表。至今庙中无蚊纳,境内 不生蛭螺,水旱疾疫,梼之必应,岂非祖庙耶。
神仙
景复周先生,仙都道士也。唐大历问居仙水洞中,辟谷宴坐,百有余年,后仙去。今玉虚宫有石刻陆龟蒙题镜岩周尊师所居诗并序可考。今录之:处州仙都山, 山之半有洞,下望之如鉴,目之日镜。岩去地二百尺,上者以竹梯为级,中如方丈,内有乳水滴沥。黄老徒周君景复居焉。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灶, 读《灵宝度人经》而已。东牟段公柯昔为州之日,闻其名,梯室以造之,且曰君居此久矣,乳水之滴昼夜,可知量乎?周君日:某常揣之,尽昼与夜,乃一斛加半 焉。公异而礼之。后柯别十三年,处人过说周君尚存,吟想其道,无由以睹。因寄题诗云:见说身轻鹤不如,石房无倡共云居。清晨自削灵香柿,独夜空吟碧落书。 十洞飞精应遍吸,一茎秋发未曾梳。知君便入悬珠会,早晚东骑白鲤鱼。着作郎皮日休和诗云:八十余年住镜岩,鹿皮巾下雪举形。床寒不奈云萦枕,经润何妨乳滴 函。饮涧猿回窥绝洞,绿梯人歇倚危杉。如何计吏穷於乌,欲望仙都举一帆。括苍旧集所载与石刻同。
隐真刘先生,名处静,字道游,沛国彭城人。其先避地遂昌因家焉。世宗儒业,先生幼而颖悟,博览群书,游涉名山,得遇至人授以吐纳之道。尝召见赐绊衣, 退居仙都山隐真岩结庐金龙洞侧。今妙庭观也。弟子数百人,有自远方来谒者,无虚日,门人欲塑其像,一日,有嗜酒道人来成之,先生留饮,旬日陕黄金三十铢赠 其行,相送金龙洞前,约先生曰:子归首视砚下。及回,乃得片纸,书云:子与吾金,吾授子真真抱子形形全子神十六字曩元金在焉。於是顿悟,遂预筑玄墟于庐 后,自护其志。咸通十四年六月辛酉解化。当日归封玄墟刺史。卢虔罐赞其像日:至灵之精,大道之渊,其朴靡散,其神则全。嗟夫世人,嗜欲驰役,故使元胎,莫 留瞬息,惟师恬泊,万虑泯泯,岂有一物,能奸至真。伊厥形气,尚资蜕舍,胡为神人,土偶为者。后数年有乡人於襄汉问见之,语其弟子,启墓视之,所存惟杖 履。二事益尸解也。今空墓在妙庭观后。复有塑像赞云:返一无边,神之又神。遗此塑像,非先生真,先生之真,不存此身,出有入无,莫与之亲。
仙都志卷上竟
事迹出《郡志》,赞烦出《括苍旧志》。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陈性定
2015-07-22
仙都志
经名:仙都志。元代陈性定编。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仙都志序
疆理之书,肇於禹贡而具於职方,然水有经,郡邑有乘,此《仙都志》所由作也。仙都,东昊胜,事在道家书,为祈仙洞天,爰自发迹轩辕,由唐建,宋锡名, 荐祉符瑞,屡臻圣朝。延佑问,贞士赵虚一载奉玺书来领厘事山川草木昭被宠光独峰炼溪,若增而高浚而深也。住山陈君此一载笔于编,沿革瑰奇,巨细毕录,其有 功兹山者欤。吾闻蓬莱在望而风辄弘去,桃源既入而路忽迷,则名山大川岂人人之所能周览哉。此编目击道存可以卧游矣。至正戊子五月既望。
仙都志卷上
玉虚住山少微陈性定此一编集
独峰山长番阳吴明义仲谊校正
山川
仙都山,古名缙云山。按道书洞天三十六所,其仙都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周回三百里,黄帝驾火龙上升处,山巅有石屋,世传为洞天之门。《史记》 载:缙云本黄帝夏宫之名。张守节云:枯州缙云县,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记》:唐置缙云县。又以枯州为缙云郡,盖以其地有缙云山故也。今县在山之西二十三 里。《图经》云: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有彩云起於李溪源,覆远缙云山独峰之顶,云中仙药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 奉倩上其事于朝,救改今名。
独峰山,一名仙都石,谢灵运《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高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远 而望之,低於步虚,迫而视之,步虚居其下。旧《东阳记》:一名丹峰山。昔黄帝尝乘龙车登此山,辙迹犹存。自唐白乐天以下,古今名贤,留题有什。
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迭蟑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日斗岩。谢灵运《名山记》云: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 羊角。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刘澄《山水记》云:缙云台,黄帝炼丹之所。《舆地志》云:缙云堂即三天于都。山巅平敞,有若坛惮,是其地也。
童子峰,在独峰侧,其状如笋。独峰之腰有窍若脐,此峰平脐,故名。括苍旧志云:独峰山旁,一石峭立,谓之童子峰。
好山,在仙都山西,初旸谷左。宋绍兴问转运使李士举尝游仙都,过徐氏山居,赋诗有:华屋重重对好山之句,由是得名。后晦庵朱先生弥节于此,其名益着。
隐真洞,在步虚山巅,与独峰相对,洞口岩石玲珑宛若窗牖,峻绝难跻,罕有到者。按《郡志》云:唐刘隐真先生修炼之所。
仙水洞,在步虚山麓,《郡志》一名镜岩洞。中有泉出自崖窦问,滴于石池,虽大旱不竭。唐周景复先生修炼之所。名公磨崖记游者众。
金龙洞,在步虚山东,中有二洞相连,通明开敞。旧志云:洞深不可测,道家谓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龙玉简於其中。
天堂洞,在仙都山东,双龙洞左,高峻,人迹罕到。洞中石壁正面列二圆穴,右者浅而左者深,有龙居之,旱祷必应。洞旁又二石洼,左者水清常溢,右者水浊,或缩名日月泉。山后别有一洞,俗呼为天堂山,内筑精舍,扁日清虚。
忘归洞,在仙都山西,可坐数十人,洞外有石耸出溪流之上,游者登览尽得仙都之胜,使人忘归,名忘归台。
初旸谷洞,一名倪翁洞。临於练溪之上,左右岩石奇怪,对望独峰。《郡志》云:谷在仙都山西,初入颇阴隘,少进有石室洞房,虚敞可居,以东向先得日,故 名初旸。正东石壁有窍,大如盘盂,初旸光射室中,烂然五采,其外晴波万斛,有如烁金。或云倪翁洞在缙云县东半里,讹也。宋嘉泰问,郡人陈百朋《续志》云: 洞正属仙都山练溪旁初旸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大字,或云李阳冰篆,今考谷中有磨崖初旸谷三楷字,倪翁洞三篆字,古老相传昔有倪长官隐居于此,今失其名。宋乾 道问郡守钱竽题仙都诗云:初旸便是扶桑谷,洞裹倪翁招我来。则知倪翁洞即初旸谷明矣。又日云堂洞。右山中岩洞固多,自来唯六洞着名。
双龙洞,在独峰之东,灵泽庙左,盘石横跨山涧中,其下空洞通人,虽大旱清流不竭。宋绍兴问久旱,玉虚道士游先生望云气,至其所见二巨蛇盘旋石下,饮水 不去,遂祝之雷雨,随至合境沾足,由是得名,立祠祀之。洞内左有阴穴横穿而上,昔尝有人明炬而进,莫穷其源,至今早梼必应。时行沛泽,或见雷光。洞前涧水 深处,即古所谓游龙泓,又日龙泓洞。宋人胡志通大魁王十朋俱有题咏。
状虎岩,在独峰之西,书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铨伏,一名驻狮岩。
翔鸾峰,在独峰之南,回澜亭左,山巅有二石,状如鸾鹤,展翅翔舞,俗呼为丫叉岩。
灵龟石,在独峰之北,仙都界石之旁,山麓有巨石倚立,宛若大龟,昂首而上,乡人验其燥湿以占雨旸。
小蓬莱,在练溪之下,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岛,上多怪石奇树,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镌歌咏于崖以记登览之胜。游者泛舟而入,恍 若蓬瀛之境。参政四明楼公钥大书小蓬莱三字刊于碑,以亭覆之,今废。傍有合掌洞,可容数十人。石壁高处横列十余穴,若玑贯组,名大组岩。其东复耸一岩,上 广下敛,日雨蓑岩。
小赤壁,在川石潭上,按《郡志》云:在仙都之东,濒溪壁立,高可千尺,峰峦奇秀,壁下空洞,潭水凝湛,莫测其深,泛舟而游,迥出尘外。迩流一舍余,亦有一岩,郡人参政何公澹书小赤壁三字磨于崖。虽地异而名同,故并录于此。
仙释岩,在小赤壁之西岸,有石挺然森列于溪之许,问有状如仙人释子之像者,玉虚山地多在其侧而古籍常以仙人石为界。
黄僇赤岩,在仙都山之东麓,有崖壁立,横亘数十寻,岩窦给讶,色绚五彩,远望如云锦,近视若霞销,今土人立田社於岩下。
天师岩,与赤岩对峙,岩下有洞可立二十人,内有阴穴直下通于溪。古老云:昔人值早,往元真护国天师祖庙请香火于兹,致梼获应,遂建殿于洞前,因名。其岩厥后殿址荡于水,至今乡人犹望洞而祀之。
东蒙岩,在初旸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于深潭之滨,岩下可以泛舟,海上有仙山日:东蒙。泰岳之南山名东蒙,此岩之名莫详所出。或云岩正朝东,太阳将晖,水光互映,而日东蒙,亦取初旸之义,二字未知孰是。
玉饭岩,在初旸谷右,山半有石,突起如饭,岩下有穴,宛若鳌门,天将雨则岩上雾气如炊,溪流暴涨则门内有如釜沸之声。《括苍旧志》云:一名碧云洞,又号张公宠。莫详所由。
杨郎洞,在初旸谷后,驿道之旁,洞中高下二级,可容二十余人。古老相传昔有杨郎居此,以符药济惠於往来者,后人思之,立祠于中。
仙岩洞,在好山之北,仙岩市上,山半有洞,深旷高明可立百余人。今市民立田社于中。
梯云洞,在仙都山西,与雨衰岩对峙,岩下空洞若磴,自山根循至山腰长六十余丈,一名长亭。其上深敞处土人尝构屋於中,近废。
鼎湖,即独峰顶上湖也。尝生莲花。按唐宋以来,名公题咏,并以鼎湖称之。
炼金溪,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则名炼金。水中有石与独峰之根连续一片,其平如砥,两岸相望阔三十余丈而水深仅尺许。按《郡志》仙都之里曰炼金里,溪日 炼金溪,渡日炼金波,然莫考其所出。据唐韦加《仙都山铭》日:丹穴傍起,金溪下融。又唐隐真先生《玄墟志》日:炼金溪畔,足以濯缨。则炼金之名古矣。
金华潭,在炼金溪下深处。古老相传鼎湖金莲花瓣尝飘坠于此,因而得名。
练溪,又在金华潭之下,水光若练,故名。按《郡志》云:在仙都之西,初旸谷洞前。水中有大人迹犬马蹄痕。又有石井,深不可测。
丹井,在玉库正殿之西南隅。隐真先生尝汲以炼丹一至今泉清味甘,冬温夏寒,虽早撩不枯滥。
玉泉池,在双龙洞下,其色玉洁。
放生池,在玉虚官外,以婶涧水既广且'深,自昔为放生之所。其,一在妙庭观前。
天塘,在天堂洞后山顶,冬夏不竭。
梳水织,在小蓬莱上大溪中一,两岸相接唯片石状。榈阔三十余寻,水落石出之时,余波分派而流以渡。俗呼为偶轿岩。
朴头石,在炼金溪中,以状似而名之。
祠字
玉虚官,在仙都山中,即玄都祈仙洞天黄帝飞升之地。自唐天宝戊子以独峰彩零仙乐之瑞,刺史苗奉倩奏闻敕封仙都山,周回三百里禁樵采捕届它、!猎,建黄 帝祠宇,岁度道士七人以奉香火。宋治平乙巳改赐今名。宣和庚子毁于寇。道士游大成.乃即旧基,再谋营造。时官东坐西向,阴阳者流谓虎瞰而角法宜改。为景定 庚申,郡守安刘取朝旨,命道士陈观定迁宫地向,不期年而告成。元延佑,庚申,道士赵嗣棋钦受宣命,佩服颁降处州路仙都山玉虚宫提点所五品印章,主领宫事。 再奉玺书护持,改复甲乙,及蒙集贤院暨天师正一教主大真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各给榜据,俾永遵守。一由是官门增重旧观。本官殿宇开列于左。
金阙寥阳宝殿,郡人叶嗣昌书额。
黄帝祠宇,唐缙云县令李阳冰篆额。
飞天法输藏殿,宋朝乾道己卯,道士李伯祥创立法输,规模宏美,郡人陈沂书扁。
天一真庆行宫。
三元三官圣堂。
梓潼帝君行祠。
洞天仙官祠。
玉虚真官祠。
衍教堂,郡人何传书扁。
隐真堂,韩永锡书扁,昊俊尝留题,今奉锺吕诸仙像,方丈扁日#1,天开图画,文公五代孙朱煌九岁书。
风雨堂,昊兴赵孟俯书扁。
金莲绾,蜀郡虞集书扁。
玉虚宫门,东阳赵霆篆额。
祈仙洞天门,邑人潜说友篆额。
仙都山门,赵孟俯书额。
片云亭,取乐天片云孤石之咏为名。
回澜亭,在金华潭上,郡人何宗姚书扁。
仙都蜕轩。
竞秀轩。
撷芳轩。
练玉轩。
驻鹤亭,在洞天门外。
照水亭,在放生池上。
忘归亭,在忘归洞前。
妙庭观,在仙都山东,金龙洞上,唐成通元年隐真刘先生所建,又筑玄墟於其后。乾符三年,门人朱惠思诣阙请观额,蒙锡以仙都之号。景福元年,江东罗隐作记,宋治平二年,改赐今名。元皇庆元年,玄妙葆真道士陈怀玉钦奉玺书复为甲乙,世袭香火,由是振兴。
独峰书院,在炼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熙壬寅,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未报,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於此藏修为宜之语。绍定戊子,郡人开国叶公嗣昌始就此创礼殿为讲贯之所。咸淳丁卯,邑人尚书潜公说友,即旧址而广大之。基址并系玉虚山也。
灵泽庙,在双龙洞前,即双龙之灵。《郡志》云:宋咸淳七年,知县陈绍若梼雨有感,保奏敕赐庙额,至今士民祈雨辄应,古庙甚隘,恒定新之。
赵侯庙,在仙都山西,梯云洞侧。按《郡志》:庙在仙都乡,一方咸敬奉之。侯乃后汉赵炳也。庙前有石如船,《郡志》云:石有如舟者,俗呼为赵侯船,或如 杖、如履、如瓮,皆以侯名。按东汉方术传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贵尚清俭,祀神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疗病皆除。东入章安,今台州也。百姓 神服,既殁,遂立祠焉。至今蚊纳不入。又传注日:炳故祠在姿州永康县东,俗呼为赵侯祠。江南犹传赵侯禁法以疗疾,云今正一宗坛给赵侯禁气录,即此所谓赵侯 禁师者是,而历家亦有赵侯化日。又按《东阳志》永康县乌伤侯庙,乃后汉赵炳也。事与史同,《县经》云:仕汉至大将军。庙无碑碣可考,但有古隶书乌伤侯庙数 字。又《郡志》青田县灵康行祠,即缙云县赵侯庙也。初侯庙食于台州临海县白鹤山,宋元丰七年赐额积封灵顺显佑广惠威烈王。今按缙云沿革,唐圣历元年折括苍 县今丽水也及永康县地置缙云县,此庙至永康界才半舍,考之此地实永康故地,神之显灵,无所不在,虽邻邑皆有祠,无如此庙有石像可表。至今庙中无蚊纳,境内 不生蛭螺,水旱疾疫,梼之必应,岂非祖庙耶。
神仙
景复周先生,仙都道士也。唐大历问居仙水洞中,辟谷宴坐,百有余年,后仙去。今玉虚宫有石刻陆龟蒙题镜岩周尊师所居诗并序可考。今录之:处州仙都山, 山之半有洞,下望之如鉴,目之日镜。岩去地二百尺,上者以竹梯为级,中如方丈,内有乳水滴沥。黄老徒周君景复居焉。迨八十年不食乎粟,日唯焚降真香一灶, 读《灵宝度人经》而已。东牟段公柯昔为州之日,闻其名,梯室以造之,且曰君居此久矣,乳水之滴昼夜,可知量乎?周君日:某常揣之,尽昼与夜,乃一斛加半 焉。公异而礼之。后柯别十三年,处人过说周君尚存,吟想其道,无由以睹。因寄题诗云:见说身轻鹤不如,石房无倡共云居。清晨自削灵香柿,独夜空吟碧落书。 十洞飞精应遍吸,一茎秋发未曾梳。知君便入悬珠会,早晚东骑白鲤鱼。着作郎皮日休和诗云:八十余年住镜岩,鹿皮巾下雪举形。床寒不奈云萦枕,经润何妨乳滴 函。饮涧猿回窥绝洞,绿梯人歇倚危杉。如何计吏穷於乌,欲望仙都举一帆。括苍旧集所载与石刻同。
隐真刘先生,名处静,字道游,沛国彭城人。其先避地遂昌因家焉。世宗儒业,先生幼而颖悟,博览群书,游涉名山,得遇至人授以吐纳之道。尝召见赐绊衣, 退居仙都山隐真岩结庐金龙洞侧。今妙庭观也。弟子数百人,有自远方来谒者,无虚日,门人欲塑其像,一日,有嗜酒道人来成之,先生留饮,旬日陕黄金三十铢赠 其行,相送金龙洞前,约先生曰:子归首视砚下。及回,乃得片纸,书云:子与吾金,吾授子真真抱子形形全子神十六字曩元金在焉。於是顿悟,遂预筑玄墟于庐 后,自护其志。咸通十四年六月辛酉解化。当日归封玄墟刺史。卢虔罐赞其像日:至灵之精,大道之渊,其朴靡散,其神则全。嗟夫世人,嗜欲驰役,故使元胎,莫 留瞬息,惟师恬泊,万虑泯泯,岂有一物,能奸至真。伊厥形气,尚资蜕舍,胡为神人,土偶为者。后数年有乡人於襄汉问见之,语其弟子,启墓视之,所存惟杖 履。二事益尸解也。今空墓在妙庭观后。复有塑像赞云:返一无边,神之又神。遗此塑像,非先生真,先生之真,不存此身,出有入无,莫与之亲。
仙都志卷上竟
事迹出《郡志》,赞烦出《括苍旧志》。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