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能恶补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2-04-0410:07:51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养生不是滥用药物,过度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应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进补养生,重在补虚。

中药的“三分毒”在哪里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某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内。相对而言,食物比如小麦、稻米等,就为平性(属性比较温和)。

药补也忌偏——避开中药之“毒”

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讲,补阴药药性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纳呆,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或中药参考书,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功能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在那个没有输液打点滴的年代,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被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

(责任编辑:张恒溢)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养生不能恶补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2-04-0410:07:51

|
养生不能恶补
|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养生不是滥用药物,过度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应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进补养生,重在补虚。

中药的“三分毒”在哪里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某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内。相对而言,食物比如小麦、稻米等,就为平性(属性比较温和)。

药补也忌偏——避开中药之“毒”

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讲,补阴药药性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纳呆,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或中药参考书,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功能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在那个没有输液打点滴的年代,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被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

(责任编辑:张恒溢)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