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邵雍
2016-05-31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三川邵尧夫撰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之下
观物外篇下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石之花,盐之消之类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热之性。大较则陆为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此乃五之数也。
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不我物则能物物。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鹰雕之类食生,而鸡亮之类不专食生。虎豹之类食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以类推之,从可知也。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而牛为阴。
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
禽虫之卵,果谷之类也。谷之类多子,虫之类亦然。
蚕之类,今岁蛾而子,来岁则子而蚕。芜菁之类,今岁根而苗,来岁则苗而子。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在水者不瞑,在风者瞑。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接上。类使之然也。
在水之鳞鬣,飞之类也。龟獭之类,走之类也。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天之孽,十之一犹可违,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日入盈度,阴从于阳。月入缩度#1阳从于阴。
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走之飞,龙马之属是也。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天地生万物,圣人生万民。
生生长类,天地成功。别生分类,圣人成能。
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又言在胆,正寤在心。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阳主辟而出,阴主翕而入。
日在于水则生,离则死,交与不交之谓也。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
神无方而性有质。
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必。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然有出入之类者,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天火,无体之火也。地火,有体之火也。
人之贵,兼乎万类。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於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以慎独也。
气变而形化。
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
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止。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
人之畏鬼,亦犹鬼之畏人。人积善而阳多,鬼益畏之矣。积恶而阴多,鬼弗畏之矣。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
物理之学,既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於术矣#2。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星之至微如尘沙者,陨而为堆阜。心一而不分则能应,弗违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为八卦。
圣人利物而无我。
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
《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3。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於姤、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素问》、《阴符》#4,七国时书也。
夫圣人之经#5,浑然无迹,如天道焉。故《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韵法:开闭者,律天。清浊者,吕地。
韵法:先闭后开者,春也。纯开者,夏也。先开后闭者,秋也。冬则闭而无声。
《素问》、《密语》之类,於术之理可谓至也。
显诸仁,藏诸用。孟子善藏其用乎。
寂然不动,反本复静,坤之时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阳动于中,间不容发,复之义也。
庄、荀之徒失之辩。
东为春声,阳□为夏声,此见作韵者,亦有所至也。衔凡,冬声也。
不见动而动,妄也。动于否之时是也#6。见动而动,则为无妄。然所以有灾者,阳微而无应也。有应而动,则为益矣。
精气为物,形也。游魂为变,神也。又曰:精气为物,体也。游魂为变,用也。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剸割者#7,才力也。明辩者,智识也。宽弘者,德器也。三者不可阙一。
无德者责人、怨人,易满,满则止也。
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受制於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
伯夷义不食周粟,至饿且死止,得为仁而已。
三人行亦有师焉,至于友一乡之贤、天下之贤,以天下为未足,又至於上论古人,无以加焉。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兑,说也。其他说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说於此,故言其极者也。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君子於《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
能医人能医之疾,不得谓之良医。医人之所不能医者,天下之良医也。能处人所不能处之事,则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故禹不自满,假所以为贤。虽学亦当常若不足#8,不可临深以为高也。
人苟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知而后至。
凡处失在得之先,则得亦不喜。若处得在失之先,则失难处矣,必至於陨获。
人必有德器,然后喜怒皆不妄。为卿相,为匹夫,以至学问高天下,亦若无有也。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不独润心,至於性命亦润。
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洛下闳也#9。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闳但知历法,杨雄知历法又知历理。一岁之闰六阴六阳,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天时、地理、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资性得之天也,学问得之人也。资性由内出者也,学问由外入者也。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迁怒、贰过皆情也,非性也。不至於性命,不足谓之好学。
伯夷、柳下惠得圣人之一端,伯夷得圣人之清,柳下惠得圣人之和。孔子时清、时和、时行、时止,故得圣人之时。
《太玄》九日当两卦,余一卦当四日半。
杨雄作《太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仓廪实、府库充、兵强、名正、天时顺、地利得,然后可举。
《易》无体也。曰:既有典常,则是有体也。恐遂以为有体,故曰:不可为典要。既有典常,常也。不可为典要,变也。
庄周雄辩数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蹰四顾。孔子观吕梁之水,曰:蹈水之道无私。皆至理之言也。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今有人登两台,两台皆等,则不见其高。一台高,然后知其卑下者也。
学不至於乐,不可谓之学。
一国一家一身皆同,能处一身,则能处一家。能处一家,则能处一国。
能处一国,则能处天下。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心能运身,苟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衒於外,则鲜有不败者。如利刃,物来则剸之。若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则刃与物俱伤矣。
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
人贵有德,小人有才者,有之矣。故才不可恃,德不可无#10。
天地日月,悠久而已。故人当存乎远,不可见其近。
君子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居庙堂,则行庙堂之事。故无入而不自得。
智数或能施于一朝。盖有时而穷,惟至诚与天地同久#11。天地无,则至诚可息。苟天地不能无,则至诚亦不息也。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执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中庸非天降地出,揆物之理,度人之情,行其所安,是为得矣。
敛天下之智为智,敛天下之善为善,则广矣。自用则小。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权所以平物之轻重,圣人行权,酌其轻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执中无权者,犹为偏也。王通言春秋王道之权,非王通莫能及此。故权在一身则有一身之权,在一乡则有一乡之权,以至於天下,则有天下之权。用虽不同,其权一也。
夫弓固有强弱,然一弓二人张之,财有力者以为弓弱,无力者以为弓强。故有力者不以己之力有余,而以为弓弱。无力者不以己之力不足,而以为弓强。何不思 之甚也。一弓非有强弱也,二人之力强弱不同也。今有食一杯在前,二人大馁而见之,若相让则均得食矣,相夺则争,非徒争之而已,或不得其食矣。此二者,皆人 情也。知之者鲜。知此则天下之事皆如是也。
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长也,辟之於未然。及其消也,阖之於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浑然无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僭也。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也,孔、孟其人也,不可诬也。其位不胜德邪,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
复次剥,现治生於乱乎。姤次夬,明乱生於治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先天学,主乎诚,至诚可以通神明,不诚则不可以得道。
先天图中,环中也。
事必量力,量力故久。
所行之路不可不宽,宽则少碍。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也。
学以人事为大,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
《春秋》三传之外,陆淳、琰助可以兼治。
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是禽兽也。
季札之才近伯夷。
叔向、子产、晏子之才相等。
管仲用智数,晚识物理,大抵才力过人也。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春秋》者,孔子之刑书也。功过不相掩,圣人先褒其功,后贬其罪。故罪人有功亦必录之,不可不恕也。
始作两观,始者,贬之也,诛其旧无也。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旧僭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於尹师鲁,师鲁受於穆伯长。某人后复攻伯长曰:《春秋》无褒,皆是贬也。田述古曰:孙复亦云《春秋》有贬而无褒。曰:《春秋》礼法废, 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者,安得不进之也。况五霸实有功於天下。且五霸固不及於王,不犹愈於夷狄,安得不与之也。治《春秋》者不辨名实,不定五霸之功过, 则未可言治《春秋》。先定五霸之功过而治《春秋》,则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则无绪矣。
凡人为学,失於自主张太过。
平王名虽王,实不及一小国之诸侯。齐、晋虽侯,而实僭王。此春秋之名实也。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羊,名也。礼,实也。名存而实亡,犹愈於名实俱亡。苟存其名,安知后世无王者作是以有所待也。
秦穆公有功於周#12,能迁善改过,为霸者之最。晋文侯世世勤王,迁平王於洛。次之齐桓公,九合诸侯#13,不以兵车。又次之楚庄强大。又次之宋襄 公,虽霸而力微,会诸侯而为楚所执,不足论也。治《春秋》者,不先定四国之功过,则事无统理,不得圣人之心矣。春秋之间,有功者未见大於四国者,有过者亦 未见大於四国者也。故四国者#14,功之首、罪之魁也。人言《春秋》非性命之书#15,非也。至于书郊牛之口伤,改卜牛#16,牛死犹三望#17,此因鲁 事而贬之也。圣人何容心哉,无我故也。岂非由性命而发言也。又云:《春秋》皆因事而褒贬,岂容人特立私意哉。又曰:《春秋》圣人之笔削,为天下之至公,不 知圣人之所以为公也。如因牛伤则知鲁之僭郊,因初献六羽则知旧僭八佾,因新作雉门则知旧无雉门,皆非圣人有意於其间。故曰:《春秋》尽性之书也。
《春秋》为君弱臣强而作,故谓之名分之书。
圣人之难,在不失仁义、忠信而成事业。何如则可?在於绝四。
有马者借人乘之,舍己以从人也。
或问才难何谓也?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也。曰:何独言才?曰: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曰:古人有不由学问而能立功业者,何必曰学? 曰:周勃、霍光能成大事,唯其无学,故未尽善也。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能烛理,则固执而不通。人有出人之才,必以刚克中。刚则足以立事业,处患难。若 用於他,反为邪恶。故孔子以申根为,焉得刚?既有欲心,必无刚也。
君子喻於义,贤人也。小人喻於利而已。义利兼忘者,唯圣人能之。君子畏义而有所不为,小人直不畏耳。圣人则动不踰矩,何义之畏乎。
颜子不贰过。孔子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是也。是一而不再也。韩愈以为将发於心而便能绝去,是过与颜子也。过与是为私意焉。能至於道哉。或曰:与善,不亦愈於与恶乎?曰:圣人则不如是,私心过与善恶同矣。
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难乎?
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祸必至。
鲁之两观,郊天、大禘,皆非礼也。诸侯苟有四时之禘,以为常祭可也。至於五年大禘,不可为也。
仲弓可使南面,可使从政也。
谁能出不由户?户,道也,未有不由道而能济者也。不由户者,开穴隙之类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虽多闻,必择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识,别也。虽多见,必有以别之。
或问显诸仁藏诸用。曰:若日月之照临,四时之成岁,是显诸仁也。其度数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藏诸用也。
洛下闳改颛顼历为太初历#18,子云准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细分之,则四分半当一卦。气起於中心,故首中卦。
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元亨利贞,变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
鬼神者无形而有用,其情状可得而知也,於用可见之矣。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叶、华、实、颜色,皆鬼神之所为也。福善祸淫,主之者谁邪?聪明正直,有之者谁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谁邪?皆是鬼神之情状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统下三者,有言象,不拟物而直言以明事。有象像,拟一物以明意。有数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类是也。
《易》之数穷天地终始。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内象,理致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
在人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则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神无方而《易》无体。滞於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
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谓之非道。显诸仁者,天地生万物之功,则人可得而见也。所以造万物则人不可得而见,是藏诸用也。
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於寅而入於戌。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而目无所见。此三数不行者,所以比於三时也。故生物之数亦然,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
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为血,土在人之身为肉。
经纶天下之谓才,远举必至之谓志,并包含容之谓量。
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
天主用,地主体。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日用而不知。
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心主目,脾主鼻。
阳中阳,日也。阴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阳中阴,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中刚,石也。
法始乎伏牺,成乎尧,革於三王,极於五霸,绝於秦。万世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日为心,月为胆,星为脾,辰为肾藏也。石为肺,土为肝,火为胃,水为膀胱府也。
易之生数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为四千三百二十#19。此消长之大数,演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为经世之数,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倚盖之说,昆仑四垂而为海,推之理则不然,夫地直方而静,岂得如圆动也之天乎?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风类、水类,小大相反。
震为龙。一阳动於二阴之下,震。重渊之下有动物,岂非龙乎?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20。二十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十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地之阴在西北,火石处之。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
火以性为主,体次之。水以体为主#21,性次之。
阳性而阴情,性神而情鬼。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牺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
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尧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余盈也六,则月之余缩也亦六。若去日月之余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数,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三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乾一爻之数也。积六爻之策,共得二百一十有 六,为乾之策。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为坤之策。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素问》肺主皮毛,心脉、脾肉、肝筋、肾骨,上而下、外而内也。心血肾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乾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列象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四藏天,府地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咸常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火生湿,水生燥。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於神也。
复至乾,凡百有二十阳。姤至坤,凡八十阳。姤至坤,凡百有二十阴。复至乾,凡八十阴。
乾,奇也,阳也#22,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 如雷。坎,陷也,一阳陷於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阳於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 风。离,丽也,一阴离於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天下之丽莫如火,故又为附丽之丽。兑,说,一阴出於外而说於物,故天下之说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三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人谋,人也。鬼谋,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
汤放桀、武王伐纣而不以为弒者,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故孔子既尊夷、齐,亦与汤、武。夷、齐,仁也。汤、武,义也。唯汤、武则可,非汤、武是篡也。
诸卦不交於乾坤者,则生於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
自泰至否,其间则有虫矣。自否至泰,其间则有随矣。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变从时而顺,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
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
春阳得权,故多旱,秋阴得权,故多雨。
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也。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与天而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土而为五。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有雷则有电,有电则有风。
木之坚,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润。
人智强则物智弱。
阳数於三百六十上盈,阴数於三百六十上缩。
人为万物之灵,寄类於走。走,阴也。故百有二十。
雨生於水,露生於土,雷生於石,电生於火。电与风同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此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也,非鱼则然,天下之物皆然。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
庄子着《盗跖》篇,所以明至恶。虽至圣亦莫能化。盖上智与下愚不移故也。
鲁国之儒,一人者,谓孔子也。
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天下之事始过於重,犹卒於轻。始过於厚,犹卒於薄。况始以轻、始以薄者乎?故鲜失之重,多失之轻。鲜失之厚,多失之薄。是以君子不患过乎重,常患过乎轻。不患过乎厚,常患过乎薄也。
《庄子》齐物,未免乎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谓一以贯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当仁不让於师者,进人之道也。
秦穆公伐郑,败而有悔,过自誓之。古。此非止霸者之事,几於王道。能悔则无过矣。此圣人所以录於书末也。
刘绚问无为,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瞽瞍杀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圣人虽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爱。
《文中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或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若此之类,礼义之言也。心迹之判久矣。若比之类造化之言也。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渔父》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此言有为、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金须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志於道者,统而言之。志者,潜心之谓也。德者,得於已有形。故可据德,主於仁,故曰依。
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晋狐射姑杀阳处父,《春秋》书:晋杀大夫阳处父,上漏言也。君不密则失臣,故书国杀。
人得中和之气则刚柔均,阳多则偏刚,阴多则偏柔。
人之为道,当至於鬼神不能窥处,是为至矣。作《易》者,其知盗乎?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大羹可和,玄酒可漓,则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有一日之物,有一月之物,有一时之物,有一岁之物,有十岁之物,至於百千万皆有之。天地亦物也,亦有数焉。雀,三年之物。马,三十年之物。凡飞走之物皆可以数推。人,百有二十年之物。
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
易地而处则无我也。
阴者,阳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气以六变,体以四分。
以尊降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则二。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有意然后有必,必生於意。有固然后有我,我生於固。意有必#23,必有待#24,固不化我有已也。
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智哉,留侯,善藏其用。
思虑一萌,鬼神得而知之矣。故君子不可不慎独。
时然后言,言不在我也。
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
诚者,主性之具,无端无方者也。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之下竟
#1『入』原作『之』,据四库本改。
#2『失理』原作『天地』,据四库本改。
#3『六十四卦』原脱『卦』字,据四库本补。
#4『阴符』原作『左传』,据四库本改。
#5『圣人之经』原作『圣人大经』,据四库本改。
#6『于』原作『千』,据四库本改。
#7『剸割」原脱,据四库本补。
#8『常若』原脱,据四库本补。
#9『洛下闳』原作『落下闳』,据四库本改。下同。
#10『不可无』原作『不可有』,据四库本改。
#11『与』原作『表』,据四库本改。
#12『秦穆公』原作『秦缪公』,据四库本改。
#13『九合』原作『六合』,据四库本改。
#14『四国」原脱『国』,据四库本补。
#15『性命之书』原脱『之』字,据四库本补。
#16『改』原作『败』,据四库本改。
#17『牛』原作『乃』,据四库本改。
#18『为太初历』原作『子云初历』,据四库本改。
#19『四千三百二十』原作『四千二百二十四』,据四库本改。
#20『也』原脱,据四库本补。
#21『水』原脱,据四库本补。
#22 『阳也』原脱,据四库本补。
#23『意有必』原作『意有心』,据四库本改。
#24『必有待』原脱,据四库本补。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邵雍
2016-05-31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三川邵尧夫撰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之下
观物外篇下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石之花,盐之消之类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热之性。大较则陆为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此乃五之数也。
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不我物则能物物。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鹰雕之类食生,而鸡亮之类不专食生。虎豹之类食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以类推之,从可知也。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而牛为阴。
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
禽虫之卵,果谷之类也。谷之类多子,虫之类亦然。
蚕之类,今岁蛾而子,来岁则子而蚕。芜菁之类,今岁根而苗,来岁则苗而子。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在水者不瞑,在风者瞑。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接上。类使之然也。
在水之鳞鬣,飞之类也。龟獭之类,走之类也。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天之孽,十之一犹可违,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日入盈度,阴从于阳。月入缩度#1阳从于阴。
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走之飞,龙马之属是也。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天地生万物,圣人生万民。
生生长类,天地成功。别生分类,圣人成能。
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又言在胆,正寤在心。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阳主辟而出,阴主翕而入。
日在于水则生,离则死,交与不交之谓也。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
神无方而性有质。
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必。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然有出入之类者,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天火,无体之火也。地火,有体之火也。
人之贵,兼乎万类。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於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以慎独也。
气变而形化。
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
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止。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
人之畏鬼,亦犹鬼之畏人。人积善而阳多,鬼益畏之矣。积恶而阴多,鬼弗畏之矣。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
物理之学,既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於术矣#2。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星之至微如尘沙者,陨而为堆阜。心一而不分则能应,弗违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为八卦。
圣人利物而无我。
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
《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3。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於姤、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素问》、《阴符》#4,七国时书也。
夫圣人之经#5,浑然无迹,如天道焉。故《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韵法:开闭者,律天。清浊者,吕地。
韵法:先闭后开者,春也。纯开者,夏也。先开后闭者,秋也。冬则闭而无声。
《素问》、《密语》之类,於术之理可谓至也。
显诸仁,藏诸用。孟子善藏其用乎。
寂然不动,反本复静,坤之时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阳动于中,间不容发,复之义也。
庄、荀之徒失之辩。
东为春声,阳□为夏声,此见作韵者,亦有所至也。衔凡,冬声也。
不见动而动,妄也。动于否之时是也#6。见动而动,则为无妄。然所以有灾者,阳微而无应也。有应而动,则为益矣。
精气为物,形也。游魂为变,神也。又曰:精气为物,体也。游魂为变,用也。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剸割者#7,才力也。明辩者,智识也。宽弘者,德器也。三者不可阙一。
无德者责人、怨人,易满,满则止也。
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受制於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
伯夷义不食周粟,至饿且死止,得为仁而已。
三人行亦有师焉,至于友一乡之贤、天下之贤,以天下为未足,又至於上论古人,无以加焉。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兑,说也。其他说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说於此,故言其极者也。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君子於《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
能医人能医之疾,不得谓之良医。医人之所不能医者,天下之良医也。能处人所不能处之事,则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故禹不自满,假所以为贤。虽学亦当常若不足#8,不可临深以为高也。
人苟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知而后至。
凡处失在得之先,则得亦不喜。若处得在失之先,则失难处矣,必至於陨获。
人必有德器,然后喜怒皆不妄。为卿相,为匹夫,以至学问高天下,亦若无有也。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不独润心,至於性命亦润。
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洛下闳也#9。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闳但知历法,杨雄知历法又知历理。一岁之闰六阴六阳,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天时、地理、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资性得之天也,学问得之人也。资性由内出者也,学问由外入者也。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迁怒、贰过皆情也,非性也。不至於性命,不足谓之好学。
伯夷、柳下惠得圣人之一端,伯夷得圣人之清,柳下惠得圣人之和。孔子时清、时和、时行、时止,故得圣人之时。
《太玄》九日当两卦,余一卦当四日半。
杨雄作《太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仓廪实、府库充、兵强、名正、天时顺、地利得,然后可举。
《易》无体也。曰:既有典常,则是有体也。恐遂以为有体,故曰:不可为典要。既有典常,常也。不可为典要,变也。
庄周雄辩数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蹰四顾。孔子观吕梁之水,曰:蹈水之道无私。皆至理之言也。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今有人登两台,两台皆等,则不见其高。一台高,然后知其卑下者也。
学不至於乐,不可谓之学。
一国一家一身皆同,能处一身,则能处一家。能处一家,则能处一国。
能处一国,则能处天下。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心能运身,苟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衒於外,则鲜有不败者。如利刃,物来则剸之。若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则刃与物俱伤矣。
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
人贵有德,小人有才者,有之矣。故才不可恃,德不可无#10。
天地日月,悠久而已。故人当存乎远,不可见其近。
君子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居庙堂,则行庙堂之事。故无入而不自得。
智数或能施于一朝。盖有时而穷,惟至诚与天地同久#11。天地无,则至诚可息。苟天地不能无,则至诚亦不息也。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执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中庸非天降地出,揆物之理,度人之情,行其所安,是为得矣。
敛天下之智为智,敛天下之善为善,则广矣。自用则小。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权所以平物之轻重,圣人行权,酌其轻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执中无权者,犹为偏也。王通言春秋王道之权,非王通莫能及此。故权在一身则有一身之权,在一乡则有一乡之权,以至於天下,则有天下之权。用虽不同,其权一也。
夫弓固有强弱,然一弓二人张之,财有力者以为弓弱,无力者以为弓强。故有力者不以己之力有余,而以为弓弱。无力者不以己之力不足,而以为弓强。何不思 之甚也。一弓非有强弱也,二人之力强弱不同也。今有食一杯在前,二人大馁而见之,若相让则均得食矣,相夺则争,非徒争之而已,或不得其食矣。此二者,皆人 情也。知之者鲜。知此则天下之事皆如是也。
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长也,辟之於未然。及其消也,阖之於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浑然无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僭也。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也,孔、孟其人也,不可诬也。其位不胜德邪,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
复次剥,现治生於乱乎。姤次夬,明乱生於治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先天学,主乎诚,至诚可以通神明,不诚则不可以得道。
先天图中,环中也。
事必量力,量力故久。
所行之路不可不宽,宽则少碍。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孟子之言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也。
学以人事为大,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
《春秋》三传之外,陆淳、琰助可以兼治。
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是禽兽也。
季札之才近伯夷。
叔向、子产、晏子之才相等。
管仲用智数,晚识物理,大抵才力过人也。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春秋》者,孔子之刑书也。功过不相掩,圣人先褒其功,后贬其罪。故罪人有功亦必录之,不可不恕也。
始作两观,始者,贬之也,诛其旧无也。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旧僭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於尹师鲁,师鲁受於穆伯长。某人后复攻伯长曰:《春秋》无褒,皆是贬也。田述古曰:孙复亦云《春秋》有贬而无褒。曰:《春秋》礼法废, 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者,安得不进之也。况五霸实有功於天下。且五霸固不及於王,不犹愈於夷狄,安得不与之也。治《春秋》者不辨名实,不定五霸之功过, 则未可言治《春秋》。先定五霸之功过而治《春秋》,则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则无绪矣。
凡人为学,失於自主张太过。
平王名虽王,实不及一小国之诸侯。齐、晋虽侯,而实僭王。此春秋之名实也。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羊,名也。礼,实也。名存而实亡,犹愈於名实俱亡。苟存其名,安知后世无王者作是以有所待也。
秦穆公有功於周#12,能迁善改过,为霸者之最。晋文侯世世勤王,迁平王於洛。次之齐桓公,九合诸侯#13,不以兵车。又次之楚庄强大。又次之宋襄 公,虽霸而力微,会诸侯而为楚所执,不足论也。治《春秋》者,不先定四国之功过,则事无统理,不得圣人之心矣。春秋之间,有功者未见大於四国者,有过者亦 未见大於四国者也。故四国者#14,功之首、罪之魁也。人言《春秋》非性命之书#15,非也。至于书郊牛之口伤,改卜牛#16,牛死犹三望#17,此因鲁 事而贬之也。圣人何容心哉,无我故也。岂非由性命而发言也。又云:《春秋》皆因事而褒贬,岂容人特立私意哉。又曰:《春秋》圣人之笔削,为天下之至公,不 知圣人之所以为公也。如因牛伤则知鲁之僭郊,因初献六羽则知旧僭八佾,因新作雉门则知旧无雉门,皆非圣人有意於其间。故曰:《春秋》尽性之书也。
《春秋》为君弱臣强而作,故谓之名分之书。
圣人之难,在不失仁义、忠信而成事业。何如则可?在於绝四。
有马者借人乘之,舍己以从人也。
或问才难何谓也?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也。曰:何独言才?曰: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曰:古人有不由学问而能立功业者,何必曰学? 曰:周勃、霍光能成大事,唯其无学,故未尽善也。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能烛理,则固执而不通。人有出人之才,必以刚克中。刚则足以立事业,处患难。若 用於他,反为邪恶。故孔子以申根为,焉得刚?既有欲心,必无刚也。
君子喻於义,贤人也。小人喻於利而已。义利兼忘者,唯圣人能之。君子畏义而有所不为,小人直不畏耳。圣人则动不踰矩,何义之畏乎。
颜子不贰过。孔子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是也。是一而不再也。韩愈以为将发於心而便能绝去,是过与颜子也。过与是为私意焉。能至於道哉。或曰:与善,不亦愈於与恶乎?曰:圣人则不如是,私心过与善恶同矣。
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难乎?
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祸必至。
鲁之两观,郊天、大禘,皆非礼也。诸侯苟有四时之禘,以为常祭可也。至於五年大禘,不可为也。
仲弓可使南面,可使从政也。
谁能出不由户?户,道也,未有不由道而能济者也。不由户者,开穴隙之类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虽多闻,必择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识,别也。虽多见,必有以别之。
或问显诸仁藏诸用。曰:若日月之照临,四时之成岁,是显诸仁也。其度数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藏诸用也。
洛下闳改颛顼历为太初历#18,子云准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细分之,则四分半当一卦。气起於中心,故首中卦。
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元亨利贞,变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
鬼神者无形而有用,其情状可得而知也,於用可见之矣。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叶、华、实、颜色,皆鬼神之所为也。福善祸淫,主之者谁邪?聪明正直,有之者谁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谁邪?皆是鬼神之情状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统下三者,有言象,不拟物而直言以明事。有象像,拟一物以明意。有数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类是也。
《易》之数穷天地终始。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内象,理致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
在人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则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神无方而《易》无体。滞於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
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谓之非道。显诸仁者,天地生万物之功,则人可得而见也。所以造万物则人不可得而见,是藏诸用也。
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於寅而入於戌。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而目无所见。此三数不行者,所以比於三时也。故生物之数亦然,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
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为血,土在人之身为肉。
经纶天下之谓才,远举必至之谓志,并包含容之谓量。
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
天主用,地主体。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日用而不知。
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心主目,脾主鼻。
阳中阳,日也。阴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阳中阴,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中刚,石也。
法始乎伏牺,成乎尧,革於三王,极於五霸,绝於秦。万世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日为心,月为胆,星为脾,辰为肾藏也。石为肺,土为肝,火为胃,水为膀胱府也。
易之生数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为四千三百二十#19。此消长之大数,演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为经世之数,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倚盖之说,昆仑四垂而为海,推之理则不然,夫地直方而静,岂得如圆动也之天乎?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风类、水类,小大相反。
震为龙。一阳动於二阴之下,震。重渊之下有动物,岂非龙乎?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20。二十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十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地之阴在西北,火石处之。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
火以性为主,体次之。水以体为主#21,性次之。
阳性而阴情,性神而情鬼。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牺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
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尧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夫日之余盈也六,则月之余缩也亦六。若去日月之余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数,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三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乾一爻之数也。积六爻之策,共得二百一十有 六,为乾之策。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为坤之策。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素问》肺主皮毛,心脉、脾肉、肝筋、肾骨,上而下、外而内也。心血肾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乾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列象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四藏天,府地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咸常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火生湿,水生燥。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於神也。
复至乾,凡百有二十阳。姤至坤,凡八十阳。姤至坤,凡百有二十阴。复至乾,凡八十阴。
乾,奇也,阳也#22,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 如雷。坎,陷也,一阳陷於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阳於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 风。离,丽也,一阴离於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天下之丽莫如火,故又为附丽之丽。兑,说,一阴出於外而说於物,故天下之说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三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人谋,人也。鬼谋,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
汤放桀、武王伐纣而不以为弒者,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故孔子既尊夷、齐,亦与汤、武。夷、齐,仁也。汤、武,义也。唯汤、武则可,非汤、武是篡也。
诸卦不交於乾坤者,则生於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
自泰至否,其间则有虫矣。自否至泰,其间则有随矣。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变从时而顺,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
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
春阳得权,故多旱,秋阴得权,故多雨。
元有二,有生天地之始,太极也。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也。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与天而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土而为五。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有雷则有电,有电则有风。
木之坚,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润。
人智强则物智弱。
阳数於三百六十上盈,阴数於三百六十上缩。
人为万物之灵,寄类於走。走,阴也。故百有二十。
雨生於水,露生於土,雷生於石,电生於火。电与风同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此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也,非鱼则然,天下之物皆然。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
庄子着《盗跖》篇,所以明至恶。虽至圣亦莫能化。盖上智与下愚不移故也。
鲁国之儒,一人者,谓孔子也。
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天下之事始过於重,犹卒於轻。始过於厚,犹卒於薄。况始以轻、始以薄者乎?故鲜失之重,多失之轻。鲜失之厚,多失之薄。是以君子不患过乎重,常患过乎轻。不患过乎厚,常患过乎薄也。
《庄子》齐物,未免乎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谓一以贯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当仁不让於师者,进人之道也。
秦穆公伐郑,败而有悔,过自誓之。古。此非止霸者之事,几於王道。能悔则无过矣。此圣人所以录於书末也。
刘绚问无为,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瞽瞍杀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圣人虽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爱。
《文中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或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若此之类,礼义之言也。心迹之判久矣。若比之类造化之言也。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渔父》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此言有为、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金须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志於道者,统而言之。志者,潜心之谓也。德者,得於已有形。故可据德,主於仁,故曰依。
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晋狐射姑杀阳处父,《春秋》书:晋杀大夫阳处父,上漏言也。君不密则失臣,故书国杀。
人得中和之气则刚柔均,阳多则偏刚,阴多则偏柔。
人之为道,当至於鬼神不能窥处,是为至矣。作《易》者,其知盗乎?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大羹可和,玄酒可漓,则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有一日之物,有一月之物,有一时之物,有一岁之物,有十岁之物,至於百千万皆有之。天地亦物也,亦有数焉。雀,三年之物。马,三十年之物。凡飞走之物皆可以数推。人,百有二十年之物。
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
易地而处则无我也。
阴者,阳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气以六变,体以四分。
以尊降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则二。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有意然后有必,必生於意。有固然后有我,我生於固。意有必#23,必有待#24,固不化我有已也。
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智哉,留侯,善藏其用。
思虑一萌,鬼神得而知之矣。故君子不可不慎独。
时然后言,言不在我也。
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
诚者,主性之具,无端无方者也。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之下竟
#1『入』原作『之』,据四库本改。
#2『失理』原作『天地』,据四库本改。
#3『六十四卦』原脱『卦』字,据四库本补。
#4『阴符』原作『左传』,据四库本改。
#5『圣人之经』原作『圣人大经』,据四库本改。
#6『于』原作『千』,据四库本改。
#7『剸割」原脱,据四库本补。
#8『常若』原脱,据四库本补。
#9『洛下闳』原作『落下闳』,据四库本改。下同。
#10『不可无』原作『不可有』,据四库本改。
#11『与』原作『表』,据四库本改。
#12『秦穆公』原作『秦缪公』,据四库本改。
#13『九合』原作『六合』,据四库本改。
#14『四国」原脱『国』,据四库本补。
#15『性命之书』原脱『之』字,据四库本补。
#16『改』原作『败』,据四库本改。
#17『牛』原作『乃』,据四库本改。
#18『为太初历』原作『子云初历』,据四库本改。
#19『四千三百二十』原作『四千二百二十四』,据四库本改。
#20『也』原脱,据四库本补。
#21『水』原脱,据四库本补。
#22 『阳也』原脱,据四库本补。
#23『意有必』原作『意有心』,据四库本改。
#24『必有待』原脱,据四库本补。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