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对心灵意识领域的探索经验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贺孝胜

2012-05-2123:09:48

宗教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心灵意识领域的认识和探索。《道德经》作为道家及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的经典,以其言简意赅地论述剖析了如何认识和改造人的心灵意识的过程。

一、总结了认识心灵意识的方法特点

在历史上,为什么宗教与自然科学会形成两大阵营?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因为差异,所以造成了矛盾和对立。如果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了研究心灵意识的方法特殊性,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和学习,使更多的人在心灵上获得升华和发展。

1.逆自我的意愿而行是认识心灵意识的特点之一

《道德经》提出“反者道之动”。与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相反的是:自然科学是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和方向,而在认识心灵意识的过程中,则需要人逆个人的意愿而行。

在心灵实践的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身。一切人性都来自于“本我”的创造,但同时也成了见证“本我”最为强大的障碍。要见证“本我”,就必须突破人性的桎梏和阻碍,这并不是说人性不好,这就如同人们要得到空气中纯净的氧气,就必须先把其它气体清除一样。所以要见证“本我”,破除人性的障碍就是心灵学修行必须完成的过程。

“本我”的本质是“无我”,是“空”,是“无”,人性是“有”,所以一切人性都是与“本我”相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实践不以“善恶”为衡量标准,因为人性中无论是善的成分,或是恶的成分都与“本我”是相对立的,都会同样阻碍见证“本我”的过程。

人性与“本我”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切人性都是以获取为意识取向。而“本我”是没有取向的,本质上对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既没有放弃,也没有追求获取的意识行为。因为“本我”不在意识中,所以不会有任何放弃和获取的意识表现。它不会选择 “善”,也不会选择 “恶”,不会选择 “好”,也不会选择 “坏”。而人一旦破除人性的意识取向的控制,就能使“本我”得到显现。

老子对于这一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意思是讲:老子非常有体会的是,在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是这样一个矛盾——“本我”没有意识指向性,而人性是有目的和方向性的。

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舍”,并不是一定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把具体对象抛弃。执著是对事物念念不忘、不愿舍弃的心态,所以舍弃是指人心灵上的舍弃,达到一种一无所有也坦然的心态。从这一点来看,心灵实践与人的常规心理是相反的,所以心灵实践要能够逆自己心愿而行。

2.进行心灵改造的实践所遵循的规则的特殊性

心灵世界的规则可以总的概括为四条:

“不争而善胜”,在矛盾中不争夺而是舍弃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在“道”的修行中,与人发生矛盾,面对利益的争夺,只有在心灵中能够勇于舍弃利益,放弃争夺,那才表示自己的强大和胜利;在“德”的修行中,面对立场的对立,只有在内心能够勇敢的舍弃自身的立场优势,放弃争夺,那也才是真正的强大和最终的胜利。

“不言善应”,心灵世界的实践是靠内心的意识行为和意识活动完成的。舍弃利益,不是指在行为上对利益的舍弃,而是做到在内心意识的抉择上选择放弃的意识活动。任何行为上的活动都无法与真正的意识活动相对比。在心灵实践中,也唯有意识行为才具有实质意义。

“不召而自来”,心灵世界的内容与意识活动的主观选择是相反的。对于执著和偏好,并不是拒绝它存在,它就会消失;对于“本我”的 “道与德”也并不是想要拥有,它就会来。执著和偏好越是排斥,它们越是能够不断地给你压力。只有直接地面对它们,在它们表现最为强盛的状态时,以自我独立的意识与它们的意愿对峙,用能舍弃一切以至自我存在的决心,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本我”的空性和包容,越是在意识中去模仿、靠近,就离真正的“本我”的空性和包容越远。只有能够做到真正的从意识中毫无眷恋地放弃,才能真正达到“本我”的空性和包容。

“坦然而善谋”,在心灵世界中,保持真诚和诚实的意识活动是心灵实践最好的策略。在放弃利益时,做到真诚、诚实地放弃,而不是虚伪地、骗人地;对矛盾对立面的尊爱,不是虚假的,而是发自内心实质的真诚的尊爱。

3.进行心灵意识改造的标准的特殊性

老子把心灵实践过程中每完成一步所要达到的标准称之为“玄同”,“玄”即是“大道”的别称,所以“玄同”是达到心灵实践的标准。这个标准无论是在“道”的修行中对执著的剥离,还是在“德”的修行中对偏好的突破,都是一样的。

“玄同”,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个指标比较独特,但又是符合心灵世界特性的。归纳为六点:“不亲”、“不疏”、“不利”、“不害”、“不贵”、“不贱”,也就是对事物没有了亲疏、贵贱、有得、有害的心灵感受,即事物的存在对心灵没有了亲疏、贵贱、有利或有害的意义。这就是老子讲的“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就是说凡是对事物还存在亲疏、贵贱、有利或有害的反应时,都没有达到标准。

二、阐述了心灵意识的认识过程

矛盾不外乎两类,利益的得失和立场的对立。因利益而相互争夺,因立场对立而相互攻伐。如果在利益的争夺中,在立场的对立上,某一方能够完全放弃,矛盾还存在吗?但是没有谁能真正从内心放弃,这就是因为人有执著和偏好,这是矛盾产生的真正根源。欲望只讲追求和获取,当欲望控制人后,就是执著,体现的是一种完全无理性的生物本能的意识。同样,偏好对于自己的立场,也是从来就不会妥协的。

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老子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就是说矛盾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的执著和偏好。

由此知道老子讲的心灵实践就是要不断地破除人的执著和偏好,达到“本我”清静状态。所以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作为心灵实践者,破除执著和偏好并不是为了解决矛盾,而是脱离生物本能的控制,恢复理性的“本我”状态。唯有人的“本我”是超越物质与精神,它与“道”——物质世界的源起,是同一的。它是清静而无欲,所以唯有它能真正做到放弃利益和立场,不执著于物质世界的任何内容。利益的任何得失,立场的任何变化,对“本我”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看来这像一种很知足的状态。

心灵实践的过程总的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对象、结果、体现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一切执著,这就是“道”的实践阶段。执著的特点是人的意识对象比较具体,是现实世界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如金钱、权力、成佛、真理、永生等。执著总是有对象的,只要找到了执著的对象,反过来就能找出执著。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内观自己的念头指向,用意识去抓住某个执著,用心灵实践的方法加以处理。完成这一阶段,“本我”显现时,对佛家的“空”、道家的“无”、“本性”的体验才得到确定。至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对修行者已起不到诱惑作用,这就是“道”的“清静无欲”的表现。

第二阶段是针对偏好的过程,这就是“德”的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行,因为“本我”已不痴不迷,在世间已不存在迷失的可能性。这个阶段是让人的心灵完全对世界敞开,接受一切信息。当这样做的时候,人的心灵世界会对物质世界的信息的性质有一种本能的选择和偏好,这就是偏执习气(偏好)。如喜“美”恶“丑”、喜大恶小等等。它表现为肯定一方的存在,否定另一方的存在。此时通过心灵实践特殊的方法,就能做到完全的破除偏好。当完成时,人的心灵会自觉更具有包容性和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张恒溢)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浅谈《道德经》对心灵意识领域的探索经验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 贺孝胜

2012-05-2123:09:48

|
浅谈《道德经》对心灵意识领域的探索经验
|

宗教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心灵意识领域的认识和探索。《道德经》作为道家及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的经典,以其言简意赅地论述剖析了如何认识和改造人的心灵意识的过程。

一、总结了认识心灵意识的方法特点

在历史上,为什么宗教与自然科学会形成两大阵营?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因为差异,所以造成了矛盾和对立。如果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了研究心灵意识的方法特殊性,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和学习,使更多的人在心灵上获得升华和发展。

1.逆自我的意愿而行是认识心灵意识的特点之一

《道德经》提出“反者道之动”。与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相反的是:自然科学是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和方向,而在认识心灵意识的过程中,则需要人逆个人的意愿而行。

在心灵实践的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身。一切人性都来自于“本我”的创造,但同时也成了见证“本我”最为强大的障碍。要见证“本我”,就必须突破人性的桎梏和阻碍,这并不是说人性不好,这就如同人们要得到空气中纯净的氧气,就必须先把其它气体清除一样。所以要见证“本我”,破除人性的障碍就是心灵学修行必须完成的过程。

“本我”的本质是“无我”,是“空”,是“无”,人性是“有”,所以一切人性都是与“本我”相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实践不以“善恶”为衡量标准,因为人性中无论是善的成分,或是恶的成分都与“本我”是相对立的,都会同样阻碍见证“本我”的过程。

人性与“本我”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切人性都是以获取为意识取向。而“本我”是没有取向的,本质上对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既没有放弃,也没有追求获取的意识行为。因为“本我”不在意识中,所以不会有任何放弃和获取的意识表现。它不会选择 “善”,也不会选择 “恶”,不会选择 “好”,也不会选择 “坏”。而人一旦破除人性的意识取向的控制,就能使“本我”得到显现。

老子对于这一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意思是讲:老子非常有体会的是,在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是这样一个矛盾——“本我”没有意识指向性,而人性是有目的和方向性的。

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舍”,并不是一定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把具体对象抛弃。执著是对事物念念不忘、不愿舍弃的心态,所以舍弃是指人心灵上的舍弃,达到一种一无所有也坦然的心态。从这一点来看,心灵实践与人的常规心理是相反的,所以心灵实践要能够逆自己心愿而行。

2.进行心灵改造的实践所遵循的规则的特殊性

心灵世界的规则可以总的概括为四条:

“不争而善胜”,在矛盾中不争夺而是舍弃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在“道”的修行中,与人发生矛盾,面对利益的争夺,只有在心灵中能够勇于舍弃利益,放弃争夺,那才表示自己的强大和胜利;在“德”的修行中,面对立场的对立,只有在内心能够勇敢的舍弃自身的立场优势,放弃争夺,那也才是真正的强大和最终的胜利。

“不言善应”,心灵世界的实践是靠内心的意识行为和意识活动完成的。舍弃利益,不是指在行为上对利益的舍弃,而是做到在内心意识的抉择上选择放弃的意识活动。任何行为上的活动都无法与真正的意识活动相对比。在心灵实践中,也唯有意识行为才具有实质意义。

“不召而自来”,心灵世界的内容与意识活动的主观选择是相反的。对于执著和偏好,并不是拒绝它存在,它就会消失;对于“本我”的 “道与德”也并不是想要拥有,它就会来。执著和偏好越是排斥,它们越是能够不断地给你压力。只有直接地面对它们,在它们表现最为强盛的状态时,以自我独立的意识与它们的意愿对峙,用能舍弃一切以至自我存在的决心,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本我”的空性和包容,越是在意识中去模仿、靠近,就离真正的“本我”的空性和包容越远。只有能够做到真正的从意识中毫无眷恋地放弃,才能真正达到“本我”的空性和包容。

“坦然而善谋”,在心灵世界中,保持真诚和诚实的意识活动是心灵实践最好的策略。在放弃利益时,做到真诚、诚实地放弃,而不是虚伪地、骗人地;对矛盾对立面的尊爱,不是虚假的,而是发自内心实质的真诚的尊爱。

3.进行心灵意识改造的标准的特殊性

老子把心灵实践过程中每完成一步所要达到的标准称之为“玄同”,“玄”即是“大道”的别称,所以“玄同”是达到心灵实践的标准。这个标准无论是在“道”的修行中对执著的剥离,还是在“德”的修行中对偏好的突破,都是一样的。

“玄同”,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个指标比较独特,但又是符合心灵世界特性的。归纳为六点:“不亲”、“不疏”、“不利”、“不害”、“不贵”、“不贱”,也就是对事物没有了亲疏、贵贱、有得、有害的心灵感受,即事物的存在对心灵没有了亲疏、贵贱、有利或有害的意义。这就是老子讲的“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就是说凡是对事物还存在亲疏、贵贱、有利或有害的反应时,都没有达到标准。

二、阐述了心灵意识的认识过程

矛盾不外乎两类,利益的得失和立场的对立。因利益而相互争夺,因立场对立而相互攻伐。如果在利益的争夺中,在立场的对立上,某一方能够完全放弃,矛盾还存在吗?但是没有谁能真正从内心放弃,这就是因为人有执著和偏好,这是矛盾产生的真正根源。欲望只讲追求和获取,当欲望控制人后,就是执著,体现的是一种完全无理性的生物本能的意识。同样,偏好对于自己的立场,也是从来就不会妥协的。

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老子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就是说矛盾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的执著和偏好。

由此知道老子讲的心灵实践就是要不断地破除人的执著和偏好,达到“本我”清静状态。所以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作为心灵实践者,破除执著和偏好并不是为了解决矛盾,而是脱离生物本能的控制,恢复理性的“本我”状态。唯有人的“本我”是超越物质与精神,它与“道”——物质世界的源起,是同一的。它是清静而无欲,所以唯有它能真正做到放弃利益和立场,不执著于物质世界的任何内容。利益的任何得失,立场的任何变化,对“本我”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看来这像一种很知足的状态。

心灵实践的过程总的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对象、结果、体现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一切执著,这就是“道”的实践阶段。执著的特点是人的意识对象比较具体,是现实世界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如金钱、权力、成佛、真理、永生等。执著总是有对象的,只要找到了执著的对象,反过来就能找出执著。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内观自己的念头指向,用意识去抓住某个执著,用心灵实践的方法加以处理。完成这一阶段,“本我”显现时,对佛家的“空”、道家的“无”、“本性”的体验才得到确定。至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对修行者已起不到诱惑作用,这就是“道”的“清静无欲”的表现。

第二阶段是针对偏好的过程,这就是“德”的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行,因为“本我”已不痴不迷,在世间已不存在迷失的可能性。这个阶段是让人的心灵完全对世界敞开,接受一切信息。当这样做的时候,人的心灵世界会对物质世界的信息的性质有一种本能的选择和偏好,这就是偏执习气(偏好)。如喜“美”恶“丑”、喜大恶小等等。它表现为肯定一方的存在,否定另一方的存在。此时通过心灵实践特殊的方法,就能做到完全的破除偏好。当完成时,人的心灵会自觉更具有包容性和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张恒溢)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