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改革邓伟志
2014-08-27
[摘 要] 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独立形态在社会中存在、发展,是因为宗教共同体与世俗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社会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群体认同功能、预言的功能。宗教的演化和嬗变还在继续中,作者就宗教的变革提出,一是要增强共处和互补的意识;二是要积极参与反邪教;三是要尊重科学。作者认为,未来的各大宗教都不会同今天完全一样,都将从教义、教仪和教团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纳新。
[关键词] 社会学;宗教制度;演化和变革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学在19世纪初、中叶成为一门学科不久,19世纪末叶就有社会学者把目光定格在宗教方面,研究宗教的功能,分析宗教的演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学界仍然从教义、教仪和教团三个层面关注宗教。
社会学积极关注宗教
社会、社会学关注宗教是有深刻道理的。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现象。不用说,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关注宗教界完全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说社会学同文学一样是“人学”,过去还有人把社会学译为“群学”。从人群角度来看,在当今世界的62亿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至少有48亿。可以说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对如此庞大的人群,社会学怎能熟视无睹呢?
具体说来,仅仅是基督徒(广义基督徒,受洗教徒)地球上就有21.4亿,占世界62亿总人口的34.5%以上,分布在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约有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在172个国家和地区;信奉佛教的人数约有3.6亿,接近世界总人口的6%,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印教教徒8亿,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犹太教徒1700万人,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教徒5000万人,以中国和海外华人居住地区为主;锡克教徒1700多万人,耆那教徒350万人,均以印度为主。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墨西哥,占墨西哥人口的99%;其次是法国,占法国人口的98%;再其次是巴西,占巴西人口的93%。在很多伊斯兰教国家,如阿拉伯地区和北非一些国家,除了从别国来的人以外,他们整个民族百分之百的信奉伊斯兰教。
在我们中国,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佛教为主,教徒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000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也以千万计。中国的教徒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并不太高,但绝对数大大超过一亿,接近两亿,堪称宗教大国之一。当代中国“五大宗教”的宗教团体有3000多个,宗教教职人员约有3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达8.6万余处。
为了适应和满足宗教界的需求,中国社会学界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究宗教。
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在宗教走出民族而成为世界宗教以后,便出现了形态比较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宗教。从而引发学术界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角度开展研究,交义互渗,边缘共构。
作为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一是社会整合功能。宗教界通过超自然力的奖赏与制裁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由于宗教强调个体良心,便把人为的监督缩小到最低限度。宗教还为越轨失范的人提供忏悔、赎罪和自新的途径,也有助于强化社会控制。当然,任何事物都会物极必反,如果把某些宗教制度推向极端也可能不利于社会安宁。比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种族冲突、民族歧视和团体矛盾,有的就是宗教极端引发出来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把握好分寸。
二是心理调适功能。人的外在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受外在环境作用的人的心理状态必然是复杂多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社会文化的飞跃向前,人的心理承受力有的能跟上,有的跟不上,有的心理健康,有的亚健康。不少人患有轻重不同的心理与精神疾病,这就需要调适。调适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宗教的心理调适是其中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或对宗教有所有信仰的人来讲,发挥宗教的调适功能,便是不可忽视的了。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人们可以在宗教活动中,从超自然、超人间的说法中,得到慰藉、镇静、宣泄,甚至解脱或者半解脱。当然,事物无不有二重性,如果宗教界没有对症下药,有时也会抑制异议,妨碍社会变迁。
三是个体社会化功能。人都有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人在适应和变革自然与社会的同时,也在能动地变革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生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社会化,既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早期社会化,也能够在中、老年继续社会化,还能够在晚年“活到老,学到老”,实现再社会化。实现三种社会化的途径一靠家庭,二靠学校,三靠大众传媒,四靠社会群体的相互促进和影响。毋庸置疑,这社会群体包括宗教团体。宗教团体的成员在宗教活动中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传播知识、技能和规范,推动个体人的社会化迅速“化”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向上的信息和知识,会增能;传播向下的信息和知识,会减能。宗教界要力求增加向上的正能。
四是群体认同功能。上面所讲的社会化,无疑地是:为群体所认同,为社会所融合。而认同和融合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德。宗教实践必须按照与社会相适应的法规来办事。宗教一贯所倡导的善和爱,从根本上说,是与当今社会一致的,是能够增强团体凝聚力的,是符合人性的健全和发展所需要的,是可以补偿和克服人的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足、有限和缺陷的。对人来讲,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在加大人的社会责任,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缩短社会距离,提升社会认同。
五是憧憬的功能。宗教界认为在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又认为这种神秘力量不仅超越一切,主宰一切,而且无所不在。宗教由此出发,便为人类构想出一个未来的美景。对这种“未来的美景”的“未来”,尽管有人认为跟今天的“未来学”研究不一样,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一些人所欣赏,能吸引一些人对来世的憧憬,从而把生活的苦难丢在脑后。这种“未来的美景”有时会麻痹人应有的摆脱苦难的斗志,可是大量地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宗教的演化和变革
宗教的历史悠久。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尼安德特人和山顶洞人墓葬的发掘,以及对原始人洞穴岩画的辨析,早在公元前两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崇拜自然物、自然力,崇拜祖先的各类宗教信仰活动。三万年以来,宗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在氏族部落转变成民族国家以后,社会从氏族部落社会转变成民族国家社会,宗教也同时从氏族部落宗教相应地转变成民族国家宗教。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民族国家宗教越出国界,促使宗教具有普世性。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艺术、宗教舞蹈、宗教文学、宗教医学发展起来,于是人文宗教逐渐露出水面。宗教有从多神教向主神崇拜、向单一主神教过渡的历史,也有在各大宗教里涌现出若干教派的现实。这也是宗教繁荣的标志。
宗教的演化和嬗变还在继续中,本文就宗教的变革说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增强共处和互补的意识。当今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中国的五大宗教之间,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在各大世界宗教内部,所分出的七八个、几十个教派之间也要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加强团结。有差异是正常的。问题是不能以自己之“异”来轻率地否定他方之“异”。有矛盾是难免的,但是要在讨论中增强共识,万万不可激化为肢体冲突或机械冲突。发生机械冲突是与教义相悖的。有宗教就有宗教批评学。19世纪有人本主义的宗教批评,有德国蒂宾根的圣经文献批评,有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评,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宗教批评,有尼采虚无主义的宗教批评,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宗教批评,还有法兰克福社会批判学派的宗教批评。对所有这些批评,包括当今各种各样的宗教批评,宗教界都应当正确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则不从。不从,也要心平气和地“不从”。
(二)不走极端。任何事物、任何真理都有个“度”,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超出了“度”,就会走样。水在常温下是液体,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到摄氏零度以下就变成了固体,在100度以上则成了气体。中国有两个有名的成语说得特别好:“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如果无视时间、地点、条件,把信仰推向极端,就是推下深渊,就是走向反面。我们提倡不怕死,提倡舍己为人,但决不是要把生命当儿戏。我们主张“惩恶”,但决不是要把自以为“恶者”,任意施以杀戳。宗教万不可走极端。更不可像当下许多邪教组织那样,把信徒的信仰当做实施非法勾当和谋取罪恶利益的工具。
(三)要积极参与反邪教。如今各国各地都有些人披着宗教的外衣,神化首要分子,贩卖私货,敛取钱财。邪教没有成套的教义,只有迷信邪说,尽干些坑蒙拐骗、残害百姓的无耻勾当。中国有个女邪教徒,因为照顾两个双胞胎的女儿,没能去拜邪教,邪教头子就叫她割掉两个女儿的喉管。如此残忍,如此惨无人道,是十足的反人类、反社会的恶劣行径。邪教披着宗教的外衣,是对宗教的玷污。比如最近中国有个邪教头子,声称“我就是耶稣,耶稣就是我”。这是一切信仰耶稣的人所无法容忍的。宗教界应当迅速起来澄清、起来揭露。1992年《中国佛教》杂志在邪教刚一露头时,就率先著文批判邪教,是值得效法的。正教抬头,邪教就低头。人们的精神充实,境界高尚,邪教就无隙可乘,无孔可钻。合法的社会组织四通八达,茁壮成长,邪教就无立足之地。
(四)要尊重科学。在宗教伴随着科学与日俱进的今天,像四百多年宗教界把布鲁诺处以火刑,三百多年前把伽里略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不会有了。可是,在宗教的某些领域仍然应该强调尊重科学。30年前西方宗教界为伽里略平反,就是尊重科学、服从科学的表现。尊重科学,既要尊重自然科学,也要尊重社会科学。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后来又加上一句:“隔行不隔理”。因为“理”是一样,规律都是铁打的。就是“如山”,这“山”也是可以翻过去的,“翻山越岭”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很多大和尚、小和尚支援共产党。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就是一名基督徒。他凭着医术保住了陈赓的腿,治好了毛泽东的病。给淮海战役中萧县的相山寺就是解放军的指挥所。几年前,汶川地震时,有好几个取名“震生”的婴儿是产妇在庙里生下的。这都说明宗教同样具有“开放性”,宗教正在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断地开放,再开放。宗教在今天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记载宗教教义的书是人编写的,也是人信的。就是神说的,在我看来,也是人替神说的。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独立形态在社会中存在、发展,是因为宗教共同体与世俗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教徒在西方有的国家在相对减少,在有的国家正在绝对减少。这是值得深思的。不论怎样,宗教将长期存在。显然,未来的各大宗教都不会同今天完全一样,都将从教义、教仪和教团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纳新。
[作者简介]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行政管理改革 邓伟志
2014-08-27
[摘 要] 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独立形态在社会中存在、发展,是因为宗教共同体与世俗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社会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群体认同功能、预言的功能。宗教的演化和嬗变还在继续中,作者就宗教的变革提出,一是要增强共处和互补的意识;二是要积极参与反邪教;三是要尊重科学。作者认为,未来的各大宗教都不会同今天完全一样,都将从教义、教仪和教团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纳新。
[关键词] 社会学;宗教制度;演化和变革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学在19世纪初、中叶成为一门学科不久,19世纪末叶就有社会学者把目光定格在宗教方面,研究宗教的功能,分析宗教的演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学界仍然从教义、教仪和教团三个层面关注宗教。
社会学积极关注宗教
社会、社会学关注宗教是有深刻道理的。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现象。不用说,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关注宗教界完全是题中应有之义。
有人说社会学同文学一样是“人学”,过去还有人把社会学译为“群学”。从人群角度来看,在当今世界的62亿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至少有48亿。可以说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对如此庞大的人群,社会学怎能熟视无睹呢?
具体说来,仅仅是基督徒(广义基督徒,受洗教徒)地球上就有21.4亿,占世界62亿总人口的34.5%以上,分布在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约有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在172个国家和地区;信奉佛教的人数约有3.6亿,接近世界总人口的6%,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印教教徒8亿,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犹太教徒1700万人,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教徒5000万人,以中国和海外华人居住地区为主;锡克教徒1700多万人,耆那教徒350万人,均以印度为主。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墨西哥,占墨西哥人口的99%;其次是法国,占法国人口的98%;再其次是巴西,占巴西人口的93%。在很多伊斯兰教国家,如阿拉伯地区和北非一些国家,除了从别国来的人以外,他们整个民族百分之百的信奉伊斯兰教。
在我们中国,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佛教为主,教徒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000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也以千万计。中国的教徒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并不太高,但绝对数大大超过一亿,接近两亿,堪称宗教大国之一。当代中国“五大宗教”的宗教团体有3000多个,宗教教职人员约有3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达8.6万余处。
为了适应和满足宗教界的需求,中国社会学界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究宗教。
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在宗教走出民族而成为世界宗教以后,便出现了形态比较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宗教。从而引发学术界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角度开展研究,交义互渗,边缘共构。
作为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宗教制度的功能。
一是社会整合功能。宗教界通过超自然力的奖赏与制裁来维护社会秩序,从而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由于宗教强调个体良心,便把人为的监督缩小到最低限度。宗教还为越轨失范的人提供忏悔、赎罪和自新的途径,也有助于强化社会控制。当然,任何事物都会物极必反,如果把某些宗教制度推向极端也可能不利于社会安宁。比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种族冲突、民族歧视和团体矛盾,有的就是宗教极端引发出来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把握好分寸。
二是心理调适功能。人的外在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受外在环境作用的人的心理状态必然是复杂多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社会文化的飞跃向前,人的心理承受力有的能跟上,有的跟不上,有的心理健康,有的亚健康。不少人患有轻重不同的心理与精神疾病,这就需要调适。调适的内容和方式很多,宗教的心理调适是其中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或对宗教有所有信仰的人来讲,发挥宗教的调适功能,便是不可忽视的了。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人们可以在宗教活动中,从超自然、超人间的说法中,得到慰藉、镇静、宣泄,甚至解脱或者半解脱。当然,事物无不有二重性,如果宗教界没有对症下药,有时也会抑制异议,妨碍社会变迁。
三是个体社会化功能。人都有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人在适应和变革自然与社会的同时,也在能动地变革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生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社会化,既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早期社会化,也能够在中、老年继续社会化,还能够在晚年“活到老,学到老”,实现再社会化。实现三种社会化的途径一靠家庭,二靠学校,三靠大众传媒,四靠社会群体的相互促进和影响。毋庸置疑,这社会群体包括宗教团体。宗教团体的成员在宗教活动中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传播知识、技能和规范,推动个体人的社会化迅速“化”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向上的信息和知识,会增能;传播向下的信息和知识,会减能。宗教界要力求增加向上的正能。
四是群体认同功能。上面所讲的社会化,无疑地是:为群体所认同,为社会所融合。而认同和融合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德。宗教实践必须按照与社会相适应的法规来办事。宗教一贯所倡导的善和爱,从根本上说,是与当今社会一致的,是能够增强团体凝聚力的,是符合人性的健全和发展所需要的,是可以补偿和克服人的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足、有限和缺陷的。对人来讲,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在加大人的社会责任,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缩短社会距离,提升社会认同。
五是憧憬的功能。宗教界认为在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又认为这种神秘力量不仅超越一切,主宰一切,而且无所不在。宗教由此出发,便为人类构想出一个未来的美景。对这种“未来的美景”的“未来”,尽管有人认为跟今天的“未来学”研究不一样,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一些人所欣赏,能吸引一些人对来世的憧憬,从而把生活的苦难丢在脑后。这种“未来的美景”有时会麻痹人应有的摆脱苦难的斗志,可是大量地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宗教的演化和变革
宗教的历史悠久。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对尼安德特人和山顶洞人墓葬的发掘,以及对原始人洞穴岩画的辨析,早在公元前两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崇拜自然物、自然力,崇拜祖先的各类宗教信仰活动。三万年以来,宗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在氏族部落转变成民族国家以后,社会从氏族部落社会转变成民族国家社会,宗教也同时从氏族部落宗教相应地转变成民族国家宗教。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民族国家宗教越出国界,促使宗教具有普世性。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艺术、宗教舞蹈、宗教文学、宗教医学发展起来,于是人文宗教逐渐露出水面。宗教有从多神教向主神崇拜、向单一主神教过渡的历史,也有在各大宗教里涌现出若干教派的现实。这也是宗教繁荣的标志。
宗教的演化和嬗变还在继续中,本文就宗教的变革说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增强共处和互补的意识。当今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中国的五大宗教之间,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共处。在各大世界宗教内部,所分出的七八个、几十个教派之间也要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加强团结。有差异是正常的。问题是不能以自己之“异”来轻率地否定他方之“异”。有矛盾是难免的,但是要在讨论中增强共识,万万不可激化为肢体冲突或机械冲突。发生机械冲突是与教义相悖的。有宗教就有宗教批评学。19世纪有人本主义的宗教批评,有德国蒂宾根的圣经文献批评,有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评,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宗教批评,有尼采虚无主义的宗教批评,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宗教批评,还有法兰克福社会批判学派的宗教批评。对所有这些批评,包括当今各种各样的宗教批评,宗教界都应当正确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则不从。不从,也要心平气和地“不从”。
(二)不走极端。任何事物、任何真理都有个“度”,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超出了“度”,就会走样。水在常温下是液体,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到摄氏零度以下就变成了固体,在100度以上则成了气体。中国有两个有名的成语说得特别好:“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如果无视时间、地点、条件,把信仰推向极端,就是推下深渊,就是走向反面。我们提倡不怕死,提倡舍己为人,但决不是要把生命当儿戏。我们主张“惩恶”,但决不是要把自以为“恶者”,任意施以杀戳。宗教万不可走极端。更不可像当下许多邪教组织那样,把信徒的信仰当做实施非法勾当和谋取罪恶利益的工具。
(三)要积极参与反邪教。如今各国各地都有些人披着宗教的外衣,神化首要分子,贩卖私货,敛取钱财。邪教没有成套的教义,只有迷信邪说,尽干些坑蒙拐骗、残害百姓的无耻勾当。中国有个女邪教徒,因为照顾两个双胞胎的女儿,没能去拜邪教,邪教头子就叫她割掉两个女儿的喉管。如此残忍,如此惨无人道,是十足的反人类、反社会的恶劣行径。邪教披着宗教的外衣,是对宗教的玷污。比如最近中国有个邪教头子,声称“我就是耶稣,耶稣就是我”。这是一切信仰耶稣的人所无法容忍的。宗教界应当迅速起来澄清、起来揭露。1992年《中国佛教》杂志在邪教刚一露头时,就率先著文批判邪教,是值得效法的。正教抬头,邪教就低头。人们的精神充实,境界高尚,邪教就无隙可乘,无孔可钻。合法的社会组织四通八达,茁壮成长,邪教就无立足之地。
(四)要尊重科学。在宗教伴随着科学与日俱进的今天,像四百多年宗教界把布鲁诺处以火刑,三百多年前把伽里略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不会有了。可是,在宗教的某些领域仍然应该强调尊重科学。30年前西方宗教界为伽里略平反,就是尊重科学、服从科学的表现。尊重科学,既要尊重自然科学,也要尊重社会科学。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后来又加上一句:“隔行不隔理”。因为“理”是一样,规律都是铁打的。就是“如山”,这“山”也是可以翻过去的,“翻山越岭”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很多大和尚、小和尚支援共产党。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就是一名基督徒。他凭着医术保住了陈赓的腿,治好了毛泽东的病。给淮海战役中萧县的相山寺就是解放军的指挥所。几年前,汶川地震时,有好几个取名“震生”的婴儿是产妇在庙里生下的。这都说明宗教同样具有“开放性”,宗教正在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断地开放,再开放。宗教在今天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记载宗教教义的书是人编写的,也是人信的。就是神说的,在我看来,也是人替神说的。宗教之所以能以其独立形态在社会中存在、发展,是因为宗教共同体与世俗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教徒在西方有的国家在相对减少,在有的国家正在绝对减少。这是值得深思的。不论怎样,宗教将长期存在。显然,未来的各大宗教都不会同今天完全一样,都将从教义、教仪和教团等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纳新。
[作者简介]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