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佚名
2011-12-26
《黄帝内经》中的心法
《黄帝内经》是绝对的瑰宝,其中的心法:主要集中在两句话。
其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其二,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站桩时,可用“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来检查自己。
要检查自己,先要“默念”这句话。“默念”本身就是一个“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这句话是先贤的话,从“玄”的角度上讲,是借用先贤的智慧为我所用。
提挈天地:松腰坐跨,“根”入地心;会阴对百会,精神直入云霄。是谓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尾闾下垂前兜,“搭”在剑突,是谓前后上下之阴阳。同时,沉肩坠肘,两臂环抱,是谓左右之阴阳。
呼吸精气:吸气时,小腹内收,肚脐“找”命门,“气”沿脊而上;呼气时,胸部放松,小腹内鼓,“气”由上而下从胸收回至丹田。
独立守神:意守丹田,“意会”肚脐和命门的互荡。吸气时,肚脐、命门相吸,小腹左右横向拉长;呼气时,左右收回,肚脐、命门“拉”开,小腹前后拉长。某名之曰:“十”字呼吸法。
肌肉若一:主要体会虚领顶劲。顶头悬,全身的肌肉落挂在骨架上。“一”者,道也,庄子曰:唯道集虚。虚者,空也,无也。肌肉若一,就是好像全身的骨肉都“一”了,道了,空了,无了,不存在了。肌肉不存,“气”必附骨。
亘古不变,方可为“经”。《易经》、《内经》、《道德经》可证之。
起势之前
起势之前有六件事儿:一、正身;二、收心;三;写意;四、凝神;五、调气;六、守丹。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脚放松收至踝,踝放松收到膝,膝放松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尾椎放松下垂,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收腹、命门后突,涵胸拔背,沉肩坠肘,顺项,顶头悬。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复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恬”字调心。舌抵上腭,吸气,呼气,随着呼气,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话儿说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里。
淡:“淡”字从水,应着肾。溜臀坐跨,“软枪”一顶,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至百会,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真气从之:体会肚脐的“呼吸”。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三、写意。
人立如松。
两腿如立太虚:意在命门;
脑际若无所思:意在百会;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复下行至肚脐。反复三次。
四、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或可参考李仲轩的说法,微上瞟),凝神片刻。
五、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反复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为佳。
这六件事儿其实就是一个事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体认任督二脉“小周天”。
养心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1.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2.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难怪《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
《中外卫生要旨》认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拥有它们必健康、长寿。
4.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责任编辑:张恒溢)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佚名
2011-12-26
《黄帝内经》中的心法
《黄帝内经》是绝对的瑰宝,其中的心法:主要集中在两句话。
其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其二,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站桩时,可用“提契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来检查自己。
要检查自己,先要“默念”这句话。“默念”本身就是一个“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这句话是先贤的话,从“玄”的角度上讲,是借用先贤的智慧为我所用。
提挈天地:松腰坐跨,“根”入地心;会阴对百会,精神直入云霄。是谓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尾闾下垂前兜,“搭”在剑突,是谓前后上下之阴阳。同时,沉肩坠肘,两臂环抱,是谓左右之阴阳。
呼吸精气:吸气时,小腹内收,肚脐“找”命门,“气”沿脊而上;呼气时,胸部放松,小腹内鼓,“气”由上而下从胸收回至丹田。
独立守神:意守丹田,“意会”肚脐和命门的互荡。吸气时,肚脐、命门相吸,小腹左右横向拉长;呼气时,左右收回,肚脐、命门“拉”开,小腹前后拉长。某名之曰:“十”字呼吸法。
肌肉若一:主要体会虚领顶劲。顶头悬,全身的肌肉落挂在骨架上。“一”者,道也,庄子曰:唯道集虚。虚者,空也,无也。肌肉若一,就是好像全身的骨肉都“一”了,道了,空了,无了,不存在了。肌肉不存,“气”必附骨。
亘古不变,方可为“经”。《易经》、《内经》、《道德经》可证之。
起势之前
起势之前有六件事儿:一、正身;二、收心;三;写意;四、凝神;五、调气;六、守丹。
一、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脚放松收至踝,踝放松收到膝,膝放松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尾椎放松下垂,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收腹、命门后突,涵胸拔背,沉肩坠肘,顺项,顶头悬。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复三次。
二、收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恬”字调心。舌抵上腭,吸气,呼气,随着呼气,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话儿说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里。
淡:“淡”字从水,应着肾。溜臀坐跨,“软枪”一顶,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至百会,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真气从之:体会肚脐的“呼吸”。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三、写意。
人立如松。
两腿如立太虚:意在命门;
脑际若无所思:意在百会;
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复下行至肚脐。反复三次。
四、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或可参考李仲轩的说法,微上瞟),凝神片刻。
五、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反复三次。
六、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为佳。
这六件事儿其实就是一个事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体认任督二脉“小周天”。
养心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1.德者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2.仁者养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难怪《戒庵老人漫笔》记载“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与正人相来往,外貌虽轩昂,而心中实.
《中外卫生要旨》认为:“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拥有它们必健康、长寿。
4.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责任编辑:张恒溢)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