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李琦
2016-02-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的时代,是一个“祛除巫魅”的时代。当前,我国宗教再次迈入了世俗化阶段,且表现明显、影响广泛、发展快速,对宗教事务管理形成了显著影响。
宗教事务管理语境下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就其本义来说,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后来,在反教权主义的圈子里,它开始被用来表示现代人脱离宗教保护而获得自由。而在与传统教会有关的圈子里,它则作为“异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词而受到攻击。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羁绊,社会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传统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世俗化,亦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礼仪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传统宗教神学教义中的神圣性质、宗教组织的神圣成分、宗教礼仪的神圣气氛越来越少。从当今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显然后者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笔者看待宗教世俗化及其影响的基本角度。
宗教世俗化的影响
对宗教本身的影响。一是教义解释社会化。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各大宗教对其教义进行社会化的解释,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义,调整教义的宣传方式、内容,使之更适应世俗社会。二是礼仪形式简单化。宗教礼仪是宗教信仰者为了表示对其崇拜对象的崇拜和敬畏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以往那种繁琐冗长的宗教仪式已难以适应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因而宗教仪式变得更加简便易行。三是教规戒律松弛化。教职人员接触世俗社会越来越多,对教规戒律也有所忽视。四是组织管理松散化。现代社会,许多信徒忙于各类社会生活,与宗教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五是宗教场所功能多样化。随着宗教受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与社会的联系沟通也日益密切,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包括了旅游、养老、国学培训等。
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影响。一方面,世俗化让更多人接触宗教,宗教可以更加普及,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世俗化对宗教某些依赖其神圣性而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要依靠其神圣性而产生的社会影响,产生了消解作用。一是心理调适功能更多地对非信徒产生影响。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为信众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世俗化进程中,这一功能不仅对信众,也更多地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影响。二是社会整合功能出现衰退。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现代社会,人们很少有大量时间去公开的宗教场所过群体式的宗教生活,信众更多地追求宗教的精神满足,而越来越忽略其组织建构性,宗教成了信众的“私事”,最终使得宗教信仰的表达趋于“非制度化”,其组织性被不断减弱。三是社会控制功能呈现强弱两个方向的变化。宗教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社会传播能力的增强,一些契合甚至高于社会道德要求的教规戒律,因其“神圣”色彩和人们普遍的敬畏心理,也会对非信徒产生影响,从而约束其行为。从这个层面考察,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得到了增强。但另一方面,其控制力又遭到了削弱。在世俗化过程中,教职人员和信众违反戒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宗教的控制能力首先在他们身上遭到了弱化。其次,教职人员和信众犯戒对宗教的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使其他成员对宗教的神圣性、戒律的有效性存有疑虑,削弱他们对宗教的认可度和宗教对他们的约束。
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影响。一是宗教事务管理相关人员迅速增加。世俗化带来的宗教去神圣效应降低了信仰的门槛,以及宗教对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都促使更多的人更加便捷地接触、亲近及信仰宗教。这就相应要求增加宗教事务管理人员。二是宗教事务管理对象思想状况更加复杂。一方面,世俗化带来的宗教组织管理松散和社会整合功能衰退,使得信众对宗教组织的黏度和宗教组织对信众的影响力大大降低,特别是在思想层面,统一认识的难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面对世俗化趋势,提倡顺应潮流、认可并积极推动世俗化的部分成员,必然和原教旨色彩浓厚的保守派成员产生冲突和碰撞。三是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变化明显。世俗化中,礼仪形式的简化带来宗教活动本身的变化,以及“非制度化”、“私人性”宗教活动的增加,都加大了宗教事务管理的难度;同时,与宗教有关的其他活动,如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活动、文化活动、对外交往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中进行的展览展示、论坛讲座、旅游观光等活动,也是宗教事务管理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四是宗教事务管理社会性不断扩展。宗教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属性日益凸显,宗教与社会其他领域的融合沟通更加密切,宗教再也不是关起门来围墙之内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宗教事务管理方式需要作出适应调整。
宗教世俗化背景下宗教事务管理对策
正确认识宗教世俗化趋势及其影响。从宗教事务管理的维度考察世俗化,一是具有必然性。世俗化是宗教与社会积极互动、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宗教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逆转、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二是具有复杂性。宗教本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世俗化所带来的变化涉及宗教本身、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宗教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变化,复杂性远远超过宗教本身的复杂性。三是具有两面性。世俗化的两面性,是建立在宗教两面性基础上的更为复杂的两面性。它可能是宗教正面效应的放大(世俗化的正效应),如对慈善行为的鼓励;可能是对负面效应的弱化(世俗化的正效应),譬如对迷信的消解;也可能是对负面效应的增强(世俗化的负效应),例如宗教世俗化有助于一些极端的、原教旨主义思想的传播;还可能是对正面效应的削弱(世俗化的负效应),如削弱宗教社会整合功能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四是具有社会性。宗教事务社会属性的加强是世俗化对宗教事务管理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宗教部门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需要更多地运用社会化方式,以应对宗教领域涉及的社会其他方面事务;同时,宗教事务管理也不再是宗教部门一家可以包揽全部的了,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作共管。
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世俗化的积极效应。一是引导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宗教历来热衷慈善,在世俗化背景下,宗教慈善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对此相关部门应给予鼓励帮助,特别是在宣传典型、共享信息、加强指导、推动建立专业机构、落实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动宗教界开展讲经论道。在宗教教义中,有许多与世俗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应积极推动宗教回归“教化”本源,通过讲经论道消解迷信、强化正信、促进和谐。三是探索宗教场所内涵式发展。在“非制度化”的当下,宗教想要吸引信众,发挥其社会正功能,必须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增强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四是指导宗教界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宗教人才培养,是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世俗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也给宗教人才建设提供了较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便利。
依法管理,努力削弱宗教世俗化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教育。这并非要助推或者阻止世俗化,也不是要统一宗教界对世俗化的认识,更不是要对宗教界的思想观念加以约束限制,而是要将宗教界的力量凝聚到发挥宗教世俗化正功能、抑止其负效应上来。在现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就是要使宗教世俗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心同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二是要注重教职人员的教风建设。世俗化的负影响最先作用于教职人员,而教职人员恰恰又是抵御负影响最关键的一环。在世俗化的影响下,教风建设面临更激烈的挑战和更好的机遇,挑战在于世俗化对于教风的破坏,而机遇则在于世俗化背景下对教风建设较以往更加重视。三是要支持宗教团体的能力建设。在宗教组织体系中,宗教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从人员管理、思想建设、行为规范等方面入手,抵挡世俗化的负影响。但是,目前一些宗教团体组织松散、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欠缺。宗教管理部门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支持宗教团体增强自我管理、场所管理、引导信众的能力,增强自身在宗教界的地位和威信,在世俗化趋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要规范宗教场所的建设管理。一些世俗化负影响在宗教活动场所中表现明显,如一些场所以拉动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发挥宗教功能退居其次;一些场所贪大求全,过分追求建筑的宏大、装饰的豪华、设施的齐备,明显超过了场所的合理需要等。因此,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宗教回归本源,抵御世俗化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中国民族报 李琦
2016-02-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的时代,是一个“祛除巫魅”的时代。当前,我国宗教再次迈入了世俗化阶段,且表现明显、影响广泛、发展快速,对宗教事务管理形成了显著影响。
宗教事务管理语境下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概念源于拉丁文词根saeculum,就其本义来说,指在宗教战争结束后,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地、财产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后来,在反教权主义的圈子里,它开始被用来表示现代人脱离宗教保护而获得自由。而在与传统教会有关的圈子里,它则作为“异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词而受到攻击。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羁绊,社会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传统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世俗化,亦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礼仪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传统宗教神学教义中的神圣性质、宗教组织的神圣成分、宗教礼仪的神圣气氛越来越少。从当今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显然后者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笔者看待宗教世俗化及其影响的基本角度。
宗教世俗化的影响
对宗教本身的影响。一是教义解释社会化。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各大宗教对其教义进行社会化的解释,放弃或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义,调整教义的宣传方式、内容,使之更适应世俗社会。二是礼仪形式简单化。宗教礼仪是宗教信仰者为了表示对其崇拜对象的崇拜和敬畏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和活动,以往那种繁琐冗长的宗教仪式已难以适应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因而宗教仪式变得更加简便易行。三是教规戒律松弛化。教职人员接触世俗社会越来越多,对教规戒律也有所忽视。四是组织管理松散化。现代社会,许多信徒忙于各类社会生活,与宗教组织的联系逐渐减弱。五是宗教场所功能多样化。随着宗教受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与社会的联系沟通也日益密切,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包括了旅游、养老、国学培训等。
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影响。一方面,世俗化让更多人接触宗教,宗教可以更加普及,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世俗化对宗教某些依赖其神圣性而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要依靠其神圣性而产生的社会影响,产生了消解作用。一是心理调适功能更多地对非信徒产生影响。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为信众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世俗化进程中,这一功能不仅对信众,也更多地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影响。二是社会整合功能出现衰退。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现代社会,人们很少有大量时间去公开的宗教场所过群体式的宗教生活,信众更多地追求宗教的精神满足,而越来越忽略其组织建构性,宗教成了信众的“私事”,最终使得宗教信仰的表达趋于“非制度化”,其组织性被不断减弱。三是社会控制功能呈现强弱两个方向的变化。宗教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社会传播能力的增强,一些契合甚至高于社会道德要求的教规戒律,因其“神圣”色彩和人们普遍的敬畏心理,也会对非信徒产生影响,从而约束其行为。从这个层面考察,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得到了增强。但另一方面,其控制力又遭到了削弱。在世俗化过程中,教职人员和信众违反戒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宗教的控制能力首先在他们身上遭到了弱化。其次,教职人员和信众犯戒对宗教的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使其他成员对宗教的神圣性、戒律的有效性存有疑虑,削弱他们对宗教的认可度和宗教对他们的约束。
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影响。一是宗教事务管理相关人员迅速增加。世俗化带来的宗教去神圣效应降低了信仰的门槛,以及宗教对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都促使更多的人更加便捷地接触、亲近及信仰宗教。这就相应要求增加宗教事务管理人员。二是宗教事务管理对象思想状况更加复杂。一方面,世俗化带来的宗教组织管理松散和社会整合功能衰退,使得信众对宗教组织的黏度和宗教组织对信众的影响力大大降低,特别是在思想层面,统一认识的难度空前提高;另一方面,面对世俗化趋势,提倡顺应潮流、认可并积极推动世俗化的部分成员,必然和原教旨色彩浓厚的保守派成员产生冲突和碰撞。三是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变化明显。世俗化中,礼仪形式的简化带来宗教活动本身的变化,以及“非制度化”、“私人性”宗教活动的增加,都加大了宗教事务管理的难度;同时,与宗教有关的其他活动,如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活动、文化活动、对外交往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中进行的展览展示、论坛讲座、旅游观光等活动,也是宗教事务管理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四是宗教事务管理社会性不断扩展。宗教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属性日益凸显,宗教与社会其他领域的融合沟通更加密切,宗教再也不是关起门来围墙之内自成一体的“独立王国”,宗教事务管理方式需要作出适应调整。
宗教世俗化背景下宗教事务管理对策
正确认识宗教世俗化趋势及其影响。从宗教事务管理的维度考察世俗化,一是具有必然性。世俗化是宗教与社会积极互动、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宗教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是不可逆转、无法阻挡的必然趋势。二是具有复杂性。宗教本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世俗化所带来的变化涉及宗教本身、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宗教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变化,复杂性远远超过宗教本身的复杂性。三是具有两面性。世俗化的两面性,是建立在宗教两面性基础上的更为复杂的两面性。它可能是宗教正面效应的放大(世俗化的正效应),如对慈善行为的鼓励;可能是对负面效应的弱化(世俗化的正效应),譬如对迷信的消解;也可能是对负面效应的增强(世俗化的负效应),例如宗教世俗化有助于一些极端的、原教旨主义思想的传播;还可能是对正面效应的削弱(世俗化的负效应),如削弱宗教社会整合功能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四是具有社会性。宗教事务社会属性的加强是世俗化对宗教事务管理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宗教部门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需要更多地运用社会化方式,以应对宗教领域涉及的社会其他方面事务;同时,宗教事务管理也不再是宗教部门一家可以包揽全部的了,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作共管。
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世俗化的积极效应。一是引导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宗教历来热衷慈善,在世俗化背景下,宗教慈善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对此相关部门应给予鼓励帮助,特别是在宣传典型、共享信息、加强指导、推动建立专业机构、落实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动宗教界开展讲经论道。在宗教教义中,有许多与世俗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应积极推动宗教回归“教化”本源,通过讲经论道消解迷信、强化正信、促进和谐。三是探索宗教场所内涵式发展。在“非制度化”的当下,宗教想要吸引信众,发挥其社会正功能,必须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增强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四是指导宗教界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宗教人才培养,是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世俗化所带来的开放性,也给宗教人才建设提供了较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便利。
依法管理,努力削弱宗教世俗化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教育。这并非要助推或者阻止世俗化,也不是要统一宗教界对世俗化的认识,更不是要对宗教界的思想观念加以约束限制,而是要将宗教界的力量凝聚到发挥宗教世俗化正功能、抑止其负效应上来。在现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就是要使宗教世俗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心同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二是要注重教职人员的教风建设。世俗化的负影响最先作用于教职人员,而教职人员恰恰又是抵御负影响最关键的一环。在世俗化的影响下,教风建设面临更激烈的挑战和更好的机遇,挑战在于世俗化对于教风的破坏,而机遇则在于世俗化背景下对教风建设较以往更加重视。三是要支持宗教团体的能力建设。在宗教组织体系中,宗教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从人员管理、思想建设、行为规范等方面入手,抵挡世俗化的负影响。但是,目前一些宗教团体组织松散、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欠缺。宗教管理部门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支持宗教团体增强自我管理、场所管理、引导信众的能力,增强自身在宗教界的地位和威信,在世俗化趋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要规范宗教场所的建设管理。一些世俗化负影响在宗教活动场所中表现明显,如一些场所以拉动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发挥宗教功能退居其次;一些场所贪大求全,过分追求建筑的宏大、装饰的豪华、设施的齐备,明显超过了场所的合理需要等。因此,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宗教回归本源,抵御世俗化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