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州网王立仁
2016-01-29
金花娘娘塑像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仙姑,是诞生于兰州本土、成长于平民之家,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修炼成就仙道,受到民间崇拜最为广泛的一位神祇。
金花娘娘的娘家在城关区井儿街,父亲金应龙是榆中金崖人。金花诞生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说她的母亲前一天曾经梦到吞食日月,仙姑降生时满屋金光。
她从小聪慧端庄,勤劳能干,孝敬父母,4岁就会捻麻纺线。与众不同的是,她从不食荤、穿着朴素,而且非常喜欢读诵经书。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通过媒妁之言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金花坚决不肯出嫁,但是难以得到父母赞同。
眼看着娶亲的日子到了,金花反复思量下定最终的决心。这天夜里,金花手拿缠着麻线的烧火棍,将线头系在炉灶上,就悄悄出门离家,向着西边一路走去,途中曾经在今天西固区金沟乡熊子湾一个山头上稍事休息,接着又继续前进。
第二天早晨父母不见了金花,十分着急。金花的哥哥发现炉灶上的麻线,就沿着线绳一路追来,一直追到今天临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关山何家岘一个小山头方才追上。哥哥极力劝妹妹回家,但金花姑娘却怎么都不肯回去,同时告诉哥哥,自己从小立志修行,今天已经到了脱离凡尘的日子,是不能后退半步的。哥哥听了不肯相信,说那你做一件事情证明一下你要成仙。
金花听了顺手举起烧火棍,朝着身边青石板使劲戳下去。只见烧火棍顿时戳通了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上面,转眼之间烧火棍上面长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针,变成一棵挺拔的松树。金花的哥哥大为吃惊,知道妹妹心意已决,无奈只身回家。
传说金花的哥哥劝妹妹回家的小山头
随后金花的父母亲自到西南一带山区寻找,只见那一棵松树已经长大,枝繁叶茂,但是再也没有发现金花的踪迹。一直找到吧咪山(今天位于临夏永靖县)附近,见到一位名叫戴和尚的高僧,从他口中得知金花已经羽化成仙升入天界,今后将要济危救困保佑本地百姓。父母伤心欲绝又悲欣交集,流下的泪水化作何家岘龙虎燕子山里的一眼清泉,当地百姓把这泉水叫做“金花泉”。
过些年后,兰州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这时候有人发现就在金花成仙的山上,不但遍地翠绿,而且长满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生糜谷——吧咪。老百姓蜂拥而至,收割吧咪充饥度过了饥荒的鬼门关。联想到高僧过去的预告,人们明白了这是金花显灵救了大家,于是开始焚香礼拜表达感激,并且把这一座山叫做“吧咪山”,把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叫做“火棍神松”,把何家岘叫做神松岘,并且在金花娘娘离家出走途中歇脚之处修庙敬香,叫做歇马殿。此后百姓们凡遇到灾荒瘟疫或者急难之事,只要祈求金花无不应验化解,金花娘娘的影响就迅速扩大开来。
说来也怪,金花娘娘不单纯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历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灵验,因而由官府正式拜谢封赏的事情很多。清代军机大臣阿桂,大学士福康安,兵部尚书那彦成,甘肃巡抚杨昌浚,皋兰县知县沈仁澍等,都曾经为兰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树碑为纪。
传说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火棍神松”
传说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驻节兰州,在收复新疆的伊犁之战中暂时遇挫。夜晚左公倦伏案前,忽然觉到一位仙姑来到眼前,对他说此刻正是突出重围,继而打败敌军的大好时机,要赶快行动。等大军凯旋回到兰州时,我将要以清风细雨为你洗尘。左公惊醒后默默祷告,假如此战果然获胜,我一定为仙姑重塑金身。结果左宗棠率军连夜出击大获全胜,顺利收复新疆全境。
等左公班师回到兰州,果然天降和风细雨,令全军将士精神倍增。左公仔细了解,得知兰州本土确实有金花娘娘这一位女菩萨,十分欣喜。于是拿出自己的养廉银500两,又募集款项,安排重修金花娘娘庙宇,重塑金身,并且亲手题写“赦建灵感神祠”匾额,悬挂在娘娘庙的大殿上。
如果这一段故事前半段是传说,那后面左公修庙和题写匾额却是真有其事。尤其是民国初年,兰州绅民因天旱请求甘肃督军张广建出面求雨。张督军有些质疑,便道如果三天内真能求来雨水,我便把娘娘神像请进省府供养,而且要提高她的封号。结果求雨活动到了第三天,果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遍地旱象一扫而光。张督军果然不食前言,用大礼请金花娘娘神像进省政府辕门,并且封娘娘为“带雨菩萨总统娘娘”,从而使得金花娘娘有了新时期的崇高地位。
以后的民国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省主席顾正伦等也都曾经支持或者参与向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朱夫人、顾夫人曾经向仙姑献上珍珠和金花,表达对金华娘娘的感激和崇敬。
不仅如此,金花娘娘的灵感还表现在为兰州百姓和临夏关山周边群众解除瘟疫疾病,祈求后代,化解家中急难之事等多方面,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她就是一位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普济众生的菩萨,于是受到民间广泛的爱戴崇拜。
金花娘娘庙
从明朝成化四年当地百姓在临夏关山建起金花娘娘庙,清朝乾隆八年建成吧咪山金花菩萨池庙大殿,民国年间对吧咪山金花池庙的几次重修扩建,对金花娘娘的祭祀膜拜时代不绝。左宗棠在井儿街建成的“赦建灵感神祠”成为金花娘娘的行宫,每年5月兰州民众都要从遥远的吧咪山恭请神像回到这里省亲,场面十分壮观。而在兰州市内,先后建成的金华娘娘庙最多时有70多座,使得金花娘娘崇拜成为兰州本土特有的一道民俗文化风景线。
金花娘娘的故事和民间崇拜也传到周边的临夏、东乡、临洮等地,各地都建有娘娘的大量寺庙。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举行“旱水会”、“玉女神会”、“龙华海会”等祭祀典礼。如果遇到天旱,迎请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就更加盛大。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歌剧团曾经改编上演过大型歌剧《金花传》。那时候正值国内旱灾严重,加之金花娘娘与兰州本土的密切关系,所以此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在金城百姓中引起热烈反响。
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所立石碑
今天的临夏关山金花娘娘池庙更加庄严雄伟,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若遇到几个重要的纪念日子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感念这一位坚贞不屈、造福一方的仙姑,祈愿和祝福国泰民安、家庭祥和。2008年以来,每逢重阳节,吧咪山民间都会举办与朝山敬香相关的登山节活动。2009年,杨生剑先生策划录制了《吧咪山神韵》宣传风光片,通过现代媒体大力宣传金花仙姑的传说和吧咪山秀美风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4年,在兰州旧城改造中,原先坐落于井儿街的金花仙姑殿迁建到五泉山公园东侧红泥沟志公观处。2009年3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立碑以示纪念。正面刻字为“清·金花庙旧址”,背面铭文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坐东北,面朝西南巴弥山。建有山门、正殿、后殿及左右厢房。金花,明洪武时兰州井儿街人,十七岁时因抗婚逃至巴弥山坐化。祷雨辄灵,遂筑庙奉祀,称为金花娘娘。”这样就使得金花娘娘这一位由善良美好的民间女性上升为普济人世的慈悲菩萨,永远保留在兰州人民的心目中。
(选自中国兰州网-兰州故事)
中国兰州网 王立仁
2016-01-29
金花娘娘塑像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仙姑,是诞生于兰州本土、成长于平民之家,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修炼成就仙道,受到民间崇拜最为广泛的一位神祇。
金花娘娘的娘家在城关区井儿街,父亲金应龙是榆中金崖人。金花诞生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说她的母亲前一天曾经梦到吞食日月,仙姑降生时满屋金光。
她从小聪慧端庄,勤劳能干,孝敬父母,4岁就会捻麻纺线。与众不同的是,她从不食荤、穿着朴素,而且非常喜欢读诵经书。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通过媒妁之言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金花坚决不肯出嫁,但是难以得到父母赞同。
眼看着娶亲的日子到了,金花反复思量下定最终的决心。这天夜里,金花手拿缠着麻线的烧火棍,将线头系在炉灶上,就悄悄出门离家,向着西边一路走去,途中曾经在今天西固区金沟乡熊子湾一个山头上稍事休息,接着又继续前进。
第二天早晨父母不见了金花,十分着急。金花的哥哥发现炉灶上的麻线,就沿着线绳一路追来,一直追到今天临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的关山何家岘一个小山头方才追上。哥哥极力劝妹妹回家,但金花姑娘却怎么都不肯回去,同时告诉哥哥,自己从小立志修行,今天已经到了脱离凡尘的日子,是不能后退半步的。哥哥听了不肯相信,说那你做一件事情证明一下你要成仙。
金花听了顺手举起烧火棍,朝着身边青石板使劲戳下去。只见烧火棍顿时戳通了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上面,转眼之间烧火棍上面长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针,变成一棵挺拔的松树。金花的哥哥大为吃惊,知道妹妹心意已决,无奈只身回家。
传说金花的哥哥劝妹妹回家的小山头
随后金花的父母亲自到西南一带山区寻找,只见那一棵松树已经长大,枝繁叶茂,但是再也没有发现金花的踪迹。一直找到吧咪山(今天位于临夏永靖县)附近,见到一位名叫戴和尚的高僧,从他口中得知金花已经羽化成仙升入天界,今后将要济危救困保佑本地百姓。父母伤心欲绝又悲欣交集,流下的泪水化作何家岘龙虎燕子山里的一眼清泉,当地百姓把这泉水叫做“金花泉”。
过些年后,兰州大旱地里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耐。这时候有人发现就在金花成仙的山上,不但遍地翠绿,而且长满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生糜谷——吧咪。老百姓蜂拥而至,收割吧咪充饥度过了饥荒的鬼门关。联想到高僧过去的预告,人们明白了这是金花显灵救了大家,于是开始焚香礼拜表达感激,并且把这一座山叫做“吧咪山”,把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叫做“火棍神松”,把何家岘叫做神松岘,并且在金花娘娘离家出走途中歇脚之处修庙敬香,叫做歇马殿。此后百姓们凡遇到灾荒瘟疫或者急难之事,只要祈求金花无不应验化解,金花娘娘的影响就迅速扩大开来。
说来也怪,金花娘娘不单纯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历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灵验,因而由官府正式拜谢封赏的事情很多。清代军机大臣阿桂,大学士福康安,兵部尚书那彦成,甘肃巡抚杨昌浚,皋兰县知县沈仁澍等,都曾经为兰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树碑为纪。
传说金花手里烧火棍变成的松树“火棍神松”
传说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驻节兰州,在收复新疆的伊犁之战中暂时遇挫。夜晚左公倦伏案前,忽然觉到一位仙姑来到眼前,对他说此刻正是突出重围,继而打败敌军的大好时机,要赶快行动。等大军凯旋回到兰州时,我将要以清风细雨为你洗尘。左公惊醒后默默祷告,假如此战果然获胜,我一定为仙姑重塑金身。结果左宗棠率军连夜出击大获全胜,顺利收复新疆全境。
等左公班师回到兰州,果然天降和风细雨,令全军将士精神倍增。左公仔细了解,得知兰州本土确实有金花娘娘这一位女菩萨,十分欣喜。于是拿出自己的养廉银500两,又募集款项,安排重修金花娘娘庙宇,重塑金身,并且亲手题写“赦建灵感神祠”匾额,悬挂在娘娘庙的大殿上。
如果这一段故事前半段是传说,那后面左公修庙和题写匾额却是真有其事。尤其是民国初年,兰州绅民因天旱请求甘肃督军张广建出面求雨。张督军有些质疑,便道如果三天内真能求来雨水,我便把娘娘神像请进省府供养,而且要提高她的封号。结果求雨活动到了第三天,果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遍地旱象一扫而光。张督军果然不食前言,用大礼请金花娘娘神像进省政府辕门,并且封娘娘为“带雨菩萨总统娘娘”,从而使得金花娘娘有了新时期的崇高地位。
以后的民国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省主席顾正伦等也都曾经支持或者参与向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朱夫人、顾夫人曾经向仙姑献上珍珠和金花,表达对金华娘娘的感激和崇敬。
不仅如此,金花娘娘的灵感还表现在为兰州百姓和临夏关山周边群众解除瘟疫疾病,祈求后代,化解家中急难之事等多方面,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她就是一位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普济众生的菩萨,于是受到民间广泛的爱戴崇拜。
金花娘娘庙
从明朝成化四年当地百姓在临夏关山建起金花娘娘庙,清朝乾隆八年建成吧咪山金花菩萨池庙大殿,民国年间对吧咪山金花池庙的几次重修扩建,对金花娘娘的祭祀膜拜时代不绝。左宗棠在井儿街建成的“赦建灵感神祠”成为金花娘娘的行宫,每年5月兰州民众都要从遥远的吧咪山恭请神像回到这里省亲,场面十分壮观。而在兰州市内,先后建成的金华娘娘庙最多时有70多座,使得金花娘娘崇拜成为兰州本土特有的一道民俗文化风景线。
金花娘娘的故事和民间崇拜也传到周边的临夏、东乡、临洮等地,各地都建有娘娘的大量寺庙。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举行“旱水会”、“玉女神会”、“龙华海会”等祭祀典礼。如果遇到天旱,迎请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动就更加盛大。
20世纪60年代,甘肃省歌剧团曾经改编上演过大型歌剧《金花传》。那时候正值国内旱灾严重,加之金花娘娘与兰州本土的密切关系,所以此剧一上演就十分轰动,在金城百姓中引起热烈反响。
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所立石碑
今天的临夏关山金花娘娘池庙更加庄严雄伟,香客游人络绎不绝,若遇到几个重要的纪念日子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感念这一位坚贞不屈、造福一方的仙姑,祈愿和祝福国泰民安、家庭祥和。2008年以来,每逢重阳节,吧咪山民间都会举办与朝山敬香相关的登山节活动。2009年,杨生剑先生策划录制了《吧咪山神韵》宣传风光片,通过现代媒体大力宣传金花仙姑的传说和吧咪山秀美风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4年,在兰州旧城改造中,原先坐落于井儿街的金花仙姑殿迁建到五泉山公园东侧红泥沟志公观处。2009年3月,兰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旧址处立碑以示纪念。正面刻字为“清·金花庙旧址”,背面铭文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坐东北,面朝西南巴弥山。建有山门、正殿、后殿及左右厢房。金花,明洪武时兰州井儿街人,十七岁时因抗婚逃至巴弥山坐化。祷雨辄灵,遂筑庙奉祀,称为金花娘娘。”这样就使得金花娘娘这一位由善良美好的民间女性上升为普济人世的慈悲菩萨,永远保留在兰州人民的心目中。
(选自中国兰州网-兰州故事)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