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宗教公众号佚名
2019-09-09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北京讯 2019年9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9·宗教学):“宗教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日本、芬兰、阿联酋、蒙古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家的宗教领域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筱筠,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做主旨发言。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慧林等分别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赵文洪主持。
郑筱筠首先致辞。她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70个国庆节。值得庆幸的是,今年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所55周年、中国宗教学会成立40周年。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日益频繁,相关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70年来,学术界前辈、时贤、学者们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学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以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精神,聚焦宗教学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致力于推动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她对中国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她强调,当今宗教研究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优良学术传统,关注当今世界宗教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推动宗教学学科发展。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6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以及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世界宗教研究所正在为加快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不懈努力。她说,这次看到学者们提交的论文,深感各位时贤前辈、青年才俊对于宗教学的传承和发展早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内,学者们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开放包容之心,相互学习交流的态度,进一步分享学术心得,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发展。相信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国际学术盛宴!
卓新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体现出宗教学研究继往开来的特点。宗教学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从宗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研究所建立55年,中国宗教学会也经历了40年的历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当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平凡的,可谓跌宕起伏、色彩纷呈,有时也异常尖锐,但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繁荣的最好表达。中国的宗教学从个人研究到群体研究,从创始之初任继愈等前辈们的艰辛开拓与现今各位学者们的共同努力,都为这个学科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宗教学研究已经表现出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已经步入世界宗教学术研究舞台。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宗教学术界展开广泛的学术友好交往交流,在国际场合讲好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成就与故事,国外的宗教学术研究也为我们带来有益的经验。他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何构建更加科学成熟的宗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界同仁更进一步的长期努力。此次论坛的召开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宗教学的研究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情况,研究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反思和与时俱进。中国宗教学在世界宗教学界的定位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各位同仁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一方面要把我们自己的特色彰显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加强交流,共同构建美好的前景,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与任务。
郑筱筠以《中国宗教学发展70年—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发展为例》为题作主旨发言。她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的发展沿革。接着她阐述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一是学科体系较完整,教别研究优势明显,个别学科发展弱;二是多层次支撑平台:两大学会和六大研究中心;三是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四是学科研究能力强,研究项目稳步增长。从学术研究方法的系统上讲,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工作涵盖了宗教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研究等研究方法,并且非常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平台建设及交流活动颇有建树。同时她也指出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建设的不足:一是学科体系建设仍存“短板”;二是学术人才架构亟需完善;三是话语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针对这些不足,她提出了对策建议。她强调指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1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针对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种种现状,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学科与人才建设主要围绕两大原则:一是学科体系建设更趋完整,聚焦中国本土宗教学问题、关注全球议题,使宗教学学科体系建构更加均衡发展,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撑;二是围绕人才发展的本身优势,进一步完善人才架构,从跨学科交流和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体而言:第一,在学科体系方面:一是推进学科体系全面、均衡发展;二是为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立体支撑;三是扶持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第二,在学术体系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学术体系建设。一是促进跨领域交流;二是突出学术研究重点及特色;三是加强数字化学术库建设;四是坚守人才发展优势,完善人才科研架构。第三,在话语体系方面:一是多角度、全方位积极搭建学术平台,推进国际性平台建设;二是与全国性研究机构合作向纵深发展;三是提升学术平台精品辑刊品牌影响力、创建国际品牌刊物。
卓新平以《关于中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发展的思考》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因此,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构建及发展乃有着独特意义。他谈了自己对如何发展中国宗教学这“三大体系”的初步思考:1、发展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同理,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理所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与其他宗教学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宗教学的典型特色。2、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必须具有中国社会问题意识和中华文化特色。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要想突出其学术特色,就必须充分展示其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色彩,只有这种“中国味”、“中国风”才能在世界学术界得到极大关注,获得其普遍意义,宗教学术研究若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可能形成这种特色。3、中国宗教学的话语体系应体现出范式更新的“中国好声音”。在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鲜明定位上,展示的当然应该是“中国声音”,而且必须是“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我们宗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他最后指出,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之体现,我们的重点是观察、研究中国宗教的现实问题,然后展开理论阐述,并在宗教工作实践意义上提出科学说明和智库层面的建议。
论坛从7日下午到8日上午举行12场分论坛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积极建言,异彩纷呈,体现出中国宗教学术研究繁荣与发展的新成果。
(转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微言宗教公众号 佚名
2019-09-09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北京讯 2019年9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9·宗教学):“宗教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日本、芬兰、阿联酋、蒙古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家的宗教领域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筱筠,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做主旨发言。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慧林等分别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赵文洪主持。
郑筱筠首先致辞。她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70个国庆节。值得庆幸的是,今年也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所55周年、中国宗教学会成立40周年。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日益频繁,相关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70年来,学术界前辈、时贤、学者们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学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以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精神,聚焦宗教学学科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致力于推动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她对中国宗教学的学科发展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她强调,当今宗教研究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优良学术传统,关注当今世界宗教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推动宗教学学科发展。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6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以及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世界宗教研究所正在为加快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而不懈努力。她说,这次看到学者们提交的论文,深感各位时贤前辈、青年才俊对于宗教学的传承和发展早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内,学者们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开放包容之心,相互学习交流的态度,进一步分享学术心得,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发展。相信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国际学术盛宴!
卓新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体现出宗教学研究继往开来的特点。宗教学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从宗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研究所建立55年,中国宗教学会也经历了40年的历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当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平凡的,可谓跌宕起伏、色彩纷呈,有时也异常尖锐,但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繁荣的最好表达。中国的宗教学从个人研究到群体研究,从创始之初任继愈等前辈们的艰辛开拓与现今各位学者们的共同努力,都为这个学科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宗教学研究已经表现出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已经步入世界宗教学术研究舞台。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宗教学术界展开广泛的学术友好交往交流,在国际场合讲好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成就与故事,国外的宗教学术研究也为我们带来有益的经验。他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何构建更加科学成熟的宗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界同仁更进一步的长期努力。此次论坛的召开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宗教学的研究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情况,研究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反思和与时俱进。中国宗教学在世界宗教学界的定位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各位同仁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一方面要把我们自己的特色彰显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加强交流,共同构建美好的前景,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与任务。
郑筱筠以《中国宗教学发展70年—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发展为例》为题作主旨发言。她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的发展沿革。接着她阐述了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一是学科体系较完整,教别研究优势明显,个别学科发展弱;二是多层次支撑平台:两大学会和六大研究中心;三是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四是学科研究能力强,研究项目稳步增长。从学术研究方法的系统上讲,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工作涵盖了宗教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研究等研究方法,并且非常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在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平台建设及交流活动颇有建树。同时她也指出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建设的不足:一是学科体系建设仍存“短板”;二是学术人才架构亟需完善;三是话语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针对这些不足,她提出了对策建议。她强调指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1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三次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贺信精神,针对世界宗教研究所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种种现状,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学科与人才建设主要围绕两大原则:一是学科体系建设更趋完整,聚焦中国本土宗教学问题、关注全球议题,使宗教学学科体系建构更加均衡发展,并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撑;二是围绕人才发展的本身优势,进一步完善人才架构,从跨学科交流和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体而言:第一,在学科体系方面:一是推进学科体系全面、均衡发展;二是为学科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立体支撑;三是扶持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第二,在学术体系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学术体系建设。一是促进跨领域交流;二是突出学术研究重点及特色;三是加强数字化学术库建设;四是坚守人才发展优势,完善人才科研架构。第三,在话语体系方面:一是多角度、全方位积极搭建学术平台,推进国际性平台建设;二是与全国性研究机构合作向纵深发展;三是提升学术平台精品辑刊品牌影响力、创建国际品牌刊物。
卓新平以《关于中国宗教学“三大体系”发展的思考》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因此,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构建及发展乃有着独特意义。他谈了自己对如何发展中国宗教学这“三大体系”的初步思考:1、发展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同理,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理所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与其他宗教学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宗教学的典型特色。2、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必须具有中国社会问题意识和中华文化特色。中国宗教学的学术体系要想突出其学术特色,就必须充分展示其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色彩,只有这种“中国味”、“中国风”才能在世界学术界得到极大关注,获得其普遍意义,宗教学术研究若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可能形成这种特色。3、中国宗教学的话语体系应体现出范式更新的“中国好声音”。在中国特色的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鲜明定位上,展示的当然应该是“中国声音”,而且必须是“中国好声音”,这就是我们宗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他最后指出,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之体现,我们的重点是观察、研究中国宗教的现实问题,然后展开理论阐述,并在宗教工作实践意义上提出科学说明和智库层面的建议。
论坛从7日下午到8日上午举行12场分论坛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积极建言,异彩纷呈,体现出中国宗教学术研究繁荣与发展的新成果。
(转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