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张宗奇

2012-02-1515:20:59

《道德经》具有与世界其他宗教经典同样的神圣地位。今天我们通过研究、阅读这部古老的经典,感知老子的教育,心领神会处,相信老子的观点,依然可以引导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道德经》第81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两个并行的命题:“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静心体悟,这两个命题是相互联系的。“利而不害”是天道,“为而不争”是圣人之道。天道是体,是圣人之道的前提和根据;圣人之道是用,是天道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有。两者不能分开。

那么,天道又是怎么一回事?圣人之道怎么从天道来?在人类世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利而不害”与“为而不争”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首先体会老子对天道的示解。

一、“利而不害”

顾名思义,天道由“道”而来。《道德经》第1章即开宗明义,直接谈“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万物之母”。人类,作为万物之一的被造物,不可能认识作为造物主的“道”,就像桌子不能认识制作它的木匠一样。因而,“道”的本体、本质是人不可道、不可描述的。在这一点上,基督教等世界宗教的神学观点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一致。“道”即是上帝。“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

《出埃及记》第34章第6节。

这是《圣经》对耶和华上帝美德的描述。虽然上帝的本体不能被人类认识,但通过被造世界的完美,能够感知、体会上帝的美德。这也就是“道”的用,老子所谓“天之道”

《道德经》对“道”的美德作了总体叙述: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16章。

“道”是永恒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道”统领天地人三才,“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大自然,是说“道”按照他本身本具的规律自然运行,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德经》第32章。

“道”是主宰,天下没有谁能让他作臣。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以其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34章。

“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流泛十方,扶携左右;万物靠他生息、繁衍而他一刻也不退辞,功成不居;不做主,不称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第37章。

“道”正因为无所为,才能“无不为”。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41章。

“道”隐藏自己的本体和功德,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只有他,才善于给予和美成。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

“道”是奥秘,是宝藏,是庇护。“道”可以求得,是赦罪者。——这一点,也与世界其他宗教的原罪、赦罪和原恩、救恩理念一致。“道”贵临天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73章。

天道不争、不言,却善胜、善应,人不去召唤他,他却自己来。“繟然善谋”,他的网络恢恢遍布,疏落但不遗漏;尊临万物,却不弃毫末。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道德经》第77章。

天道的运行犹如制弓活动,抑高、举下,损有余、补不足。

“道”的美德是语言不能详尽描述的。在物质世界,如果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勉强比喻他的品德的话,那就是“水”!《道德经》第8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以上所述,是老子对天道的总体论述。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老人家自己说的:“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由天道而来,我们再看看老子对圣人之道的论述。

二、“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2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对照本文前一部分的分析,由这段话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到,圣人之道和天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天道如何,圣人之道亦如何。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圣人也无为。“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57章。

我无所为则百姓自己自然顺从教化,我喜欢清静则百姓自然会走正道,我不刻意做事则百姓自会富足起来。(2)“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

圣人治理天下,只做实事,让百姓吃饱肚子,强健筋骨。对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心、志,尽量虚、弱,使百姓返朴归真,没有过分的知、欲。这样,那些恃知逞强的所谓“智者”,也会收敛自己,不敢胆大妄为。无为,天下才能大治。(3)无为才能真正有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37章。

天下自定,是真正有为了。

《道德经》还启示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圣人之道即众人之道。《道德经》第8章还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在“上善若水”的比喻后所讲的一段话,针对的应该是包括帝王在内的人类大众群体。老人家在此号召大家向水那样不争.不争,所有的人都没有忧虑了。圣人之道化为众人之道后,对人类世界的进步才能产生作用。如果仅仅是圣人保有天道,一个人能对世界有多大的影响呢?

《道德经》第9章说: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也是针对大众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期限,不能长保。金玉虽好,也没有谁能永远拥有。自满、骄傲于富贵,不过是给自己引来过咎罢了。大家应该遵从天道,什么事完工了,就退身离开。类似的针对大众的说法在《道德经》的章节中,还有不少。这就是人类的这位导师对芸芸众生的教育。再举几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10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12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13章。

人们应该具备“玄德”,什么事工完成后,不占有、不依恃、不主宰。抛弃那些妨碍身、心、行健康的事,做像能吃饱肚子一样的实事,不事华而不实的虚套。“身”本是我的大患,但这个大患有它的妙用:尊贵的是志愿亲身给天下做事,好像可以寄存天下、托付天下。——这是真正的“玄德”啊!

由圣人之道到众人之道,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圣人需要施行教化,“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道德经》第42章。

而另一方面,众人需要为道、得道、守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48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道德经》第39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为道(即修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修为,才有可能达到天道无为的境界。“一”在此是“道”的代名词,得一者,得道也。但为道、得道、守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41章。

圣人的教化也非大家都能接受,“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第70章。

我的语言、文字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付诸实施。但天下人没有谁能理解它们,实践它们。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圣人只能是怀揣着宝玉,身上却穿着破烂的粗布衣裳。

小结

《道德经》五千个字,但它给人类提出的命题何止是我们上面分析的这两个。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今天的人类世界真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大家给出的答案不少。用心灵阅读《道德经》,我们感知到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其教诲弥久长新。本人的观点是,由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竞争观念,它的历史作用应该结束了。人与人竞争,人与社会竞争;国家与国家竞争;人类与自然竞争……竞争复竞争,竞争何时了?由竞争充斥的人类世界不可能消停、和谐。竞争实际上已变成了今天人类文明前进的大敌。人类社会在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摒弃竞争意识,建构合作机制,逐渐走上“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的道路,只有这样,建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宗教、和谐人生的理想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张恒溢)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 张宗奇

2012-02-1515:20:59

|
“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
|

《道德经》具有与世界其他宗教经典同样的神圣地位。今天我们通过研究、阅读这部古老的经典,感知老子的教育,心领神会处,相信老子的观点,依然可以引导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道德经》第81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两个并行的命题:“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静心体悟,这两个命题是相互联系的。“利而不害”是天道,“为而不争”是圣人之道。天道是体,是圣人之道的前提和根据;圣人之道是用,是天道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有。两者不能分开。

那么,天道又是怎么一回事?圣人之道怎么从天道来?在人类世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利而不害”与“为而不争”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首先体会老子对天道的示解。

一、“利而不害”

顾名思义,天道由“道”而来。《道德经》第1章即开宗明义,直接谈“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万物之母”。人类,作为万物之一的被造物,不可能认识作为造物主的“道”,就像桌子不能认识制作它的木匠一样。因而,“道”的本体、本质是人不可道、不可描述的。在这一点上,基督教等世界宗教的神学观点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一致。“道”即是上帝。“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

《出埃及记》第34章第6节。

这是《圣经》对耶和华上帝美德的描述。虽然上帝的本体不能被人类认识,但通过被造世界的完美,能够感知、体会上帝的美德。这也就是“道”的用,老子所谓“天之道”

《道德经》对“道”的美德作了总体叙述: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16章。

“道”是永恒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道”统领天地人三才,“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大自然,是说“道”按照他本身本具的规律自然运行,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德经》第32章。

“道”是主宰,天下没有谁能让他作臣。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矣。以其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34章。

“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流泛十方,扶携左右;万物靠他生息、繁衍而他一刻也不退辞,功成不居;不做主,不称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第37章。

“道”正因为无所为,才能“无不为”。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41章。

“道”隐藏自己的本体和功德,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只有他,才善于给予和美成。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

“道”是奥秘,是宝藏,是庇护。“道”可以求得,是赦罪者。——这一点,也与世界其他宗教的原罪、赦罪和原恩、救恩理念一致。“道”贵临天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73章。

天道不争、不言,却善胜、善应,人不去召唤他,他却自己来。“繟然善谋”,他的网络恢恢遍布,疏落但不遗漏;尊临万物,却不弃毫末。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道德经》第77章。

天道的运行犹如制弓活动,抑高、举下,损有余、补不足。

“道”的美德是语言不能详尽描述的。在物质世界,如果有哪一种东西可以勉强比喻他的品德的话,那就是“水”!《道德经》第8章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以上所述,是老子对天道的总体论述。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老人家自己说的:“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由天道而来,我们再看看老子对圣人之道的论述。

二、“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2章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对照本文前一部分的分析,由这段话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到,圣人之道和天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天道如何,圣人之道亦如何。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圣人也无为。“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57章。

我无所为则百姓自己自然顺从教化,我喜欢清静则百姓自然会走正道,我不刻意做事则百姓自会富足起来。(2)“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

圣人治理天下,只做实事,让百姓吃饱肚子,强健筋骨。对生活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心、志,尽量虚、弱,使百姓返朴归真,没有过分的知、欲。这样,那些恃知逞强的所谓“智者”,也会收敛自己,不敢胆大妄为。无为,天下才能大治。(3)无为才能真正有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37章。

天下自定,是真正有为了。

《道德经》还启示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圣人之道即众人之道。《道德经》第8章还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在“上善若水”的比喻后所讲的一段话,针对的应该是包括帝王在内的人类大众群体。老人家在此号召大家向水那样不争.不争,所有的人都没有忧虑了。圣人之道化为众人之道后,对人类世界的进步才能产生作用。如果仅仅是圣人保有天道,一个人能对世界有多大的影响呢?

《道德经》第9章说: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也是针对大众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期限,不能长保。金玉虽好,也没有谁能永远拥有。自满、骄傲于富贵,不过是给自己引来过咎罢了。大家应该遵从天道,什么事完工了,就退身离开。类似的针对大众的说法在《道德经》的章节中,还有不少。这就是人类的这位导师对芸芸众生的教育。再举几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10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12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13章。

人们应该具备“玄德”,什么事工完成后,不占有、不依恃、不主宰。抛弃那些妨碍身、心、行健康的事,做像能吃饱肚子一样的实事,不事华而不实的虚套。“身”本是我的大患,但这个大患有它的妙用:尊贵的是志愿亲身给天下做事,好像可以寄存天下、托付天下。——这是真正的“玄德”啊!

由圣人之道到众人之道,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圣人需要施行教化,“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道德经》第42章。

而另一方面,众人需要为道、得道、守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48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道德经》第39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为道(即修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修为,才有可能达到天道无为的境界。“一”在此是“道”的代名词,得一者,得道也。但为道、得道、守道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41章。

圣人的教化也非大家都能接受,“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第70章。

我的语言、文字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付诸实施。但天下人没有谁能理解它们,实践它们。因此在这种情形中,圣人只能是怀揣着宝玉,身上却穿着破烂的粗布衣裳。

小结

《道德经》五千个字,但它给人类提出的命题何止是我们上面分析的这两个。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今天的人类世界真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大家给出的答案不少。用心灵阅读《道德经》,我们感知到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其教诲弥久长新。本人的观点是,由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竞争观念,它的历史作用应该结束了。人与人竞争,人与社会竞争;国家与国家竞争;人类与自然竞争……竞争复竞争,竞争何时了?由竞争充斥的人类世界不可能消停、和谐。竞争实际上已变成了今天人类文明前进的大敌。人类社会在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摒弃竞争意识,建构合作机制,逐渐走上“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的道路,只有这样,建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宗教、和谐人生的理想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张恒溢)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