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丹道思想的理论与特色(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丁孝明

2012-07-07 23:39:32

三、李道纯的元气中和论

李道纯(1219—1296),字元素,一说字纯素,号清庵,道号莹蟾子,宋末元初,都梁(今属湖南武冈县)人[31],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属南宗嫡系,是元代著名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理论家。为江南金丹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32],属南宗嫡系[33],他在南宗的师承关系中,是承袭张伯端的系统,张伯端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王金蟾→李道纯,这是南宗师承的法脉关系。后来他加入了北宗全真道,对全真北派思想多有继承和发挥,其《全真集玄秘要》及《中和集》之〈全真活法〉以「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自居,因此,他是一位道兼南北、学贯三教,在内丹修炼理论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

元代忽必烈统一江南后,北方的全真道向南方大举传播,而江南的金丹派亦开始向全真道靠拢,形成南北合流之势。元代忽必烈统一江南后,深受元室恩宠的北方全真道向南方大举传播,而江南的金丹派也开始向全真道靠拢,形成南北合流之势。学说发展兴盛之时。李氏博学多才既善解《老子》、《周易》,又通达禅机,值此南北交流融合内丹学说发展兴盛之时,顺天应人遂综合江南金丹派与北方全真道的心性理论,并大量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精义,融儒释道于一炉,作为南宗传人,其学以南宗为主,兼修北宗丹法,更得北宗之意[34],常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成为集南北心性修炼理论与实践的大师,故被后世丹家尊誉为中派丹法之祖,为元代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道纯的内丹思想鲜明地反映了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北二派的立教宗旨。实际上,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学说,还是北宗(全真)的先性后命理论,都会融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从而把内丹学归结为性命双修。实际上,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或北宗(全真)的先性后命理论,都融会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从而把内丹学中派归结为性命双全的心性思想。李道纯的心性修炼的丹道理论正融合了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北二宗的内丹学说,其〈全真活法〉的原理与实践,更是学习内丹学的极佳下手处。本文即是对其〈全真活法〉的原理与实践作一管窥,盼能抛砖引玉,经由研讨,进而提供一个更加全面认识的机会。

李道纯著述颇丰,著作有《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中和集》、《清静经注》、《道德会元》等多种,门人柴元皋辑其语录编为《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其《道德会元》今存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乃专为注释老子《道德经》而作,目的是要“俾诸后学密探熟味,随其所解而入,庶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也”。其《中和集》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共计六卷:卷一:〈玄门宗旨〉、〈太极图颂〉、〈颂二十五章〉、〈画前密意:一至十六〉;卷二:〈金丹妙诀〉、〈金丹内外二药图说〉、〈三五指南图局说〉、〈玄关一窍〉、〈试金石〉、〈傍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卷三:〈问答语录〉、〈赵定庵问答〉、〈金丹或问〉、〈全真活法〉;卷四:〈性命论〉、〈挂象论〉、〈死生说〉、〈动静说〉、〈原道歌〉、〈炼虚歌〉、〈破惑歌〉、〈玄理歌〉、〈性理歌〉、〈火候歌〉、〈龙虎歌〉、〈无一歌〉、〈抱一歌〉、〈慧剑歌〉、〈挽邪归正歌〉;卷五:〈诗部:录42首〉;卷六:〈词部:录58首〉、〈教外名言〉、〈绝学无忧篇并叙〉。「中和」之名,取自《礼记》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集》以「中和」为核心精神,来阐述内丹修炼的要义。

道家心性炼养的出发点在于追求生命的超越,藉由洞察自己的本性,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进而帮助人对自身身心的自觉及成为自己性命的主宰。为此,李道纯进一步阐明神气、身心、性命的关系说:「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35]即使人类并不觉得,但事实上却受制于自身所未自觉到的这种先天潜在力量,这种先天潜在力量与宇宙的本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神与性、气与命各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但从功能方面说,气和神又显现为命和性:「命系乎气,性系乎神。」[36]「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37]内丹心性炼养,旨在让生命在日常意识状态下没有觉知到的这种深层心理得到彰显,消除心理矛盾,带来身心的有序化和性与命的平衡。故李道纯强调性命修炼说「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38]而在继承吕祖纯阳「神是性,气是命」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他也同样强调神气修炼说。「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39]李氏分析说:身累命、心役性,致使人类难脱生死轮回,欲超脱生死往来,就必须修炼身心。故他亦强调身心修炼说,他说:「炼气在保身,炼神在保心。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虎啸,则铅投汞;龙吟,则汞投铅。铅汞者,即坎离之异名也。坎中之阳,即身中之至精也、离中之阴,即心中之元气也。」[40]又云:「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然一般人不识身心之要,不解身心之妙,对此李道纯曾感慨地说:「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何疑哉?」[41],修丹之士成功者少,其原因就在于不重视生命内在的修炼,「皆是向外寻求,随邪背正[42],所以学者多而成者少也。」[43]向外寻求,纵勤功采取,终不能成。经云:「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盖至真之要,至简至易,难遇易成。若遇至人点化,无不成就。

李道纯的师承虽属南宗,但是明显没有承袭传统的南丹鼎器论,他不主张身体内定位的鼎器思想。李道纯之鼎器论的宗旨为静定修性, 明显受到了北宗丹法之影响, 强调先性后命, 性命双修。道纯的鼎器论的宗旨为「静定」修性,这明显是受到了北宗丹法的影响,故而强调「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在继承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李道纯知「玄关」难言,唯「守中」以求,他将以上的认识运用于修炼实践中,形成他独创性地「玄关」论述。因此,他说「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功夫,玄关自然见也。」既不能拘泥于形体,死守某一具体窍穴;又不能离开修炼主体而向外寻求玄关,必须顺应自然,「致虚守静、守中致和」,方可体悟这一「至玄至妙之机关」,获得修炼的成功。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看法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不同主体的独特性和修炼过程的变动性;突破了囿于形体的具象思维定式,去除思想执着,趋向于思维的直觉超越。正如李荣《老子注》所云:「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由此可知,李道纯丹道之学的特色为「中和」,其独到的修炼要点则在于「守中」。故李氏的丹法在内丹各派中自成一家,被后世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称之为内丹中派[44]。实际上中派并非教团,也不是金丹内炼派系,却是一种上乘的修丹功法。《中和集》中详明此心法要诀。明代尹真人高弟之《性命圭旨》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45]可见这个「中」在被视为「性命之根」,其实也就是「玄关一窍」。《性命圭旨》以论守中要诀,强调儒释道三家合用为上乘。清代黄元吉《乐育堂语录》承其要旨,倡导中派之说,提倡「中黄直透」的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精而化,终而守无形之中,以虚而合道。」黄元吉将性功与命功的机要都归结于「守中」,以守中为一贯功夫,并以此作为内炼修持,返老还童的唯一途径。此外,清代闵小艮,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的传人。于是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遂将上述丹功功法统称为中派,我倒认为「中派」一说,不应拘泥于文字是否有「中」,便是「中派」,而应按所持丹道理论是否与李道纯一致,或以李氏「守中」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作为考核之判准。

李道纯独到的修炼要点既在于「守中」。何谓「中」?三教各家说法不一,如《易传》中讲「中以为志」,「中以行正」等,《孟子》则主张「中道而立」[46]。儒家还把《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当作尧舜道统的「十六字」心法真传。《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不过孔孟之徒仅将「中和」二字,用在社会伦理的层面开展,讲解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而已。佛教哲学讲「中观」、「中道」 ,亦突出一个「中」字。佛法不着「空」、「有」二边,谓之中道。《大般涅盘经》讲涅盘的境界,涅盘为不生不灭,不入二边,即是「中」。而道学中之「中」字,略有四义:一是从体用上讲,「中」即为「虚」,道本至虚,至虚无体。故道以虚无为用,虚无中含有生机,属于道之体、道之生发为用。如《老子》讲「道,中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中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的中字,有「『中空』、『虚』的意思,好比橐龠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47]河上公「道,冲而用之」句解云:「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48]已明言「中」为道之用,即是「德」的特征;二是从事物之相的变化上讲,「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不超过限度,属于道之相、道之变化为用。如《老子》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三是从事物之德性规律上讲,「中」即为「正」,即正道,为自然中正的必行之路,属于道之德、道之性质规律。例如《老子》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五十六章》);四是从时机上讲,「中」即为「机」,要「动善时」,「不得已」而为之,属于道之机、道之明时。例如《老子》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七十六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老子第三十章》)「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第十五章》)以上的话,皆突出了道学的「中」及「中和」之德。甚至道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和「不争」的思想,都可以从「中」及「中和」的角度去理解。故《老子》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又云:「中气以为和」、「知和曰常」、「和之至」;而《庄子》则讲「圜中」、「中德」、「中和」,又讲「和之以天倪」 ,「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等,甚为重视「中和」二字。因之道释儒三教,皆突出了「中和」的哲学。故我们可说道学中的德,实际上就是以「中和」为根本特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李道纯丹道思想的理论与特色(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丁孝明

    2012-07-07 23:39:32

    |
    李道纯丹道思想的理论与特色(2)
    |

    三、李道纯的元气中和论

    李道纯(1219—1296),字元素,一说字纯素,号清庵,道号莹蟾子,宋末元初,都梁(今属湖南武冈县)人[31],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属南宗嫡系,是元代著名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理论家。为江南金丹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32],属南宗嫡系[33],他在南宗的师承关系中,是承袭张伯端的系统,张伯端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王金蟾→李道纯,这是南宗师承的法脉关系。后来他加入了北宗全真道,对全真北派思想多有继承和发挥,其《全真集玄秘要》及《中和集》之〈全真活法〉以「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自居,因此,他是一位道兼南北、学贯三教,在内丹修炼理论方面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

    元代忽必烈统一江南后,北方的全真道向南方大举传播,而江南的金丹派亦开始向全真道靠拢,形成南北合流之势。元代忽必烈统一江南后,深受元室恩宠的北方全真道向南方大举传播,而江南的金丹派也开始向全真道靠拢,形成南北合流之势。学说发展兴盛之时。李氏博学多才既善解《老子》、《周易》,又通达禅机,值此南北交流融合内丹学说发展兴盛之时,顺天应人遂综合江南金丹派与北方全真道的心性理论,并大量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精义,融儒释道于一炉,作为南宗传人,其学以南宗为主,兼修北宗丹法,更得北宗之意[34],常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成为集南北心性修炼理论与实践的大师,故被后世丹家尊誉为中派丹法之祖,为元代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内丹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李道纯的内丹思想鲜明地反映了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北二派的立教宗旨。实际上,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学说,还是北宗(全真)的先性后命理论,都会融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从而把内丹学归结为性命双修。实际上,无论是南宗的先命后性或北宗(全真)的先性后命理论,都融会了禅宗的心性之学,从而把内丹学中派归结为性命双全的心性思想。李道纯的心性修炼的丹道理论正融合了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南北二宗的内丹学说,其〈全真活法〉的原理与实践,更是学习内丹学的极佳下手处。本文即是对其〈全真活法〉的原理与实践作一管窥,盼能抛砖引玉,经由研讨,进而提供一个更加全面认识的机会。

    李道纯著述颇丰,著作有《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中和集》、《清静经注》、《道德会元》等多种,门人柴元皋辑其语录编为《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其《道德会元》今存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乃专为注释老子《道德经》而作,目的是要“俾诸后学密探熟味,随其所解而入,庶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也”。其《中和集》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共计六卷:卷一:〈玄门宗旨〉、〈太极图颂〉、〈颂二十五章〉、〈画前密意:一至十六〉;卷二:〈金丹妙诀〉、〈金丹内外二药图说〉、〈三五指南图局说〉、〈玄关一窍〉、〈试金石〉、〈傍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卷三:〈问答语录〉、〈赵定庵问答〉、〈金丹或问〉、〈全真活法〉;卷四:〈性命论〉、〈挂象论〉、〈死生说〉、〈动静说〉、〈原道歌〉、〈炼虚歌〉、〈破惑歌〉、〈玄理歌〉、〈性理歌〉、〈火候歌〉、〈龙虎歌〉、〈无一歌〉、〈抱一歌〉、〈慧剑歌〉、〈挽邪归正歌〉;卷五:〈诗部:录42首〉;卷六:〈词部:录58首〉、〈教外名言〉、〈绝学无忧篇并叙〉。「中和」之名,取自《礼记》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集》以「中和」为核心精神,来阐述内丹修炼的要义。

    道家心性炼养的出发点在于追求生命的超越,藉由洞察自己的本性,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进而帮助人对自身身心的自觉及成为自己性命的主宰。为此,李道纯进一步阐明神气、身心、性命的关系说:「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35]即使人类并不觉得,但事实上却受制于自身所未自觉到的这种先天潜在力量,这种先天潜在力量与宇宙的本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神与性、气与命各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但从功能方面说,气和神又显现为命和性:「命系乎气,性系乎神。」[36]「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37]内丹心性炼养,旨在让生命在日常意识状态下没有觉知到的这种深层心理得到彰显,消除心理矛盾,带来身心的有序化和性与命的平衡。故李道纯强调性命修炼说「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38]而在继承吕祖纯阳「神是性,气是命」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他也同样强调神气修炼说。「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39]李氏分析说:身累命、心役性,致使人类难脱生死轮回,欲超脱生死往来,就必须修炼身心。故他亦强调身心修炼说,他说:「炼气在保身,炼神在保心。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虎啸,则铅投汞;龙吟,则汞投铅。铅汞者,即坎离之异名也。坎中之阳,即身中之至精也、离中之阴,即心中之元气也。」[40]又云:「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然一般人不识身心之要,不解身心之妙,对此李道纯曾感慨地说:「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复何疑哉?」[41],修丹之士成功者少,其原因就在于不重视生命内在的修炼,「皆是向外寻求,随邪背正[42],所以学者多而成者少也。」[43]向外寻求,纵勤功采取,终不能成。经云:「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盖至真之要,至简至易,难遇易成。若遇至人点化,无不成就。

    李道纯的师承虽属南宗,但是明显没有承袭传统的南丹鼎器论,他不主张身体内定位的鼎器思想。李道纯之鼎器论的宗旨为静定修性, 明显受到了北宗丹法之影响, 强调先性后命, 性命双修。道纯的鼎器论的宗旨为「静定」修性,这明显是受到了北宗丹法的影响,故而强调「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在继承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李道纯知「玄关」难言,唯「守中」以求,他将以上的认识运用于修炼实践中,形成他独创性地「玄关」论述。因此,他说「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功夫,玄关自然见也。」既不能拘泥于形体,死守某一具体窍穴;又不能离开修炼主体而向外寻求玄关,必须顺应自然,「致虚守静、守中致和」,方可体悟这一「至玄至妙之机关」,获得修炼的成功。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看法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不同主体的独特性和修炼过程的变动性;突破了囿于形体的具象思维定式,去除思想执着,趋向于思维的直觉超越。正如李荣《老子注》所云:「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由此可知,李道纯丹道之学的特色为「中和」,其独到的修炼要点则在于「守中」。故李氏的丹法在内丹各派中自成一家,被后世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称之为内丹中派[44]。实际上中派并非教团,也不是金丹内炼派系,却是一种上乘的修丹功法。《中和集》中详明此心法要诀。明代尹真人高弟之《性命圭旨》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45]可见这个「中」在被视为「性命之根」,其实也就是「玄关一窍」。《性命圭旨》以论守中要诀,强调儒释道三家合用为上乘。清代黄元吉《乐育堂语录》承其要旨,倡导中派之说,提倡「中黄直透」的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精而化,终而守无形之中,以虚而合道。」黄元吉将性功与命功的机要都归结于「守中」,以守中为一贯功夫,并以此作为内炼修持,返老还童的唯一途径。此外,清代闵小艮,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的传人。于是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遂将上述丹功功法统称为中派,我倒认为「中派」一说,不应拘泥于文字是否有「中」,便是「中派」,而应按所持丹道理论是否与李道纯一致,或以李氏「守中」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作为考核之判准。

    李道纯独到的修炼要点既在于「守中」。何谓「中」?三教各家说法不一,如《易传》中讲「中以为志」,「中以行正」等,《孟子》则主张「中道而立」[46]。儒家还把《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当作尧舜道统的「十六字」心法真传。《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不过孔孟之徒仅将「中和」二字,用在社会伦理的层面开展,讲解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而已。佛教哲学讲「中观」、「中道」 ,亦突出一个「中」字。佛法不着「空」、「有」二边,谓之中道。《大般涅盘经》讲涅盘的境界,涅盘为不生不灭,不入二边,即是「中」。而道学中之「中」字,略有四义:一是从体用上讲,「中」即为「虚」,道本至虚,至虚无体。故道以虚无为用,虚无中含有生机,属于道之体、道之生发为用。如《老子》讲「道,中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中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的中字,有「『中空』、『虚』的意思,好比橐龠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47]河上公「道,冲而用之」句解云:「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48]已明言「中」为道之用,即是「德」的特征;二是从事物之相的变化上讲,「中」即为「度」,要知止知足,不超过限度,属于道之相、道之变化为用。如《老子》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三是从事物之德性规律上讲,「中」即为「正」,即正道,为自然中正的必行之路,属于道之德、道之性质规律。例如《老子》讲「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五十六章》);四是从时机上讲,「中」即为「机」,要「动善时」,「不得已」而为之,属于道之机、道之明时。例如《老子》讲「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七十六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老子第三十章》)「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第十五章》)以上的话,皆突出了道学的「中」及「中和」之德。甚至道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和「不争」的思想,都可以从「中」及「中和」的角度去理解。故《老子》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又云:「中气以为和」、「知和曰常」、「和之至」;而《庄子》则讲「圜中」、「中德」、「中和」,又讲「和之以天倪」 ,「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等,甚为重视「中和」二字。因之道释儒三教,皆突出了「中和」的哲学。故我们可说道学中的德,实际上就是以「中和」为根本特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