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网站金怀斗
2013-12-17
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太上感应篇》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恶相去几何? ”
我个人认为,其实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性中或善或恶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中,都会有所释放。人的一生中不在于你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善人,而在于你遇到有些并非善人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恶人),这时你能不能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你人性中的温暖、善良,通过你对他的体谅、包容,通过你美好品德的感召,使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正己化人”,用正直的力量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道祖太上说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在《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几句经文:“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标准。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这句话是说对于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的凶恶之人,我们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断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我们应该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积极地行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说遇到他人急切的需要,我们应该要慷慨解囊,及时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已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救护和解除他人的危难。或是当别人遇到了心灵上的困顿或是绝望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也是一种功德,哪怕有的时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别用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着去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是好的。所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你自己沉浸其中,并真正去感知了所谓的大道在心中,感受到昆虫草木皆有灵,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自然之道。但又有几人真正地体会过道祖太上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呢?
我们看到了太多追名逐利的事情,以至有的人已经失去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忘了本应行之终身的“善”字和 “德”字,于是我们失去了很多亲近“善”和“德”的机会。
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智者最能理解“善”和“德”的真谛。无论身为君主还是百姓,言行都不敢离“善”离“德”。《宋世家》记载,一天宋景公梦见自己的心被荧惑(古代天文学上指火星)包了起来,于是他就叫来星象学家子韦询问。子韦说:“此兆预示可能有大祸将降在你的头上。不过,可以将大祸移到你的宰相身上。”宋景公说:“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么能为了我而让他受祸呢?”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君王应该爱民,我决不忍心让他们替我受祸。”子韦无奈地说:“那就只能移到年成上了。”宋景公叹了口气:“年成不好,民众挨饿,吾为谁君?既然我天数已尽,那就让它结束吧。”最后子韦感慨道:“天虽然高,但对下面的事一清二楚。你讲的三句话道出了你善的本性和崇高的君德,天必给你好的果报。”果然,宋景公不但没有受祸,而且又活了21年。
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马光说得再透彻不过了:“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现实中,有许多权贵、富翁,虽然荣华富贵却为富不仁,常言说:“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作恶不报,直到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积德虽无人见,善恶自有天知。是啊,如果我们都能以真实的心去行善,人意合了天心,那天又岂会违了人的意愿?天必护佑善人,而且天下也没有做不成功的善事!
自古至今,不变的是道祖太上对我们后辈门人的期许,他希望那些朴素的道理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从中受益。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时刻坚守着祖师的古训:“正己化人,众善奉行。”
曾经有人和我说:“我知道做一名道士其实很容易,只要专心奉道即可。”那今天我要告诉大家:“做一名道士实际上很难,因为我们要弘法利生。 ”既然今生我们有幸做了一名道士,那就让我们在修道的海洋中,时刻以 “三宝”为舟,以 “五戒”为桨,以经文为路,以祖师为训,以师父为指航标;舍此凡身,永为法钟;不达道岸,誓不罢休!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网站 金怀斗
2013-12-17
如果说诸经典是人们证圣成真的门径,《太上感应篇》就是我们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之家天必降福,积恶之家天必降祸”总结因果报应关系,全篇宣扬“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其中既有儒家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又有道家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同时也包括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内涵,所以说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但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恶相去几何? ”
我个人认为,其实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性中或善或恶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中,都会有所释放。人的一生中不在于你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善人,而在于你遇到有些并非善人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恶人),这时你能不能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你人性中的温暖、善良,通过你对他的体谅、包容,通过你美好品德的感召,使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正己化人”,用正直的力量去影响周围、影响社会,道祖太上说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在《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几句经文:“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标准。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这句话是说对于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的凶恶之人,我们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断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我们应该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积极地行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说遇到他人急切的需要,我们应该要慷慨解囊,及时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已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救护和解除他人的危难。或是当别人遇到了心灵上的困顿或是绝望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也是一种功德,哪怕有的时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别用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着去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是好的。所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你自己沉浸其中,并真正去感知了所谓的大道在心中,感受到昆虫草木皆有灵,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自然之道。但又有几人真正地体会过道祖太上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呢?
我们看到了太多追名逐利的事情,以至有的人已经失去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忘了本应行之终身的“善”字和 “德”字,于是我们失去了很多亲近“善”和“德”的机会。
其实,我们中国古代的智者最能理解“善”和“德”的真谛。无论身为君主还是百姓,言行都不敢离“善”离“德”。《宋世家》记载,一天宋景公梦见自己的心被荧惑(古代天文学上指火星)包了起来,于是他就叫来星象学家子韦询问。子韦说:“此兆预示可能有大祸将降在你的头上。不过,可以将大祸移到你的宰相身上。”宋景公说:“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么能为了我而让他受祸呢?”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君王应该爱民,我决不忍心让他们替我受祸。”子韦无奈地说:“那就只能移到年成上了。”宋景公叹了口气:“年成不好,民众挨饿,吾为谁君?既然我天数已尽,那就让它结束吧。”最后子韦感慨道:“天虽然高,但对下面的事一清二楚。你讲的三句话道出了你善的本性和崇高的君德,天必给你好的果报。”果然,宋景公不但没有受祸,而且又活了21年。
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马光说得再透彻不过了:“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现实中,有许多权贵、富翁,虽然荣华富贵却为富不仁,常言说:“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作恶不报,直到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积德虽无人见,善恶自有天知。是啊,如果我们都能以真实的心去行善,人意合了天心,那天又岂会违了人的意愿?天必护佑善人,而且天下也没有做不成功的善事!
自古至今,不变的是道祖太上对我们后辈门人的期许,他希望那些朴素的道理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我们从中受益。所以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时刻坚守着祖师的古训:“正己化人,众善奉行。”
曾经有人和我说:“我知道做一名道士其实很容易,只要专心奉道即可。”那今天我要告诉大家:“做一名道士实际上很难,因为我们要弘法利生。 ”既然今生我们有幸做了一名道士,那就让我们在修道的海洋中,时刻以 “三宝”为舟,以 “五戒”为桨,以经文为路,以祖师为训,以师父为指航标;舍此凡身,永为法钟;不达道岸,誓不罢休!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