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网站任法融
2013-12-03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即道。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说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巩固自己的本来之德,使之不被后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如此立身处世,方可万无一失。
而人远道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
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在谈及修身之道时,曾有以下精辟的论述:“其愚迷之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损其神。以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 “背道逐欲者,如掷石下乎峻坡,愈卑而是愈易。斯须陨坠,一去无回,以其易为也,故举世从之,莫或悟也。”
魏伯阳祖师曾说:“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隐母胞。”修性达命之关键就在其中,把性比作金,把情感比为水,但是性生情之后,其性仍隐含在情感之内。性和情不可分离。
《功课经》中说:“刀圭入口,神化无方。”这句话的重点就在“圭”上。“圭”这个字上下都是土,土在人身中为意,上面土为先天真意(性),下面土为后天的情感。此二者为先(性)后(情)之关系。修行的妙道就在于,使此二土相守不离。
《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即失去道的原因),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阵地往往会被七情六欲所占领,本性也就丧失了栖身之处。故佛经说,一旦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阻碍,则本性便不能自在。
《消灾护命妙经》中说:“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悲恐惊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随形,挣之不脱,恼之更恼,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获清静清凉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烧天也。” “若然沉浮溺爱,假一时之念,以为心花,鼓一瞬之气,以为操持,精动欲生,迷掩心窍,真一难风也。”这段经文正是说,一旦因为念虑重重、滋情纵欲而障隐了本性,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道的本体。
返朴归根,与道合真
怎么得道?如何成真?
儒家的《大学》在开篇之首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明德”、“ 亲民”和“至善”三者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并以“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先导,以“修身”作为人成就自我的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日常的处世接物中,儒家主张人要每日三省其身,并以温、良、恭、俭、让自律,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周易·乾卦》九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是孔子对此爻之解说。意思是说,德才兼备的君子,其胸怀在众人之上,被人们拥戴。到此地位如何立身?必须保持忠诚信实,以继续增进自己的美德。其言辞发自诚挚的感情,积蓄功力,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知道终止的时候就及时终止。这样就能居上而不骄傲,处下而不忧愁。自省自律,随时谨言慎行,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能免遭咎害,保全自身。
《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消灾护命妙经》将修心作为成道的门槛:“驱魔拔苦,扫尽不祥,接纳众妙之门者,内心也。是谓自修自得,自己解脱,修心即修道也。心存妖妄,无边之苦,心现灵光,彼岸现矣,破迷证真,脱离苦海。”
人的纯真本性被遮掩,人的心性就会迷于外物;七情六欲逞强,人就会随心所欲,肆无忌惮。这就在无形中失去了人的本性,导致人心浮躁、神魂颠倒、情智反常,时时处于惊恐之中,这正是人失去本性的表现。故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先祖在修炼的开始,就要人先断七情、绝六欲,涤除杂念,返心归性,这是修炼的第一要求。佛教对于修行的要求也大致如此。《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正指此而言。
《清静经》中说:“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这就是返情归性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不能着相。能忘此境界,才是真静。
《生天得道真经》中说:“依凭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为,显持真路。体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众缘,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气,注润身田,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气所有,清净光明,虚白朗耀。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达此境界,人的情和性相交,也就是返情归性。
《护命妙经》中说:“清静六根,断诸邪障。”到此境界,人之灵台自然干净,自身之天性自然归宿“元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我无欲而民自化”。在人的立身处世以及修养身心方面,老子给我们指明了金光大道。他要人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阐明在为人处事中不可鲁莽、粗野、冒进。同时在修养自身时要谦虚、柔和、含蓄、低调,与社会大众和光同尘。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意即:人如能扫除诸妄念,反情归性,一意真诚,同心向善,人与人如能心心相印,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就可以使人性与大道合为一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不仅发现了道,而且更明白如何做人,即人要法自然。因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网站 任法融
2013-12-03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即道。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说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巩固自己的本来之德,使之不被后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如此立身处世,方可万无一失。
而人远道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
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在谈及修身之道时,曾有以下精辟的论述:“其愚迷之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损其神。以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 “背道逐欲者,如掷石下乎峻坡,愈卑而是愈易。斯须陨坠,一去无回,以其易为也,故举世从之,莫或悟也。”
魏伯阳祖师曾说:“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隐母胞。”修性达命之关键就在其中,把性比作金,把情感比为水,但是性生情之后,其性仍隐含在情感之内。性和情不可分离。
《功课经》中说:“刀圭入口,神化无方。”这句话的重点就在“圭”上。“圭”这个字上下都是土,土在人身中为意,上面土为先天真意(性),下面土为后天的情感。此二者为先(性)后(情)之关系。修行的妙道就在于,使此二土相守不离。
《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即失去道的原因),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阵地往往会被七情六欲所占领,本性也就丧失了栖身之处。故佛经说,一旦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阻碍,则本性便不能自在。
《消灾护命妙经》中说:“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悲恐惊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随形,挣之不脱,恼之更恼,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获清静清凉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烧天也。” “若然沉浮溺爱,假一时之念,以为心花,鼓一瞬之气,以为操持,精动欲生,迷掩心窍,真一难风也。”这段经文正是说,一旦因为念虑重重、滋情纵欲而障隐了本性,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道的本体。
返朴归根,与道合真
怎么得道?如何成真?
儒家的《大学》在开篇之首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明德”、“ 亲民”和“至善”三者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并以“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先导,以“修身”作为人成就自我的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日常的处世接物中,儒家主张人要每日三省其身,并以温、良、恭、俭、让自律,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周易·乾卦》九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是孔子对此爻之解说。意思是说,德才兼备的君子,其胸怀在众人之上,被人们拥戴。到此地位如何立身?必须保持忠诚信实,以继续增进自己的美德。其言辞发自诚挚的感情,积蓄功力,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知道终止的时候就及时终止。这样就能居上而不骄傲,处下而不忧愁。自省自律,随时谨言慎行,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能免遭咎害,保全自身。
《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消灾护命妙经》将修心作为成道的门槛:“驱魔拔苦,扫尽不祥,接纳众妙之门者,内心也。是谓自修自得,自己解脱,修心即修道也。心存妖妄,无边之苦,心现灵光,彼岸现矣,破迷证真,脱离苦海。”
人的纯真本性被遮掩,人的心性就会迷于外物;七情六欲逞强,人就会随心所欲,肆无忌惮。这就在无形中失去了人的本性,导致人心浮躁、神魂颠倒、情智反常,时时处于惊恐之中,这正是人失去本性的表现。故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先祖在修炼的开始,就要人先断七情、绝六欲,涤除杂念,返心归性,这是修炼的第一要求。佛教对于修行的要求也大致如此。《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正指此而言。
《清静经》中说:“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这就是返情归性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不能着相。能忘此境界,才是真静。
《生天得道真经》中说:“依凭斋戒,作是津梁。一切有为,显持真路。体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众缘,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即引太和真气,注润身田,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气所有,清净光明,虚白朗耀。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达此境界,人的情和性相交,也就是返情归性。
《护命妙经》中说:“清静六根,断诸邪障。”到此境界,人之灵台自然干净,自身之天性自然归宿“元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我无欲而民自化”。在人的立身处世以及修养身心方面,老子给我们指明了金光大道。他要人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阐明在为人处事中不可鲁莽、粗野、冒进。同时在修养自身时要谦虚、柔和、含蓄、低调,与社会大众和光同尘。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意即:人如能扫除诸妄念,反情归性,一意真诚,同心向善,人与人如能心心相印,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就可以使人性与大道合为一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不仅发现了道,而且更明白如何做人,即人要法自然。因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