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2-06-16
【题解】邪客,是指邪气侵犯人体。本篇以邪气侵犯人体后所形成的失眠证为主,论述了相关内容,所以篇名为"邪客"。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1],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2]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愫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日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日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提要】主要论述了失眠证的病机和治法。
【注释】[1]三隧张介宾"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
[2]以应刻数古代以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用于计算时间。营气循行周身,一昼夜为五十周次,恰巧与百刻之数相应。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道邪气侵袭人体,有时令人不能闭目安眠,为什么呢?伯高回答说食物进入胃中,通过消化吸收后,宗气聚于上焦,津液出于中焦,糟粕由下焦排出体外,即进人体内的食物共有三条走向。上焦的宗气积聚在胸中,上出于喉咙,贯通心肺而行呼吸之气。中焦化生营气,分泌津液,渗注于脉中而化为血液。在外可以荣养四肢,向内灌注于五脏六腑,营运周身与昼夜的时间相应。卫气,是食物中傈悍部分所化生,流动迅猛滑利,首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中。白天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于人体的阳分,夜间常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运行于阴分,不停地运行于周身,若有厥逆之气滞留五脏六腑,则迫使卫气只能在阳分运行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在表的阳气就偏胜,使阳跷脉气充满。卫气不能人于阴分则阴虚,所以导致失眠。
黄帝说讲得很好,该怎样治疗呢?伯高回答说首先用针刺补阴分的不足,泻阳分的有余,使阴阳相互协调,疏通营卫运行的道路,消除引起营卫逆乱的邪气。然后再服用半夏汤一剂,通调阴阳经气,便可立即安卧入睡。黄帝说讲得好,这种针药并用的治法,真好像决开水道,清除瘀塞一样,使经络通畅,阴阳调和。希望把半夏汤的组成、制法和服用方法告诉我。伯高回答说半夏汤,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先煮此水,用杓扬之千万遍,然后沉淀澄清,取上面的清水五升,用芦苇做燃料再煮之,水沸后,放人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继续用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即成。每次服用,杯,每日服用三次,逐次稍微加量,以见效为度。若是新病,服药后很快就能人睡,出汗后病就痊愈了。病程较长的,须服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半夏秫米汤,这一历史名方,临床疗效可靠。据文献统计,半夏是治疗失眠选用频率最高的药物。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9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膪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奠[1],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提要】用取类比象方法,论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
【注释】[1]草奠萁,音密。即遍地丛生的野草。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道人的肢体怎样与自然界的现象相联系呢?我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伯高回答说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人体头颅呈圆形以应天,足呈方形以应地。天上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大地有九州,人体有九个孔窍。天有风雨阴晴的气候变化,人有喜怒哀乐的情志活动。天有电闪雷鸣,人有声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相对的变迁,人有寒热不同的表现。天有十干,人有手十指。地有十二支,人有足十趾和阴茎、睾丸,女子不足十二数所以能够孕育人形。天有阴阳相交感,人有夫妻相配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个骨骼。地有高山,人有膝肩。地有深谷,人有腋窝和腿窝。地上有十二条大的河流,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地下有泉水流动,人体有卫气运行。地上有杂草丛生,人身有毫毛相应。天有昼夜交替,人有起卧更迭。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匕有小山丘,人体有小关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面上有树木成林,人体内有筋膜密布。地上有城镇,人体有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个月,人体四肢有十二个关节。大地有四季草木不生的荒地,人有终生不能生育子女,这些都是人体与自然界相应的现象。
【原文】黄帝问于岐余愿闻持针之数,纳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引,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嘲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孺阴嘲,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提要】根据经络的循行,论述了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循行部位,确定补正泻邪的刺法。
【注释】 [1]纵舍针泻法的一种。
[2]扦皮扦,音旱。指用手力伸展肌肤的纹理,随经取穴,浅刺皮层,使腠理开泄而不伤肉的一种针法。
[3]少序据《太素》应作"其序"。
[4]留以澹澹,音淡,波浪起伏。即脉气流注到太渊穴而出现波动。
[5]脯阴孺,音闹。指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持针的方法和进针的原理,以及用手指拉展皮肤而使腠理开泄的手法,还有经脉的屈折迂回,出入会合的部位,在经气流注的过程中,从哪里出,到哪里止,在哪里缓慢,哪里又疾急,到哪里而入?又是在哪里进入六腑的输穴而通贯于全身?所有这些经脉循序运行的情况,我都希望得到了解。另外,在经脉的经别分出的地方?阳经是怎样以输穴分出而进入阴经,阴经又是怎样由输穴分出而进入阳经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路径沟通的呢?希望你能详尽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你所提的问题,针法的要理全在其中了。黄帝说请你具体地讲讲吧。岐伯讲道手太阴肺的经脉,出于大指的指端,然后向内侧弯曲,沿着大指内侧的赤白肉际到大指本节后的太渊穴,经气汇合于此并形成寸口脉,再屈折向外上行于本节下,向内屈行与各阴脉络合在鱼际部位。由于几条阴经都会合于此,所以其脉气充盈滑利。手太阴肺经伏行于大指本节后的腕骨,再屈折向外,浮出于寸口部,循于臂曲侧外缘上行,到肘内侧而进入肘关节的大筋之下,又向内屈折上行,通过上臂膈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向内屈行进入肺中。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由手至胸逆行屈折出入的顺序。手厥阴心包经,出于中指指尖,内屈沿中指内侧上行,流注于掌中的劳宫穴,然后伏行于尺骨和桶骨之间再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的骨肉交界处,它的脉气流动滑利,离开腕部上行二寸后,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上至肘内侧,进入小筋之下,流注于尺骨和桡骨在肘关节的会合处,再沿臂上行人于胸中,内联于心脏。
【原文】黄帝日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日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日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日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云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提要】指出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容邪,容邪则伤人,神伤则死亡的特点。
【白话解】黄帝问为什么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呢?岐伯答道手少阴心经是心所主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是贮藏精气的内脏。心脏坚固就不会被邪气侵犯,若邪气侵入并损伤心脏,就会使神气耗散,人也就死亡了,一般各种邪气凡侵袭心脏的,都侵犯到心包络。心包络所主的经脉是手厥阴一,包经,所以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黄帝问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难道它不感受病邪吗?岐伯答道脏腑各有经脉,脏居于内,经脉行于外,心脏坚固不能受邪,外行经脉则会感受邪气而发病。所以,在心经有病时,可以针刺本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余经脉的出入屈折、运行的缓急,都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一,包经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各经有病,都可以取本经的输穴。治疗时,要根据各经经气的虚实缓急。分别调治。牙B旨麝用泻渎.诈鲁良胃来口渎消险亦气,坚固真气,这种治法符合自然规律。
【原文】黄帝日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1],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2]者,病难治;其本末[3]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一其寒热痛痹。
黄帝日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4]。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浃[5],真气得居。黄帝日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日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纳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持针纵舍的方法和要求。
【注释】[1]本末指经脉的起止和循行之处。
[2]阴阳如一张介宾"表里俱伤,血气皆败者,是为阴阳如一。刺之必反甚,当舍而勿针也。"
[3]本末指胸腹为本,四肢为末。
[4]无与肉果指针刺的注意事项。即刺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肌肤急剧收缩,针被肉裹,发生弯针、滞针等不良后果。
[5]淫浃洪,音易,通溢。即水满外溢。本文指邪气溃散。
【白话解】黄帝问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首先应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止和皮肤的寒热,以及脉象的盛衰滑涩,然后决定是否运用针刺的方法。如脉滑而有力,是病势正在发展的征象。脉细无力,是久病气虚。脉大而涩,是气血不通的痛痹。若表里俱伤,气血都已衰竭,寸口脉和人迎脉气势表现大体一致,比较难治,不宜针刺。凡是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是病邪没有消退,不要停止治疗;发热消退,说明邪气消除,病趋痊愈。同时,通过诊察尺肤肌肉的坚实与脆弱,皮肤的滑涩与寒温、燥湿等情况,以及观察两目的五色,可以分辨五脏的病变,判断疾病的预后。观察血络所呈现的不同色泽,便能推断是寒热、痈痹等证。
黄帝说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取舍,我还不能详细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岐伯道持针的规律,首先要端正态度,心情安静,聚精会神,察明疾病的虚实,然后确定施行缓、急、补、泻的手法。用左手标示骨骼肌肉的位置,右手循穴进针,进针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针被肌肉裹住而发生弯针、滞针的不良后果。施行泻法时,必须针体垂直下针,施行补法,出针时必须用手按压针孔,以使其闭合,在针刺过程中还应采用提、插、捻、转等辅助行针方法,以导引正气,消散邪气,真气自然就固守体内了。
黄帝问拉展皮肤使腠理开泄的刺法如何操作呢?岐伯答道用手按在分肉间的穴位上,从穴位的皮肤上进针,轻微地用力,慢慢地垂立进针,这种刺皮而不伤肉的针法,恰好使神气不散乱而又能达到开泄腠理、排除病邪的效果。
【原文】黄帝问岐188人有八虚[1],各何以候?岐伯答日以候五脏。黄帝日候之奈何?岐188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嘲;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疴挛也。
【提要】论述八虚可以诊察五脏疾病,并阐明其原理。
【注释】 [1]八虚指两肘、两腋、两髀、两胭八个关[2]髀音闭,髋窝,即两侧胯部的腹股沟处。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肘窝、腋窝、髋窝、膝窝这八个气血经常流注的地方称为"八虚",由此能分别诊察什么疾病呢?岐伯回答说能诊察五脏的病变。黄帝问如何诊察呢?岐伯答道肺与心感受了病邪,能随着它的经脉流注到两肘窝。肝受了邪,可以随着经脉流注到两腋窝处。脾感病邪,随着经脉流注到髋窝。肾有了邪气,就随着经脉流注到两侧膝窝部。这八虚所在的部位都是四肢关节屈伸的枢纽,也是真气和血络通行、会合的重要处所,因此不能让邪气、恶血停滞在这些部位。若邪气恶血停留,便会损伤经络筋骨,导致肢体关节屈伸不利,从而发生拘挛的症状。
【按语】八虚,又名八溪,为筋骨之间隙,是气血经常流注的地方。《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四肢八溪"之说。本文所言的八虚部位,分属五脏,是由经脉循行的路径而实现的,因此,八虚部位不适,可以分候五脏的病变,在这些部位上循经取穴,也能刺治五脏的疾病。
(责任编辑:张恒溢)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2-06-16
【题解】邪客,是指邪气侵犯人体。本篇以邪气侵犯人体后所形成的失眠证为主,论述了相关内容,所以篇名为"邪客"。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日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1],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2]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愫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日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日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提要】主要论述了失眠证的病机和治法。
【注释】[1]三隧张介宾"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
[2]以应刻数古代以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用于计算时间。营气循行周身,一昼夜为五十周次,恰巧与百刻之数相应。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道邪气侵袭人体,有时令人不能闭目安眠,为什么呢?伯高回答说食物进入胃中,通过消化吸收后,宗气聚于上焦,津液出于中焦,糟粕由下焦排出体外,即进人体内的食物共有三条走向。上焦的宗气积聚在胸中,上出于喉咙,贯通心肺而行呼吸之气。中焦化生营气,分泌津液,渗注于脉中而化为血液。在外可以荣养四肢,向内灌注于五脏六腑,营运周身与昼夜的时间相应。卫气,是食物中傈悍部分所化生,流动迅猛滑利,首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中。白天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于人体的阳分,夜间常以足少阴肾经为起点运行于阴分,不停地运行于周身,若有厥逆之气滞留五脏六腑,则迫使卫气只能在阳分运行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在表的阳气就偏胜,使阳跷脉气充满。卫气不能人于阴分则阴虚,所以导致失眠。
黄帝说讲得很好,该怎样治疗呢?伯高回答说首先用针刺补阴分的不足,泻阳分的有余,使阴阳相互协调,疏通营卫运行的道路,消除引起营卫逆乱的邪气。然后再服用半夏汤一剂,通调阴阳经气,便可立即安卧入睡。黄帝说讲得好,这种针药并用的治法,真好像决开水道,清除瘀塞一样,使经络通畅,阴阳调和。希望把半夏汤的组成、制法和服用方法告诉我。伯高回答说半夏汤,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先煮此水,用杓扬之千万遍,然后沉淀澄清,取上面的清水五升,用芦苇做燃料再煮之,水沸后,放人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继续用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即成。每次服用,杯,每日服用三次,逐次稍微加量,以见效为度。若是新病,服药后很快就能人睡,出汗后病就痊愈了。病程较长的,须服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半夏秫米汤,这一历史名方,临床疗效可靠。据文献统计,半夏是治疗失眠选用频率最高的药物。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9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膪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奠[1],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提要】用取类比象方法,论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
【注释】[1]草奠萁,音密。即遍地丛生的野草。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道人的肢体怎样与自然界的现象相联系呢?我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伯高回答说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人体头颅呈圆形以应天,足呈方形以应地。天上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大地有九州,人体有九个孔窍。天有风雨阴晴的气候变化,人有喜怒哀乐的情志活动。天有电闪雷鸣,人有声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相对的变迁,人有寒热不同的表现。天有十干,人有手十指。地有十二支,人有足十趾和阴茎、睾丸,女子不足十二数所以能够孕育人形。天有阴阳相交感,人有夫妻相配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个骨骼。地有高山,人有膝肩。地有深谷,人有腋窝和腿窝。地上有十二条大的河流,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地下有泉水流动,人体有卫气运行。地上有杂草丛生,人身有毫毛相应。天有昼夜交替,人有起卧更迭。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匕有小山丘,人体有小关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面上有树木成林,人体内有筋膜密布。地上有城镇,人体有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个月,人体四肢有十二个关节。大地有四季草木不生的荒地,人有终生不能生育子女,这些都是人体与自然界相应的现象。
【原文】黄帝问于岐余愿闻持针之数,纳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引,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嘲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诸阴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孺阴嘲,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提要】根据经络的循行,论述了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循行部位,确定补正泻邪的刺法。
【注释】 [1]纵舍针泻法的一种。
[2]扦皮扦,音旱。指用手力伸展肌肤的纹理,随经取穴,浅刺皮层,使腠理开泄而不伤肉的一种针法。
[3]少序据《太素》应作"其序"。
[4]留以澹澹,音淡,波浪起伏。即脉气流注到太渊穴而出现波动。
[5]脯阴孺,音闹。指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持针的方法和进针的原理,以及用手指拉展皮肤而使腠理开泄的手法,还有经脉的屈折迂回,出入会合的部位,在经气流注的过程中,从哪里出,到哪里止,在哪里缓慢,哪里又疾急,到哪里而入?又是在哪里进入六腑的输穴而通贯于全身?所有这些经脉循序运行的情况,我都希望得到了解。另外,在经脉的经别分出的地方?阳经是怎样以输穴分出而进入阴经,阴经又是怎样由输穴分出而进入阳经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路径沟通的呢?希望你能详尽地说明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你所提的问题,针法的要理全在其中了。黄帝说请你具体地讲讲吧。岐伯讲道手太阴肺的经脉,出于大指的指端,然后向内侧弯曲,沿着大指内侧的赤白肉际到大指本节后的太渊穴,经气汇合于此并形成寸口脉,再屈折向外上行于本节下,向内屈行与各阴脉络合在鱼际部位。由于几条阴经都会合于此,所以其脉气充盈滑利。手太阴肺经伏行于大指本节后的腕骨,再屈折向外,浮出于寸口部,循于臂曲侧外缘上行,到肘内侧而进入肘关节的大筋之下,又向内屈折上行,通过上臂膈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向内屈行进入肺中。这就是手太阴肺经由手至胸逆行屈折出入的顺序。手厥阴心包经,出于中指指尖,内屈沿中指内侧上行,流注于掌中的劳宫穴,然后伏行于尺骨和桶骨之间再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的骨肉交界处,它的脉气流动滑利,离开腕部上行二寸后,向外屈折出行于两筋之间,上至肘内侧,进入小筋之下,流注于尺骨和桡骨在肘关节的会合处,再沿臂上行人于胸中,内联于心脏。
【原文】黄帝日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日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日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日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云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提要】指出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容邪,容邪则伤人,神伤则死亡的特点。
【白话解】黄帝问为什么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呢?岐伯答道手少阴心经是心所主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是贮藏精气的内脏。心脏坚固就不会被邪气侵犯,若邪气侵入并损伤心脏,就会使神气耗散,人也就死亡了,一般各种邪气凡侵袭心脏的,都侵犯到心包络。心包络所主的经脉是手厥阴一,包经,所以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黄帝问惟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输穴,难道它不感受病邪吗?岐伯答道脏腑各有经脉,脏居于内,经脉行于外,心脏坚固不能受邪,外行经脉则会感受邪气而发病。所以,在心经有病时,可以针刺本经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其余经脉的出入屈折、运行的缓急,都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一,包经的循行情况相似,所以各经有病,都可以取本经的输穴。治疗时,要根据各经经气的虚实缓急。分别调治。牙B旨麝用泻渎.诈鲁良胃来口渎消险亦气,坚固真气,这种治法符合自然规律。
【原文】黄帝日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日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1],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2]者,病难治;其本末[3]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一其寒热痛痹。
黄帝日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4]。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浃[5],真气得居。黄帝日扦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日因其分肉,在别其肤,微纳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持针纵舍的方法和要求。
【注释】[1]本末指经脉的起止和循行之处。
[2]阴阳如一张介宾"表里俱伤,血气皆败者,是为阴阳如一。刺之必反甚,当舍而勿针也。"
[3]本末指胸腹为本,四肢为末。
[4]无与肉果指针刺的注意事项。即刺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肌肤急剧收缩,针被肉裹,发生弯针、滞针等不良后果。
[5]淫浃洪,音易,通溢。即水满外溢。本文指邪气溃散。
【白话解】黄帝问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答道首先应明确十二经脉的起止和皮肤的寒热,以及脉象的盛衰滑涩,然后决定是否运用针刺的方法。如脉滑而有力,是病势正在发展的征象。脉细无力,是久病气虚。脉大而涩,是气血不通的痛痹。若表里俱伤,气血都已衰竭,寸口脉和人迎脉气势表现大体一致,比较难治,不宜针刺。凡是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是病邪没有消退,不要停止治疗;发热消退,说明邪气消除,病趋痊愈。同时,通过诊察尺肤肌肉的坚实与脆弱,皮肤的滑涩与寒温、燥湿等情况,以及观察两目的五色,可以分辨五脏的病变,判断疾病的预后。观察血络所呈现的不同色泽,便能推断是寒热、痈痹等证。
黄帝说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和穴位的取舍,我还不能详细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岐伯道持针的规律,首先要端正态度,心情安静,聚精会神,察明疾病的虚实,然后确定施行缓、急、补、泻的手法。用左手标示骨骼肌肉的位置,右手循穴进针,进针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针被肌肉裹住而发生弯针、滞针的不良后果。施行泻法时,必须针体垂直下针,施行补法,出针时必须用手按压针孔,以使其闭合,在针刺过程中还应采用提、插、捻、转等辅助行针方法,以导引正气,消散邪气,真气自然就固守体内了。
黄帝问拉展皮肤使腠理开泄的刺法如何操作呢?岐伯答道用手按在分肉间的穴位上,从穴位的皮肤上进针,轻微地用力,慢慢地垂立进针,这种刺皮而不伤肉的针法,恰好使神气不散乱而又能达到开泄腠理、排除病邪的效果。
【原文】黄帝问岐188人有八虚[1],各何以候?岐伯答日以候五脏。黄帝日候之奈何?岐188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嘲;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疴挛也。
【提要】论述八虚可以诊察五脏疾病,并阐明其原理。
【注释】 [1]八虚指两肘、两腋、两髀、两胭八个关[2]髀音闭,髋窝,即两侧胯部的腹股沟处。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肘窝、腋窝、髋窝、膝窝这八个气血经常流注的地方称为"八虚",由此能分别诊察什么疾病呢?岐伯回答说能诊察五脏的病变。黄帝问如何诊察呢?岐伯答道肺与心感受了病邪,能随着它的经脉流注到两肘窝。肝受了邪,可以随着经脉流注到两腋窝处。脾感病邪,随着经脉流注到髋窝。肾有了邪气,就随着经脉流注到两侧膝窝部。这八虚所在的部位都是四肢关节屈伸的枢纽,也是真气和血络通行、会合的重要处所,因此不能让邪气、恶血停滞在这些部位。若邪气恶血停留,便会损伤经络筋骨,导致肢体关节屈伸不利,从而发生拘挛的症状。
【按语】八虚,又名八溪,为筋骨之间隙,是气血经常流注的地方。《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四肢八溪"之说。本文所言的八虚部位,分属五脏,是由经脉循行的路径而实现的,因此,八虚部位不适,可以分候五脏的病变,在这些部位上循经取穴,也能刺治五脏的疾病。
(责任编辑:张恒溢)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