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2)

黄信阳博客郑志明

2010-12-2908:22:27

蹇昌辰是从阴阳的动静来谈人的心性,产生出「天道静」与「人道动」的二分说法,这种说法是很粗糙的,天道是有动有静,人道也是有动有静,强调「天道静」是着重在天的神圣感通能力,是以「寂然不动」来「感而遂通」,这是天的造化之功,由静而能成就一切的物。强调「人道动」,是用说明「人道易动而难静」的现象,这也是有形人身的限制之处,掉落到易动而难静的冲突之中。解决之道在于修身的工夫,进行「以虚受人」的「返照」修持与努力,提升到「能知其静」的心性境界上,就能「乃应于天」。蹇昌辰不排斥人身的「动」,肯定「动」与「静」都能相应气的阴阳作用,各自符应了宇宙创生功能,即「动而与阳同德」与「静而与阴同波」,认为人身好动展现出气之阳德,是正常的现象,若能培养出人心好静则能契合气之阴波,是将气之阴阳纳入到人身之中,成就生命存有之理。

蹇昌辰认为人身的动静是要相应于天地的动静,尤其是人身更要依天时而有所动,不可以自己乱动,破坏了天道的秩序,也必然有害于人道,如注「天人合发」曰:

人不得天时而动,则天地晦冥,阴阳错序,变昼为夜,以示人之擅发。故天得人而行,人得天而动。若人识机以时而动者,虽鬼神莫敢测其情,阴阳莫敢知其奥,发号施令必不徒然,是谓合发。(页39b)

将「天人合发」解释为「天得人而行」与「人得天而动」,抬高了人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天行在于人,以人为天地的核心,肯定天道的造化是对应着人身需求而来。同样地人动在于天,强调人身是要本之于天道,根本的修持法则在于「人识机以时而动」,即是要理解与体验「机动」之理,即前引文所谓「一机动而百神随」。人身之动是应机,也是应天时,是顺应气化阴阳的自然运行,不可因「人之擅发」而导致「阴阳错序」。可知人身在动时不可以擅自行动,一切行动都必须「识机以时」,此为修身的主要内涵,将人身升华到天机之中,如此则能「发号施令必不徒然」,达到人身与天道合发的境界。

蹇昌辰除了重视「动则机也」的合发境界外,也相当强调「静则心也」的养心工夫,主张人身要能达到「动静之宜」,如注「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曰:

盖人之炁散太虚则无形,聚身中而应事,以为动静之宜。然一身之主,唯心有九窍,故谓之心之邪在乎三要。故治炁养心之士,身要正,意要直,心要平,乃治心之三要,非耳目口鼻之九窍。为之三要也,动静于人,炁使之然。持其志无暴其炁,正其心无思其邪,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是曰思无邪。此诚得内养其天真也。(页40a)

蹇昌辰认为人身就是气的聚合,即「聚身中而应事」,人身是对应气的阴阳而有动静,身之动是本之于心之静,彼此之间要能「动静之宜」。人身能得天时而动,必须要有治气养心的工夫与修为,此即「一身之主」在于「心有九窍」上,修身就要在心的九窍上下工夫,此工夫称为「三要」,其具体的方法,第一「身要正」,第二「意要直」,第三「心要平」。这种「治心之三要」的工夫说也是极为抽象,不是指耳目口鼻等外在感官与窍门的修持,是直接回到身、意、心的气化作用上,达到正、直与平的境界,一切都是「炁使之然」。可见修身的主要方法在于治气上,从「持其志」与「正其心」等处入手,以坚定的心志来「内养其天真」,认为人身是经由养心来相应于天道。

三、生死即自然

蹇昌辰在「人身即天道」的观念下,强调人体的生死本是自然常态现象,正是阴阳气化的必然之理,不须执着于人身的生死,更不可贪生怕死。人身原本就是自然性的物质,生死可以说是万物生灭的根本法则,如注「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曰:

物之傥来曰生,物既去矣曰死。生者春之萌芽,死者秋之零落。人之有生,一炁而聚之;人既有死,一炁而散之。则物与人,来去死生,未尝息焉,是道之所理而致于斯。万物兴废,人有起灭,然天地阴阳必然之理也。生死代谢,凡圣共知。(页40b)

蹇昌辰是继承了道家的人性观,肯定生死现象是生命物通常如此、自己如此、势当如此的变化,是生命物的自生自化 。人与万物都是随着大气的阴阳运行,产生出来去的生死现象,即「物之傥来曰生」与「物既去矣曰死」,万物的来去都是本着天地运行的规律,是顺着自然变化而来的生死,有如「生者春之萌芽」与「死者秋之零落」,随着季节的更替,万物将不断历经生死的过程。人身的生死也与万物相同,都是「一炁而聚之」与「一炁而散之」,气的聚散是本于自然,是大道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现象,可以说「是道之所理而致于斯」。

生死现象不仅无法避免,还永无止息,即所谓「来去生死,未尝息焉」,是天地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总结来说生死是「天地阴阳必然之理」,是随着阴阳消长而来的生死代谢。生死是生命互为代谢的现象,有生即有死,这是自然的造化,如蹇昌辰注「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曰:

生死在人,始昼夜不息。此生者死之本,有生必死。死者又为生之本,死既去矣,必又生焉。如是出没,溺于六道,何有不生生,不死死乎。死生果有议耶,无有哉。盖古圣人弃于六合之外,论而不议。(页43b)

蹇昌辰是接受了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来解释生死现象,在「生者死之本」的认知下,进而主张「死者又为生之本」。这种生死轮回的观念,与《阴符经》的「死者生之根」的原意,恐有些出入。《阴符经》认为生死是互为根源,就如祸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未必是福,死未必是祸,求生反而速死,求死反而得生,不必过于执着于生死祸福。北宋时期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在对生命的认知上很明显的已有佛教化的倾向,蹇昌辰以高道的身分,宣扬的是「死既去矣,必又生焉」的六道轮回。足见佛教特有的生命观已逐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甚至被融摄入道经中,进而重视「不生生」与「不死死」的解脱之道 。

如果有生必死与有死必生,那么人身如何成道呢?蹇昌辰是吸收了佛教涅盘解脱的观念,来扩充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超越生死人道的神仙境界,达到「不生生而又不死死」的特有生命形态,如此注续曰:

既生必死,又不死者,率逍遥之性,纳沆瀣之精,吸风饮露,辟谷餐霞,坚固色身,积三千功,累八百行,功成行满,一旦轻举,飞游大罗,与真仙会,是色身而去,又何死死乎。死必有生,是有无休止。老氏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盖言不生生而不死死。人之道则不然,是不出生死之路,以致于轮回。(页44a)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如何在生死的自然现象中追求「不死」呢?蹇昌辰引老子的「无身」说,来超越出有身的生死限制,要求修持人身达到无身的境界。蹇昌辰虽然重视人身与人道,却又主张不可执着于人身与人道,否则将「不出生死之路,以致于轮回」。人身成道在于不受轮回的束缚,进而能超生了死,此成道是相应于神仙的生命境界,以长生不死来飞升天界。

蹇昌辰是要将人身从人道提升到仙道,即经由修道成为不死的仙人。仙人与俗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模式,可以将人身经由与道会通转向无身的境界,跳脱出「死必有生」的「无休止」轮回生命。这是佛道思想的相互杂糅,一方面接纳轮回的生命观,一方面强调不死的成仙说,有如《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能超越自然的时空限制,达到与天地同宗的超然境界。蹇昌辰肯定人身是可以经由修道成为不死的神仙,此修道在于「积三千功」与「累八百行」,在人身上积极地积善修德,不断地扩充生命无限的能量,在众善奉行与诸恶莫作下,终有一天能「功成行满」,道成为仙,克服了人身的局限,不仅得长寿还能飞升成仙,即「飞游大罗」进而「与真仙会」,这是突破有形人身而来的绝对生命境界,是发扬人身的道性来成就仙道 。

生生死死是轮回现象,「不生生而不死死」则是人身修道的解脱,达到与道合真形神俱妙的神仙生命。人身要能羽化成仙,必须要先对治人性的好恶之情,其基本工夫在于「习」,如注「天性人也」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人之性,好生而恶死,就利而去害,皆赋之天也。如人求一理、悟一法、成一事者,由习而得之。(页39a)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2)

    黄信阳博客 郑志明

    2010-12-2908:22:27

    |
    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2)
    |

    蹇昌辰是从阴阳的动静来谈人的心性,产生出「天道静」与「人道动」的二分说法,这种说法是很粗糙的,天道是有动有静,人道也是有动有静,强调「天道静」是着重在天的神圣感通能力,是以「寂然不动」来「感而遂通」,这是天的造化之功,由静而能成就一切的物。强调「人道动」,是用说明「人道易动而难静」的现象,这也是有形人身的限制之处,掉落到易动而难静的冲突之中。解决之道在于修身的工夫,进行「以虚受人」的「返照」修持与努力,提升到「能知其静」的心性境界上,就能「乃应于天」。蹇昌辰不排斥人身的「动」,肯定「动」与「静」都能相应气的阴阳作用,各自符应了宇宙创生功能,即「动而与阳同德」与「静而与阴同波」,认为人身好动展现出气之阳德,是正常的现象,若能培养出人心好静则能契合气之阴波,是将气之阴阳纳入到人身之中,成就生命存有之理。

    蹇昌辰认为人身的动静是要相应于天地的动静,尤其是人身更要依天时而有所动,不可以自己乱动,破坏了天道的秩序,也必然有害于人道,如注「天人合发」曰:

    人不得天时而动,则天地晦冥,阴阳错序,变昼为夜,以示人之擅发。故天得人而行,人得天而动。若人识机以时而动者,虽鬼神莫敢测其情,阴阳莫敢知其奥,发号施令必不徒然,是谓合发。(页39b)

    将「天人合发」解释为「天得人而行」与「人得天而动」,抬高了人身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天行在于人,以人为天地的核心,肯定天道的造化是对应着人身需求而来。同样地人动在于天,强调人身是要本之于天道,根本的修持法则在于「人识机以时而动」,即是要理解与体验「机动」之理,即前引文所谓「一机动而百神随」。人身之动是应机,也是应天时,是顺应气化阴阳的自然运行,不可因「人之擅发」而导致「阴阳错序」。可知人身在动时不可以擅自行动,一切行动都必须「识机以时」,此为修身的主要内涵,将人身升华到天机之中,如此则能「发号施令必不徒然」,达到人身与天道合发的境界。

    蹇昌辰除了重视「动则机也」的合发境界外,也相当强调「静则心也」的养心工夫,主张人身要能达到「动静之宜」,如注「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曰:

    盖人之炁散太虚则无形,聚身中而应事,以为动静之宜。然一身之主,唯心有九窍,故谓之心之邪在乎三要。故治炁养心之士,身要正,意要直,心要平,乃治心之三要,非耳目口鼻之九窍。为之三要也,动静于人,炁使之然。持其志无暴其炁,正其心无思其邪,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是曰思无邪。此诚得内养其天真也。(页40a)

    蹇昌辰认为人身就是气的聚合,即「聚身中而应事」,人身是对应气的阴阳而有动静,身之动是本之于心之静,彼此之间要能「动静之宜」。人身能得天时而动,必须要有治气养心的工夫与修为,此即「一身之主」在于「心有九窍」上,修身就要在心的九窍上下工夫,此工夫称为「三要」,其具体的方法,第一「身要正」,第二「意要直」,第三「心要平」。这种「治心之三要」的工夫说也是极为抽象,不是指耳目口鼻等外在感官与窍门的修持,是直接回到身、意、心的气化作用上,达到正、直与平的境界,一切都是「炁使之然」。可见修身的主要方法在于治气上,从「持其志」与「正其心」等处入手,以坚定的心志来「内养其天真」,认为人身是经由养心来相应于天道。

    三、生死即自然

    蹇昌辰在「人身即天道」的观念下,强调人体的生死本是自然常态现象,正是阴阳气化的必然之理,不须执着于人身的生死,更不可贪生怕死。人身原本就是自然性的物质,生死可以说是万物生灭的根本法则,如注「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曰:

    物之傥来曰生,物既去矣曰死。生者春之萌芽,死者秋之零落。人之有生,一炁而聚之;人既有死,一炁而散之。则物与人,来去死生,未尝息焉,是道之所理而致于斯。万物兴废,人有起灭,然天地阴阳必然之理也。生死代谢,凡圣共知。(页40b)

    蹇昌辰是继承了道家的人性观,肯定生死现象是生命物通常如此、自己如此、势当如此的变化,是生命物的自生自化 。人与万物都是随着大气的阴阳运行,产生出来去的生死现象,即「物之傥来曰生」与「物既去矣曰死」,万物的来去都是本着天地运行的规律,是顺着自然变化而来的生死,有如「生者春之萌芽」与「死者秋之零落」,随着季节的更替,万物将不断历经生死的过程。人身的生死也与万物相同,都是「一炁而聚之」与「一炁而散之」,气的聚散是本于自然,是大道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现象,可以说「是道之所理而致于斯」。

    生死现象不仅无法避免,还永无止息,即所谓「来去生死,未尝息焉」,是天地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总结来说生死是「天地阴阳必然之理」,是随着阴阳消长而来的生死代谢。生死是生命互为代谢的现象,有生即有死,这是自然的造化,如蹇昌辰注「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曰:

    生死在人,始昼夜不息。此生者死之本,有生必死。死者又为生之本,死既去矣,必又生焉。如是出没,溺于六道,何有不生生,不死死乎。死生果有议耶,无有哉。盖古圣人弃于六合之外,论而不议。(页43b)

    蹇昌辰是接受了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来解释生死现象,在「生者死之本」的认知下,进而主张「死者又为生之本」。这种生死轮回的观念,与《阴符经》的「死者生之根」的原意,恐有些出入。《阴符经》认为生死是互为根源,就如祸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未必是福,死未必是祸,求生反而速死,求死反而得生,不必过于执着于生死祸福。北宋时期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在对生命的认知上很明显的已有佛教化的倾向,蹇昌辰以高道的身分,宣扬的是「死既去矣,必又生焉」的六道轮回。足见佛教特有的生命观已逐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甚至被融摄入道经中,进而重视「不生生」与「不死死」的解脱之道 。

    如果有生必死与有死必生,那么人身如何成道呢?蹇昌辰是吸收了佛教涅盘解脱的观念,来扩充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超越生死人道的神仙境界,达到「不生生而又不死死」的特有生命形态,如此注续曰:

    既生必死,又不死者,率逍遥之性,纳沆瀣之精,吸风饮露,辟谷餐霞,坚固色身,积三千功,累八百行,功成行满,一旦轻举,飞游大罗,与真仙会,是色身而去,又何死死乎。死必有生,是有无休止。老氏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盖言不生生而不死死。人之道则不然,是不出生死之路,以致于轮回。(页44a)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如何在生死的自然现象中追求「不死」呢?蹇昌辰引老子的「无身」说,来超越出有身的生死限制,要求修持人身达到无身的境界。蹇昌辰虽然重视人身与人道,却又主张不可执着于人身与人道,否则将「不出生死之路,以致于轮回」。人身成道在于不受轮回的束缚,进而能超生了死,此成道是相应于神仙的生命境界,以长生不死来飞升天界。

    蹇昌辰是要将人身从人道提升到仙道,即经由修道成为不死的仙人。仙人与俗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模式,可以将人身经由与道会通转向无身的境界,跳脱出「死必有生」的「无休止」轮回生命。这是佛道思想的相互杂糅,一方面接纳轮回的生命观,一方面强调不死的成仙说,有如《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能超越自然的时空限制,达到与天地同宗的超然境界。蹇昌辰肯定人身是可以经由修道成为不死的神仙,此修道在于「积三千功」与「累八百行」,在人身上积极地积善修德,不断地扩充生命无限的能量,在众善奉行与诸恶莫作下,终有一天能「功成行满」,道成为仙,克服了人身的局限,不仅得长寿还能飞升成仙,即「飞游大罗」进而「与真仙会」,这是突破有形人身而来的绝对生命境界,是发扬人身的道性来成就仙道 。

    生生死死是轮回现象,「不生生而不死死」则是人身修道的解脱,达到与道合真形神俱妙的神仙生命。人身要能羽化成仙,必须要先对治人性的好恶之情,其基本工夫在于「习」,如注「天性人也」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人之性,好生而恶死,就利而去害,皆赋之天也。如人求一理、悟一法、成一事者,由习而得之。(页39a)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