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中国社会仍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网络佚名

2015-11-1610:37:46

宗教界和现实社会一样,也是一个小世界

澎湃新闻:宗教除了扩大视域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卓新平:宗教还能满足人们心灵抚慰的需求,具有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安慰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安慰也一样。所谓有限,比如生老病死, 不管你有多少物力财力、多好的社会条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或者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人们一旦想寻求一种解脱的话,也有可能会找到宗教。如果这种安慰 并不对现实社会和政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能使信仰者比较平静地对待生老病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对痛苦及恐惧的解脱,为什么要说它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完全 可以允许它存在。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骗财、伤害人们身体和精神的现象,这些当然要加以分辨并制止。社会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弘扬宗教中好的东西,制止宗教中不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宗教和人类文化向优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低俗的、迷信的方向发展。

你刚才提到的王林这类人,都是以一种巫术的方式来欺骗民众。巫魅属于宗教早期发展的时段,随着文明宗教的发展,这种成分应该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说它 没有,但它在逐渐减少。如果要把这种东西扩大,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我们为什么不看到宗教中一些更高雅的、超脱的内容,并加以提倡呢?

社会中有人崇拜王林那类人,其中还不乏一些社会名流,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有问题。应该反省社会,批判以宗教为名的行骗者,而不是把棒子打到宗教上。这一点很重要。

宗教里的确有些个别的渣滓,他们本身就缺少真正的宗教精神,拿宗教作为骗世、混世的一种手段或面具而已,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宗教自身为什么要改 革呢?正因为它自身也在不断淘汰那些低劣的、不好的内容。其实宗教界和我们现实社会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小世界。宗教界有一些非常崇高的、超凡脱俗的人, 我们列举宗教界的人格典范,可以列出很多人作为我们的道德模范,境界很高,影响深广。但同时,如果要列数宗教中干过坏事的、道德人格很差的人,也能找出不 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共存。就像政治生活中既有很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很恶劣的政客,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就把政治全盘肯定,也不能因为后者就把政治整个否定 了。今天中国政界的强力反腐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而不是失望。那么看待宗教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

澎湃新闻:这可以算是宗教的又一种功能吗?在扩大视域、心灵抚慰之外,或者是心灵抚慰的一种,即提出一种超脱的、彼岸的、乌托邦的东西,给世俗层面的人们以积极的导向作用?

卓新平: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特点。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为世界是无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的认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相对有 限的。但人作为精神的动物,又总是想把握整体、能够见识一切。这种把握整体、见识一切,很难使用科学的语言,而宗教的语言却能采取一种模糊的、猜测的、信 仰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和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是不同的。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在我们今天已知的世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能达到多大程度?仅仅达到4%,还有96%是很难解释的。而未知的世界就更难说了。其实人一直在以哲学、宗教的方式解释问题,哲学家就一直在以其思辨来解释那些问题。而哲学家的解释基本会使用一种理性的方式。但理性的方式也有它的局 限性,康德就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并因而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实践理性批判,但他从这个角度就已经在向宗教的解释靠拢了。宗教就是为了想象这个世界的 公平、正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的构想,它放到了彼岸世界,它想到了未来—这样对于现实世界来说,那至少是种安慰,是种激励。当然这并不是肯定它是 一种正确的解释或选择,只是要看到它的客观存在。所以有宗教思想家就说,终极实在的真理就好像湖中的一颗珍珠,能不能得到这颗珍珠是未知的,但人投向湖面、投向信仰的那一跃,就体现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宗教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就不再是那种巫术的、满足个人私欲的东西,它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一种答案。

我举个例子。我们说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是在未来才实现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共产主义到底什么样子、将在什么时候实现,但就是有一批仁人志士相信 共产主义,甚至为它奋斗、为它牺牲。未来的世界我们不知会怎样,但今天的世界由此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力量。而宗教界虽说是追求一种出世的精神, 由此与政治信仰本质有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这种参照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

澎湃新闻:国内最近和宗教相关的另一热点,就是少林寺的风波。我知道您在2011年参访过少林寺。想必您也耳闻舆论中时有热议,尤其是关于近期的一些 巨大争议,有些人认为那是一种公司化、企业化的模式。其实这不只是少林寺的问题,宗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卓新平:关于警惕宗教的世俗化,这是我经常谈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说宗教要像宗教,要返璞归真,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宗 教界中也出现了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的本真丢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不要容许宗教界出现违法乱纪的死角;其次,宗教界要清醒地认知宗教的追求是什 么,在现实中应求得哪一种生存。宗教团体是可以进行一种争取社会利益、扩大自身经济能力的运作的,但运作的目的不应是个人敛财、不应是为了小团体的发达, 而是为了用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从事社会事业的时候,你要考虑这是非营利的、公益事业的诉求,还是世俗社会的一种商业运作?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或许是在以一种理想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中国宗教,所以在现实中,我感到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不如人意的。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把它消除,而是要让它不断地革 新、发展、深化、进步,后者才是我们社会一则要鼓励、二则要监督它做的事。对今天中国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不要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宗教:作为精神追求的自由和作为公民团体的责任

澎湃新闻:您刚才也提到了政府对宗教的监管是题中应有之意。

卓新平:对。

澎湃新闻:我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类需要宗教,这是自然的需求,很多时候宗教都是从民间自然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层面有一种自发、自组织的特点。 而国家政府势必会对此进行导向和管理。这两股力量形成了张力。两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

卓新平:这个其实很好办。

宗教界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追求,它有绝对的自由;但同时宗教的个人和组织也是种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组织、社会公民,必须服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即现实 生活中只要作为公民和社会团体就没有飞地,和其他社团组织和公民一样对待,按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管理,这里没有特权者和额外者,包括宗教界人士。那么在管理中,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管理者的水平,要依法管理,不能乱管、随心所欲地管,对正常的宗教需求要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如果出现了违法的事 情就要及时制止或调整,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把你刚刚所说的这种张力就化解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依法管理宗教的水平不是很高,这方面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今天宗教界人士作为公民、公民团体,自身的公民意识还不太凸显,要把它凸显出来,意识到自己既是宗教界人士,又是社会存在的一分子,故 此有着社会的责任。其宗教信仰应该是让其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贡献,而不是让信徒享受某种破坏社会规律的特权。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要做的。如果两个方面能齐头 并进,这样做就不会有张力,关系就理顺了。

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

澎湃新闻:国际上近些年宗教极端势力崛起,尤其是“9·11”事件、查理周刊惨案、ISIS的一系列恐怖行为等等,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您怎么看待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关系,尤其是它引起的恐怖主义?很多人是采取切割的态度。

卓新平: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专门讲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批判。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像政治世界中存在政治极端势力, 但它不能代表整个政治。我们不要因为宗教中出现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看作是极端的,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宗教界的绝大多数是反对这种极端势力的。

不管怎么讲,无论原因多复杂,采取极端主义的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对于社会不公可以采取别的合法而和平的方式进行批评或抗议,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方 式,尤其是绝不允许滥杀无辜,这样的偏激和极端就扩大了社会的危害面、而且这种错误的选择会使问题复杂化,会把世界的发展引向危险的道路。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界健康积极的力量能起什么作用吗?

卓新平:一直在起作用。1990年代各大宗教就进行过很多宗教对话,反对宗教战争。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曾经说: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他就强调宗教的对话。而宗教界就提出过,以宗教的名义施行的暴力和战争本身就是对宗教最大的伤害,本 身就是反宗教的。

这类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继续在发展,一直到今天。国际上有“世宗和”,即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中国也有“中宗和”,我也被邀请担任了中国宗教和 平委员会的成员。国际宗教界为了促使宗教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处于不断的努力中。而且有了很大的成效,使今天的世界不至于更糟糕,否则的话这个世界的状况就 不堪设想了。

值得提醒的是,像你刚才说的查理周刊,西方社会有两种声音:一种说我是查理,反对任何宗教势力威胁人们的言论自由;一种说我不是查理,即要注意新闻报 道的底线,不能越过这个新闻底线去做一些扩大和激化矛盾的事,不能故意侮辱宗教。这就是说我们要有知识,要懂宗教,同时要尊重宗教。

宗教的一些基本权益,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触动它—这是一个底线。在查理周刊等事件中,很遗憾,有些事情突破了这个底线,使得局势更加恶化。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使局势往良性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让它往恶化的方向转化。全世界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社会仍然缺乏对宗教文化的理解。

澎湃新闻:做了这么多年宗教工作,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开展宗教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卓新平:我做了三十多年宗教工作,感觉是步履维艰。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迄今仍然缺乏对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的理解。虽然状况是在不断改善,要比以前好多了。但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氛围、包括中国民众的认知,对宗教的理解依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人非常纠结,因为中国社会不仅对宗教仍存有偏见,而且对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有某种偏见。我这三十年酸甜苦辣尝得太多了。这种偏见就是对宗教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看待,甚至把研究宗教的人也看作另类,不仅有怀疑、否定,甚至会出现上纲上线的批评指责。这种偏见如果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难有希望,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有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

澎湃新闻: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卓新平:根源就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我们国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中国对自己过去的历史、对外来的思潮产生了一种 抗力。因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和封建社会有着复杂的交织,很多人把中国的落后和传统宗教尤其是儒家绑在一起,因此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宗教,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 有一种纠结。同时,外来宗教像基督教,它的传入和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殖民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被一并抵制。这种偏差有其历史的原因,虽正在经历重 新的认知和梳理,但还远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在一百年以前的中国,宗教在社会上基本都属于正常现象。像在唐朝,各种宗教可以交流发展,发挥影响。真正的变化就始自关于中国有无宗教之争及对宗教的否定性看法。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以来?

卓新平: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涉及到很多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但没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直到现在,宗教和宗教研究还在纠结中很困 难地迈进。但我觉得宗教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社会改革面向深层次发展之际,如果不正确对待宗教,不妥善、积极、科学地处理好宗教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会 出大问题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且,给我们稳妥处理好宗教问题的时间和机遇也是越来越紧迫了。

宗教工作的根本是群众工作,如果不把他们积极地拉过来,而使这些群众走向我们的对立面,后果可想而知,社会还能稳定吗?我们的国际形象还能保持吗?我们的“一带一路”还能推进吗?我们和整个世界还可能合作吗?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学术歧视或社会误解,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要努力,因为宗教问题太重要了,而且现在更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困境中我们还是要奋力去改变这个局面,哪怕改变不了也要尽量使它不要恶化。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网络 佚名

    2015-11-1610:37:46

    |
    卓新平:中国社会仍存在对宗教的偏见(2)
    |

    宗教界和现实社会一样,也是一个小世界

    澎湃新闻:宗教除了扩大视域之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卓新平:宗教还能满足人们心灵抚慰的需求,具有一种精神安慰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安慰毕竟是有限的,社会的安慰也一样。所谓有限,比如生老病死, 不管你有多少物力财力、多好的社会条件,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或者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人们一旦想寻求一种解脱的话,也有可能会找到宗教。如果这种安慰 并不对现实社会和政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能使信仰者比较平静地对待生老病死,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对痛苦及恐惧的解脱,为什么要说它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完全 可以允许它存在。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骗财、伤害人们身体和精神的现象,这些当然要加以分辨并制止。社会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弘扬宗教中好的东西,制止宗教中不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宗教和人类文化向优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低俗的、迷信的方向发展。

    你刚才提到的王林这类人,都是以一种巫术的方式来欺骗民众。巫魅属于宗教早期发展的时段,随着文明宗教的发展,这种成分应该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说它 没有,但它在逐渐减少。如果要把这种东西扩大,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我们为什么不看到宗教中一些更高雅的、超脱的内容,并加以提倡呢?

    社会中有人崇拜王林那类人,其中还不乏一些社会名流,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有问题。应该反省社会,批判以宗教为名的行骗者,而不是把棒子打到宗教上。这一点很重要。

    宗教里的确有些个别的渣滓,他们本身就缺少真正的宗教精神,拿宗教作为骗世、混世的一种手段或面具而已,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宗教自身为什么要改 革呢?正因为它自身也在不断淘汰那些低劣的、不好的内容。其实宗教界和我们现实社会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小世界。宗教界有一些非常崇高的、超凡脱俗的人, 我们列举宗教界的人格典范,可以列出很多人作为我们的道德模范,境界很高,影响深广。但同时,如果要列数宗教中干过坏事的、道德人格很差的人,也能找出不 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共存。就像政治生活中既有很伟大的政治家,也有很恶劣的政客,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就把政治全盘肯定,也不能因为后者就把政治整个否定 了。今天中国政界的强力反腐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而不是失望。那么看待宗教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

    澎湃新闻:这可以算是宗教的又一种功能吗?在扩大视域、心灵抚慰之外,或者是心灵抚慰的一种,即提出一种超脱的、彼岸的、乌托邦的东西,给世俗层面的人们以积极的导向作用?

    卓新平: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特点。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为世界是无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的认知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相对有 限的。但人作为精神的动物,又总是想把握整体、能够见识一切。这种把握整体、见识一切,很难使用科学的语言,而宗教的语言却能采取一种模糊的、猜测的、信 仰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和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是不同的。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在我们今天已知的世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能达到多大程度?仅仅达到4%,还有96%是很难解释的。而未知的世界就更难说了。其实人一直在以哲学、宗教的方式解释问题,哲学家就一直在以其思辨来解释那些问题。而哲学家的解释基本会使用一种理性的方式。但理性的方式也有它的局 限性,康德就提出了“二律背反”的问题,并因而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实践理性批判,但他从这个角度就已经在向宗教的解释靠拢了。宗教就是为了想象这个世界的 公平、正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的构想,它放到了彼岸世界,它想到了未来—这样对于现实世界来说,那至少是种安慰,是种激励。当然这并不是肯定它是 一种正确的解释或选择,只是要看到它的客观存在。所以有宗教思想家就说,终极实在的真理就好像湖中的一颗珍珠,能不能得到这颗珍珠是未知的,但人投向湖面、投向信仰的那一跃,就体现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就体现了宗教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就不再是那种巫术的、满足个人私欲的东西,它为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一种答案。

    我举个例子。我们说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是在未来才实现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共产主义到底什么样子、将在什么时候实现,但就是有一批仁人志士相信 共产主义,甚至为它奋斗、为它牺牲。未来的世界我们不知会怎样,但今天的世界由此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和力量。而宗教界虽说是追求一种出世的精神, 由此与政治信仰本质有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这种参照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

    澎湃新闻:国内最近和宗教相关的另一热点,就是少林寺的风波。我知道您在2011年参访过少林寺。想必您也耳闻舆论中时有热议,尤其是关于近期的一些 巨大争议,有些人认为那是一种公司化、企业化的模式。其实这不只是少林寺的问题,宗教的世俗化是一种普遍的潮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卓新平:关于警惕宗教的世俗化,这是我经常谈的一个问题。我一直说宗教要像宗教,要返璞归真,不能披着宗教的外衣去实行世俗生活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宗 教界中也出现了太功利、太世俗化的表现,把宗教作为一种仅仅谋求现实方面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而把宗教的本真丢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首先,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政府要依法加强管理,不要容许宗教界出现违法乱纪的死角;其次,宗教界要清醒地认知宗教的追求是什 么,在现实中应求得哪一种生存。宗教团体是可以进行一种争取社会利益、扩大自身经济能力的运作的,但运作的目的不应是个人敛财、不应是为了小团体的发达, 而是为了用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从事社会事业的时候,你要考虑这是非营利的、公益事业的诉求,还是世俗社会的一种商业运作?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或许是在以一种理想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中国宗教,所以在现实中,我感到中国宗教的发展是不如人意的。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把它消除,而是要让它不断地革 新、发展、深化、进步,后者才是我们社会一则要鼓励、二则要监督它做的事。对今天中国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可以批评,但不要冷嘲热讽、幸灾乐祸。

    宗教:作为精神追求的自由和作为公民团体的责任

    澎湃新闻:您刚才也提到了政府对宗教的监管是题中应有之意。

    卓新平:对。

    澎湃新闻:我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类需要宗教,这是自然的需求,很多时候宗教都是从民间自然生长出来的,在社会层面有一种自发、自组织的特点。 而国家政府势必会对此进行导向和管理。这两股力量形成了张力。两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关系?

    卓新平:这个其实很好办。

    宗教界在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追求,它有绝对的自由;但同时宗教的个人和组织也是种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组织、社会公民,必须服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即现实 生活中只要作为公民和社会团体就没有飞地,和其他社团组织和公民一样对待,按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管理,这里没有特权者和额外者,包括宗教界人士。那么在管理中,一方面要提高我们管理者的水平,要依法管理,不能乱管、随心所欲地管,对正常的宗教需求要去保护它而不是去破坏它,如果出现了违法的事 情就要及时制止或调整,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把你刚刚所说的这种张力就化解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依法管理宗教的水平不是很高,这方面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今天宗教界人士作为公民、公民团体,自身的公民意识还不太凸显,要把它凸显出来,意识到自己既是宗教界人士,又是社会存在的一分子,故 此有着社会的责任。其宗教信仰应该是让其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贡献,而不是让信徒享受某种破坏社会规律的特权。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要做的。如果两个方面能齐头 并进,这样做就不会有张力,关系就理顺了。

    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

    澎湃新闻:国际上近些年宗教极端势力崛起,尤其是“9·11”事件、查理周刊惨案、ISIS的一系列恐怖行为等等,都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您怎么看待宗教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关系,尤其是它引起的恐怖主义?很多人是采取切割的态度。

    卓新平: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专门讲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批判。宗教极端势力的确存在,但它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像政治世界中存在政治极端势力, 但它不能代表整个政治。我们不要因为宗教中出现了极端势力,就把整个宗教看作是极端的,这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宗教界的绝大多数是反对这种极端势力的。

    不管怎么讲,无论原因多复杂,采取极端主义的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对于社会不公可以采取别的合法而和平的方式进行批评或抗议,但是不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方 式,尤其是绝不允许滥杀无辜,这样的偏激和极端就扩大了社会的危害面、而且这种错误的选择会使问题复杂化,会把世界的发展引向危险的道路。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界健康积极的力量能起什么作用吗?

    卓新平:一直在起作用。1990年代各大宗教就进行过很多宗教对话,反对宗教战争。著名的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曾经说: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他就强调宗教的对话。而宗教界就提出过,以宗教的名义施行的暴力和战争本身就是对宗教最大的伤害,本 身就是反宗教的。

    这类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继续在发展,一直到今天。国际上有“世宗和”,即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中国也有“中宗和”,我也被邀请担任了中国宗教和 平委员会的成员。国际宗教界为了促使宗教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处于不断的努力中。而且有了很大的成效,使今天的世界不至于更糟糕,否则的话这个世界的状况就 不堪设想了。

    值得提醒的是,像你刚才说的查理周刊,西方社会有两种声音:一种说我是查理,反对任何宗教势力威胁人们的言论自由;一种说我不是查理,即要注意新闻报 道的底线,不能越过这个新闻底线去做一些扩大和激化矛盾的事,不能故意侮辱宗教。这就是说我们要有知识,要懂宗教,同时要尊重宗教。

    宗教的一些基本权益,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触动它—这是一个底线。在查理周刊等事件中,很遗憾,有些事情突破了这个底线,使得局势更加恶化。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使局势往良性发展,往好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让它往恶化的方向转化。全世界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社会仍然缺乏对宗教文化的理解。

    澎湃新闻:做了这么多年宗教工作,您觉得目前在中国开展宗教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卓新平:我做了三十多年宗教工作,感觉是步履维艰。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迄今仍然缺乏对宗教研究和宗教文化的理解。虽然状况是在不断改善,要比以前好多了。但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氛围、包括中国民众的认知,对宗教的理解依然没有出现质的突破。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人非常纠结,因为中国社会不仅对宗教仍存有偏见,而且对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有某种偏见。我这三十年酸甜苦辣尝得太多了。这种偏见就是对宗教以一种另类的眼光看待,甚至把研究宗教的人也看作另类,不仅有怀疑、否定,甚至会出现上纲上线的批评指责。这种偏见如果不改变,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难有希望,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有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

    澎湃新闻: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卓新平:根源就是过去一百多年间,我们国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偏差;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中国对自己过去的历史、对外来的思潮产生了一种 抗力。因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和封建社会有着复杂的交织,很多人把中国的落后和传统宗教尤其是儒家绑在一起,因此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宗教,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 有一种纠结。同时,外来宗教像基督教,它的传入和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殖民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也被一并抵制。这种偏差有其历史的原因,虽正在经历重 新的认知和梳理,但还远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而在一百年以前的中国,宗教在社会上基本都属于正常现象。像在唐朝,各种宗教可以交流发展,发挥影响。真正的变化就始自关于中国有无宗教之争及对宗教的否定性看法。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以来?

    卓新平: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涉及到很多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但没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直到现在,宗教和宗教研究还在纠结中很困 难地迈进。但我觉得宗教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我们社会改革面向深层次发展之际,如果不正确对待宗教,不妥善、积极、科学地处理好宗教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会 出大问题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且,给我们稳妥处理好宗教问题的时间和机遇也是越来越紧迫了。

    宗教工作的根本是群众工作,如果不把他们积极地拉过来,而使这些群众走向我们的对立面,后果可想而知,社会还能稳定吗?我们的国际形象还能保持吗?我们的“一带一路”还能推进吗?我们和整个世界还可能合作吗?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学术歧视或社会误解,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要努力,因为宗教问题太重要了,而且现在更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困境中我们还是要奋力去改变这个局面,哪怕改变不了也要尽量使它不要恶化。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