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唐---孙思邈
2017-10-08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於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於舌,舌非窍也,其通於窍者,寄见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於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於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裹。其脉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於头,五内乾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裹,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奴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不泽,面黑如漆柴#1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一作弦曰平#2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3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若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也。
心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相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痛渴自已。渴,一作环。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4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扁鹊曰:心有病则口生疮腐烂。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并於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实则笑,笑则喜。
时主夏病者,时间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5。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6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心胞络经。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输。
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忌善怒。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则饮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也。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气少者属於心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於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於肝,魄属於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水者,其人身体肿一作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憹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小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乾,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疭,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於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方见别卷。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刑沥汤主之。方见别卷。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邪,姜附汤主之。方见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洽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珠,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方见别卷。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木酒主之。方见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以察之。
赤为心,心合脉,赤如鸡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余。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征,赤色,广□,兑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播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顾急心,不寿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阴窍家然。□□长短倾正则心应之,正赤色。小理者则心小,小则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则心大,大则虚,虚则寒,寒则忧不能伤,易伤於邪。无□□者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於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小短举者则心下,下则藏外,易伤於寒,易恐以言。□□长者则心坚,坚则藏安守#7固。□□弱以薄者则心脆,脆则善病消瘅热#8中。□□直下不举者则心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向一方者则心偏倾,偏倾瓢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而下则心下,下则虚,虚则伤寒,病忧恚内损,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齿痛侵历齿;若□□高起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於心,闷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痈舌伤,小儿则便秘,口重舌,鹅口,声嘶。方见头面篇中。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藏含内外#9,沉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裹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咎,则藏神前变形於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卯#10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腠#11旬月之间。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如博棋#12,若见颜,度年上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朏朏而见,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脉色赤,主手太阳也,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於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其脉本在外踝之后,应在命门之上三寸。命门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泽,少泽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结於腕上,循臂内廉,结肘内兑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於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结於颔上,属目外眦。
其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13抵鼻,至目内眦,斜络於颧。合手少阴为表裹,少阴本在兑骨之端,应在背后,同会於手太阴。
其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主心生病。病实则小肠热,热则节弛,弛则阳病,阳脉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则嗌痛颔肿,耳聋目黄,卧不能言,闷则急坐。虚则小肠寒,寒则生疣,疣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过於一倍,病则短气,百节痛,筋急颈痛,不能转顾。此尽是手太阳小肠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心主包络、少阴心经附於后。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两筋间,循经以上,击於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手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14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理,在腕后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咽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15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
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上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而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后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盛者则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少阴无输,心不病乎?曰:其外经腑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后兑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肠,赤脉□病也,其源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动发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其病相反#16。若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身战脉掉,捉所不禁;脏实则为阳毒所侵,肉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故曰赤脉□病。方见伤寒卷中。
扁鹊云:灸肾肝心三输,主治丹一作痹毒病,当依源为治,表治阴阳,调和脏腑,疾不生矣。
心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心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石膏汤,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急头痛方:
石膏一斤淡竹叶香豉各一升小麦三升地骨皮五两茯苓三两栀子仁三七枚
右七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次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肺#17汤。
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乾呕不安方:
人参黄苓甘草各一两乾姜一两半黄连二两半夏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乾姜。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
竹沥汤,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方:
淡竹沥生地黄汁各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朮人参栀子仁各二两#18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茯神散#19,治心实热,口乾烦渴,眠卧不安方:
茯神麦门冬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四十二铢大枣一十枚#20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苓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亦治霍乱。
安心散,治心热满,烦闷惊恐方:
白芍药远志宿姜各#21二两茯苓赤石脂麦门冬知母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铢人参二十四铢桂心麻黄黄苓各三十铢萎蕤三+六铢甘草十二铢#22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23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方:
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之。
心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茯苓补心汤,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24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徙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方:
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紫石英人参各一两大枣二+枚麦门冬三两赤小豆二+四枚#25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26,分三服。
半夏补心汤,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者方:
半夏六两宿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白朮四两防风远志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圆,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枣膏白蜜酥各一升麦门冬芎藭桂心当归茯苓一云茯神甘草羌活各三十铢#27乾地黄乾姜各三+六铢五味子人参防风各一两细辛十八铢白朮四十二铢
右十九味,切捣十四味,再筛,别研枣膏和散,次与诸髓、蜜和搅令相得,内铜钵中,於釜沸汤中煎之,取堪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28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僻,名曰心小肠俱虚。
大补心汤,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黄苓附子各一两甘草茯苓麦门冬乾地黄桂心阿胶各三两半夏远志石膏各四两生姜六两粘#29糖一斤大枣二+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补心圆,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防风芎藭附子芍药甘草蜀椒乾姜细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一方用茯神远志各二两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
心劳第三论方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於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大黄泄热汤,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方:
大黄泽泻黄苓芒硝栀子仁各#30三两桂心通草各二两石膏八两甘草一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渍大黄一宿,余八升水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竟
#1柴:原作『叶』,据影宋刻本改。
#2弦:影宋刻本作r洪』。
#3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4诊:原作『诠』,据影宋刻本改。
#5也: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6大而:原作『火两』,据影宋刻本改。
#7安守:原作『三寺』,据影宋刻本改。
#8热:原作『於』,据影宋刻本改。
#9藏含内外:影宋刻本『含』作『舍』,『外』下有『部亦内外』四字。
#10卯:影宋刻本作『必』。
#11胜:影宋刻本作『延』。
#12如博棋:原作『颜即』,据影宋刻本改。
#13顺:原作『频』,据影宋刻本改。
#14是:原作『也』,属上读,据影宋刻本改。
#15支:原作『大』,据《灵枢经□经脉》政。
#16反:原脱,据文义文例补。
#17肺:影宋刻本作『心』。
#1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9袂神散:影宋刻本作『茯神煮散』。
#20一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1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2十二铢:影宋刻本作『十铢』。
#23牢:原作『半』,据影宋刻本改。
#24五:原作『王』,据影宋刻本改。
#25二十四枚:影宋刻本作『一十四枚』。
#26二升: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27各三十铢:影宋刻本作『各二十铢』。
#28虚: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9牯:影宋刻本作『饴』。
#3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下同。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唐---孙思邈
2017-10-08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於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於舌,舌非窍也,其通於窍者,寄见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於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客於心,则梦丘山烟火。
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裹。其脉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於头,五内乾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裹,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奴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不泽,面黑如漆柴#1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一作弦曰平#2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3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若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也。
心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相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痛渴自已。渴,一作环。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4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扁鹊曰:心有病则口生疮腐烂。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并於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实则笑,笑则喜。
时主夏病者,时间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5。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6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心胞络经。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输。
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忌善怒。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则饮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也。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气少者属於心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於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於肝,魄属於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水者,其人身体肿一作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痛,懊憹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小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小腹当有形。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乾,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疭,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於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方见别卷。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刑沥汤主之。方见别卷。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邪,姜附汤主之。方见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洽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珠,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方见别卷。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木酒主之。方见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以察之。
赤为心,心合脉,赤如鸡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余。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征,赤色,广□,兑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播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顾急心,不寿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阴窍家然。□□长短倾正则心应之,正赤色。小理者则心小,小则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则心大,大则虚,虚则寒,寒则忧不能伤,易伤於邪。无□□者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於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小短举者则心下,下则藏外,易伤於寒,易恐以言。□□长者则心坚,坚则藏安守#7固。□□弱以薄者则心脆,脆则善病消瘅热#8中。□□直下不举者则心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向一方者则心偏倾,偏倾瓢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而下则心下,下则虚,虚则伤寒,病忧恚内损,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齿痛侵历齿;若□□高起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於心,闷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痈舌伤,小儿则便秘,口重舌,鹅口,声嘶。方见头面篇中。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藏含内外#9,沉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裹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咎,则藏神前变形於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卯#10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腠#11旬月之间。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如博棋#12,若见颜,度年上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朏朏而见,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脉色赤,主手太阳也,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於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其脉本在外踝之后,应在命门之上三寸。命门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泽,少泽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结於腕上,循臂内廉,结肘内兑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於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结於颔上,属目外眦。
其脉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兑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13抵鼻,至目内眦,斜络於颧。合手少阴为表裹,少阴本在兑骨之端,应在背后,同会於手太阴。
其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主心生病。病实则小肠热,热则节弛,弛则阳病,阳脉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则嗌痛颔肿,耳聋目黄,卧不能言,闷则急坐。虚则小肠寒,寒则生疣,疣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过於一倍,病则短气,百节痛,筋急颈痛,不能转顾。此尽是手太阳小肠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心主包络、少阴心经附於后。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两筋间,循经以上,击於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手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14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理,在腕后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咽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15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
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出属心系,上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而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后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盛者则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少阴无输,心不病乎?曰:其外经腑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后兑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肠,赤脉□病也,其源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动发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其病相反#16。若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身战脉掉,捉所不禁;脏实则为阳毒所侵,肉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故曰赤脉□病。方见伤寒卷中。
扁鹊云:灸肾肝心三输,主治丹一作痹毒病,当依源为治,表治阴阳,调和脏腑,疾不生矣。
心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心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石膏汤,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急头痛方:
石膏一斤淡竹叶香豉各一升小麦三升地骨皮五两茯苓三两栀子仁三七枚
右七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次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肺#17汤。
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乾呕不安方:
人参黄苓甘草各一两乾姜一两半黄连二两半夏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乾姜。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
竹沥汤,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方:
淡竹沥生地黄汁各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朮人参栀子仁各二两#18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硝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茯神散#19,治心实热,口乾烦渴,眠卧不安方:
茯神麦门冬各三十六铢通草升麻各三十铢紫菀桂心各十八铢知母一两赤石脂四十二铢大枣一十枚#20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苓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亦治霍乱。
安心散,治心热满,烦闷惊恐方:
白芍药远志宿姜各#21二两茯苓赤石脂麦门冬知母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铢人参二十四铢桂心麻黄黄苓各三十铢萎蕤三+六铢甘草十二铢#22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23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方:
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之。
心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茯苓补心汤,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24心热,或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徙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方:
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二两紫石英人参各一两大枣二+枚麦门冬三两赤小豆二+四枚#25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26,分三服。
半夏补心汤,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者方:
半夏六两宿姜五两茯苓桂心枳实橘皮各三两白朮四两防风远志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圆,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羊髓枣膏白蜜酥各一升麦门冬芎藭桂心当归茯苓一云茯神甘草羌活各三十铢#27乾地黄乾姜各三+六铢五味子人参防风各一两细辛十八铢白朮四十二铢
右十九味,切捣十四味,再筛,别研枣膏和散,次与诸髓、蜜和搅令相得,内铜钵中,於釜沸汤中煎之,取堪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28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僻,名曰心小肠俱虚。
大补心汤,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黄苓附子各一两甘草茯苓麦门冬乾地黄桂心阿胶各三两半夏远志石膏各四两生姜六两粘#29糖一斤大枣二+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补心圆,治脏虚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当归防风芎藭附子芍药甘草蜀椒乾姜细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黄猪苓各一两茯苓一方用茯神远志各二两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
心劳第三论方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於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而心气内洞,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大黄泄热汤,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方:
大黄泽泻黄苓芒硝栀子仁各#30三两桂心通草各二两石膏八两甘草一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渍大黄一宿,余八升水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竟
#1柴:原作『叶』,据影宋刻本改。
#2弦:影宋刻本作r洪』。
#3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4诊:原作『诠』,据影宋刻本改。
#5也: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6大而:原作『火两』,据影宋刻本改。
#7安守:原作『三寺』,据影宋刻本改。
#8热:原作『於』,据影宋刻本改。
#9藏含内外:影宋刻本『含』作『舍』,『外』下有『部亦内外』四字。
#10卯:影宋刻本作『必』。
#11胜:影宋刻本作『延』。
#12如博棋:原作『颜即』,据影宋刻本改。
#13顺:原作『频』,据影宋刻本改。
#14是:原作『也』,属上读,据影宋刻本改。
#15支:原作『大』,据《灵枢经□经脉》政。
#16反:原脱,据文义文例补。
#17肺:影宋刻本作『心』。
#1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9袂神散:影宋刻本作『茯神煮散』。
#20一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1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2十二铢:影宋刻本作『十铢』。
#23牢:原作『半』,据影宋刻本改。
#24五:原作『王』,据影宋刻本改。
#25二十四枚:影宋刻本作『一十四枚』。
#26二升: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27各三十铢:影宋刻本作『各二十铢』。
#28虚: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9牯:影宋刻本作『饴』。
#3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下同。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