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寇宗奭

2017-05-0208:48:13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米谷部中品

生大豆

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穬、内寒,杀乌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生太山平泽。九月采。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人、牡蛎良。

《图经》曰:大豆黄卷及生大豆,生太山平泽,今处处有之。黄卷是以生豆为蘗,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方书名黄卷皮,今蓐妇药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豆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数等之效。煮其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及解诸药毒,作腐则寒而动气,炒食则热,投酒主风,作豉极冷,黄卷及酱皆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凉,一体而用别,大抵宜作药使耳。杀乌头毒尤胜。仙方修制黄末,可以辟谷度饥岁。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矣。

陈藏器云:大豆,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痈痪,口噤,产后诸风,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去风,不忘。煮食,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解诸药毒,消肿。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煮食之,主温毒水肿。

《日华子》云:黑豆,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孟诜云: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主杀诸药毒。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气,除胃中热痹,肠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结穬内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食疗》云: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抱朴子#1内篇》云:相国张公文蔚,庄在东都柏坡,庄内有鼠狼穴,养四子为蛇所食。鼠狼雄雌情切,乃於穴外坋土,恰容蛇头俟其出穴。果入所汾处出头,度其回转不及,当腰咬断而劈蛇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於穴外,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

《千金方》:治头项强不得顾视。蒸大豆一升,令变色,内囊中枕之。又方:从高坠下,头破脑出血,中风口噤。豆一升,熬去腥,勿使太熟,杵末,蒸之气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升淋之。温服一升,覆取汗。傅膏疮上。又方:治身肿浮。乌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内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温三服。不差,再合服之。又方:治口喎。大豆面三升,炒令焦,酒三升淋取汁,顿服,日一服。

《肘后方》:治卒风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浓煮饮之佳。又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翻#2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证如前。

《经验方》:治小儿、大人多年牙齿不生。用黑豆三十粒,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细研,入麝香少许,一处研匀。先以针挑不生齿处,令血出,用末少许揩。不得见风,忌酸、咸物。又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已来,顿服差。又方:治赤痢,脐下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必宜,良。

《食医心镜》:治风毒攻心,烦躁恍惚。大豆半升净淘,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食后服。又方:治产后风虚,五缓六急,手足顽痹,头旋眼眩,血气不调。大豆一升,炒令热熟,投三升酒中,密封,饮之。

《广利方》:治脚气冲心,烦闷乱,不识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取汁,顿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

《伤寒类要》:辟温病。以新布盛大豆二斗,内井中一宿出,服七粒佳。

《子母秘录》:主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二或但烦热苦渴,或身头皆重,或身痒极,呕逆,直视,此皆虚热中风。大豆三升,熬令极熟,候无声,器盛,以酒五升沃之,热投可得二升,尽服之,温覆令少汗出,身润即愈。产后得依常稍服之,以防风气,又消结血。又方:治小儿斑疮,豌豆疮。熟煮大豆,取汁服之佳。又方:治小儿汤火疮。火#3煮大豆汁涂上,易差,无斑。

《杨氏产乳》:疗有孕月数未足,子死腹中,母欲闷绝。取大豆三升,醋煮浓汁三升。顿服,立差。

《产书》:产后犹有余血水气者,宜服豆淋酒。黑豆五升熬之,令烟绝出,於瓷器中,以酒一斗#4焠之。

《衍义》曰:生大豆,有绿、褐、黑三种,亦有大、小两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处。今用小者,力更佳。炒熟,以枣肉同捣之,为麸,代粮。又治产后百病、血热,并中风、疾痱、止痛、背强、口噤,但烦热、瘈疭、若渴、身背肿、剧呕逆,大豆五升,急水淘净,无灰酒一斗,熬豆令微温#5出,倾入酒瓶中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差为度。如素不饮酒,即量多少服。若口噤,即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仍增酒#6一斗二升。逐月旋作,恐酸坏,又可硙为豆腐食之。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图经》曰:赤小豆,旧与大豆同条,苏恭分之。今江、淮闲尤多种莳。主水气,脚气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碎破,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姜。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便止。韦宙《独行方》疗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亦愈。

《药性论》云:赤小豆,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冷#7洗之,不过三度差。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

陶隐居云: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蘗芽,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

陈藏器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湿#8气痹肿。小豆和通草煮食之,当下气无限,名脱气丸。驴食脚轻,人食体重。

《日华子》云: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甚妙。叶食明目。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病酒热饮汁即愈。

《食疗》云: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

孙真人云:赤、白豆合鱼鲊食之成消渴,小豆酱合鱼鲊食之成口疮。

《肘后方》:辟温病。取小豆,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出。举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又方: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复内法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又方:产后心闷目不开。生赤小豆杵末,东流水服方寸匕。不差再服。

《千金方》:主产后不能食,烦满方。小豆三七枚,烧作屑,筛,冷水顿服之佳。

《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又方:治妇人乳肿不得消。小豆、莽草等分,为末,苦酒和傅之,佳。

《食医心镜》:理脚肿满转上入腹杀人。豆一升,水五升,煮令极熟,去豆,适寒温浸脚,冷重暖。

《必效方》:治水谷痢。小豆一合,和蜡三两,顿服愈。又方:治卒下血。小豆一升,捣碎,水三升,绞汁饮之。

《产宝》:治难产方。赤小豆生吞七枚,出。若是女,二七枚佳。

《修真秘旨》云:理淋方。惟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为末,煨葱一茎细锉,暖酒调二钱匕服。男子、女人,热淋、血淋并疗。

《衍义》曰: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胃气结穬,益气,止毒,去黑皯,润泽皮毛。

《图经》曰:文具大豆条下。

《唐本》注云:以大豆为芽蘗,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亦服食。

《食疗》云:卷,蘗长五分者,破妇人恶血良。

《食医心镜》:理久风湿痹,筋挛膝痛,除五脏胃气结聚,益气,止毒,去黑痣面~,润皮毛。宜取大豆黄卷一升,熬令香,为末,空心暖酒下一匙。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触露,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於作食。

《唐本》注云: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日华子》云:酒,通血脉,厚肠胃,除风及下气。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蘗。苏恭乃广引葡萄、蜜等为之。乃以伪乱真,殊非酒本称。至於入药,更亦不堪。凡好酒欲熟,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矣。又云:甜糟,味咸,温,无毒。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藏物不败,揉物能软,润皮肤,调腑脏,三岁已下有酒以物盛之,堪磨风瘙,止呕哕,及煎鱼菜。取腊月酒糟,以和粥成之。

《食疗》云:紫酒,治角弓风。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蜜酒,疗风疹。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9草、大#10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葡萄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狗肉汁酿酒,大补。

《外台秘要》:治水下,或不下则满溢,下之则虚竭,虚竭还腹,十无一活。以桑椹并心皮两物细锉,重煮煎,取四斗以酿米,四升酿酒,一服一升。

《千金方》:断酒方:以酒七升,着瓶中,朱砂半两,细研着酒中,紧闭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摇动,经七日,顿饮之。又方:治耳聋。酒三升,渍牡荆子二升,碎之,浸七日去滓,任性饮#11尽,三十年聋差。

《经验后方》:孙真人催产,以铁器烧赤,焠酒吃,便令分解。

《广利方》: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

《伤寒类要》:天行病毒攻手足,疼痛欲断。作坑令深三尺,大小容足,烧令中热,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壅勿令泄气。

《衍义》曰: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於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药曲酒、鹿头酒、羔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於官务,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饮家惟取其味,不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谨欤!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图经》曰:文具青粱米条下。

陶隐居云: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於#12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粱呼为白粱粟。陈者谓经三五年者,或呼为粢诸#13米,以作粉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於诸粱#14,北土常食,与粱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穄之异名也。甘#15米泔汁,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差。臭泔,止消渴尤良。米麦面,味甘、苦,寒,无毒。主寒中,除热渴,解烦,消石气。蒸米麦熬磨,一名糗也。穄音祭。

陈藏器云:粉解诸毒,主卒得鬼打,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粳粟总堪为粉,粟强浸米至败者损人。又云: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胃冷者不宜多食。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樗皮一名武目树。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捣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子大。七枚烂煮内醋中,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食医心镜》: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16,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姚和众方》:儿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饮,厚薄如乳,每日研与半粟壳。

《产宝方》:粢米粉熬令黑。以鸡子白和如泥,以涂帛上贴之,帛作穴,以泄痈毒气,易之,效。

《衍义》曰:粟米,利小便,故益脾胃。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图经》曰:文具丹黍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17及酿诸药醪。

《唐本》注云:此米功用是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为秫稻,秫为糯矣。北#18土亦多以粟秫酿酒,而汁少於黍米。粟秫应有别功,但本草不载。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籼秫也。籼音仙。

《日华子》云:无毒,犬咬,冻疮并嚼傅。

禹锡云:按颜师古《刊谬正俗》云:今之所谓秫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亦堪作酒。孟诜云:秫米,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又,生捣和鸡子白,傅毒肿良。根,煮作汤,洗风。又,米#19一石,曲三斗,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痹。

《圣惠方》:治食鸭#20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用秫米汁服一中盏。

《肘后方#21》:治妊娠忽下黄水如胶,或如小豆汁。秫米、黄耆各一两,细锉,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服。

《食医心镜》:主寒热,利大肠,治漆疮。秫米饭食之,良。

《衍义》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黏,故宜酒。

粳米

味甘、苦,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图经》曰:文具稻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尔。

《唐本》注云: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廪,即廪军米也。若廪军新米,亦为陈米#22□

《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禹锡云: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

孟诜云: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舂宿米食之,即不发病耳。

《外台秘要》: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变成龙子,须慎之。饧粳米、杏人、乳饼煮粥。食之三升,日三服,吐出蛟龙子,有两头。开皇二年,贾桥有人吐出蛟龙,大验,无所忌。

《肘后方》:若遇荒年,谷贵,无可以充粮,应须药济命者。粳米十斗#23,酒三升渍之,出暴之。又渍酒正#24出,稍食之,渴饮之,辟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周年。又方:小儿新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与儿大豆许,数含饮之,频与三豆许。三七日可与哺,慎不得取次与杂药,红雪少少得也。

《千金方》:仓米无毒。

《衍义》曰:粳米,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

陶隐居云: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芽头色异为分别尔。青粱出北,今江东少有。《泛胜之书》云:粱是秫粟,今俗用则不尔。泛音泛。

《唐本》注云:青粱壳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细於黄、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极为清凉,但以味短色恶,不如黄、白粱,故人少种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饧,清白胜余米。

《日华子》云:健脾,治泄精。醋拌百蒸百暴,可作乾粮。

禹锡云:按孟诜云:青粱米,以纯苦酒十#25斗渍之,三日出,百蒸百暴,好裹藏之。远行一餐,十日不饥。重餐,四百九十日不饥。又方:以米一升#26,赤石脂三斤,合以水渍之,令足相淹。置於暖处二三日。上青白衣,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饥。谨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暴,作辟谷粮。此文用青粱米,未见有别出处,其米微寒,常作饭食之,涩於黄、白米,体性相似。

《食医心镜》:主胃痹#27热中,除渴,止痢,利#28小便,益气力,补中,轻身长年。以粱米炊饭食之。

《衍义》曰:青、黄、白粱米,此三种,食之不及黄粱。青、白二种,性皆微凉,黄粱性甘平,岂非得土之中和气多邪?今黄、白二种,西洛间农家多种,为饭尤佳,余用则不相宜。然其粒尖小於他谷,收实少,故能种者亦稀,白色者味淡。

黍米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陶隐居云:荆、南#29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又有穄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不宜人,言发宿病。

《唐本》注云:黍有数种,已备注前条,今此通论丹黑黍米尔,亦不似芦,虽似粟而非粟也。穄即稷也,具释后条。

禹锡云:按孟诜云:黍米,性寒。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服,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粮。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瘢,止痛。不得与小儿食之,令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

《食疗》云:合葵菜食之,成痼疾。於黍米中藏乾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生寸白虫。

《千金方》:治人、六畜天行时气病,豌豆疮方。浓煮黍穰汁洗之。一茎是穄穰则不差。疮若黑者,杵蒜封之。亦可煮乾芸苔洗之。

《肘后方》:食苦瓠中毒。煮黍稷#30汁解之,饮数升止。又云:治汤火所灼未成疮。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鸡子白傅之。

丹黍米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陶隐居云:此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药用。又,黑黍名秬,供酿酒祭祀用之。

禹锡云:按《尔雅》云: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释曰:按《诗˙生民篇》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李巡云:黑黍一名秬黍。秬#31,即黑黍之大名也。秠,是黑黍米一稃有二米者,别名为秠。若然秬、秠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酿秬为酒,秬如黑黍,一秠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秬为正二米。则秬中之异,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则一米者亦可为汁。又云:秠即皮,其稃亦皮也。秠、稃,古今语之异耳。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日华子》云:赤黍米,温。下气,止咳嗽,除烦,止渴,退热。不可合蜜并葵同食。

《伤寒类要》:伤寒后,男子阴易。来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发汗出愈,随人加减。

《衍义》曰: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黏着难解,然亦动风。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襄阳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食,亦以除热。

《千金方》:主霍乱不吐。白粱粉米五合,水一升,和之顿服,如粥食。

《肘后方》:手足忽发疣。取粱粉,铁铛熬令#32赤以涂之,以众人唾和涂上,厚一寸,即消。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

陶隐居云:黄粱,出青、冀州,此间不见有尔。

《唐本》注云:黄粱,出蜀、汉,两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於白粱一,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诸粱,人号为竹根黄。

《外台秘要》:小儿面上生疮如火烧。以一升末#33,蜜水和傅之,差为度。又方;治霍乱烦躁。以黄粱米粉半升,水一升半,和绞如白饮,顿服。糯米亦得。

《肘后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饮之。

《食医心镜》:主益气和中,止泄痢,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以作饮食之。

《兵部手集》:治孩儿赤丹不止。上翻#34用黄米粉、鸡子白和傅。

蘗米

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陶隐居云:此是以米为蘗,非别米名也。米甘#35米脂和傅面,亦使皮肤悦泽,为热不及麦蘗。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蘗米,温。能除烦,消宿食,开胃。又名黄子。可作米醋。

《衍义》曰:蘗米,此则粟蘗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於大麦蘗。

小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躁渴咽乾,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陶隐居云: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面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穬麦,犹胜於米尔。

陈藏器云:麸,味甘,寒,无毒。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蒸热袋盛,熨人马冷。失腰脚,和醋蒸,抱所伤折处#36,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小麦,皮寒肉热。又云:麦苗,味辛,寒,无毒。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麦苗上黑微#37名麦奴,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又云:面,味甘,温。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性拥热,小动风气。又云:女曲,一名□子。按□子与黄蒸不殊。黄蒸,温补,消诸生物。北人以小麦,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苏又云:磨破之,谓当完作之,亦呼为黄衣,尘绿者佳。

《外台秘要方》:治痢,色白不消者,为末#38下方。好面炒,右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又云:此疗法#39百行,师不救者。

《千金方》:治黄疸。取小麦苗,杵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之,三四日便愈。

《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面浆,服之立差。

《兵部手集》:治呕哕。面、醋和作弹丸二三十个,以沸汤煮,别盛浆水二斗已来,弹丸汤内漉出於浆中,看外热气稍减,乘热吞三两个。哕定,即止吞余者。加至七八丸尚未定,晚后饭前再作吞。

《衍义》曰:小麦,暴淋煎汤饮,为面作糊。入药水调,治人中暑。马病肺卒热,亦以水调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虫。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稞麦,一名麰麦,似穬麦,惟皮薄尔。麰曰牟。

《唐本》注云: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是。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大麦,殊不似穬麦也。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大麦蘗,使,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思#40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如#41麦,无躁热。又云:蘗,微暖,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圣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麦蘗二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分温三服。

《兵部手集方》:治产后秘结膨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供奉辅太初与崔家方。以麦蘗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崔郎中云神效。

《衍义》曰:大麦,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廷作面,以赐臣下,作蘗造饧。

味甘,大暖。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

《千金方》:治产后运绝。曲末,水服方寸匕。不差,更服即差。又方:治小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能食而不消。曲末服方寸匕,日三。

《肘后方》: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止。又方:妊娠卒胎动不安,成#42腰痛,胎转抢心,下血不止。生曲半饼碎末,水和绞取汁,服三升。

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於烈日中暴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新补。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小麦条下。

《丹房玉镜》:源荞麦灰煮粉霜。

《兵部手集方》:治小儿油丹赤肿。荞麦面、醋和傅之,良。

藊豆

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豆叶,主霍乱吐下不止。藊音扁。

《药性论》云:白藊豆,亦可单用。主解一切草#43毒,生嚼及煎汤服,取效。

陶隐居云:人家种之於篱援,其荚蒸食甚美,无正用取其豆者。叶乃单行用之。患寒热病者,不可食也。

《日华子》云:平,无毒。补五脏。叶傅蛇虫咬。

禹锡云:按孟诜云:藊豆,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下气。又,吐痢后转筋,生捣叶七#44把,以少酢浸汁,服之立差。其豆如绿豆,饼食亦可。

《衍义》曰:藊豆,有黑、白、鹊三等,皆於豆脊方#45白路。白者治霍乱转筋。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图经》曰:文具附大豆黄卷条下。

陶隐居云: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搜蒸暴燥,以麻油和、又蒸暴之,凡三过,乃末椒、乾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人常将其酒浸,以滓傅脚皆差。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者弥善。

陈藏器云:蒲州豉,味咸,无毒。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又有豉汁,经年不败,大除烦热,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为无盐故也。

《日华子》云: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孟诜云: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渍,满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差,须作三两剂,即止。

《圣惠方》:治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细末,含一宿便差。

《外台秘要方》:治虫刺螫人方。好豉心以足为限,但觉刺即熟嚼豉以傅之,少顷见豉中毛,即差。不见,又嚼傅之,昼夜勿绝,见毛为度。

《千金方》:治酒病。豉、葱白各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治被殴伤瘀血聚腹满。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差再服。

《肘后方》: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饮之。

《葛氏方》: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熬豉令小焦,杵服一合,日三,无比。又,豉熬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冷则酒淋,日三服,有效。

《梅师方》:伤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吐方。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煎升半,分三服当吐。

《食医心镜方》: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痛。豉心五升,九蒸九暴,以酒一斗取浸#46经宿,空心随性缓饮之。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Z,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当是皮寒肉#47平。圆小绿者佳。又有稙豆,苗子相似,主霍乱吐下。取叶捣绞汁,和少醋温服,子亦下气也。稙音陟。

《日华子》云:绿豆,冷。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禹锡云:按孟诜云:绿豆,平。诸食法:作饼炙,食之佳。谨按: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此最为良。今人食皆挞去皮,即有少拥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又,研汁煮饮服之,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

雷公云:益气明目,治头风。

舂杵头细糠

主卒噎。

陶隐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捣义尔。天下事理,多有相影响如此也。自草部今移。

《圣惠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非时含一丸咽津。

穬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蘗,温,消食和中。

陶隐居云:此是今马所食者,性乃热而云微寒,恐是作屑与合壳异也。服食家并食大、穬#48二麦,令人轻健。

《唐本》注云:穬麦性寒,陶云性热,非也。复云:作屑与合壳异。此皆江东少有,故斟酌言。

白豆

平,无毒。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调中,暖肠胃。叶,利五脏,下气。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佳,可常食。新补。见孟诜及《日华子》。

《孙真人食忌》:白豆,味咸,肾之谷,肾病宜食,煞鬼气。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竟

#1子:原脱,据晦明轩本。

#2翻:晦明轩本作『番』。

#3火:晦明轩本作『水』。

#4斗:晦明轩本作『升』。

#5温:晦明轩本作『烟』。

#6酒:晦明轩本『酒』下有『至』。

#7冷:晦明轩本作『令』。

#8湿: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9通: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大:原作『本』,据晦明轩本改。

#11饮:原作『限』,据晦明轩本改。

#12於: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3诸:晦明轩本无『诸』字。

#14粱: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5甘:晦明轩本作『其』。

#16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疮: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北: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19米:原作『水』,据晦明轩本改。

#20鸭:原作『鸣』,据晦明轩本改。

#21肘后方:晦明轩本作『梅师方』。

#22米:晦明轩本作『乎』。

#23十斗:晦明轩本作『一升』。

#24正:晦明轩本作『次』。

#25十:晦明轩本作『一』。

#26升:晦明轩本作『斗』。

#27痹:晦明轩本作『脾』。

#28利: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南:晦明轩本作『郢』。

#30稷:晦明轩本作『穰』。

#31秬: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令: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3末: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34上翻:晦明轩本作『土番』。

#35米甘:晦明轩本作『末其』。

#36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37微:晦明轩本作『霉』。

#38末:晦明轩本作『寒』。

#39法:晦明轩本作『泻』。

#40思:晦明轩本作『化』。

#41如:晦明轩本作『小』。

#42成:晦明轩本作『或』。

#43草:晦明轩本『草』下有『木』字。

#44七:晦明轩本作『一』。

#45方:晦明轩本作『有』。

#46浸:原作『酒』,据晦明轩本改。

#47肉:原作『均』,据晦明轩本改。

#48穬:原作『利』,据晦明轩本改。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寇宗奭

2017-05-0208:48:13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米谷部中品

生大豆

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穬、内寒,杀乌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生太山平泽。九月采。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人、牡蛎良。

《图经》曰:大豆黄卷及生大豆,生太山平泽,今处处有之。黄卷是以生豆为蘗,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方书名黄卷皮,今蓐妇药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豆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数等之效。煮其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及解诸药毒,作腐则寒而动气,炒食则热,投酒主风,作豉极冷,黄卷及酱皆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凉,一体而用别,大抵宜作药使耳。杀乌头毒尤胜。仙方修制黄末,可以辟谷度饥岁。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矣。

陈藏器云:大豆,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痈痪,口噤,产后诸风,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去风,不忘。煮食,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解诸药毒,消肿。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禹锡等按:《蜀本》注云:煮食之,主温毒水肿。

《日华子》云:黑豆,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孟诜云: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主杀诸药毒。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气,除胃中热痹,肠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结穬内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食疗》云: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抱朴子#1内篇》云:相国张公文蔚,庄在东都柏坡,庄内有鼠狼穴,养四子为蛇所食。鼠狼雄雌情切,乃於穴外坋土,恰容蛇头俟其出穴。果入所汾处出头,度其回转不及,当腰咬断而劈蛇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於穴外,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

《千金方》:治头项强不得顾视。蒸大豆一升,令变色,内囊中枕之。又方:从高坠下,头破脑出血,中风口噤。豆一升,熬去腥,勿使太熟,杵末,蒸之气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升淋之。温服一升,覆取汗。傅膏疮上。又方:治身肿浮。乌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内酒五升,更取三升,分温三服。不差,再合服之。又方:治口喎。大豆面三升,炒令焦,酒三升淋取汁,顿服,日一服。

《肘后方》:治卒风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浓煮饮之佳。又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翻#2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证如前。

《经验方》:治小儿、大人多年牙齿不生。用黑豆三十粒,牛粪火内烧令烟尽,细研,入麝香少许,一处研匀。先以针挑不生齿处,令血出,用末少许揩。不得见风,忌酸、咸物。又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已来,顿服差。又方:治赤痢,脐下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咽必宜,良。

《食医心镜》:治风毒攻心,烦躁恍惚。大豆半升净淘,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食后服。又方:治产后风虚,五缓六急,手足顽痹,头旋眼眩,血气不调。大豆一升,炒令热熟,投三升酒中,密封,饮之。

《广利方》:治脚气冲心,烦闷乱,不识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浓煮取汁,顿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

《伤寒类要》:辟温病。以新布盛大豆二斗,内井中一宿出,服七粒佳。

《子母秘录》:主产后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二或但烦热苦渴,或身头皆重,或身痒极,呕逆,直视,此皆虚热中风。大豆三升,熬令极熟,候无声,器盛,以酒五升沃之,热投可得二升,尽服之,温覆令少汗出,身润即愈。产后得依常稍服之,以防风气,又消结血。又方:治小儿斑疮,豌豆疮。熟煮大豆,取汁服之佳。又方:治小儿汤火疮。火#3煮大豆汁涂上,易差,无斑。

《杨氏产乳》:疗有孕月数未足,子死腹中,母欲闷绝。取大豆三升,醋煮浓汁三升。顿服,立差。

《产书》:产后犹有余血水气者,宜服豆淋酒。黑豆五升熬之,令烟绝出,於瓷器中,以酒一斗#4焠之。

《衍义》曰:生大豆,有绿、褐、黑三种,亦有大、小两等。其大者出江、浙、湖南、北,黑小者生他处。今用小者,力更佳。炒熟,以枣肉同捣之,为麸,代粮。又治产后百病、血热,并中风、疾痱、止痛、背强、口噤,但烦热、瘈疭、若渴、身背肿、剧呕逆,大豆五升,急水淘净,无灰酒一斗,熬豆令微温#5出,倾入酒瓶中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取差为度。如素不饮酒,即量多少服。若口噤,即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仍增酒#6一斗二升。逐月旋作,恐酸坏,又可硙为豆腐食之。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图经》曰:赤小豆,旧与大豆同条,苏恭分之。今江、淮闲尤多种莳。主水气,脚气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碎破,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姜。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便止。韦宙《独行方》疗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亦愈。

《药性论》云:赤小豆,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冷#7洗之,不过三度差。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

陶隐居云: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蘗芽,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

陈藏器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湿#8气痹肿。小豆和通草煮食之,当下气无限,名脱气丸。驴食脚轻,人食体重。

《日华子》云: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甚妙。叶食明目。

禹锡云:按《蜀本》注云:病酒热饮汁即愈。

《食疗》云: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

孙真人云:赤、白豆合鱼鲊食之成消渴,小豆酱合鱼鲊食之成口疮。

《肘后方》:辟温病。取小豆,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出。举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又方: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复内法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又方:产后心闷目不开。生赤小豆杵末,东流水服方寸匕。不差再服。

《千金方》:主产后不能食,烦满方。小豆三七枚,烧作屑,筛,冷水顿服之佳。

《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又方:治妇人乳肿不得消。小豆、莽草等分,为末,苦酒和傅之,佳。

《食医心镜》:理脚肿满转上入腹杀人。豆一升,水五升,煮令极熟,去豆,适寒温浸脚,冷重暖。

《必效方》:治水谷痢。小豆一合,和蜡三两,顿服愈。又方:治卒下血。小豆一升,捣碎,水三升,绞汁饮之。

《产宝》:治难产方。赤小豆生吞七枚,出。若是女,二七枚佳。

《修真秘旨》云:理淋方。惟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熟为末,煨葱一茎细锉,暖酒调二钱匕服。男子、女人,热淋、血淋并疗。

《衍义》曰: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胃气结穬,益气,止毒,去黑皯,润泽皮毛。

《图经》曰:文具大豆条下。

《唐本》注云:以大豆为芽蘗,生便乾之,名为黄卷。用亦服食。

《食疗》云:卷,蘗长五分者,破妇人恶血良。

《食医心镜》:理久风湿痹,筋挛膝痛,除五脏胃气结聚,益气,止毒,去黑痣面~,润皮毛。宜取大豆黄卷一升,熬令香,为末,空心暖酒下一匙。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触露,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於作食。

《唐本》注云: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日华子》云:酒,通血脉,厚肠胃,除风及下气。

禹锡云:按陈藏器云: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蘗。苏恭乃广引葡萄、蜜等为之。乃以伪乱真,殊非酒本称。至於入药,更亦不堪。凡好酒欲熟,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矣。又云:甜糟,味咸,温,无毒。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藏物不败,揉物能软,润皮肤,调腑脏,三岁已下有酒以物盛之,堪磨风瘙,止呕哕,及煎鱼菜。取腊月酒糟,以和粥成之。

《食疗》云:紫酒,治角弓风。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蜜酒,疗风疹。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9草、大#10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葡萄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狗肉汁酿酒,大补。

《外台秘要》:治水下,或不下则满溢,下之则虚竭,虚竭还腹,十无一活。以桑椹并心皮两物细锉,重煮煎,取四斗以酿米,四升酿酒,一服一升。

《千金方》:断酒方:以酒七升,着瓶中,朱砂半两,细研着酒中,紧闭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摇动,经七日,顿饮之。又方:治耳聋。酒三升,渍牡荆子二升,碎之,浸七日去滓,任性饮#11尽,三十年聋差。

《经验后方》:孙真人催产,以铁器烧赤,焠酒吃,便令分解。

《广利方》: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

《伤寒类要》:天行病毒攻手足,疼痛欲断。作坑令深三尺,大小容足,烧令中热,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壅勿令泄气。

《衍义》曰: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於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药曲酒、鹿头酒、羔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於官务,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饮家惟取其味,不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谨欤!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图经》曰:文具青粱米条下。

陶隐居云: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於#12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粱呼为白粱粟。陈者谓经三五年者,或呼为粢诸#13米,以作粉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於诸粱#14,北土常食,与粱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穄之异名也。甘#15米泔汁,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差。臭泔,止消渴尤良。米麦面,味甘、苦,寒,无毒。主寒中,除热渴,解烦,消石气。蒸米麦熬磨,一名糗也。穄音祭。

陈藏器云:粉解诸毒,主卒得鬼打,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粳粟总堪为粉,粟强浸米至败者损人。又云: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胃冷者不宜多食。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鸡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樗皮一名武目树。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捣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子大。七枚烂煮内醋中,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食医心镜》: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16,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姚和众方》:儿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饮,厚薄如乳,每日研与半粟壳。

《产宝方》:粢米粉熬令黑。以鸡子白和如泥,以涂帛上贴之,帛作穴,以泄痈毒气,易之,效。

《衍义》曰:粟米,利小便,故益脾胃。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图经》曰:文具丹黍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17及酿诸药醪。

《唐本》注云:此米功用是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为秫稻,秫为糯矣。北#18土亦多以粟秫酿酒,而汁少於黍米。粟秫应有别功,但本草不载。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籼秫也。籼音仙。

《日华子》云:无毒,犬咬,冻疮并嚼傅。

禹锡云:按颜师古《刊谬正俗》云:今之所谓秫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亦堪作酒。孟诜云:秫米,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又,生捣和鸡子白,傅毒肿良。根,煮作汤,洗风。又,米#19一石,曲三斗,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痹。

《圣惠方》:治食鸭#20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用秫米汁服一中盏。

《肘后方#21》:治妊娠忽下黄水如胶,或如小豆汁。秫米、黄耆各一两,细锉,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服。

《食医心镜》:主寒热,利大肠,治漆疮。秫米饭食之,良。

《衍义》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黏,故宜酒。

粳米

味甘、苦,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图经》曰:文具稻米条下。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尔。

《唐本》注云: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廪,即廪军米也。若廪军新米,亦为陈米#22□

《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禹锡云: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

孟诜云: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舂宿米食之,即不发病耳。

《外台秘要》: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变成龙子,须慎之。饧粳米、杏人、乳饼煮粥。食之三升,日三服,吐出蛟龙子,有两头。开皇二年,贾桥有人吐出蛟龙,大验,无所忌。

《肘后方》:若遇荒年,谷贵,无可以充粮,应须药济命者。粳米十斗#23,酒三升渍之,出暴之。又渍酒正#24出,稍食之,渴饮之,辟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周年。又方:小儿新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与儿大豆许,数含饮之,频与三豆许。三七日可与哺,慎不得取次与杂药,红雪少少得也。

《千金方》:仓米无毒。

《衍义》曰:粳米,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

陶隐居云: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芽头色异为分别尔。青粱出北,今江东少有。《泛胜之书》云:粱是秫粟,今俗用则不尔。泛音泛。

《唐本》注云:青粱壳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细於黄、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夏月食之,极为清凉,但以味短色恶,不如黄、白粱,故人少种之。此谷早熟而收少也,作饧,清白胜余米。

《日华子》云:健脾,治泄精。醋拌百蒸百暴,可作乾粮。

禹锡云:按孟诜云:青粱米,以纯苦酒十#25斗渍之,三日出,百蒸百暴,好裹藏之。远行一餐,十日不饥。重餐,四百九十日不饥。又方:以米一升#26,赤石脂三斤,合以水渍之,令足相淹。置於暖处二三日。上青白衣,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饥。谨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暴,作辟谷粮。此文用青粱米,未见有别出处,其米微寒,常作饭食之,涩於黄、白米,体性相似。

《食医心镜》:主胃痹#27热中,除渴,止痢,利#28小便,益气力,补中,轻身长年。以粱米炊饭食之。

《衍义》曰:青、黄、白粱米,此三种,食之不及黄粱。青、白二种,性皆微凉,黄粱性甘平,岂非得土之中和气多邪?今黄、白二种,西洛间农家多种,为饭尤佳,余用则不相宜。然其粒尖小於他谷,收实少,故能种者亦稀,白色者味淡。

黍米

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

陶隐居云:荆、南#29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又有穄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不宜人,言发宿病。

《唐本》注云:黍有数种,已备注前条,今此通论丹黑黍米尔,亦不似芦,虽似粟而非粟也。穄即稷也,具释后条。

禹锡云:按孟诜云:黍米,性寒。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服,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粮。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瘢,止痛。不得与小儿食之,令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

《食疗》云:合葵菜食之,成痼疾。於黍米中藏乾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生寸白虫。

《千金方》:治人、六畜天行时气病,豌豆疮方。浓煮黍穰汁洗之。一茎是穄穰则不差。疮若黑者,杵蒜封之。亦可煮乾芸苔洗之。

《肘后方》:食苦瓠中毒。煮黍稷#30汁解之,饮数升止。又云:治汤火所灼未成疮。黍米、女曲等分,各熬令焦,杵,下以鸡子白傅之。

丹黍米

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陶隐居云:此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药用。又,黑黍名秬,供酿酒祭祀用之。

禹锡云:按《尔雅》云: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释曰:按《诗˙生民篇》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李巡云:黑黍一名秬黍。秬#31,即黑黍之大名也。秠,是黑黍米一稃有二米者,别名为秠。若然秬、秠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酿秬为酒,秬如黑黍,一秠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秬为正二米。则秬中之异,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则一米者亦可为汁。又云:秠即皮,其稃亦皮也。秠、稃,古今语之异耳。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日华子》云:赤黍米,温。下气,止咳嗽,除烦,止渴,退热。不可合蜜并葵同食。

《伤寒类要》:伤寒后,男子阴易。来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发汗出愈,随人加减。

《衍义》曰: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黏着难解,然亦动风。

白粱米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襄阳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食,亦以除热。

《千金方》:主霍乱不吐。白粱粉米五合,水一升,和之顿服,如粥食。

《肘后方》:手足忽发疣。取粱粉,铁铛熬令#32赤以涂之,以众人唾和涂上,厚一寸,即消。

黄粱米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

陶隐居云:黄粱,出青、冀州,此间不见有尔。

《唐本》注云:黄粱,出蜀、汉,两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於白粱一,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诸粱,人号为竹根黄。

《外台秘要》:小儿面上生疮如火烧。以一升末#33,蜜水和傅之,差为度。又方;治霍乱烦躁。以黄粱米粉半升,水一升半,和绞如白饮,顿服。糯米亦得。

《肘后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饮之。

《食医心镜》:主益气和中,止泄痢,去当风卧湿,遇冷所中等病。以作饮食之。

《兵部手集》:治孩儿赤丹不止。上翻#34用黄米粉、鸡子白和傅。

蘗米

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陶隐居云:此是以米为蘗,非别米名也。米甘#35米脂和傅面,亦使皮肤悦泽,为热不及麦蘗。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蘗米,温。能除烦,消宿食,开胃。又名黄子。可作米醋。

《衍义》曰:蘗米,此则粟蘗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於大麦蘗。

小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躁渴咽乾,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陶隐居云: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面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穬麦,犹胜於米尔。

陈藏器云:麸,味甘,寒,无毒。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蒸热袋盛,熨人马冷。失腰脚,和醋蒸,抱所伤折处#36,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小麦,皮寒肉热。又云:麦苗,味辛,寒,无毒。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麦苗上黑微#37名麦奴,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又云:面,味甘,温。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性拥热,小动风气。又云:女曲,一名□子。按□子与黄蒸不殊。黄蒸,温补,消诸生物。北人以小麦,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苏又云:磨破之,谓当完作之,亦呼为黄衣,尘绿者佳。

《外台秘要方》:治痢,色白不消者,为末#38下方。好面炒,右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又云:此疗法#39百行,师不救者。

《千金方》:治黄疸。取小麦苗,杵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之,三四日便愈。

《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面浆,服之立差。

《兵部手集》:治呕哕。面、醋和作弹丸二三十个,以沸汤煮,别盛浆水二斗已来,弹丸汤内漉出於浆中,看外热气稍减,乘热吞三两个。哕定,即止吞余者。加至七八丸尚未定,晚后饭前再作吞。

《衍义》曰:小麦,暴淋煎汤饮,为面作糊。入药水调,治人中暑。马病肺卒热,亦以水调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虫。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稞麦,一名麰麦,似穬麦,惟皮薄尔。麰曰牟。

《唐本》注云: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是。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大麦,殊不似穬麦也。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大麦蘗,使,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思#40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如#41麦,无躁热。又云:蘗,微暖,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圣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麦蘗二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分温三服。

《兵部手集方》:治产后秘结膨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供奉辅太初与崔家方。以麦蘗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崔郎中云神效。

《衍义》曰:大麦,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廷作面,以赐臣下,作蘗造饧。

味甘,大暖。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六畜食米胀欲死者,煮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又,神曲,使,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

《千金方》:治产后运绝。曲末,水服方寸匕。不差,更服即差。又方:治小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能食而不消。曲末服方寸匕,日三。

《肘后方》: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止。又方:妊娠卒胎动不安,成#42腰痛,胎转抢心,下血不止。生曲半饼碎末,水和绞取汁,服三升。

荞麦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於烈日中暴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新补。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小麦条下。

《丹房玉镜》:源荞麦灰煮粉霜。

《兵部手集方》:治小儿油丹赤肿。荞麦面、醋和傅之,良。

藊豆

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豆叶,主霍乱吐下不止。藊音扁。

《药性论》云:白藊豆,亦可单用。主解一切草#43毒,生嚼及煎汤服,取效。

陶隐居云:人家种之於篱援,其荚蒸食甚美,无正用取其豆者。叶乃单行用之。患寒热病者,不可食也。

《日华子》云:平,无毒。补五脏。叶傅蛇虫咬。

禹锡云:按孟诜云:藊豆,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下气。又,吐痢后转筋,生捣叶七#44把,以少酢浸汁,服之立差。其豆如绿豆,饼食亦可。

《衍义》曰:藊豆,有黑、白、鹊三等,皆於豆脊方#45白路。白者治霍乱转筋。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图经》曰:文具附大豆黄卷条下。

陶隐居云: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搜蒸暴燥,以麻油和、又蒸暴之,凡三过,乃末椒、乾姜屑合和,以进食,胜今作油豉也。患脚人常将其酒浸,以滓傅脚皆差。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取中心者弥善。

陈藏器云:蒲州豉,味咸,无毒。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又有豉汁,经年不败,大除烦热,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为无盐故也。

《日华子》云: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孟诜云: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三升渍,满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差,须作三两剂,即止。

《圣惠方》:治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细末,含一宿便差。

《外台秘要方》:治虫刺螫人方。好豉心以足为限,但觉刺即熟嚼豉以傅之,少顷见豉中毛,即差。不见,又嚼傅之,昼夜勿绝,见毛为度。

《千金方》:治酒病。豉、葱白各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治被殴伤瘀血聚腹满。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差再服。

《肘后方》: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饮之。

《葛氏方》: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熬豉令小焦,杵服一合,日三,无比。又,豉熬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冷则酒淋,日三服,有效。

《梅师方》:伤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吐方。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煎升半,分三服当吐。

《食医心镜方》:主风毒,脚膝挛急,骨节痛。豉心五升,九蒸九暴,以酒一斗取浸#46经宿,空心随性缓饮之。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Z,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当是皮寒肉#47平。圆小绿者佳。又有稙豆,苗子相似,主霍乱吐下。取叶捣绞汁,和少醋温服,子亦下气也。稙音陟。

《日华子》云:绿豆,冷。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禹锡云:按孟诜云:绿豆,平。诸食法:作饼炙,食之佳。谨按: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此最为良。今人食皆挞去皮,即有少拥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又,研汁煮饮服之,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

雷公云:益气明目,治头风。

舂杵头细糠

主卒噎。

陶隐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取含之即去,亦是舂捣义尔。天下事理,多有相影响如此也。自草部今移。

《圣惠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非时含一丸咽津。

穬麦

味甘,微寒,无毒。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蘗,温,消食和中。

陶隐居云:此是今马所食者,性乃热而云微寒,恐是作屑与合壳异也。服食家并食大、穬#48二麦,令人轻健。

《唐本》注云:穬麦性寒,陶云性热,非也。复云:作屑与合壳异。此皆江东少有,故斟酌言。

白豆

平,无毒。补五脏,益中,助十二经脉,调中,暖肠胃。叶,利五脏,下气。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佳,可常食。新补。见孟诜及《日华子》。

《孙真人食忌》:白豆,味咸,肾之谷,肾病宜食,煞鬼气。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八竟

#1子:原脱,据晦明轩本。

#2翻:晦明轩本作『番』。

#3火:晦明轩本作『水』。

#4斗:晦明轩本作『升』。

#5温:晦明轩本作『烟』。

#6酒:晦明轩本『酒』下有『至』。

#7冷:晦明轩本作『令』。

#8湿:原作『温』,据晦明轩本改。

#9通: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0大:原作『本』,据晦明轩本改。

#11饮:原作『限』,据晦明轩本改。

#12於: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3诸:晦明轩本无『诸』字。

#14粱:原作『粟』,据晦明轩本改。

#15甘:晦明轩本作『其』。

#16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疮: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8北: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19米:原作『水』,据晦明轩本改。

#20鸭:原作『鸣』,据晦明轩本改。

#21肘后方:晦明轩本作『梅师方』。

#22米:晦明轩本作『乎』。

#23十斗:晦明轩本作『一升』。

#24正:晦明轩本作『次』。

#25十:晦明轩本作『一』。

#26升:晦明轩本作『斗』。

#27痹:晦明轩本作『脾』。

#28利: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9南:晦明轩本作『郢』。

#30稷:晦明轩本作『穰』。

#31秬: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2令: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3末:原作『木』,据晦明轩本改。

#34上翻:晦明轩本作『土番』。

#35米甘:晦明轩本作『末其』。

#36处:原作『□』,据晦明轩本改。

#37微:晦明轩本作『霉』。

#38末:晦明轩本作『寒』。

#39法:晦明轩本作『泻』。

#40思:晦明轩本作『化』。

#41如:晦明轩本作『小』。

#42成:晦明轩本作『或』。

#43草:晦明轩本『草』下有『木』字。

#44七:晦明轩本作『一』。

#45方:晦明轩本作『有』。

#46浸:原作『酒』,据晦明轩本改。

#47肉:原作『均』,据晦明轩本改。

#48穬:原作『利』,据晦明轩本改。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