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2)

中国社会科学网田瑾

2012-04-0220:00:21

三、原始佛教的环境观

虽然印度和中国佛教的自然环境观有别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基本上,与西方亚伯拉罕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关的世界观创造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因为这些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被认为是次要存在。上帝君临于自然之上又强化了这一意识。”佛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本质上与前两种宗教不同。佛教环境思想十分丰富,这里仅谈谈佛教生物平等和对生命仁慈的思想。

佛教认为人融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它生物地位相当,其它生命形式和人一样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善行和美德的化身,他始终以慈悲为怀,而他的大慈大悲首先是以肯定生命的价值为特征的。“佛教的慈悲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世上的芸芸众生都是互为联系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爱护它物、他人就是爱护自己。“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

关于动物的故事在各种佛教经典文本中都可以找到,大概是因为动物更容易被赋予一些与人类相比拟的特性。例如《杂宝藏经·祀树神缘》讲的就是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有位老者,家里很富有,他想吃肉,就想了一个办法,指着田头的大树对儿子们说:‘我的家业,如此富足,都是这位树神赐福的缘故。现在你们可到羊群中捉一只羊来祭树,并且建立了祭天的房舍。’后来这位老者死了,因为前边的业缘,转生到自己家里的羊群之中。当时各位儿子还要祭树神,就牵了一头羊出来,正是老者转生的那头。要杀的时候,羊叫着说:‘这树哪有神灵?过去我只是想吃肉所以叫你们杀它,好和你们一起吃羊肉。现在偿还罪过,自作自受了。’那时正有一位罗汉乞讨经过,看出是儿子们的父亲转身为羊,就把他的法眼借给儿子们,让他们自己看,才知是自己的父亲。他们心里懊恼,就破坏树神的祭坛,忏悔罪过,决意修福,不再杀生了。”这是一则典型的教诲人们爱护生灵,反对杀生的训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以牺牲其它生命为代价。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关于爱护生命和不许杀生的类似故事,其中包括著名的尸毗王以身代鸽的故事和九色鹿等故事。关于这方面有如下数据为证:“出于研究早期佛教对动物看法之目的,我将集中研究基于小乘佛教传统的550则故事。这550则故事中,整整一半(即225则)提及动物,而且通常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225则故事中共提及70种不同的动物,有319只(群)动物出现。”而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劝诫人们放弃杀生的故事或蕴涵丰富生态寓意的传说等等。

除了大量关于动物的故事之外,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故事是以动物以外的其它生命为主角的,而且也蕴涵了佛教生态观念。有一则佛本生故事如下:为来的佛作为一丛印度画眉草与一棵美丽且枝叶繁茂的如愿树相毗邻。如愿树是势力强大的森林女王,画眉草是高贵的如愿树的密友。国王布雷玛达在巴那拉斯的宫殿就座落在附近,宫殿惟一的一根柱子开始松动了。国王就派木匠去寻找合适的木材来替换这根柱子。木匠找到了如愿树,他们不愿意砍伐她,可是无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木料。于是,他们就报告了国王。国王只关心他的宫殿屋顶的安全,命令木匠砍下如愿树。木匠就到如愿树前祭祀,请求树的原谅,并称次日将来执行这不容变更的任务。如愿树哭成泪人,森林里的各路精灵纷至沓来,安慰如愿树,但没有办法阻止木匠的行动。最后,时为画眉草的佛陀叫过如愿树,向他保证有个妙计能帮助她脱险。第二天,画眉草就变成变色龙的样子,从树根摆弄到树枝,使如愿树看上去遍布窟窿。当木匠们到达后,领头的木匠惊叹怎么前一天没有查看仔细——这棵树已经朽了。如愿树就此得救,高贵的她重绽笑颜,极尽赞美身份低微的画眉草的救命之恩。她把所有的树神召集过来,宣布他们“必须交智慧之友,无论身份高低。”说完这个故事,佛陀解释说,他忠实的追随者——阿难就是那时的如愿树,而他,即佛陀的前世就是画眉草精。虽然这是则启迪道德的传说,鼓励人们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要互相帮助、互相接纳,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环境寓言,其中,对如愿树的拯救,象征着对多年生树木及其所生存的更为广大的生态系统的拯救。

由于佛教是主张轮回转世说的。因此,佛教认为人与其它生命平等地生活在宇宙之内,各种生命之间都会有种种或多或少的联系,人应该尊重和爱护其它生命。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各种生命的价值并且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进入20世纪末以来,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出现宗教化特点,人们试图挖掘各大宗教中的生态环境观念。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对于生态环境理想状态的向往,如伊斯兰教关于乐园的描述和基督教关于未有人的原罪之前的伊甸园的描述。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强调行善事者得自然的善报,做恶事者受自然的惩罚。虽然传统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宣扬真主或上帝主宰世间万物,但由于近年来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各宗教也都开始有了宗教绿色化倾向,这是积极的现象。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引自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田瑾

    2012-04-0220:00:21

    |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2)
    |

    三、原始佛教的环境观

    虽然印度和中国佛教的自然环境观有别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基本上,与西方亚伯拉罕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关的世界观创造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因为这些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被认为是次要存在。上帝君临于自然之上又强化了这一意识。”佛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本质上与前两种宗教不同。佛教环境思想十分丰富,这里仅谈谈佛教生物平等和对生命仁慈的思想。

    佛教认为人融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它生物地位相当,其它生命形式和人一样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善行和美德的化身,他始终以慈悲为怀,而他的大慈大悲首先是以肯定生命的价值为特征的。“佛教的慈悲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世上的芸芸众生都是互为联系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爱护它物、他人就是爱护自己。“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

    关于动物的故事在各种佛教经典文本中都可以找到,大概是因为动物更容易被赋予一些与人类相比拟的特性。例如《杂宝藏经·祀树神缘》讲的就是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有位老者,家里很富有,他想吃肉,就想了一个办法,指着田头的大树对儿子们说:‘我的家业,如此富足,都是这位树神赐福的缘故。现在你们可到羊群中捉一只羊来祭树,并且建立了祭天的房舍。’后来这位老者死了,因为前边的业缘,转生到自己家里的羊群之中。当时各位儿子还要祭树神,就牵了一头羊出来,正是老者转生的那头。要杀的时候,羊叫着说:‘这树哪有神灵?过去我只是想吃肉所以叫你们杀它,好和你们一起吃羊肉。现在偿还罪过,自作自受了。’那时正有一位罗汉乞讨经过,看出是儿子们的父亲转身为羊,就把他的法眼借给儿子们,让他们自己看,才知是自己的父亲。他们心里懊恼,就破坏树神的祭坛,忏悔罪过,决意修福,不再杀生了。”这是一则典型的教诲人们爱护生灵,反对杀生的训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以牺牲其它生命为代价。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关于爱护生命和不许杀生的类似故事,其中包括著名的尸毗王以身代鸽的故事和九色鹿等故事。关于这方面有如下数据为证:“出于研究早期佛教对动物看法之目的,我将集中研究基于小乘佛教传统的550则故事。这550则故事中,整整一半(即225则)提及动物,而且通常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225则故事中共提及70种不同的动物,有319只(群)动物出现。”而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劝诫人们放弃杀生的故事或蕴涵丰富生态寓意的传说等等。

    除了大量关于动物的故事之外,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故事是以动物以外的其它生命为主角的,而且也蕴涵了佛教生态观念。有一则佛本生故事如下:为来的佛作为一丛印度画眉草与一棵美丽且枝叶繁茂的如愿树相毗邻。如愿树是势力强大的森林女王,画眉草是高贵的如愿树的密友。国王布雷玛达在巴那拉斯的宫殿就座落在附近,宫殿惟一的一根柱子开始松动了。国王就派木匠去寻找合适的木材来替换这根柱子。木匠找到了如愿树,他们不愿意砍伐她,可是无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木料。于是,他们就报告了国王。国王只关心他的宫殿屋顶的安全,命令木匠砍下如愿树。木匠就到如愿树前祭祀,请求树的原谅,并称次日将来执行这不容变更的任务。如愿树哭成泪人,森林里的各路精灵纷至沓来,安慰如愿树,但没有办法阻止木匠的行动。最后,时为画眉草的佛陀叫过如愿树,向他保证有个妙计能帮助她脱险。第二天,画眉草就变成变色龙的样子,从树根摆弄到树枝,使如愿树看上去遍布窟窿。当木匠们到达后,领头的木匠惊叹怎么前一天没有查看仔细——这棵树已经朽了。如愿树就此得救,高贵的她重绽笑颜,极尽赞美身份低微的画眉草的救命之恩。她把所有的树神召集过来,宣布他们“必须交智慧之友,无论身份高低。”说完这个故事,佛陀解释说,他忠实的追随者——阿难就是那时的如愿树,而他,即佛陀的前世就是画眉草精。虽然这是则启迪道德的传说,鼓励人们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要互相帮助、互相接纳,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环境寓言,其中,对如愿树的拯救,象征着对多年生树木及其所生存的更为广大的生态系统的拯救。

    由于佛教是主张轮回转世说的。因此,佛教认为人与其它生命平等地生活在宇宙之内,各种生命之间都会有种种或多或少的联系,人应该尊重和爱护其它生命。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各种生命的价值并且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四、结语

    进入20世纪末以来,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出现宗教化特点,人们试图挖掘各大宗教中的生态环境观念。从本文的分析来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有对于生态环境理想状态的向往,如伊斯兰教关于乐园的描述和基督教关于未有人的原罪之前的伊甸园的描述。另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强调行善事者得自然的善报,做恶事者受自然的惩罚。虽然传统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宣扬真主或上帝主宰世间万物,但由于近年来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各宗教也都开始有了宗教绿色化倾向,这是积极的现象。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引自中华宗教文化交流网)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