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整理佚名
2010-11-01
庄子认为,人要合于道 或合于天,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去蔽,即去掉心灵不洁的东西,从而显露人的本真而与道或 天(自然)合一。生命本真的东西就是人或物的先天的原始素朴的自然本性;心灵不洁的东 西是非生命本真的东西,也就是后天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过度的色味音声、以及由对它 们的追求而引起的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如何去蔽,这就涉及到庄子的修炼功夫。对于庄子 的修炼功夫,人们往往提到心斋、坐忘和见独,几乎没有提到《庄子》中的“凝神 ”。其实,凝神或许是更本质的修炼功夫,心斋、坐忘和见独,实质上就是凝神,而凝 神这一修炼功夫却易被人忽视。笔者在这里做一个探讨。要探讨凝神对于去蔽的作用及它与 心斋坐忘见独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庄子的气与道的关系。
一、庄子之气与道
《庄子》中气与道的关系,少有人论及之,故这 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很缺乏。中国哲学史上,有的认为气就是道。如,齐稷下学派就认为道就 是精气。后来的气一元论者不提道或少提道,如,张载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太虚无 形,气之本体”。程朱学派以理为道,气为理的派生物。而《庄子》中气与道的关系远 较这复杂。庄子承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的往返思维理路,一方面在逻辑上 认为道是世界本源,气是道所生;另一方面认为要达到道的境界,必然经由气而达到。即由 道生气,又由气达道的往返过程。庄子这里的气指阴阳二气。庄文中气有多种,如风、云气 ,六气、天气、地气、一气、阴阳之气等,而阴阳二气为大,“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
气与道的关系有两点。 首先,要达到道的境界,离不开阴阳二气。《人间世》云:“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讲如何达到道的境界,这里做简要分析。不用 耳听,是因为耳目感观接物易起是非分别之心;不用心听,是因为“心有知觉,犹起攀 缘”。故耳目心知都要排除,“遣耳目,去心意”。那么为什么要“ 听之以气”呢?成玄英疏:“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 ”,“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也就是说,达到道的 境界要凭气。因为,第一,气无“情虑”,不像耳目心智那样易起是非分别之心 ,故能“虚柔任物”,符合道性自然的特点;第二,气能“虚空其心 ”,也就是说,气能排除心中的杂质,洁其心后“神”才入“舍 ”,也即道集于虚空之心。其次,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和”的状态时,人就 达到道的境界。这里的“和”指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老子》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可见“和”即阴阳 交合。近人刘武曰:“所谓和者,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无偏胜之谓也。”大概阴 阳二气在体内保持平衡,谓之“和”。当体内阴阳二气到达“和”的 状态,人就到达道的境界。这一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生命体内阴阳二气是否达 到和的状态,对生命有重大意义。阴阳之和能化育万物生命。《老子》云:“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北游》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中“气之聚”即阴 阳之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天地即阴阳)。“和”能 化育生命,“不和”也能危及生命。禀阴阳二气而成的人的生命,体内也有阴阳 二气,若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即阴阳不平衡,则会伤人之形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大宗师 》云:“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郭庆藩云:“沴,陵乱也。”子舆体内阴阳二气陵乱不 和,故身体成畸形。《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 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这就是人的喜怒之情影响到体内阴阳二 气不平衡,从而伤人之形。《易》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偏胜谓之疾,就是这个道理。 若体内“和”竭,则生命失去,前面“散则为死”也是这个意思。《 老子河上公章句》云:“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人死和气竭,精神无,故坚 强也。”把人的生存与死亡看为和气的存在与否。第二,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和 ”的状态时,生命就显出奇异的功能。此时,人达到道的境界。
《庄子》中有很多具有生命特异功能的人的描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子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潜行 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 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卻,物奚自入焉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 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说:“用志 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上面的例子中特异功能的人,应是庄子对到达道的境 界的一种夸张描写。从各例子的划线处可以看出,到达道的境界,与“神”、 “凝于神”或“气”等有关。由气与道的关系看出,凝神如果能作为 一种达到道的修炼功夫,那么它必然与阴阳二气及其状态有关。如果能证明,凝神与体内阴 阳二气及其达到“和”的状态有关,那么从上面例子中特异功能人的描写看出, 凝神必然是庄子达到道的一种修炼功夫。下面着重论述凝神与体内阴阳二气及其状态有关。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庄子认为,人要合于道 或合于天,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去蔽,即去掉心灵不洁的东西,从而显露人的本真而与道或 天(自然)合一。生命本真的东西就是人或物的先天的原始素朴的自然本性;心灵不洁的东 西是非生命本真的东西,也就是后天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过度的色味音声、以及由对它 们的追求而引起的好恶喜怒哀乐等情感。如何去蔽,这就涉及到庄子的修炼功夫。对于庄子 的修炼功夫,人们往往提到心斋、坐忘和见独,几乎没有提到《庄子》中的“凝神 ”。其实,凝神或许是更本质的修炼功夫,心斋、坐忘和见独,实质上就是凝神,而凝 神这一修炼功夫却易被人忽视。笔者在这里做一个探讨。要探讨凝神对于去蔽的作用及它与 心斋坐忘见独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庄子的气与道的关系。
一、庄子之气与道
《庄子》中气与道的关系,少有人论及之,故这 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很缺乏。中国哲学史上,有的认为气就是道。如,齐稷下学派就认为道就 是精气。后来的气一元论者不提道或少提道,如,张载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太虚无 形,气之本体”。程朱学派以理为道,气为理的派生物。而《庄子》中气与道的关系远 较这复杂。庄子承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的往返思维理路,一方面在逻辑上 认为道是世界本源,气是道所生;另一方面认为要达到道的境界,必然经由气而达到。即由 道生气,又由气达道的往返过程。庄子这里的气指阴阳二气。庄文中气有多种,如风、云气 ,六气、天气、地气、一气、阴阳之气等,而阴阳二气为大,“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
气与道的关系有两点。 首先,要达到道的境界,离不开阴阳二气。《人间世》云:“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段讲如何达到道的境界,这里做简要分析。不用 耳听,是因为耳目感观接物易起是非分别之心;不用心听,是因为“心有知觉,犹起攀 缘”。故耳目心知都要排除,“遣耳目,去心意”。那么为什么要“ 听之以气”呢?成玄英疏:“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 ”,“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也就是说,达到道的 境界要凭气。因为,第一,气无“情虑”,不像耳目心智那样易起是非分别之心 ,故能“虚柔任物”,符合道性自然的特点;第二,气能“虚空其心 ”,也就是说,气能排除心中的杂质,洁其心后“神”才入“舍 ”,也即道集于虚空之心。其次,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和”的状态时,人就 达到道的境界。这里的“和”指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老子》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可见“和”即阴阳 交合。近人刘武曰:“所谓和者,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无偏胜之谓也。”大概阴 阳二气在体内保持平衡,谓之“和”。当体内阴阳二气到达“和”的 状态,人就到达道的境界。这一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生命体内阴阳二气是否达 到和的状态,对生命有重大意义。阴阳之和能化育万物生命。《老子》云:“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北游》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中“气之聚”即阴 阳之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天地即阴阳)。“和”能 化育生命,“不和”也能危及生命。禀阴阳二气而成的人的生命,体内也有阴阳 二气,若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即阴阳不平衡,则会伤人之形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大宗师 》云:“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 ……”郭庆藩云:“沴,陵乱也。”子舆体内阴阳二气陵乱不 和,故身体成畸形。《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 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这就是人的喜怒之情影响到体内阴阳二 气不平衡,从而伤人之形。《易》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偏胜谓之疾,就是这个道理。 若体内“和”竭,则生命失去,前面“散则为死”也是这个意思。《 老子河上公章句》云:“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人死和气竭,精神无,故坚 强也。”把人的生存与死亡看为和气的存在与否。第二,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和 ”的状态时,生命就显出奇异的功能。此时,人达到道的境界。
《庄子》中有很多具有生命特异功能的人的描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子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潜行 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 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卻,物奚自入焉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 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说:“用志 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上面的例子中特异功能的人,应是庄子对到达道的境 界的一种夸张描写。从各例子的划线处可以看出,到达道的境界,与“神”、 “凝于神”或“气”等有关。由气与道的关系看出,凝神如果能作为 一种达到道的修炼功夫,那么它必然与阴阳二气及其状态有关。如果能证明,凝神与体内阴 阳二气及其达到“和”的状态有关,那么从上面例子中特异功能人的描写看出, 凝神必然是庄子达到道的一种修炼功夫。下面着重论述凝神与体内阴阳二气及其状态有关。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