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黄国学张祎昀 国学小喵
2016-02-05
【说年解岁】
年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算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正主儿”,但什么叫“年”呢?
“年”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尔雅·释天》记录了上古对它的称呼:“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先民直到周代,才确定了“年”的称呼,而“岁”与“载”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今天就要为大家介绍这位“正主儿”的几个“分身”——“年”、“岁”、“载”。
一、“年”与“过年”——人间正道还是吃
我们说到“年”,总会想到故事里那个被吓跑的怪兽,其实,从文字来看,“年”不但不可怕,而且还让我们流口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时间的流逝与谷物成熟有什么关系呢?孙炎解释《尔雅》说:“取禾一熟也。”古时农业水平低下,谷物大约一年一熟,因此用来计时。
不过谷物虽然准时,却不一定丰收,《谷梁传》释“有年”为“五谷皆孰”,可见“年”算是农业生活中的大喜事,这一点也反映在古文字形中:
甲文、金文、小篆:年
虽然小篆构字“年”为形声,但甲金文中“年”皆为会意字,能看出“人”背负“禾”的情态——甲文“禾”远大于“人”寄寓着对嘉谷丰成的期望;而金文中的“人”似在跑动,说不出的欢脱,无不表现着先民对于农业的深厚情感。情感归情感,我们今天可以用“年”称呼这个好吃的节日还要感谢同为“吃货”的周人。
周是典型的农业人群,周朝的始祖后稷是尧时的农师,其母姜嫄为有邰氏,乃是神农氏姜姓部落的一支,而《诗经·大雅》中两篇周族史诗《生民》、《公刘》都称颂先祖开荒种地、授民树艺的事迹,可谓对土地爱得深沉。或许因为重视,周人同时也是上古最热爱吃喝的族群——他们至礼要吃喝,“庭实旅百”是把各种菜品陈列待客的大礼,庄公二十二年传曰:“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晋文公也因受此礼而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他们祭祀要吃喝,《礼记·郊特牲》载“殷人尚声,周人尚臭”,周人认为美酒与食物的香气最能取悦天神,所以在祭祀时还有模拟神明吃喝的做法;他们治理国家也要吃喝,《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周人之前,几代祭祀供品各有各的讲究,而周人觉得都不够,要一起来!比较起来,燕礼有吃有喝,飨礼不吃不喝,食礼只吃不喝,周礼综而合之,岂不美哉?
周人战胜了在吃喝上朴素的殷人,将自己最重视的“年”定位计时单位后,年“谷孰”的本义就由“稔”字承担,而段玉裁注释“稔之言饪也”,正是造就了丰收之后吃吃吃的完美循环——吃货们年夜饭吃得香可不要忘了给年定名的周人呀。
二、“岁”与“除岁”——新岁是啥君知否
前面提到,周代的“年”在夏时称为“岁”。《说文·步部》:“岁,木星也。”为何木星恰与计量一年时间的单位“重名”呢?许君又有言:“阅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这段解释是为木星纪年正名,但其中涉及很多古天文术语,不搞懂这些,可弄不清“岁”的来历。
古人观天授时,日升日落,月相圆缺便是一天一月的标志。随着计时长度的变化,参照系也不断推广,计日以地球自身,计月以地月系统,若要纪年便需放眼星辰大海——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在“黄道”附近选择了二十八个恒星群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还将二十八宿差不多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发现木星周天恰巧约十二年——在地上看就是一年经过一“次”,故以之纪年。所谓“越历二十八宿”、“十二月一次”就是在描述木星的黄道运行特点——“岁”之制字亦与此有关:
甲文、金文、小篆:岁
对于难以造字的星星,古人借用与“岁”古音相同的“戉”进行记录,后来又加上了表意的“步”——到小篆构形中就定为“从步戌声”的形声字了。
对此,段玉裁有精当的解释:“岁”“越”叠韵,岁星纪年以木星跨越一“次”为两年之交;“岁”字从“步”,行星运行于天,步其常道,故五星也称“五步”,岁星周天,遍历二十八宿,这便是按照岁星可以纪年的特点造的“岁”字。
但是“岁”东行于天,与由东向西排列的十二次恰好相反,用“岁”纪年于理不顺。生猛的古人很快造出了一颗西行于地的星星——“太岁”——与之相配并为太岁十二次分别命名,又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次,加上北斗计月的斗建,建立起了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
《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兮”即是以太岁为称,实际上就是寅年寅月,对应岁星纪年则为“岁在星纪,斗建寅”。光看文字估计诸位已经晕头转向,小喵为此准备了图示,一起学习学习吧:
“岁”与“太岁”相配图(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通论》160)
这便是神奇的“岁”星纪年法,年年岁岁下来,人们或许已想不到“岁”远在天涯,只知道那个离开天宫、潜入凡尘岁数之“岁”了,但这也将它“跨越”的能力融入了每个人生命的年轮。
经过已经差不多离题的说解,想必大家也了解到“岁”与“年”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它更偏向指称一个时间阈限,也就是新旧两年交替之际。
“爆竹声中一岁除”,“岁”是天时交易更新之时,也是最能牵动中国人深思的时刻,岁时交际,新年伊始,而自己的身世又是几许沉浮?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不遇独归,是“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的边塞苦寒,也是“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的赋闲独坐——或许年关是恍然跨过的,但又将在何时跨过旧的自己呢?
不过向来“新桃换旧符”,“岁”的度过也总有新年新气象的期许,“除岁”的不如意留在去年,“贺岁”走向新年才是常态。“岁”之一字,包容了传统时间观念中无数复杂情感,现在再看看“新岁”,是否又多了几分感触?
三、“载”与“复载”——万象日新还又新
《说文·车部》:“载,乘也。”“载”的本义是“负载”,这与“一年”毫无关系,那我们为何用“载”称年呢?“载”、“哉”、“才”古音相近,“哉”和“才”同源,后来都假借为“载”。
甲文、金文、小篆:才
《说文·才部》:“才,艸木之初也。”朱骏声曰:“引申为本始之义,又引申为仅暂之义。”《书·武成》传:“哉,始也。”《诗·文王》笺:“哉,始也。”《尔雅·释诂》:“哉,始也。”从训释中可以证明“才”与“哉”的同源关系。
而在“初始”引申的“一年时间”意义上,“载”的出现很早——《书·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舜典》曰:“五载一巡守。”都是例子。在《尔雅》“唐虞曰载”下,注释说“载”的命名“取物终更始”,也就是说“载”同时包含“终结”与“开始”。
金文、小篆:哉
“开始”来源于“才”很好理解,那“终结”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哉”。《说文·口部》:“哉,言之间也。”“哉”的本义是说话时表示间歇地虚词,段玉裁对此解释,认为“言之间”不只是句中,而且包括了句末,即一句话的完结是第二句话的开始,也就是这两句话的中间。
所以哉也就有了“若哉生明”、“初哉首基”的用法,训释为“初始”——“凡竟(完结)即为始”,亦即“哉”表达了完结也是开始的观念。这种观念由“载”继承,又因为它符合“年”时间周而复始的特点,于是用来指称“一年”。
虽然“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但它或许是计量一年时间单位更名过程的一条主线——夏曰岁,木星周天十二年,轮回不止;商曰祀,此四时祀已讫,彼四时祀方兴;周曰年,树艺稼穑,叶落归根,今年正孕育着来年的丰收——物终更始,循环往复,正是万物归一的朴素辩证,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乐观源泉。这下理解小喵为什么更喜欢“载复一载”了吧?
好吃的“年”、超越的“岁”与周圆的“载”,便是我们的生活轨迹!
章黄国学 张祎昀 国学小喵
2016-02-05
【说年解岁】
年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算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正主儿”,但什么叫“年”呢?
“年”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尔雅·释天》记录了上古对它的称呼:“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先民直到周代,才确定了“年”的称呼,而“岁”与“载”也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之中,今天就要为大家介绍这位“正主儿”的几个“分身”——“年”、“岁”、“载”。
一、“年”与“过年”——人间正道还是吃
我们说到“年”,总会想到故事里那个被吓跑的怪兽,其实,从文字来看,“年”不但不可怕,而且还让我们流口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时间的流逝与谷物成熟有什么关系呢?孙炎解释《尔雅》说:“取禾一熟也。”古时农业水平低下,谷物大约一年一熟,因此用来计时。
不过谷物虽然准时,却不一定丰收,《谷梁传》释“有年”为“五谷皆孰”,可见“年”算是农业生活中的大喜事,这一点也反映在古文字形中:
甲文、金文、小篆:年
虽然小篆构字“年”为形声,但甲金文中“年”皆为会意字,能看出“人”背负“禾”的情态——甲文“禾”远大于“人”寄寓着对嘉谷丰成的期望;而金文中的“人”似在跑动,说不出的欢脱,无不表现着先民对于农业的深厚情感。情感归情感,我们今天可以用“年”称呼这个好吃的节日还要感谢同为“吃货”的周人。
周是典型的农业人群,周朝的始祖后稷是尧时的农师,其母姜嫄为有邰氏,乃是神农氏姜姓部落的一支,而《诗经·大雅》中两篇周族史诗《生民》、《公刘》都称颂先祖开荒种地、授民树艺的事迹,可谓对土地爱得深沉。或许因为重视,周人同时也是上古最热爱吃喝的族群——他们至礼要吃喝,“庭实旅百”是把各种菜品陈列待客的大礼,庄公二十二年传曰:“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晋文公也因受此礼而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他们祭祀要吃喝,《礼记·郊特牲》载“殷人尚声,周人尚臭”,周人认为美酒与食物的香气最能取悦天神,所以在祭祀时还有模拟神明吃喝的做法;他们治理国家也要吃喝,《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周人之前,几代祭祀供品各有各的讲究,而周人觉得都不够,要一起来!比较起来,燕礼有吃有喝,飨礼不吃不喝,食礼只吃不喝,周礼综而合之,岂不美哉?
周人战胜了在吃喝上朴素的殷人,将自己最重视的“年”定位计时单位后,年“谷孰”的本义就由“稔”字承担,而段玉裁注释“稔之言饪也”,正是造就了丰收之后吃吃吃的完美循环——吃货们年夜饭吃得香可不要忘了给年定名的周人呀。
二、“岁”与“除岁”——新岁是啥君知否
前面提到,周代的“年”在夏时称为“岁”。《说文·步部》:“岁,木星也。”为何木星恰与计量一年时间的单位“重名”呢?许君又有言:“阅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这段解释是为木星纪年正名,但其中涉及很多古天文术语,不搞懂这些,可弄不清“岁”的来历。
古人观天授时,日升日落,月相圆缺便是一天一月的标志。随着计时长度的变化,参照系也不断推广,计日以地球自身,计月以地月系统,若要纪年便需放眼星辰大海——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在“黄道”附近选择了二十八个恒星群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还将二十八宿差不多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发现木星周天恰巧约十二年——在地上看就是一年经过一“次”,故以之纪年。所谓“越历二十八宿”、“十二月一次”就是在描述木星的黄道运行特点——“岁”之制字亦与此有关:
甲文、金文、小篆:岁
对于难以造字的星星,古人借用与“岁”古音相同的“戉”进行记录,后来又加上了表意的“步”——到小篆构形中就定为“从步戌声”的形声字了。
对此,段玉裁有精当的解释:“岁”“越”叠韵,岁星纪年以木星跨越一“次”为两年之交;“岁”字从“步”,行星运行于天,步其常道,故五星也称“五步”,岁星周天,遍历二十八宿,这便是按照岁星可以纪年的特点造的“岁”字。
但是“岁”东行于天,与由东向西排列的十二次恰好相反,用“岁”纪年于理不顺。生猛的古人很快造出了一颗西行于地的星星——“太岁”——与之相配并为太岁十二次分别命名,又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次,加上北斗计月的斗建,建立起了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
《离骚》云“摄提贞于孟陬兮”即是以太岁为称,实际上就是寅年寅月,对应岁星纪年则为“岁在星纪,斗建寅”。光看文字估计诸位已经晕头转向,小喵为此准备了图示,一起学习学习吧:
“岁”与“太岁”相配图(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通论》160)
这便是神奇的“岁”星纪年法,年年岁岁下来,人们或许已想不到“岁”远在天涯,只知道那个离开天宫、潜入凡尘岁数之“岁”了,但这也将它“跨越”的能力融入了每个人生命的年轮。
经过已经差不多离题的说解,想必大家也了解到“岁”与“年”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它更偏向指称一个时间阈限,也就是新旧两年交替之际。
“爆竹声中一岁除”,“岁”是天时交易更新之时,也是最能牵动中国人深思的时刻,岁时交际,新年伊始,而自己的身世又是几许沉浮?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不遇独归,是“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的边塞苦寒,也是“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的赋闲独坐——或许年关是恍然跨过的,但又将在何时跨过旧的自己呢?
不过向来“新桃换旧符”,“岁”的度过也总有新年新气象的期许,“除岁”的不如意留在去年,“贺岁”走向新年才是常态。“岁”之一字,包容了传统时间观念中无数复杂情感,现在再看看“新岁”,是否又多了几分感触?
三、“载”与“复载”——万象日新还又新
《说文·车部》:“载,乘也。”“载”的本义是“负载”,这与“一年”毫无关系,那我们为何用“载”称年呢?“载”、“哉”、“才”古音相近,“哉”和“才”同源,后来都假借为“载”。
甲文、金文、小篆:才
《说文·才部》:“才,艸木之初也。”朱骏声曰:“引申为本始之义,又引申为仅暂之义。”《书·武成》传:“哉,始也。”《诗·文王》笺:“哉,始也。”《尔雅·释诂》:“哉,始也。”从训释中可以证明“才”与“哉”的同源关系。
而在“初始”引申的“一年时间”意义上,“载”的出现很早——《书·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舜典》曰:“五载一巡守。”都是例子。在《尔雅》“唐虞曰载”下,注释说“载”的命名“取物终更始”,也就是说“载”同时包含“终结”与“开始”。
金文、小篆:哉
“开始”来源于“才”很好理解,那“终结”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哉”。《说文·口部》:“哉,言之间也。”“哉”的本义是说话时表示间歇地虚词,段玉裁对此解释,认为“言之间”不只是句中,而且包括了句末,即一句话的完结是第二句话的开始,也就是这两句话的中间。
所以哉也就有了“若哉生明”、“初哉首基”的用法,训释为“初始”——“凡竟(完结)即为始”,亦即“哉”表达了完结也是开始的观念。这种观念由“载”继承,又因为它符合“年”时间周而复始的特点,于是用来指称“一年”。
虽然“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但它或许是计量一年时间单位更名过程的一条主线——夏曰岁,木星周天十二年,轮回不止;商曰祀,此四时祀已讫,彼四时祀方兴;周曰年,树艺稼穑,叶落归根,今年正孕育着来年的丰收——物终更始,循环往复,正是万物归一的朴素辩证,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乐观源泉。这下理解小喵为什么更喜欢“载复一载”了吧?
好吃的“年”、超越的“岁”与周圆的“载”,便是我们的生活轨迹!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