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6-06-02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
本病论下
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赓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发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问作。
黑气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体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晰,明也。
岐伯日: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
以过大寒日,别岁正之,初气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气未交司故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搜,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太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之日,厥阴得治迁正也。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虽得初气,天令不传,木气不伸,民乃病肝。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玲复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厥阴司天,天数有余。厥阴虽有余日,别位司天,皆天数终日始迁正,如少阴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时,乃造化变,便可迁正,乃合司天也。
木气虽有余,位不过於君火也。
木气有余数,不尽有余日,复治天,治数未终,遇君火得时化,春分日便可迁正,木犹未退,即可同治於天也。其余气皆无此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少阴司天,天数未终,故日太阴不得迁正。少阴数终,可得迁正也。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於气,亢而不泽。
少阴有余,未尽天数,故不退位,即太阴未得迁正,即土气不申,而民病於脾也。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於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瘤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虽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酷暑於后,故涉暑於秋也。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於前,肃於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叹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1息高,悲伤不乐。
少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日,阳明不迁正也。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虽得卯酉之年,犹火化热之令也,故肺重复受病。
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杀霜在前,寒冰於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露云待时。民病温疠至,喉闭溢#2乾,烦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阳明司天,天数有余,退位日太阳迁正,故多烦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虽得辰戌之年,犹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日: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
天数未终,其气仍治,虽遇交司,由未退位也。
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日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此治天下过而不退位,犹在天。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乾引饮。
厥阴天数有余,在本数之上司天,气高而灾化善也,令作布政而复下灾,故反甚之者也。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垫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乾,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
少阴天下#3有余,过岁而复作布政,天令酷灾矣。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温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经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太阴天下#4有余,过岁而犹尚治天,其气其#5下矣,病至肾也。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於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垫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少阳天数有余,至过岁由治天,甚则气复下,其灾至脾肺藏也。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玲,草木晚荣,寒热问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阳明天数太过,至交岁而犹尚治天,气复降,其灾至甚於肝藏也。
帝日: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岐伯日:地下迁正升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即应之生万物之不时,数无次序,天令与民作灾,令於上下二干,失移之中者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二#6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同天地二甲子,有上下不合其德者,为失守也。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天地不合德,即名天地失节,即上下二管音不相应,即大不主与天主失节,上下失音,万物不安也。
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
除庚子、庚午,君火刑金运;庚寅、庚申,相火刑金运;戊戌、戊辰,太阳刑火运也。此为与其天地气,上临中运,不得太过者也。
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
此即太过,作阳年中运余也,忽有上下,失支迭位,故不为者也。
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阳年者,运太过也,五音皆定矣,太音也,运自胜有余,而无邪伤,故名正化疫也。其刚干不相对柔干,即上下不相招,即阴阳相错,天地不合德,中运虽阳多而作太过,故有胜复乃至者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
土太过即运伤,鳞虫胜及,肾藏气不及,土胜於水也,即黄锺之管音高,故日太窒也。候甲子之气应者,上应镇星,大而明也。
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
甲虽临子,未得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
年虽甲子司天,尚化风玲,厥阴犹复布正於天也。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或名司地,即数高者。
去岁少阳,以作右问。
癸亥司地,少阳退位,以作地下之右问气者也。
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故日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癸与巳相对,故天地不合德,即以不合甲也。
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昆黄锺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
谓少阴见厥阴退位,而少阴立至,故金欲复而火至,故复有少也。
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於卯。
甲子至丁卯四年至。
早至丙寅。
甲子至丙寅三年至。
土疫至也。
至於四维时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阴主甲子年,司天迁正应时也。
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
即甲与戊相对,子与东酊个也。
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即胜之小而或不复,后三年化疠,名日土疠,其状如土疫者,本是自天来疠,从地至,故反化邪生也。
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
虽丙得寅,犹未迁正而作司天。
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
或作在泉。
去岁太阳,以作右问。
乙丑司地,庚辰以退位而作右问。
即天太阴而地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辛与乙不相合,故不合其德也。
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
即天地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化大疫,即与阴阳复不同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
丙寅至己巳四年。
早至戊辰。
丙寅至戊辰三年。
甚即速,微即徐。
徐至己巳。
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至而作司天,应时迁正。
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
即丙与庚相对,辰与寅相配位也,即水运非太过也。
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
丙寅至也,即无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日水疠,其状如水疫。
一名寒疫。
治法如前。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
虽庚临辰,未迁正。
阳明犹尚治天,地以迁正,太阴司地。
即是在泉。
云#7岁少阴,以作右问。
己卯年,地甲子以退少阴,作右问也。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令,即三年始成大疫,行天下也。
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
速至壬午。
庚辰至壬午三年,是其速至。
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乙也。
疫至之年,又遇失守,其灾大也。不见五福及其太乙,且恶死人太半也。如却会合德者,灾小尔。如见五福与其太一者,其灾且小善灭#8其半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
太阳主庚辰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即甲庚相对,辰午相配,此令失守,非配太过。
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
太阴至未,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日金疠,其状如金疫也。
金疫又名杀疫,金疠又名杀疠。
治法如前。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
虽壬临午,犹未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丁酉治也。
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问。
壬午年丁酉迁正,辛巳年丙申退位也。
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即阳明当上奉少阴,不与厥阴奉合也,故丁酉与辛巳不相合德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萝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气,即三年始成大疫。
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首尾二#9年,徐即后三年作。
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
少阴壬至午年司天,应时而迁正得位者。
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
即壬丙相对,午申相配,此失守非合德,见非太过也。
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
阳明如至,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法治如前。
可大吐而治之。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
虽戊临申,犹未迁正也。
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
癸亥治地。
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问,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厥阴当上奉少阳,故不与太阴奉合,故丁未与癸亥不相合。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征不应。
非戊癸相合也,故火运不应,其夷则未应其征也,下管癸亥,少征应之,即下见癸亥,主司地,故同声之不相应,即上下天地不相合德,故不相应也。
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
首尾三年。
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主戊申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
即壬戊#10相对,申戌相配,此失守,非合德,又非太过。
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
厥阴至即无复。
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已上五失守变五疫,下五失守变五疠也。即上刚柔二干共主运,有失支不守之者,以此五法,即诸阳年也。
黄帝日: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政死也。
岐伯日: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其不足之藏,与天气同声虚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问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於心。
大惊汗出於心,即心中精脉喊少,故神失守心也。
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先有劳神之病,又遇少阴天数不及也,又更惊而夺精,此三会而神明失守也。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先有病,又遇天虚而感天重虚也。心者,任治於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柄灵,故日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君下。
太一帝君,在头日泥九君,总众神,地#11君主之官,神明失守其位,游於此处,不守心位。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即飞圆光也。圆光不洁,即圆光缺矣,即鬼邪阴尸干人。
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其火运不及,非只癸年、戊年,失守亦然,火司天数不及亦然也。黑尸鬼,形如黑犬,头似妇人发蓬不髻,目大,人见之,吸人神魂。皆作大声,卒然而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即饮食饱举房事,即气滞於脾,以劳疫气满问,脾藏有病也。
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问至,即谓之虚也。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也。
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於胃,醉饱行房,汗出於脾。
脾胃汗出,即精血喊少,感天虚而作三虚,脾神失守其位。
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先有病於脾,次遇天虚,脾感天重虚,又遇汗出而喊其精血,乃故名三虚也。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心之子,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中所出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神,即脾胃神意智,乃故失守其位者也。
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神光不聚,鬼乃干之。
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汗出於肾,即精血喊少,故作三虚。即精亡,心神失守其位也。
肾为作强之官,仗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
神、精、志三神虚失位,游於黄庭司命君之下,乃即圆光缺矣。
却遇木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有此三虚,又遇水不及,即黄尸鬼干人,牛头身黄,见之时,吸人神魂,皆暴亡也。
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问至,是谓天虚也。
肝先病,又遇天虚而感重虚也。
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於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不聚,即圆光缺而不周,尸鬼乃干人也。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有此三虚者,即神游失守,白尸鬼干人,头如鹞身白,有白毛,见之吸人神魂,皆卒然而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但卒然而亡,口中无涎者,舌卵卵缩者,尸厥若出涎而舌卵者,盛厥也。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神失守位,虽其体中而二气失位也,即神光不聚而邪犯之,有妖魅交通往来,皆是五神失守,乃邪所至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守者,本位而五神各得其居,即神光乃圆明而聚矣,故一切邪不犯之乃生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於身谓之死。故日命由神生,命生神在,即命生神去,即命夭矣。所谓神游失守,即不离身,故不可便死也,其主管在头上,三尊高 位灵主言也,即太一帝君在头,日泥丸,总神也,无英君左制三魂也,白元君右拘七魄也,即魂为阳神也,魄为阴鬼也,若无上三虚主之,神离位者死。今五神失 守,亦有主归,即神光不聚,圆光亦缺,故邪干犯之。若神失守其位,即知人生神昌。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
#1嗽:原作『软』,据元刻本改。
#2溢:疑当作『嗑』。
#3下:疑当作『数』。
#4下:疑当作『数』。
#5其:此下元刻本有『复』字。
#6二:明刻本作『干』。
#7云:明刻本作『去』。
#8灭:原作『威』,据文义改。
#9二:元刻本作『三』。
#10戊:元刻本作『戌』。
#11地:疑当作『也』,从上读。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6-06-02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
本病论下
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赓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发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问作。
黑气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体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晰,明也。
岐伯日: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
以过大寒日,别岁正之,初气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气未交司故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搜,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太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之日,厥阴得治迁正也。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虽得初气,天令不传,木气不伸,民乃病肝。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玲复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厥阴司天,天数有余。厥阴虽有余日,别位司天,皆天数终日始迁正,如少阴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时,乃造化变,便可迁正,乃合司天也。
木气虽有余,位不过於君火也。
木气有余数,不尽有余日,复治天,治数未终,遇君火得时化,春分日便可迁正,木犹未退,即可同治於天也。其余气皆无此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少阴司天,天数未终,故日太阴不得迁正。少阴数终,可得迁正也。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於气,亢而不泽。
少阴有余,未尽天数,故不退位,即太阴未得迁正,即土气不申,而民病於脾也。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於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瘤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虽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酷暑於后,故涉暑於秋也。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於前,肃於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叹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1息高,悲伤不乐。
少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日,阳明不迁正也。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虽得卯酉之年,犹火化热之令也,故肺重复受病。
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杀霜在前,寒冰於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露云待时。民病温疠至,喉闭溢#2乾,烦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阳明司天,天数有余,退位日太阳迁正,故多烦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虽得辰戌之年,犹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日: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
天数未终,其气仍治,虽遇交司,由未退位也。
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日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此治天下过而不退位,犹在天。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乾引饮。
厥阴天数有余,在本数之上司天,气高而灾化善也,令作布政而复下灾,故反甚之者也。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垫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乾,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
少阴天下#3有余,过岁而复作布政,天令酷灾矣。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温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经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太阴天下#4有余,过岁而犹尚治天,其气其#5下矣,病至肾也。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於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垫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少阳天数有余,至过岁由治天,甚则气复下,其灾至脾肺藏也。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玲,草木晚荣,寒热问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阳明天数太过,至交岁而犹尚治天,气复降,其灾至甚於肝藏也。
帝日: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岐伯日:地下迁正升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即应之生万物之不时,数无次序,天令与民作灾,令於上下二干,失移之中者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二#6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同天地二甲子,有上下不合其德者,为失守也。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天地不合德,即名天地失节,即上下二管音不相应,即大不主与天主失节,上下失音,万物不安也。
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
除庚子、庚午,君火刑金运;庚寅、庚申,相火刑金运;戊戌、戊辰,太阳刑火运也。此为与其天地气,上临中运,不得太过者也。
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
此即太过,作阳年中运余也,忽有上下,失支迭位,故不为者也。
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阳年者,运太过也,五音皆定矣,太音也,运自胜有余,而无邪伤,故名正化疫也。其刚干不相对柔干,即上下不相招,即阴阳相错,天地不合德,中运虽阳多而作太过,故有胜复乃至者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
土太过即运伤,鳞虫胜及,肾藏气不及,土胜於水也,即黄锺之管音高,故日太窒也。候甲子之气应者,上应镇星,大而明也。
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
甲虽临子,未得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
年虽甲子司天,尚化风玲,厥阴犹复布正於天也。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或名司地,即数高者。
去岁少阳,以作右问。
癸亥司地,少阳退位,以作地下之右问气者也。
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故日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癸与巳相对,故天地不合德,即以不合甲也。
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昆黄锺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
谓少阴见厥阴退位,而少阴立至,故金欲复而火至,故复有少也。
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於卯。
甲子至丁卯四年至。
早至丙寅。
甲子至丙寅三年至。
土疫至也。
至於四维时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阴主甲子年,司天迁正应时也。
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
即甲与戊相对,子与东酊个也。
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即胜之小而或不复,后三年化疠,名日土疠,其状如土疫者,本是自天来疠,从地至,故反化邪生也。
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
虽丙得寅,犹未迁正而作司天。
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
或作在泉。
去岁太阳,以作右问。
乙丑司地,庚辰以退位而作右问。
即天太阴而地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辛与乙不相合,故不合其德也。
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
即天地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化大疫,即与阴阳复不同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
丙寅至己巳四年。
早至戊辰。
丙寅至戊辰三年。
甚即速,微即徐。
徐至己巳。
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至而作司天,应时迁正。
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
即丙与庚相对,辰与寅相配位也,即水运非太过也。
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
丙寅至也,即无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日水疠,其状如水疫。
一名寒疫。
治法如前。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
虽庚临辰,未迁正。
阳明犹尚治天,地以迁正,太阴司地。
即是在泉。
云#7岁少阴,以作右问。
己卯年,地甲子以退少阴,作右问也。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令,即三年始成大疫,行天下也。
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
速至壬午。
庚辰至壬午三年,是其速至。
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乙也。
疫至之年,又遇失守,其灾大也。不见五福及其太乙,且恶死人太半也。如却会合德者,灾小尔。如见五福与其太一者,其灾且小善灭#8其半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
太阳主庚辰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即甲庚相对,辰午相配,此令失守,非配太过。
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
太阴至未,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日金疠,其状如金疫也。
金疫又名杀疫,金疠又名杀疠。
治法如前。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
虽壬临午,犹未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丁酉治也。
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问。
壬午年丁酉迁正,辛巳年丙申退位也。
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即阳明当上奉少阴,不与厥阴奉合也,故丁酉与辛巳不相合德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萝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气,即三年始成大疫。
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首尾二#9年,徐即后三年作。
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
少阴壬至午年司天,应时而迁正得位者。
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
即壬丙相对,午申相配,此失守非合德,见非太过也。
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
阳明如至,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法治如前。
可大吐而治之。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
虽戊临申,犹未迁正也。
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
癸亥治地。
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问,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厥阴当上奉少阳,故不与太阴奉合,故丁未与癸亥不相合。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征不应。
非戊癸相合也,故火运不应,其夷则未应其征也,下管癸亥,少征应之,即下见癸亥,主司地,故同声之不相应,即上下天地不相合德,故不相应也。
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
首尾三年。
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主戊申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
即壬戊#10相对,申戌相配,此失守,非合德,又非太过。
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
厥阴至即无复。
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已上五失守变五疫,下五失守变五疠也。即上刚柔二干共主运,有失支不守之者,以此五法,即诸阳年也。
黄帝日: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政死也。
岐伯日: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其不足之藏,与天气同声虚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问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於心。
大惊汗出於心,即心中精脉喊少,故神失守心也。
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先有劳神之病,又遇少阴天数不及也,又更惊而夺精,此三会而神明失守也。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先有病,又遇天虚而感天重虚也。心者,任治於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柄灵,故日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君下。
太一帝君,在头日泥九君,总众神,地#11君主之官,神明失守其位,游於此处,不守心位。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即飞圆光也。圆光不洁,即圆光缺矣,即鬼邪阴尸干人。
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其火运不及,非只癸年、戊年,失守亦然,火司天数不及亦然也。黑尸鬼,形如黑犬,头似妇人发蓬不髻,目大,人见之,吸人神魂。皆作大声,卒然而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即饮食饱举房事,即气滞於脾,以劳疫气满问,脾藏有病也。
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问至,即谓之虚也。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也。
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於胃,醉饱行房,汗出於脾。
脾胃汗出,即精血喊少,感天虚而作三虚,脾神失守其位。
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先有病於脾,次遇天虚,脾感天重虚,又遇汗出而喊其精血,乃故名三虚也。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心之子,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中所出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神,即脾胃神意智,乃故失守其位者也。
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神光不聚,鬼乃干之。
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汗出於肾,即精血喊少,故作三虚。即精亡,心神失守其位也。
肾为作强之官,仗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
神、精、志三神虚失位,游於黄庭司命君之下,乃即圆光缺矣。
却遇木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有此三虚,又遇水不及,即黄尸鬼干人,牛头身黄,见之时,吸人神魂,皆暴亡也。
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问至,是谓天虚也。
肝先病,又遇天虚而感重虚也。
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於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不聚,即圆光缺而不周,尸鬼乃干人也。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有此三虚者,即神游失守,白尸鬼干人,头如鹞身白,有白毛,见之吸人神魂,皆卒然而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但卒然而亡,口中无涎者,舌卵卵缩者,尸厥若出涎而舌卵者,盛厥也。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神失守位,虽其体中而二气失位也,即神光不聚而邪犯之,有妖魅交通往来,皆是五神失守,乃邪所至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守者,本位而五神各得其居,即神光乃圆明而聚矣,故一切邪不犯之乃生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於身谓之死。故日命由神生,命生神在,即命生神去,即命夭矣。所谓神游失守,即不离身,故不可便死也,其主管在头上,三尊高 位灵主言也,即太一帝君在头,日泥丸,总神也,无英君左制三魂也,白元君右拘七魄也,即魂为阳神也,魄为阴鬼也,若无上三虚主之,神离位者死。今五神失 守,亦有主归,即神光不聚,圆光亦缺,故邪干犯之。若神失守其位,即知人生神昌。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
#1嗽:原作『软』,据元刻本改。
#2溢:疑当作『嗑』。
#3下:疑当作『数』。
#4下:疑当作『数』。
#5其:此下元刻本有『复』字。
#6二:明刻本作『干』。
#7云:明刻本作『去』。
#8灭:原作『威』,据文义改。
#9二:元刻本作『三』。
#10戊:元刻本作『戌』。
#11地:疑当作『也』,从上读。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