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三十二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8-0516:47:50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资料图).png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经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早上,太阳的光芒照耀着葱葱郁郁的终南山上。吃过早饭后,尹喜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子前往说经处……在路上,老子看见小草上如同珍珠般的露珠,便指着小草上的露珠对尹喜说:“你看……”

尹喜略有所思,但又不能明言。待老子坐定后,尹喜迫不急待地请老子开示。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道”永远不与万物争名,并质朴无华。它虽“小”——“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但连天地也不敢使它称臣。

尹喜等人认真地听着……

接着,老子说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如果能够遵守或效法“道”的“无名”(不求名)与“朴”(质朴),天下万物都将自然而然地服从或归顺。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互配合以降落甘露,人们没有谁命令它,而(甘露)能够自然而然地均匀分布。

尹喜等人听后,抬头仰望着天空……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老子端起茶杯,喝着甘露般的清茶……

片刻,老子继续说道:“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起初都是没有名称的,)自从人们开始制定(即命名)后才有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既然有了,人们也要知道行事有所限止。知道行事有所限止,才可以避免危险。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最后,老子从容地说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侯王若能守之(道),万物将自宾”)打个比喻,这就好像“道”之在天下(泽被万物而万物莫不尊“道”)一样,这就好像川谷之水自然而然地流入江海一样。

尹喜听老子讲后,终于明白了:老子借自然现象来劝诫侯王——遵循自然无为之“道”以治理天下,像天降甘露那样而使天下百姓普受恩惠。

那位听老子讲道的官员,因假期将尽,走到老子面前,拱手行礼,说了一番感激的话,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

老子用慈祥的目光相送……

各位:这段话,反映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或政治主张)。老子在本章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侯王——遵循自然无为之“道”以治理天下,像天降甘露那样而使天下百姓普受恩惠;并做到“知止”。如果侯王能够这样,那么“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资料图).png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资料图)

各位:东航在前面讲过,《道德经》每一章都在论“道”,其“德”蕴含其中。何谓“德”?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指“道”的特性。“道”的特性就是“德”。在本章,老子论述了道的“素朴”特性,此即“道”之“德”。

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里老子用“朴”来说明无名无形而浑沌未分的“道”的原始状态。在老子看来,无形无名的大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是处于浑沌未分之状态的,所以称之为“朴”。处于浑沌未分之状态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虽“窈兮冥兮”但“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说,“道”的存在是绝对真实的。

我们从《道德经》15章“敦兮,其若朴”;28章“复归于朴”;以及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和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经文中,其“朴”可解释为——质朴,敦朴;本真,本性等义。这是老子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之最一般的阐述。

关于“素”。我们从《道德经》19章“见素抱朴”中,可知“素”与“朴”之义相通。所谓“素”,指没有染色的丝绸(自然本色也)。老子指出“道”是无色的(“视之不见”),因此可以说“道”具有“素”的体性。

合而言之,作为化生宇宙万物的“道”是素朴的。人欲与“道”合一,故当“见素抱朴”,即保持人的自然、淳朴之性。

东航感赋:

天地相合降甘霖,

民莫命之而自均。

若能遵守其中道,

天下万物将自宾。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三十二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8-0516:47:50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三十二章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资料图).png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经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早上,太阳的光芒照耀着葱葱郁郁的终南山上。吃过早饭后,尹喜小心翼翼地搀扶老子前往说经处……在路上,老子看见小草上如同珍珠般的露珠,便指着小草上的露珠对尹喜说:“你看……”

尹喜略有所思,但又不能明言。待老子坐定后,尹喜迫不急待地请老子开示。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道”永远不与万物争名,并质朴无华。它虽“小”——“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但连天地也不敢使它称臣。

尹喜等人认真地听着……

接着,老子说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如果能够遵守或效法“道”的“无名”(不求名)与“朴”(质朴),天下万物都将自然而然地服从或归顺。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互配合以降落甘露,人们没有谁命令它,而(甘露)能够自然而然地均匀分布。

尹喜等人听后,抬头仰望着天空……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老子端起茶杯,喝着甘露般的清茶……

片刻,老子继续说道:“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起初都是没有名称的,)自从人们开始制定(即命名)后才有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既然有了,人们也要知道行事有所限止。知道行事有所限止,才可以避免危险。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最后,老子从容地说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侯王若能守之(道),万物将自宾”)打个比喻,这就好像“道”之在天下(泽被万物而万物莫不尊“道”)一样,这就好像川谷之水自然而然地流入江海一样。

尹喜听老子讲后,终于明白了:老子借自然现象来劝诫侯王——遵循自然无为之“道”以治理天下,像天降甘露那样而使天下百姓普受恩惠。

那位听老子讲道的官员,因假期将尽,走到老子面前,拱手行礼,说了一番感激的话,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

老子用慈祥的目光相送……

各位:这段话,反映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政治思想(或政治主张)。老子在本章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侯王——遵循自然无为之“道”以治理天下,像天降甘露那样而使天下百姓普受恩惠;并做到“知止”。如果侯王能够这样,那么“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资料图).png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资料图)

各位:东航在前面讲过,《道德经》每一章都在论“道”,其“德”蕴含其中。何谓“德”?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指“道”的特性。“道”的特性就是“德”。在本章,老子论述了道的“素朴”特性,此即“道”之“德”。

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里老子用“朴”来说明无名无形而浑沌未分的“道”的原始状态。在老子看来,无形无名的大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是处于浑沌未分之状态的,所以称之为“朴”。处于浑沌未分之状态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虽“窈兮冥兮”但“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说,“道”的存在是绝对真实的。

我们从《道德经》15章“敦兮,其若朴”;28章“复归于朴”;以及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和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经文中,其“朴”可解释为——质朴,敦朴;本真,本性等义。这是老子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之最一般的阐述。

关于“素”。我们从《道德经》19章“见素抱朴”中,可知“素”与“朴”之义相通。所谓“素”,指没有染色的丝绸(自然本色也)。老子指出“道”是无色的(“视之不见”),因此可以说“道”具有“素”的体性。

合而言之,作为化生宇宙万物的“道”是素朴的。人欲与“道”合一,故当“见素抱朴”,即保持人的自然、淳朴之性。

东航感赋:

天地相合降甘霖,

民莫命之而自均。

若能遵守其中道,

天下万物将自宾。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