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王丹茗 索迦南
2015-05-21
近日,以“圣贤”为主题的比较经学会读班于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来自佛教、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儒家等6种宗教或文化传统的代表,选取了各自经典中关于“圣贤”的文本,并从其宗教传统的视角出发作出解释。
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游斌认为,圣贤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一个宗教传统中心的人物,代表了一个宗教传统的理想人格。但是,在世界宗教传统的大格局之下时,圣贤的含义也随之变得愈加丰富起来。以基督教为例,耶稣作为信仰的核心人物,既是人皆须模仿和效仿的圣灵,又是人类的救主和宇宙的主宰,后一层的含义显然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讲的圣贤的意思。就圣贤的意思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在各大宗教传统中是共通的:第一,圣贤是一个人类渴望的理想境界,在对圣贤的定义当中,既有伦理性因素,又有相当的神学因素。第二,对圣贤境界的界定,涵盖了宗教或文化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对性与情关系的理解、人性的现实与理想等等,这些都是各大宗教的论题。第三,某一宗教传统所定义的圣贤,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他宗教相通的。宗教对话所希望的,就是人们所委身的宗教传统如何吸纳和综合对话伙伴在圣贤问题上的智慧。
崔理明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学院
《道德经》中有31处提到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性或者说是道性的表现。但是老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圣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所谓:从先天落入后天。圣人恰是超越了后天并且返回了先天的。圣人之所以能返回先天,是因为他超越了自我。超越有3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上的,一是身体、生命上的,一是社会行为上的。先说思想意识上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始终很谨慎,不敢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不敢以为自己知道了事物的全部真相,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自信,但是它避免了骄傲可能导致的背离天道的危险。再说身体、生命上的,《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心虚静下来,气息绵绵若存,神气不离,魂魄抱一,这就超越了后天的识神、凡气、浊精而归于先天的元神、元气、元精。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后世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形成了内丹道。再说社会行为上的,《道德经》第一章就讲有与无“同出异名,同谓之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不恰当的作为破坏了天道的自然。
陈驯
燕京神学院
约伯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圣贤典范之一。《约伯记》中的约伯是个伟大的英雄和榜样式的人物,从经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略到约伯之“圣贤”的描述。首先,在经文中以第三者的身份对约伯的为人进行评价定位:“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其次,上帝在撒旦和“神的众子”面前都多次重复约伯是个义人。上帝还称约伯为“我的仆人”,约伯称上帝与他的关系有“密友之情”。第三,约伯对自己的美德以及各样的义行充满自信,约伯的圣贤也体现在他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威望。第四,约伯财富很多,但没有因为财富而飞扬跋扈,也没有因为财富而失去敬畏之心。对于子女的教育上,约伯严格而又仁慈,指引子女们正确的信仰观念。此外,约伯的圣贤也体现在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敬重和爱戴上。约伯的“贤”还表现在他的“天问”和敢于“与上帝论理”的精神。最后,整个《约伯记》在论到约伯的信仰时,都是用格外严肃的口吻来表达约伯对上帝信仰的坚贞不渝。约伯是个圣人,也是贤者,基督教信仰中称为“义人”。圣贤之道是天道所赐而造就成功的人道,人道也是天道的具体表现。
孙宝山
中央民族大学
儒学的圣贤境界主要表现为仁的境界,孔子对此作了很多阐发:一、仁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如果达到了此种境界,那么他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也就是达到了仁的境界。二、仁的境界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生命,一个追求仁或者已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他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捍卫仁,也不会为了保全生命而妨害仁。三、仁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孔子也不敢以仁者而自居,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仁的追求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对于他的弟子,他评价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就是说,颜渊能在3个月的时间里保持仁的状态,至于其他的弟子,只能做到一日或一个月保持仁的状态。对于仁的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所以仁的境界又表现为乐的境界。关于乐的境界,后来儒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孔颜之乐,二是曾点之乐。孔颜之乐就是身处忧患困顿当中也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曾点之乐就是胸怀洒脱,万事放下,如光风霁月。自宋代以后,孔颜之乐和曾点之乐成为儒者不懈追求的圣贤境界。
刘学强
河南开封县朱仙镇清真寺
伊斯兰教视先知穆罕默德为圣贤典范和道德楷模,“圣训”记载的先知的言行录成为世代穆斯林竞相效尤的典范,也是衡量伊斯兰贤者身份的标尺。先知穆罕默德被穆斯林视为至圣,即最后一位先知,之后只有贤没有圣。贤者是品级最为接近先知的人,如他的圣门弟子、历代的伊玛目,他们被视为先知的继承人。通过阅读《古兰经》,我们可以发现:一、先知对自我神性的否定,反对个人崇拜;二、强调先知的非凡人格。伊斯兰贤者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行衣钵,反对个人崇拜并具备非凡人格两项特征。不禁欲,不厌世,不回避合法有度的物质享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同时积极参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注重伊斯兰信仰的精神修为。并且将它融入到更高的真实秩序中,构筑一个圣俗浑然的统一体。总之,伊斯兰的圣贤观展示的是物质与精神并举、今后两世兼修的均衡与和谐的形象。
乔卞云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我所选的经文是《伯多禄前书》1章14-19节,在《伯多禄前书》中,伯多禄以基督的实际行为和列举的旧约章节,训导信徒们要认识并全心谨守已经得到的福分。“因天主的仁慈,通过耶稣基督由死者中的复活,重生了我们”。在14到19节中,涉及了从灵修的角度如何活成像天主那样圣的具体方式:第一,做顺命的子女,这是因重生获得新身份所应有的态度;第二,成为圣的是天主时时的召叫,而且天主自身是人如何圣的榜样;第三,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在一切事上是圣的”;第四,“成为圣”是旅居尘世的使命,因为基督徒还处在既济又未济的状态;第五,成圣之所以是人一生的使命,是因为基督以生命的代价,以他的血把人从虚妄中赎出,活出自我。在语气上,伯多禄以兄长的态度劝导信徒们,但同时谦卑地指明他的训导建立在天主的训导的权威上。从神学观点上说,谈人的圣化不能不谈天主的圣,天人的关系决定了人的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我努力的行为。人的圣化不是一个思想而已,需要有具体的实践,因为伦理道德生活是参与天主圣善的具体表达,同时也说明基督徒伦理生活具有一个超验的幅度。
张倩
中央民族大学
佛教的圣贤人格,可见于“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云:“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四无量心”,是佛菩萨伟大胸襟与圣贤人格的表现。“大慈”就是给予众生无边的喜乐,而且衷心希望别人自在、欢喜。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力行实践给予别人快乐,而不附带任何条件,这就是“无缘大慈”的道理。“大悲”就是衷心地希望众生永远都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折磨,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大喜”就是菩萨于行菩萨道中,以财务、劳力、智慧为众生服务,并且见到众生离开了无边的痛苦,内心感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法喜充满。“大舍”就是菩萨“一切皆舍”的不执着精神与气魄。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以一句“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便得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成佛也)。总之,“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我们实应效法菩萨此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使自己心地清净,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标。从佛教的终极目标来看,解脱或成佛,都需要彻底地破除自我,有任何一丁点自我不能破除,就不可能最终成就。故而需要培养自己慈悲喜舍的“圣贤人格”。
中国民族报 王丹茗 索迦南
2015-05-21
近日,以“圣贤”为主题的比较经学会读班于中央民族大学召开。来自佛教、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儒家等6种宗教或文化传统的代表,选取了各自经典中关于“圣贤”的文本,并从其宗教传统的视角出发作出解释。
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游斌认为,圣贤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一个宗教传统中心的人物,代表了一个宗教传统的理想人格。但是,在世界宗教传统的大格局之下时,圣贤的含义也随之变得愈加丰富起来。以基督教为例,耶稣作为信仰的核心人物,既是人皆须模仿和效仿的圣灵,又是人类的救主和宇宙的主宰,后一层的含义显然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讲的圣贤的意思。就圣贤的意思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在各大宗教传统中是共通的:第一,圣贤是一个人类渴望的理想境界,在对圣贤的定义当中,既有伦理性因素,又有相当的神学因素。第二,对圣贤境界的界定,涵盖了宗教或文化对人性的深入分析、对性与情关系的理解、人性的现实与理想等等,这些都是各大宗教的论题。第三,某一宗教传统所定义的圣贤,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他宗教相通的。宗教对话所希望的,就是人们所委身的宗教传统如何吸纳和综合对话伙伴在圣贤问题上的智慧。
崔理明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学院
《道德经》中有31处提到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性或者说是道性的表现。但是老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圣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所谓:从先天落入后天。圣人恰是超越了后天并且返回了先天的。圣人之所以能返回先天,是因为他超越了自我。超越有3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上的,一是身体、生命上的,一是社会行为上的。先说思想意识上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始终很谨慎,不敢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不敢以为自己知道了事物的全部真相,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自信,但是它避免了骄傲可能导致的背离天道的危险。再说身体、生命上的,《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心虚静下来,气息绵绵若存,神气不离,魂魄抱一,这就超越了后天的识神、凡气、浊精而归于先天的元神、元气、元精。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后世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形成了内丹道。再说社会行为上的,《道德经》第一章就讲有与无“同出异名,同谓之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不恰当的作为破坏了天道的自然。
陈驯
燕京神学院
约伯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圣贤典范之一。《约伯记》中的约伯是个伟大的英雄和榜样式的人物,从经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略到约伯之“圣贤”的描述。首先,在经文中以第三者的身份对约伯的为人进行评价定位:“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其次,上帝在撒旦和“神的众子”面前都多次重复约伯是个义人。上帝还称约伯为“我的仆人”,约伯称上帝与他的关系有“密友之情”。第三,约伯对自己的美德以及各样的义行充满自信,约伯的圣贤也体现在他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威望。第四,约伯财富很多,但没有因为财富而飞扬跋扈,也没有因为财富而失去敬畏之心。对于子女的教育上,约伯严格而又仁慈,指引子女们正确的信仰观念。此外,约伯的圣贤也体现在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敬重和爱戴上。约伯的“贤”还表现在他的“天问”和敢于“与上帝论理”的精神。最后,整个《约伯记》在论到约伯的信仰时,都是用格外严肃的口吻来表达约伯对上帝信仰的坚贞不渝。约伯是个圣人,也是贤者,基督教信仰中称为“义人”。圣贤之道是天道所赐而造就成功的人道,人道也是天道的具体表现。
孙宝山
中央民族大学
儒学的圣贤境界主要表现为仁的境界,孔子对此作了很多阐发:一、仁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如果达到了此种境界,那么他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也就是达到了仁的境界。二、仁的境界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生命,一个追求仁或者已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他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捍卫仁,也不会为了保全生命而妨害仁。三、仁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孔子也不敢以仁者而自居,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仁的追求者。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对于他的弟子,他评价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就是说,颜渊能在3个月的时间里保持仁的状态,至于其他的弟子,只能做到一日或一个月保持仁的状态。对于仁的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所以仁的境界又表现为乐的境界。关于乐的境界,后来儒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孔颜之乐,二是曾点之乐。孔颜之乐就是身处忧患困顿当中也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曾点之乐就是胸怀洒脱,万事放下,如光风霁月。自宋代以后,孔颜之乐和曾点之乐成为儒者不懈追求的圣贤境界。
刘学强
河南开封县朱仙镇清真寺
伊斯兰教视先知穆罕默德为圣贤典范和道德楷模,“圣训”记载的先知的言行录成为世代穆斯林竞相效尤的典范,也是衡量伊斯兰贤者身份的标尺。先知穆罕默德被穆斯林视为至圣,即最后一位先知,之后只有贤没有圣。贤者是品级最为接近先知的人,如他的圣门弟子、历代的伊玛目,他们被视为先知的继承人。通过阅读《古兰经》,我们可以发现:一、先知对自我神性的否定,反对个人崇拜;二、强调先知的非凡人格。伊斯兰贤者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行衣钵,反对个人崇拜并具备非凡人格两项特征。不禁欲,不厌世,不回避合法有度的物质享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同时积极参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注重伊斯兰信仰的精神修为。并且将它融入到更高的真实秩序中,构筑一个圣俗浑然的统一体。总之,伊斯兰的圣贤观展示的是物质与精神并举、今后两世兼修的均衡与和谐的形象。
乔卞云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我所选的经文是《伯多禄前书》1章14-19节,在《伯多禄前书》中,伯多禄以基督的实际行为和列举的旧约章节,训导信徒们要认识并全心谨守已经得到的福分。“因天主的仁慈,通过耶稣基督由死者中的复活,重生了我们”。在14到19节中,涉及了从灵修的角度如何活成像天主那样圣的具体方式:第一,做顺命的子女,这是因重生获得新身份所应有的态度;第二,成为圣的是天主时时的召叫,而且天主自身是人如何圣的榜样;第三,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在一切事上是圣的”;第四,“成为圣”是旅居尘世的使命,因为基督徒还处在既济又未济的状态;第五,成圣之所以是人一生的使命,是因为基督以生命的代价,以他的血把人从虚妄中赎出,活出自我。在语气上,伯多禄以兄长的态度劝导信徒们,但同时谦卑地指明他的训导建立在天主的训导的权威上。从神学观点上说,谈人的圣化不能不谈天主的圣,天人的关系决定了人的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我努力的行为。人的圣化不是一个思想而已,需要有具体的实践,因为伦理道德生活是参与天主圣善的具体表达,同时也说明基督徒伦理生活具有一个超验的幅度。
张倩
中央民族大学
佛教的圣贤人格,可见于“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大般涅槃经》卷十五云:“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四无量心”,是佛菩萨伟大胸襟与圣贤人格的表现。“大慈”就是给予众生无边的喜乐,而且衷心希望别人自在、欢喜。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力行实践给予别人快乐,而不附带任何条件,这就是“无缘大慈”的道理。“大悲”就是衷心地希望众生永远都不再受到任何痛苦的折磨,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大喜”就是菩萨于行菩萨道中,以财务、劳力、智慧为众生服务,并且见到众生离开了无边的痛苦,内心感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法喜充满。“大舍”就是菩萨“一切皆舍”的不执着精神与气魄。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以一句“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便得尽虚空遍法界(究竟成佛也)。总之,“慈、悲、喜、舍”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我们实应效法菩萨此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使自己心地清净,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目标。从佛教的终极目标来看,解脱或成佛,都需要彻底地破除自我,有任何一丁点自我不能破除,就不可能最终成就。故而需要培养自己慈悲喜舍的“圣贤人格”。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