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李宇林
2019-04-26
健康长寿,是人类都关注并期望的。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人文初祖伏羲观察天地日月和自然现象来论述其中的道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论述医理辩论健康的理念,黄帝问道广成子知有长生久视不老之道,自此以后几千年来黄老道家一直致力于生命的研究。生命的起始与道学的理念相通,掌握了它并能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无病健康且如广成子所说:“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
内经对生命的基本概念
人之初始,由父精母血,阴阳絪蕴交感合化而成。《黄帝内经》说:“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说:人依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和天地万物的初始阶段,虽然是通过孕育、滋生、成长的过程,都是由天地阴阳精气构合交感而来,再由四气五行铸造锻炼,经过阴阳消长,五运生尅制约,六气施化,而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万物有生死盛衰的不同变化,都是天地自然所给予的并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道学阐释万物的根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以虚无为体,冲和为用。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虚,及至动化为阳,静化为阴,由无极而生太极,易有太极而生两仪,所谓道生一,一生二。在人身中杳冥中有象,恍惚中有物,微茫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静则凝聚,为阴为精,动而流行温化,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相反相成,相合相离,则散乱流散无际。无极者无始之祖炁,太极者阴阳之混融交合、离散,其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际,天轻清而上浮,地重浊而下沉。天地虽有上下之别,仍然相抱相恋,离合有时,升降相因,道元一炁,运行其间,使阴阳各有消息,天气、地气、运气三者合化,孕育品汇,万物滋生,生生化化,永无穷期,此即所谓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间不论是阴阳之气或者阴阳之质,皆为阴阳而已。阴阳之气为风火暑湿燥热,阴阳之质为木火土金水,质之总汇为五行,气之总汇为六气,天地之间五运与六气均与四时八节,脏腑气血,日月升降圆缺,天地之正气相通相应相合。这种通应合的关系,不但是天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直接因素,这是道家思想与古老传统经典医著的共通思想体系。
道本元始虚无之气,化生阴阳,万物赖此阴阳二气而生,亦赖此
阴阳二气而变化,永无止境,然阴阳二气为离合聚散相反相成之气,惟有冲虚化和之气才使得此二气相合相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在一气流行,万化汇粹生化无穷的时空里,这个运气永远保持着相对的消长平和状态。这个保持着粘合作用的冲气,就是中和,就是如如不动的内心。天地阴阳男女由冲和、絪蕴、构精、变合而生万物,冲和絪蕴交合就是阴阳动静的起始,即生命孕育的开始,也是道家重返青春,重塑生机的开始。“生之门,死之户”,就是内丹的颠倒之术。《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谓。
内经是在道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医学模式
无论医经或者道学都认为:“人身至宝无外乎精气神而已”,精气神是支撑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精要的物质基础,人身等同于天地,天地宇宙和人本身都是由此最基本的物质所支撑,然而此三者乃是虚无至静,无形象音声色味,无人欲的善恶美丑贵贱,是至纯至真的存在,所以道家认为:此神非思虑之神,“杳冥之中有真有信”,道生虚,虚即神,此神为元性,“道生一”,一即道生的虚无之神,所以又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气非呼吸之气,“惚兮恍,其中有象”,由一而生,一之虚无之神生二之阴阳之气,即是说:“便从一气产阴阳”故曰:一生二,二即阴阳之气,此气为情,阴阳二气交合互化而产生万物;此精非交感之精,“恍兮惚,其中有物”,即气生精,二体交合化生精气,“二生三”即气生精,精气内含着生命的基因。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精,精为生命的元始物质。《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化宇宙天地万物,也就是物种滋生的过程,即是神气精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用无限的精神化作一个有限的生命体,以至于很快地衰败死亡,这是因为有情有欲的原因啊!道家以为神气精顺则成人,而炼养精气神可逆则成仙,仙即是长寿的象征,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就是说使三归二,二归一,一归虚无,虚无又回归于恒久之道。所以惟有至纯至真至静,真一不二,抱元守一,混元一炁,才能使精气神不亏不散,保养盈满,而常有天年之寿。
《内经·灵枢》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即使说人生是由阳父之精气,阴母之血液,两性交合精血凝结,相合相包,而成就生命最初始的一点元始真如,具有浑沌元始无极之真性,又由无极而产生阴阳动静,化生太极,由太极再极至地分化出两仪八卦,三才五行,最后天地立,五行已就,四季成而万物生。
所以人依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山川水土,金石草木,胎卵湿化,万物皆已长成。人身同天地,毛发皮肤肌肉血脉经络骨髓,皆是最初之阴阳二气交合凝聚之精血而已。饮食水谷进入胃中,通过消化吸收代谢系统,摄取营养物质,排除糟粕,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视听灵动业已成熟,岂非天地位矣,四时行矣,万物成矣。
人身之小天地又与身外之大天地相通相应相合
头圆配天,足方像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天有四时五行,以阴阳寒暑消长为规律,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以呼吸吐纳气息流通升降精气往来而不息,阴阳二气浮散而为荣卫,血脉彰著而为气色,发越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
阳用其为温煦流行,阴用其为滋润充养。天人同气,若有所失则蒸发而生热,反之即寒凝,结而为赘瘤,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天人一体,人心即天地之心。心是五脏之首,遵循着为人的法则。智慧的人如同天一样,光明洁静圆通,仁义的人如同地一样厚重沉寂,承载朴实。头圆者天,足方者地,五行运于内,一曜明于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觉灵明。
《内经》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六合即四方上下,九州即古代中国疆域所化分的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外布九州而内与人九窍相应。五脏内藏五神,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十二节,即十二节气,天之十二节又与人之十二经脉相应,十二经脉即手足各三阴三阳脉。人生以五气而立,内五气即五脏之气,外五气即一年四季中五运六气,镇持于天地之间,则气应天地运三元之气以成就万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能犯生气则生气倾危。《庚桑楚》曰: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则神全矣。全其天即完全效法天地阴阳消长升降以作息,按此规律以生活,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天之气则清静光明,圆通自在,顺之则阳气卫外固护,法地之气则德淳厚重承载,精神潜藏以备生命不时之需。
“搏精神”是医道互通之精髓
《内经》亦论:“圣人搏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医道两家同把精气神看做是人身至重的三宝。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有能力去工作生活繁衍后代,创造未来,就是依赖此精气神才成为一个有精神意识灵明的正常人。倘若无此三宝,只是一个臭皮囊,一个有着人体躯壳的死人而已。可见精气神是人生命、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有此则有生,无此则无生,俗话说:“油尽灯灭”。人生只此一壶油乎?可悲,可叹,可怕啊!人们大都不知道这个道理,多数人以为年纪尚轻,精神尚可,“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却在不知不觉中过早地,过度地把自己的原油损耗亏空了,所以诸多人半百而衰,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们从日常饮食里得到的那点营养化生的精气血液,还不够每天的思虑操劳所耗损的多,如此日复一日,日渐损少,日渐亏损,年复一年天命不永,何谈事业理想,所以圣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知道者,搏聚精神,使精气神凝聚,固守天真,保养元和,法阴阳之消息升降,知阴阳之冷热,用文武之火侯,抱元守一,心静神和,收视返听,心气下降,肾水上升。法日月升降之道,运河车任督之路,再盗天地之正气,吸日月之精华。人若能抟聚精神,全其天性,就可以知常而达变,《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要通晓四时之化肓,就可明了生命之可追。
古代明通造化修成至真之道的人,即真人,他们能把握天地日月阴阳的变化,为自己所运用。真人之心合于自然之气息,真人之气冥合于元始真如之神,真人之神合于虚无之道,所以他们能呼吸精炁,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与太极同体而归于无极,体同于道则与道同体,故能无有终时与天地同寿,这是达到了道的境界,惟有如此,才能如是。
而古代全其至道的人,称谓至人。至人具有淳朴之德,积精全神,动静必适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心身远离尘俗之染,把天地万物与自身等同合一,遨游于天地六合之域,视听于八荒无极之外。《庚桑楚》曰:全神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又曰: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天。虽远际八荒之外,或近在眉睫之内,来与我者,吾必尽知之,能有如此者,即为全神,这种类型的修道者仍然是和真人同等层次的。 古代所谓的圣人,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既使生活在世俗之中也没什么嗜好欲妄,更无怨忧恚嗔之心。虽行为举止在世俗之间,然其见解知识与世俗大不相同,只是心志在道,心全大爱,因此常德不离,殁身不殆。《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其母。”母即谕道也。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以恬静愉悦为务,以自持道德为功。形体不过劳,精神不散失,神守不离,亦可以长寿永年。《庚桑楚》曰: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弃之,此全性之道也。
古代称为贤人的人,自强不息,志同于道,法天之健运,则地之厚重,心同日月之明,推步数术,分辨吉凶,依从时序,法于阴阳,和於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上古修道者同列,可益寿而超过天年之数。众人就不是这样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医道养生,重在治神,其次养形
医道养生,都重在治神,其次知养身之法,以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形体假借万物而成,生命惟有自然赋予,德气同归,谓之人。《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有生。”然而德者道之运用,气者生育之母。人能顺应四时和气而养生者,天地也恒常畜养之。四时阴阳消长的节律就是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所以道者春夏以养阳,秋冬以养阴,以顺从其根本,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常顺天地阴阳之道而修养者,则合四时生长之宜;能知十二节气之迁至者,虽然圣明睿智也不能被欺瞒;能心存八风变动之理,五行气运相胜之道,通达阴阳虚实之变数者,即可在天地间独来独往,即使秋毫之变也在灵性觉照之中。万物虽然多如恒沙河数,不可竭尽而明,要之皆如五行之气,总在于专精于心,盖皆调治精神,以为摄养可得长生。魂神意魄志以为神之主,治神则无妄动之变。故曰:人无悲衰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矣;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矣; 无愁忧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矣;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矣; 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矣。因此五种太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年寿永久矣。
治身之道,在于知养已之法,起居劳勉,动静寒暖,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摄之以时,即内养形也;朴实慈恕以爱人,心和尘劳而不倦,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周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此养形养身之极处。所以《老子》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李宇林
2019-04-26
健康长寿,是人类都关注并期望的。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人文初祖伏羲观察天地日月和自然现象来论述其中的道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论述医理辩论健康的理念,黄帝问道广成子知有长生久视不老之道,自此以后几千年来黄老道家一直致力于生命的研究。生命的起始与道学的理念相通,掌握了它并能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无病健康且如广成子所说:“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
内经对生命的基本概念
人之初始,由父精母血,阴阳絪蕴交感合化而成。《黄帝内经》说:“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说:人依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和天地万物的初始阶段,虽然是通过孕育、滋生、成长的过程,都是由天地阴阳精气构合交感而来,再由四气五行铸造锻炼,经过阴阳消长,五运生尅制约,六气施化,而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万物有生死盛衰的不同变化,都是天地自然所给予的并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道学阐释万物的根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以虚无为体,冲和为用。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虚,及至动化为阳,静化为阴,由无极而生太极,易有太极而生两仪,所谓道生一,一生二。在人身中杳冥中有象,恍惚中有物,微茫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静则凝聚,为阴为精,动而流行温化,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相反相成,相合相离,则散乱流散无际。无极者无始之祖炁,太极者阴阳之混融交合、离散,其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之际,天轻清而上浮,地重浊而下沉。天地虽有上下之别,仍然相抱相恋,离合有时,升降相因,道元一炁,运行其间,使阴阳各有消息,天气、地气、运气三者合化,孕育品汇,万物滋生,生生化化,永无穷期,此即所谓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间不论是阴阳之气或者阴阳之质,皆为阴阳而已。阴阳之气为风火暑湿燥热,阴阳之质为木火土金水,质之总汇为五行,气之总汇为六气,天地之间五运与六气均与四时八节,脏腑气血,日月升降圆缺,天地之正气相通相应相合。这种通应合的关系,不但是天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直接因素,这是道家思想与古老传统经典医著的共通思想体系。
道本元始虚无之气,化生阴阳,万物赖此阴阳二气而生,亦赖此
阴阳二气而变化,永无止境,然阴阳二气为离合聚散相反相成之气,惟有冲虚化和之气才使得此二气相合相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在一气流行,万化汇粹生化无穷的时空里,这个运气永远保持着相对的消长平和状态。这个保持着粘合作用的冲气,就是中和,就是如如不动的内心。天地阴阳男女由冲和、絪蕴、构精、变合而生万物,冲和絪蕴交合就是阴阳动静的起始,即生命孕育的开始,也是道家重返青春,重塑生机的开始。“生之门,死之户”,就是内丹的颠倒之术。《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这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谓。
内经是在道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医学模式
无论医经或者道学都认为:“人身至宝无外乎精气神而已”,精气神是支撑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精要的物质基础,人身等同于天地,天地宇宙和人本身都是由此最基本的物质所支撑,然而此三者乃是虚无至静,无形象音声色味,无人欲的善恶美丑贵贱,是至纯至真的存在,所以道家认为:此神非思虑之神,“杳冥之中有真有信”,道生虚,虚即神,此神为元性,“道生一”,一即道生的虚无之神,所以又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气非呼吸之气,“惚兮恍,其中有象”,由一而生,一之虚无之神生二之阴阳之气,即是说:“便从一气产阴阳”故曰:一生二,二即阴阳之气,此气为情,阴阳二气交合互化而产生万物;此精非交感之精,“恍兮惚,其中有物”,即气生精,二体交合化生精气,“二生三”即气生精,精气内含着生命的基因。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精,精为生命的元始物质。《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化宇宙天地万物,也就是物种滋生的过程,即是神气精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用无限的精神化作一个有限的生命体,以至于很快地衰败死亡,这是因为有情有欲的原因啊!道家以为神气精顺则成人,而炼养精气神可逆则成仙,仙即是长寿的象征,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就是说使三归二,二归一,一归虚无,虚无又回归于恒久之道。所以惟有至纯至真至静,真一不二,抱元守一,混元一炁,才能使精气神不亏不散,保养盈满,而常有天年之寿。
《内经·灵枢》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即使说人生是由阳父之精气,阴母之血液,两性交合精血凝结,相合相包,而成就生命最初始的一点元始真如,具有浑沌元始无极之真性,又由无极而产生阴阳动静,化生太极,由太极再极至地分化出两仪八卦,三才五行,最后天地立,五行已就,四季成而万物生。
所以人依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山川水土,金石草木,胎卵湿化,万物皆已长成。人身同天地,毛发皮肤肌肉血脉经络骨髓,皆是最初之阴阳二气交合凝聚之精血而已。饮食水谷进入胃中,通过消化吸收代谢系统,摄取营养物质,排除糟粕,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视听灵动业已成熟,岂非天地位矣,四时行矣,万物成矣。
人身之小天地又与身外之大天地相通相应相合
头圆配天,足方像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天有四时五行,以阴阳寒暑消长为规律,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以呼吸吐纳气息流通升降精气往来而不息,阴阳二气浮散而为荣卫,血脉彰著而为气色,发越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
阳用其为温煦流行,阴用其为滋润充养。天人同气,若有所失则蒸发而生热,反之即寒凝,结而为赘瘤,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天人一体,人心即天地之心。心是五脏之首,遵循着为人的法则。智慧的人如同天一样,光明洁静圆通,仁义的人如同地一样厚重沉寂,承载朴实。头圆者天,足方者地,五行运于内,一曜明于外,乃至精神魂魄,知觉灵明。
《内经》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六合即四方上下,九州即古代中国疆域所化分的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外布九州而内与人九窍相应。五脏内藏五神,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十二节,即十二节气,天之十二节又与人之十二经脉相应,十二经脉即手足各三阴三阳脉。人生以五气而立,内五气即五脏之气,外五气即一年四季中五运六气,镇持于天地之间,则气应天地运三元之气以成就万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能犯生气则生气倾危。《庚桑楚》曰: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则神全矣。全其天即完全效法天地阴阳消长升降以作息,按此规律以生活,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天之气则清静光明,圆通自在,顺之则阳气卫外固护,法地之气则德淳厚重承载,精神潜藏以备生命不时之需。
“搏精神”是医道互通之精髓
《内经》亦论:“圣人搏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医道两家同把精气神看做是人身至重的三宝。人之所以有生命活动,有能力去工作生活繁衍后代,创造未来,就是依赖此精气神才成为一个有精神意识灵明的正常人。倘若无此三宝,只是一个臭皮囊,一个有着人体躯壳的死人而已。可见精气神是人生命、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有此则有生,无此则无生,俗话说:“油尽灯灭”。人生只此一壶油乎?可悲,可叹,可怕啊!人们大都不知道这个道理,多数人以为年纪尚轻,精神尚可,“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却在不知不觉中过早地,过度地把自己的原油损耗亏空了,所以诸多人半百而衰,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们从日常饮食里得到的那点营养化生的精气血液,还不够每天的思虑操劳所耗损的多,如此日复一日,日渐损少,日渐亏损,年复一年天命不永,何谈事业理想,所以圣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知道者,搏聚精神,使精气神凝聚,固守天真,保养元和,法阴阳之消息升降,知阴阳之冷热,用文武之火侯,抱元守一,心静神和,收视返听,心气下降,肾水上升。法日月升降之道,运河车任督之路,再盗天地之正气,吸日月之精华。人若能抟聚精神,全其天性,就可以知常而达变,《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只要通晓四时之化肓,就可明了生命之可追。
古代明通造化修成至真之道的人,即真人,他们能把握天地日月阴阳的变化,为自己所运用。真人之心合于自然之气息,真人之气冥合于元始真如之神,真人之神合于虚无之道,所以他们能呼吸精炁,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与太极同体而归于无极,体同于道则与道同体,故能无有终时与天地同寿,这是达到了道的境界,惟有如此,才能如是。
而古代全其至道的人,称谓至人。至人具有淳朴之德,积精全神,动静必适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心身远离尘俗之染,把天地万物与自身等同合一,遨游于天地六合之域,视听于八荒无极之外。《庚桑楚》曰:全神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又曰: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天。虽远际八荒之外,或近在眉睫之内,来与我者,吾必尽知之,能有如此者,即为全神,这种类型的修道者仍然是和真人同等层次的。 古代所谓的圣人,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既使生活在世俗之中也没什么嗜好欲妄,更无怨忧恚嗔之心。虽行为举止在世俗之间,然其见解知识与世俗大不相同,只是心志在道,心全大爱,因此常德不离,殁身不殆。《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其母。”母即谕道也。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以恬静愉悦为务,以自持道德为功。形体不过劳,精神不散失,神守不离,亦可以长寿永年。《庚桑楚》曰: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弃之,此全性之道也。
古代称为贤人的人,自强不息,志同于道,法天之健运,则地之厚重,心同日月之明,推步数术,分辨吉凶,依从时序,法于阴阳,和於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上古修道者同列,可益寿而超过天年之数。众人就不是这样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医道养生,重在治神,其次养形
医道养生,都重在治神,其次知养身之法,以为“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形体假借万物而成,生命惟有自然赋予,德气同归,谓之人。《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有生。”然而德者道之运用,气者生育之母。人能顺应四时和气而养生者,天地也恒常畜养之。四时阴阳消长的节律就是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所以道者春夏以养阳,秋冬以养阴,以顺从其根本,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常顺天地阴阳之道而修养者,则合四时生长之宜;能知十二节气之迁至者,虽然圣明睿智也不能被欺瞒;能心存八风变动之理,五行气运相胜之道,通达阴阳虚实之变数者,即可在天地间独来独往,即使秋毫之变也在灵性觉照之中。万物虽然多如恒沙河数,不可竭尽而明,要之皆如五行之气,总在于专精于心,盖皆调治精神,以为摄养可得长生。魂神意魄志以为神之主,治神则无妄动之变。故曰:人无悲衰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矣;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矣; 无愁忧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矣;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矣; 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矣。因此五种太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年寿永久矣。
治身之道,在于知养已之法,起居劳勉,动静寒暖,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摄之以时,即内养形也;朴实慈恕以爱人,心和尘劳而不倦,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周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此养形养身之极处。所以《老子》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