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网麻天祥
2012-03-12
行为模式,集中表现为制度化仪式。与语言模式不同,仪式作为一种行为本非符号,但在宗教和宗教学的领域内,则是既定的,也是公认的符号而具有象征的特点。其指向同行为本身并不相干。它的真实性不在于行为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而在于隐喻的意义,当然是规定性、约定俗成的意义。也就是说,仪式属于规范化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具备行为(形)的真实,只具有规范性的“义”的真实。因此可以说,任何仪式都是象征的符号,是沟通人、神的祭坛,是洞察幽微的玄妙之境,是实现自我超越的灵性的寄托;也是净化自我,与神圣对话,并对之产生敬畏的庄严的途径。总之一句话,是超越有限,通向无限,实现终极关怀的自我体验,以及这种自我体验的信息的传递。和其他模式相比,仪式更广泛地体现了象征的特性,因此也就成为制度化宗教的要素。诸如祭祀天地的封禅、庄严的庆典,以及生、婚、丧、葬之礼,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如影随形。至于基督宗教的礼拜、受洗、告解,佛教各式各样的法事,伊斯兰教的封斋与开斋,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斋醮,以及犹太人逾越节的晚宴之类,都是制度化宗教特有的仪式,都是沟通人神、与本体合一的中介,是超越自我、超越有限,实现终极追求的意义的象征。
器物模式。任何器物都有“形”、有“义”。原本“形”的有限性决定了“义”的有限性。但是,器物一旦被视为象征的符号,其“义”便和“形”分离,摆脱了“形”的有限性,而无限延伸,升华为神圣。作为象征符号的器物模式,最早的便是图腾。制度化宗教更是以器物为象征,作为对无限和终极的诠释,并以之坚固信仰、凝聚信众,于是有法器、偶像、圣物等,不一而足。小的如一枝细柳、一滴清水、一杯红酒、一块无酵面包、一条洁白的哈达;大的如肉身舍利、高耸的十字架、端庄的塑像……宗教领袖、往圣大德使用过的物品,同样被顶礼膜拜,借以触类合意,追寻自我和对有限的超越。可以这样说,在制度化宗教的现实世界里,任何器物都可以作为象征的符号。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对象征模式,不是摒弃“形”的实在性,而是摒弃“义”的神圣性。禅宗尤甚,如呵祖骂佛、丹霞烧佛之类。尽管如此,这种行为仍属象征,其“形”在摧毁偶像的超现实意义,其“义”却在佛教破除我执的“觉悟”,同样是“以形征义”,只不过是象征的行为模式罢了。
综上所述,“以形征义”之象征,虽然不是“形”的真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随意性,但一旦约定俗成,“形”、“义”必具有相关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象征符号和符号象征的群体认同——无限与神圣。
逻辑的存在和事实的存在
通常认为,只有感觉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唯有逻辑证明的事物才是合理性的真实,所以,感觉经验和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便被作为判断事物真实性的依据。但是,经验因人而异,也因阅历而异;逻辑则是以有限存在为前提的经验系统化的结晶,也就是说,是有限经验、有限世界的逻辑,而不是超越有限的无限世界的逻辑。正因为如此,人的眼界、心量,或者说认知能力有宽狭,有高低。无论宽狭高低,都是有限的。就个体而言,不能由于没有经历的存在而否定它的存在;就人类而言,同样不能因为知识的有限性、逻辑的经验性,否定超验的和超越有限的“事实的存在”。
如前所言,宗教的本质是对有限的超越,而超越有限,认知乃至把握无限,则是人性中固有的终极追求和终极关怀。它虽然不可说、不可见,但像有限一样,也是存在,或者说是自在。佛说,唯有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才能见性,才能得大自在。实际上就是说,不仅要得有限的自在,而且还要进一步摆脱有限自性的系缚,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或者索性说超越时间和空间,得无限的自在,就是大自在。显而易见,存在不止是人的感觉经验之中的有限,而是遍在人的感知、知识,以及逻辑系统之外的无限。与有限的存在不同,这种超越性的存在,或者说自在,不是人的感觉经验的对象,也不是现在的积累凝聚的知识的体现,当然更不是现有的逻辑推理的结论或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超越有限的,或者说终极的存在,虽不可见,却是事实的存在。它既不能靠感觉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借逻辑推理证明其合理性,所以说不是经验的或逻辑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这种超验的、超逻辑的存在,自然也就超越了现有的语言,而不可言说,只有采用象征性的方法,表现其存在的真实性,即“事实的存在”。总之一句话,象征的指向是超越的、不可言说的“事实的存在”,而不是有限的、经验的和逻辑的存在。
佛教讲八不中道——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完全采用叫做“遮诠”的否定的方法,其目的正在于教人破斥生灭断常之类的感觉经验的虚妄不实,纠正逻辑的偏谬,从而觉悟大千世界超二元对立的真实,特别是超越生死的真实,说明这种超验的“事实的存在”。在佛教看来,这种超越有限的真实,不是经验和逻辑上的“不存在”,当然更不是世俗现象界“我”、“法”的虚幻,而是能够体现“诸法因缘生”、生生灭灭、非生非灭、非亦生亦灭的事实和现“在”,也就是(般若)性空和(涅槃)实相的辩证统一。如此超现实的事实的存在,既非逻辑,也非史实可以证明,普通语言也显得苍白,唯有象征,才能触类旁通,截断众流,横超直入。其指向就是人类终极追求的事实存在,而不是凭借感觉经验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证明的逻辑存在。
总而言之,任何制度化的宗教,为了弘扬和实现自身的超越追求,都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象征性符号,作不说之说、不见之见。象征,“以形征义”,混融无限于有限之中,假有限之“形”,显无限之“义”,表达了超现实的无限观念和对神圣的终极关怀。显而易见,象征不是“形”的真实,而是意义的真实;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象征的真实;不是逻辑的和经验的存在,而是事实的存在。总之,作为象征性的符号,它的指向不是自身的真实,而是超越它们自身的神圣意义。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引自中国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中国宗教网 麻天祥
2012-03-12
行为模式,集中表现为制度化仪式。与语言模式不同,仪式作为一种行为本非符号,但在宗教和宗教学的领域内,则是既定的,也是公认的符号而具有象征的特点。其指向同行为本身并不相干。它的真实性不在于行为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而在于隐喻的意义,当然是规定性、约定俗成的意义。也就是说,仪式属于规范化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具备行为(形)的真实,只具有规范性的“义”的真实。因此可以说,任何仪式都是象征的符号,是沟通人、神的祭坛,是洞察幽微的玄妙之境,是实现自我超越的灵性的寄托;也是净化自我,与神圣对话,并对之产生敬畏的庄严的途径。总之一句话,是超越有限,通向无限,实现终极关怀的自我体验,以及这种自我体验的信息的传递。和其他模式相比,仪式更广泛地体现了象征的特性,因此也就成为制度化宗教的要素。诸如祭祀天地的封禅、庄严的庆典,以及生、婚、丧、葬之礼,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如影随形。至于基督宗教的礼拜、受洗、告解,佛教各式各样的法事,伊斯兰教的封斋与开斋,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斋醮,以及犹太人逾越节的晚宴之类,都是制度化宗教特有的仪式,都是沟通人神、与本体合一的中介,是超越自我、超越有限,实现终极追求的意义的象征。
器物模式。任何器物都有“形”、有“义”。原本“形”的有限性决定了“义”的有限性。但是,器物一旦被视为象征的符号,其“义”便和“形”分离,摆脱了“形”的有限性,而无限延伸,升华为神圣。作为象征符号的器物模式,最早的便是图腾。制度化宗教更是以器物为象征,作为对无限和终极的诠释,并以之坚固信仰、凝聚信众,于是有法器、偶像、圣物等,不一而足。小的如一枝细柳、一滴清水、一杯红酒、一块无酵面包、一条洁白的哈达;大的如肉身舍利、高耸的十字架、端庄的塑像……宗教领袖、往圣大德使用过的物品,同样被顶礼膜拜,借以触类合意,追寻自我和对有限的超越。可以这样说,在制度化宗教的现实世界里,任何器物都可以作为象征的符号。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对象征模式,不是摒弃“形”的实在性,而是摒弃“义”的神圣性。禅宗尤甚,如呵祖骂佛、丹霞烧佛之类。尽管如此,这种行为仍属象征,其“形”在摧毁偶像的超现实意义,其“义”却在佛教破除我执的“觉悟”,同样是“以形征义”,只不过是象征的行为模式罢了。
综上所述,“以形征义”之象征,虽然不是“形”的真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随意性,但一旦约定俗成,“形”、“义”必具有相关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象征符号和符号象征的群体认同——无限与神圣。
逻辑的存在和事实的存在
通常认为,只有感觉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唯有逻辑证明的事物才是合理性的真实,所以,感觉经验和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便被作为判断事物真实性的依据。但是,经验因人而异,也因阅历而异;逻辑则是以有限存在为前提的经验系统化的结晶,也就是说,是有限经验、有限世界的逻辑,而不是超越有限的无限世界的逻辑。正因为如此,人的眼界、心量,或者说认知能力有宽狭,有高低。无论宽狭高低,都是有限的。就个体而言,不能由于没有经历的存在而否定它的存在;就人类而言,同样不能因为知识的有限性、逻辑的经验性,否定超验的和超越有限的“事实的存在”。
如前所言,宗教的本质是对有限的超越,而超越有限,认知乃至把握无限,则是人性中固有的终极追求和终极关怀。它虽然不可说、不可见,但像有限一样,也是存在,或者说是自在。佛说,唯有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才能见性,才能得大自在。实际上就是说,不仅要得有限的自在,而且还要进一步摆脱有限自性的系缚,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或者索性说超越时间和空间,得无限的自在,就是大自在。显而易见,存在不止是人的感觉经验之中的有限,而是遍在人的感知、知识,以及逻辑系统之外的无限。与有限的存在不同,这种超越性的存在,或者说自在,不是人的感觉经验的对象,也不是现在的积累凝聚的知识的体现,当然更不是现有的逻辑推理的结论或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超越有限的,或者说终极的存在,虽不可见,却是事实的存在。它既不能靠感觉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借逻辑推理证明其合理性,所以说不是经验的或逻辑的存在。正因为如此,这种超验的、超逻辑的存在,自然也就超越了现有的语言,而不可言说,只有采用象征性的方法,表现其存在的真实性,即“事实的存在”。总之一句话,象征的指向是超越的、不可言说的“事实的存在”,而不是有限的、经验的和逻辑的存在。
佛教讲八不中道——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完全采用叫做“遮诠”的否定的方法,其目的正在于教人破斥生灭断常之类的感觉经验的虚妄不实,纠正逻辑的偏谬,从而觉悟大千世界超二元对立的真实,特别是超越生死的真实,说明这种超验的“事实的存在”。在佛教看来,这种超越有限的真实,不是经验和逻辑上的“不存在”,当然更不是世俗现象界“我”、“法”的虚幻,而是能够体现“诸法因缘生”、生生灭灭、非生非灭、非亦生亦灭的事实和现“在”,也就是(般若)性空和(涅槃)实相的辩证统一。如此超现实的事实的存在,既非逻辑,也非史实可以证明,普通语言也显得苍白,唯有象征,才能触类旁通,截断众流,横超直入。其指向就是人类终极追求的事实存在,而不是凭借感觉经验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证明的逻辑存在。
总而言之,任何制度化的宗教,为了弘扬和实现自身的超越追求,都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象征性符号,作不说之说、不见之见。象征,“以形征义”,混融无限于有限之中,假有限之“形”,显无限之“义”,表达了超现实的无限观念和对神圣的终极关怀。显而易见,象征不是“形”的真实,而是意义的真实;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象征的真实;不是逻辑的和经验的存在,而是事实的存在。总之,作为象征性的符号,它的指向不是自身的真实,而是超越它们自身的神圣意义。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引自中国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