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李记
2015-08-12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饮品,由来已久。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匝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其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宋人冯时可根据这一传说认为:“故知神仙之贵茶久矣”。
道家与茶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结。道者修道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尊生、贵生、忘坐、无己。这些修道者把道家思想融入饮茶之中,对茶道的影响深远流长。
道家饮茶追求自然之意。在饮茶中常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表现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在饮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人化自然,自然亦化道中人。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喝茶人最讲茶境,亦如道者修炼,好山间野林,寻一处宁静,得一份安心。笔者以前偶然间翻看过宋代刘克庄的一首《西山》诗,现在细想下,甚是可爱。 “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鹿为群。多因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植仙草、友糜鹿于高山茶烟中,这岂不是“碧云深隐隐仙家”的景象吗?鹿,是神仙之灵物,是仙人的骑乘。鹿入茶境,增添了天然灵趣。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好诠释。
喝茶,茶具和道具最少不了。道家饮茶,采用的茶具和道具要求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采用的茶具多是景德镇的青花茶具。道家茶礼每组由一个主泡和两个副泡组成。茶桌多采用的是深棕色长方形的茶桌(用于立式冲泡),茶桌中央配有青色桌旗,上面绣有八卦图。背景为8个可移动的屏风,青色为底,白色为图,两边各4个,上面分别绘有太极八卦中的8个图样。副泡一负责养生茶的调配:调料分别盛于青花小盏中,副泡一将小盏中的调料拨入青花大盏。副泡二负责端送主泡的净手盆和茶巾。其中所采用的青花盏和水洗均为手绘福寿图腾,形状为圆形,托盘底下均绘有八卦图,充分体现了道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主泡以纯铜的提梁壶盛水。盖碗为冲泡的主体,盖碗又称三才杯,有盖、杯、托三件组成,分别寓意天、人、地三者的结合。手绘的刀字纹青花图案融合了道家茶礼整体体现的青色与自然。主泡除以上所述的茶具之外,道具还包括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法器——拂尘,焚香用的香炉等。
饮茶时,水也很重要。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人饮茶择水以山泉为上,且以矿物质丰富的泉水为上。唐人李华有《云母泉诗》,认为云母泉不仅“气染茶匝馨”,而且“饮液尽眉寿,餐和体皆平。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并在诗序中欲以云母泉茶来“扶寿”,来“究无生之学”。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论泉水”条中,认为丹液朱砂泉“可点茗”:“水中有丹者,不唯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古代茶泉还特重雨水、雪、露等,除其甘冷轻淳的特质外,还与“天一生水”的观念有关,认为天降之水,都是“灵水”,是“仙饮”,饮之可以养生扶寿。古人贮水养水,将水瓮置于阴庭之中,“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张源《茶录》)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喝茶利于人养性,正如道者所追求的养生延命一样,品一杯好茶,停下自己纷乱的思绪,来静看这丰饶的人生。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至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饮茶有助于道家静功养生术的修炼,可以调气息、和阴阳、提精神、活跃思维、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进人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从而激发修道的毅力与悟性。金代“北七真”之一马钰就专门写诗赞美以茶助修道的奇妙作用,《长思仁·茶》正是此种茶诗:“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马钰认为茶是上天对道家修道的恩赐,茶可提神,增强功力和道行,实现在修道过程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茶对道家来说是“无为茶”、“自然茶”,是养生增功茶。
养性当然不能只是身体的,也应是心灵的,所以,道家又把茶推向“修真养性”的境界。曾经以“卢仝七碗茶”名传茶史的卢仝,写过一首《忆金鹅山沉山人》:“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卢仝认为,不必炼什么九转金丹,也不必读什么道家经典,只要以喜悦的心喝茶,就能体会道家修行的真意,也能得到长生。
道家有尊人贵生的传统,道和茶的结合也正体现了此种深意。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对于茶道,道家的融入与付出,可以说不逊于佛禅;道家在历史上对茶道的影响,足可与禅宗比肩。古代道家也出了不少茶人,对茶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古代“茶仙”、“茶神”自陆羽始,而此尊号则是源于道家的。与陆羽同时代的茶人常伯熊,在为李季卿烹茶时所着服饰,似为道家打扮。中唐时有个著名的茶人叫李约,他提出了著名的“活火”说,而李约曾著有《道德真经新注》,颇倾心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华道学通典》亦将其录入道家“人物”之中。宋代的宋徽宗好道,称道君皇帝,其所著《大观茶论》代表了宋代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中,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颇浓。明代的朱权,“托迹黄冠”,号耀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其所著的《茶谱》,贯串了道家思想,可称之道家茶文化专著。明代的著名茶人陈继儒,亦被《中华道学通典》录为道家“人物”。
想起在历史上对茶、禅、诗、道都有甚深道行的出家诗人皎然,似乎在诗里写出了品茗悟道的心境:“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君此茶怯我病,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且就用此诗来结尾吧!
中国民族报 李记
2015-08-12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饮品,由来已久。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匝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其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宋人冯时可根据这一传说认为:“故知神仙之贵茶久矣”。
道家与茶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结。道者修道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尊生、贵生、忘坐、无己。这些修道者把道家思想融入饮茶之中,对茶道的影响深远流长。
道家饮茶追求自然之意。在饮茶中常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表现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在饮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人化自然,自然亦化道中人。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喝茶人最讲茶境,亦如道者修炼,好山间野林,寻一处宁静,得一份安心。笔者以前偶然间翻看过宋代刘克庄的一首《西山》诗,现在细想下,甚是可爱。 “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鹿为群。多因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植仙草、友糜鹿于高山茶烟中,这岂不是“碧云深隐隐仙家”的景象吗?鹿,是神仙之灵物,是仙人的骑乘。鹿入茶境,增添了天然灵趣。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好诠释。
喝茶,茶具和道具最少不了。道家饮茶,采用的茶具和道具要求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采用的茶具多是景德镇的青花茶具。道家茶礼每组由一个主泡和两个副泡组成。茶桌多采用的是深棕色长方形的茶桌(用于立式冲泡),茶桌中央配有青色桌旗,上面绣有八卦图。背景为8个可移动的屏风,青色为底,白色为图,两边各4个,上面分别绘有太极八卦中的8个图样。副泡一负责养生茶的调配:调料分别盛于青花小盏中,副泡一将小盏中的调料拨入青花大盏。副泡二负责端送主泡的净手盆和茶巾。其中所采用的青花盏和水洗均为手绘福寿图腾,形状为圆形,托盘底下均绘有八卦图,充分体现了道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主泡以纯铜的提梁壶盛水。盖碗为冲泡的主体,盖碗又称三才杯,有盖、杯、托三件组成,分别寓意天、人、地三者的结合。手绘的刀字纹青花图案融合了道家茶礼整体体现的青色与自然。主泡除以上所述的茶具之外,道具还包括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法器——拂尘,焚香用的香炉等。
饮茶时,水也很重要。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有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古人饮茶择水以山泉为上,且以矿物质丰富的泉水为上。唐人李华有《云母泉诗》,认为云母泉不仅“气染茶匝馨”,而且“饮液尽眉寿,餐和体皆平。琼浆驻容发,甘露莹心灵。”并在诗序中欲以云母泉茶来“扶寿”,来“究无生之学”。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论泉水”条中,认为丹液朱砂泉“可点茗”:“水中有丹者,不唯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古代茶泉还特重雨水、雪、露等,除其甘冷轻淳的特质外,还与“天一生水”的观念有关,认为天降之水,都是“灵水”,是“仙饮”,饮之可以养生扶寿。古人贮水养水,将水瓮置于阴庭之中,“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张源《茶录》)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喝茶利于人养性,正如道者所追求的养生延命一样,品一杯好茶,停下自己纷乱的思绪,来静看这丰饶的人生。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至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饮茶有助于道家静功养生术的修炼,可以调气息、和阴阳、提精神、活跃思维、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进人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从而激发修道的毅力与悟性。金代“北七真”之一马钰就专门写诗赞美以茶助修道的奇妙作用,《长思仁·茶》正是此种茶诗:“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马钰认为茶是上天对道家修道的恩赐,茶可提神,增强功力和道行,实现在修道过程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茶对道家来说是“无为茶”、“自然茶”,是养生增功茶。
养性当然不能只是身体的,也应是心灵的,所以,道家又把茶推向“修真养性”的境界。曾经以“卢仝七碗茶”名传茶史的卢仝,写过一首《忆金鹅山沉山人》:“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卢仝认为,不必炼什么九转金丹,也不必读什么道家经典,只要以喜悦的心喝茶,就能体会道家修行的真意,也能得到长生。
道家有尊人贵生的传统,道和茶的结合也正体现了此种深意。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对于茶道,道家的融入与付出,可以说不逊于佛禅;道家在历史上对茶道的影响,足可与禅宗比肩。古代道家也出了不少茶人,对茶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古代“茶仙”、“茶神”自陆羽始,而此尊号则是源于道家的。与陆羽同时代的茶人常伯熊,在为李季卿烹茶时所着服饰,似为道家打扮。中唐时有个著名的茶人叫李约,他提出了著名的“活火”说,而李约曾著有《道德真经新注》,颇倾心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华道学通典》亦将其录入道家“人物”之中。宋代的宋徽宗好道,称道君皇帝,其所著《大观茶论》代表了宋代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中,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颇浓。明代的朱权,“托迹黄冠”,号耀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其所著的《茶谱》,贯串了道家思想,可称之道家茶文化专著。明代的著名茶人陈继儒,亦被《中华道学通典》录为道家“人物”。
想起在历史上对茶、禅、诗、道都有甚深道行的出家诗人皎然,似乎在诗里写出了品茗悟道的心境:“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君此茶怯我病,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且就用此诗来结尾吧!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