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朱大星

2012-12-2811:35:35

《老子》一书,自其产生以来,注家蜂起,遂演为一门学问——老学。在众多《老子注》中,河上公注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

河上公《老子注》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作。史称河上丈人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曰: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⑴

又《太平御览》卷五○七《逸民部七》引皇甫士安《高士传》曰: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滨,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⑵

《太平御览》卷五一○《逸民部十》引嵇康《高士传》曰:又曰河上公,不知何许人也,谓之丈人。隐德无言,无德而称焉。安丘先生等从之,修其黄老业。”⑶按河上丈人,司马迁、皇甫士安已不知其详,嵇康则认为河上公即河上丈人。又据士安所记河上丈人撰《老子章句》之言,说明此书至迟在魏晋之际已流传。然河上公《老子注》,《汉书·艺文志》未见著录。《隋书·经籍志》云:《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载《河上公章句》四卷,又《老子道经音义》云:“老子生而皓首,为周柱下史。睹周之衰,乃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尚虚无无为,凡五千余言,河上注为《章句》四卷。”⑷《旧唐书·经籍志》云:“《老子》二卷,河上公注。”《新唐书·艺文志》云:“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亦皆著录。而唐刘知己(子玄)谓《老子》无河上公注。⑸释氏亦多非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破邪篇》云:“道士之号老教,先无河上之言,儒宗未辨。”⑹《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亦云:

《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⑺

据此,则有一问题必须加以澄清:即河上公与河上丈人究为一人抑或二人,有无河上公注《老子》?这一问题,王明先生论之颇详,谓:战国之末,当有河上丈人,但殆未有书。汉文帝时,实无河上公其人,更无所谓《老子章句》。云汉文帝时河上公授《老子注》,盖系神仙家之虚言。今见《河上公章句》,约作于东汉中叶至末季间,系养生家托名“河上公”者。其书之行世,当在王弼注之前⑻。其说大体可信。即如王明先生所言,史无河上公其人,亦无其注《老子》。然自汉以来,托名河上公之《老子》流传甚广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国时人薛综著《二京解》⑼(即汉张衡《二京赋》之注解),曾引用河上公注《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句之注文⑽。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北周释甄鸾《笑道论》并引河上公序。又梁皇侃《论语义疏》、隋萧吉《五行大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唐魏征编《群书治要》、李善《文选注》、释法琳《辨正论》、《后汉书·翟酺传》李贤等注⑾、贾公彦《周礼疏》《地官·师氏》、《考工记·轮人》疏)、马总《意林》等书均称引河上公注《老子》。又饶宗颐先生曰:“《想尔注》部分取自河上。《想尔》为张陵(或张鲁)作,盖曾见河上公《注》,则河上《注》成书,明在张陵立教之前,不能下至葛洪之世。”⑿据以上文字可知,自汉至唐已有河上本《老子》广泛流传。在域外,河上本《老子》也曾风行一时。单日本就藏有众多旧钞河上本《老子》,如大阪图书馆藏天文钞本、泷川君山翁得于仙台书肆之泷川本、内藤湖南所藏宝左盦本、京都帝国大学所藏近卫公爵本、久原文库本、奈良圣语藏尊藏本(参武内义雄《老子原始》及狩野直喜《旧钞本老子河上公注跋》)。今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略论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的流传情况。

(一)

敦煌石室所出道经写卷约五百件,而《老子》写卷约七十件⒀,其中以河上本《老子》数量为最多,共十余件。目前所见敦煌写卷中有关河上本《老子》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白文本及注疏本。白文本如S.6453、P.2255、P.2350、P.2599、P.2735,这五件写卷卷尾皆有题记曰“道经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德经卌四章二千八百一十五字,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由题记可知五卷皆为河上本《老子》;而注疏本则有S.477、P.2639、P.4681、+S.3926。

二是敦煌类书中所称引的河上本《老子》相关文字⒁。今迻录P.2612《新集文词教林》数处称引河上本《老子》文字如下⒂:

1、《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无名无欲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按:《老子》第二十二章云“少则得,多则惑”。又首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下,河上公注: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2、《老子》曰:理身者,爱气则身全;理国者,爱[人则]国安;理身躁疾,则失精神,理国躁疾,则失君位;天道以(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也。按:《老子》第十章“爱民治国”下,河上公注:“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3、《老子》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故(古)之常也。按:《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下,河上公注: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4、《老子》曰:富当赈贫,贵当务贱,而反骄恣,必有祸患。按:《老子》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下,河上公注:“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5、《老子》曰:人君不静则失威,理身不静则身危。按:《老子》廿六章:静为躁君”下,河上公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

6、《老子》曰:道礼(体)无刑(形),深不可测,远不可极。道非常名,可名非常名,建德若偷,含光藏曜,匿端灭迹,至之为道。老子》首章“非常道”下,河上公注:“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7、《老子》曰:无为人自清,无欲而自静,多事害仁(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按:《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下,河上公注: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8、《老子》曰:爱色者费精神,爱财者遇祸;财多藏于府库,生有攻劫之忧;死多藏于丘墓,有掘冢探尸之患:所受者少,所亡者多。是以圣人君子,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人,有财以[济]贫,执利遇患,执道全身。按:《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下,河上公注曰: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费者多,故言大费。”又“多藏必亡”下又注云:“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又八十一章“圣人不积”下,河上公注: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兴贫也。”

9、《老子》曰:增高者崩,贪福(富)者致患,绝利去欲,不辱其身。按:《老子》第四十二章:或益之而损”下,河上公注:“夫增高者崩,贫富者致患。”又四十四章“知足不辱”下,河上公注: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其身”。

限于篇幅,仅列以上几例加以说明。敦煌类书《新集文词九经钞》、《励忠节抄》等亦多称引河上本《老子》,例多不备举。需要指出的是:敦煌类书称引河上本《老子》形式较复杂。如有经注合文者,如第1条;有全引注文并加按语者,如第3条;有加以增损者,如第9条;所引文字或全同或稍异。至于具体情况,笔者将另有专文进行探讨,此不赘述。

三是敦煌写卷中所见其它相关材料。约抄于晚唐的P.2721《杂抄》⒃(或名《随身宝》、或名《益智书》)所列的一个书目中,除郑玄注《三礼》及《毛诗》杜预注《春秋》、郭璞注《尔雅》等儒家经典外,也包括《老子》河上注。又P.2337《三洞奉道科戒仪范》,著录道徒“高玄弟子”所授道经目录也包括河上本《老子》,其云:

《老子道德经》二卷、《河上真人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二卷、《五千文朝仪》一卷、《杂说》一卷、《关令内传》一卷、《诫文》一卷。

S.6044《道德经解题书》并详细解释了河上公注《道德经》为何分为八十一章。又S.75载葛玄撰《老子道德经序诀》云: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菴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三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通《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昧,多所不了。唯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河上公焉。P.2370及P.2584《老子道德经序诀》也有上段文字,惟稍有残损。S.75所载葛玄撰《老子道德经序诀》虽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但为道徒所深信。

以上是敦煌写卷中所保存的河上本《老子》相关资料,它对于探讨河上本《老子》的流传及其它一些问题无疑有很大帮助。

(二)

从以上所列材料,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是相当流行的。那么,它是以何种方式流传的呢?撮其要者,可分以下几端。

首先,广大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徒因求福弭灾的需要,而传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经典。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徒认为多抄经卷便可消灾或得无量功德。这种观点也可从文献记载中找到依据。唐代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二《写经钞》云:

《大戒》云:抄写经文,令人代代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代,当知今日明贤博达,皆由书写三洞尊经,非唯来生得益,及至见在获福。《大戒》云:抄写尊经一钱以上,皆得七十四万倍报;万钱以上,报不可称。⒄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写经品》亦云:尽三洞宝藏,穷四辅玄文,具上十二相,总写流通。别者或一字一句,或卷,随我本心,广写供养。书写精妙,纸墨鲜明,装潢条轴,函笥藏举。烧香礼拜,永劫供养,得福无量,不可思议。⒅

皆表明抄写道经的好处,而直至唐代,雕版印刷尚未流行,故敦煌经卷多为写本。就河上本《老子》而言,S.6453、P.2599等即是其例。

其次,道徒因传授修习的需要而传抄河上本《老子》。P.2255《老子道德经》卷尾题记云:

道经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德经卅四章二千八百一十五字,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

大唐天宝十载岁次辛卯正月乙酉朔廿六日庚戌,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神沙里神泉观男生清信弟子索栖岳,载三十一岁,既耳目贪于声色,身心染于荣宠,常在有欲,无由自返。伏闻老子以无极元年七月甲子日,将欲西度关,关令尹喜好乐长生,欲从明君受一言之经。老子曰:“善哉!子之问也。吾道甚深,不可妄传,生道入腹,神明皆存;百节关孔,六甲相连;徘徊身中,错综无端:胎息守中,上与天连。行之立仙,拜为真人。传不得法,殃及其身,身死名灭,下流子孙。”栖岳肉人无识,窃好不已,专志颙颙,实希奉受。今依具盟科法,赍信誓心。今诣三洞法师中岳先生马□□,求受道德五千文经,修行供养,永为身宝。断金为盟,违科犯约,幽牢长夜,不敢有言。

又P.2350《老子道德经》及P.2735《道德经白文》卷尾题记内容与P.2255《老子道德经》基本相同。为免重复,仅节录部分不同文字如下。P.2350云:

……今谨(以)太岁甲寅正月庚申朔廿二日辛巳,沙州敦煌县龙勒乡常安里清信弟子李无上,年廿七岁,具依明科,诣师中岳先生张□□,受道德五千文……。

P.2735云:

……今谨以至德二载,岁次丁酉五月戊申朔十四日辛酉,敦煌郡敦煌县敦煌乡忧洽里清信弟子吴紫阳,十七岁,五月八日生,具依明科,诣师中岳先生张仙翼,先受道德五千文……。

由以上文字及P.2337《三洞奉道科戒仪范》著录道徒“高玄弟子”所授道经目录也包括河上本《老子》,可知,索栖岳、李无上、吴紫阳三位清信弟子所受经文皆为河上本《老子》,说明了河上本《老子》是敦煌道徒传授修习的重要经典,其地位是相当高的。同时,也说明通过道徒的受持修习,是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实,河上本《老子》不仅仅是敦煌道徒而且是更大范围内道徒所受持修习的重要经典。《道藏》所收唐先天元年道士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载《道德经目》如下:

《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上下二卷、《大存图》一卷、《传仪》一卷、《朝仪》一卷、《斋仪》一卷。此太玄经所明,应受持修行。⒆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朱大星

    2012-12-2811:35:35

    |
    论河上公《老子》在敦煌的流传——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

    《老子》一书,自其产生以来,注家蜂起,遂演为一门学问——老学。在众多《老子注》中,河上公注流传较广,影响也较大。

    河上公《老子注》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作。史称河上丈人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曰: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⑴

    又《太平御览》卷五○七《逸民部七》引皇甫士安《高士传》曰: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滨,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⑵

    《太平御览》卷五一○《逸民部十》引嵇康《高士传》曰:又曰河上公,不知何许人也,谓之丈人。隐德无言,无德而称焉。安丘先生等从之,修其黄老业。”⑶按河上丈人,司马迁、皇甫士安已不知其详,嵇康则认为河上公即河上丈人。又据士安所记河上丈人撰《老子章句》之言,说明此书至迟在魏晋之际已流传。然河上公《老子注》,《汉书·艺文志》未见著录。《隋书·经籍志》云:《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载《河上公章句》四卷,又《老子道经音义》云:“老子生而皓首,为周柱下史。睹周之衰,乃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尚虚无无为,凡五千余言,河上注为《章句》四卷。”⑷《旧唐书·经籍志》云:“《老子》二卷,河上公注。”《新唐书·艺文志》云:“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亦皆著录。而唐刘知己(子玄)谓《老子》无河上公注。⑸释氏亦多非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破邪篇》云:“道士之号老教,先无河上之言,儒宗未辨。”⑹《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亦云:

    《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⑺

    据此,则有一问题必须加以澄清:即河上公与河上丈人究为一人抑或二人,有无河上公注《老子》?这一问题,王明先生论之颇详,谓:战国之末,当有河上丈人,但殆未有书。汉文帝时,实无河上公其人,更无所谓《老子章句》。云汉文帝时河上公授《老子注》,盖系神仙家之虚言。今见《河上公章句》,约作于东汉中叶至末季间,系养生家托名“河上公”者。其书之行世,当在王弼注之前⑻。其说大体可信。即如王明先生所言,史无河上公其人,亦无其注《老子》。然自汉以来,托名河上公之《老子》流传甚广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国时人薛综著《二京解》⑼(即汉张衡《二京赋》之注解),曾引用河上公注《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句之注文⑽。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北周释甄鸾《笑道论》并引河上公序。又梁皇侃《论语义疏》、隋萧吉《五行大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唐魏征编《群书治要》、李善《文选注》、释法琳《辨正论》、《后汉书·翟酺传》李贤等注⑾、贾公彦《周礼疏》《地官·师氏》、《考工记·轮人》疏)、马总《意林》等书均称引河上公注《老子》。又饶宗颐先生曰:“《想尔注》部分取自河上。《想尔》为张陵(或张鲁)作,盖曾见河上公《注》,则河上《注》成书,明在张陵立教之前,不能下至葛洪之世。”⑿据以上文字可知,自汉至唐已有河上本《老子》广泛流传。在域外,河上本《老子》也曾风行一时。单日本就藏有众多旧钞河上本《老子》,如大阪图书馆藏天文钞本、泷川君山翁得于仙台书肆之泷川本、内藤湖南所藏宝左盦本、京都帝国大学所藏近卫公爵本、久原文库本、奈良圣语藏尊藏本(参武内义雄《老子原始》及狩野直喜《旧钞本老子河上公注跋》)。今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略论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的流传情况。

    (一)

    敦煌石室所出道经写卷约五百件,而《老子》写卷约七十件⒀,其中以河上本《老子》数量为最多,共十余件。目前所见敦煌写卷中有关河上本《老子》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白文本及注疏本。白文本如S.6453、P.2255、P.2350、P.2599、P.2735,这五件写卷卷尾皆有题记曰“道经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德经卌四章二千八百一十五字,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由题记可知五卷皆为河上本《老子》;而注疏本则有S.477、P.2639、P.4681、+S.3926。

    二是敦煌类书中所称引的河上本《老子》相关文字⒁。今迻录P.2612《新集文词教林》数处称引河上本《老子》文字如下⒂:

    1、《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无名无欲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按:《老子》第二十二章云“少则得,多则惑”。又首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下,河上公注: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2、《老子》曰:理身者,爱气则身全;理国者,爱[人则]国安;理身躁疾,则失精神,理国躁疾,则失君位;天道以(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也。按:《老子》第十章“爱民治国”下,河上公注:“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3、《老子》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故(古)之常也。按:《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下,河上公注: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4、《老子》曰:富当赈贫,贵当务贱,而反骄恣,必有祸患。按:《老子》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下,河上公注:“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5、《老子》曰:人君不静则失威,理身不静则身危。按:《老子》廿六章:静为躁君”下,河上公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

    6、《老子》曰:道礼(体)无刑(形),深不可测,远不可极。道非常名,可名非常名,建德若偷,含光藏曜,匿端灭迹,至之为道。老子》首章“非常道”下,河上公注:“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7、《老子》曰:无为人自清,无欲而自静,多事害仁(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按:《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下,河上公注: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8、《老子》曰:爱色者费精神,爱财者遇祸;财多藏于府库,生有攻劫之忧;死多藏于丘墓,有掘冢探尸之患:所受者少,所亡者多。是以圣人君子,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人,有财以[济]贫,执利遇患,执道全身。按:《老子》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下,河上公注曰: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费者多,故言大费。”又“多藏必亡”下又注云:“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又八十一章“圣人不积”下,河上公注: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兴贫也。”

    9、《老子》曰:增高者崩,贪福(富)者致患,绝利去欲,不辱其身。按:《老子》第四十二章:或益之而损”下,河上公注:“夫增高者崩,贫富者致患。”又四十四章“知足不辱”下,河上公注: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其身”。

    限于篇幅,仅列以上几例加以说明。敦煌类书《新集文词九经钞》、《励忠节抄》等亦多称引河上本《老子》,例多不备举。需要指出的是:敦煌类书称引河上本《老子》形式较复杂。如有经注合文者,如第1条;有全引注文并加按语者,如第3条;有加以增损者,如第9条;所引文字或全同或稍异。至于具体情况,笔者将另有专文进行探讨,此不赘述。

    三是敦煌写卷中所见其它相关材料。约抄于晚唐的P.2721《杂抄》⒃(或名《随身宝》、或名《益智书》)所列的一个书目中,除郑玄注《三礼》及《毛诗》杜预注《春秋》、郭璞注《尔雅》等儒家经典外,也包括《老子》河上注。又P.2337《三洞奉道科戒仪范》,著录道徒“高玄弟子”所授道经目录也包括河上本《老子》,其云:

    《老子道德经》二卷、《河上真人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二卷、《五千文朝仪》一卷、《杂说》一卷、《关令内传》一卷、《诫文》一卷。

    S.6044《道德经解题书》并详细解释了河上公注《道德经》为何分为八十一章。又S.75载葛玄撰《老子道德经序诀》云: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菴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三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闻侍郎说河上公通《老子》,乃遣诏使赍所不了义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即驾从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贵贫贱。”须臾,河上公即拊!坐跃,冉冉在虚空之中,如云之升,去地百余丈,而止于玄虚。良久,而答帝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昧,多所不了。唯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夕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河上公焉。P.2370及P.2584《老子道德经序诀》也有上段文字,惟稍有残损。S.75所载葛玄撰《老子道德经序诀》虽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但为道徒所深信。

    以上是敦煌写卷中所保存的河上本《老子》相关资料,它对于探讨河上本《老子》的流传及其它一些问题无疑有很大帮助。

    (二)

    从以上所列材料,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是相当流行的。那么,它是以何种方式流传的呢?撮其要者,可分以下几端。

    首先,广大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徒因求福弭灾的需要,而传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经典。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徒认为多抄经卷便可消灾或得无量功德。这种观点也可从文献记载中找到依据。唐代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二《写经钞》云:

    《大戒》云:抄写经文,令人代代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代,当知今日明贤博达,皆由书写三洞尊经,非唯来生得益,及至见在获福。《大戒》云:抄写尊经一钱以上,皆得七十四万倍报;万钱以上,报不可称。⒄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写经品》亦云:尽三洞宝藏,穷四辅玄文,具上十二相,总写流通。别者或一字一句,或卷,随我本心,广写供养。书写精妙,纸墨鲜明,装潢条轴,函笥藏举。烧香礼拜,永劫供养,得福无量,不可思议。⒅

    皆表明抄写道经的好处,而直至唐代,雕版印刷尚未流行,故敦煌经卷多为写本。就河上本《老子》而言,S.6453、P.2599等即是其例。

    其次,道徒因传授修习的需要而传抄河上本《老子》。P.2255《老子道德经》卷尾题记云:

    道经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德经卅四章二千八百一十五字,五千文上下二卷合八十一章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太极左仙公序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

    大唐天宝十载岁次辛卯正月乙酉朔廿六日庚戌,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神沙里神泉观男生清信弟子索栖岳,载三十一岁,既耳目贪于声色,身心染于荣宠,常在有欲,无由自返。伏闻老子以无极元年七月甲子日,将欲西度关,关令尹喜好乐长生,欲从明君受一言之经。老子曰:“善哉!子之问也。吾道甚深,不可妄传,生道入腹,神明皆存;百节关孔,六甲相连;徘徊身中,错综无端:胎息守中,上与天连。行之立仙,拜为真人。传不得法,殃及其身,身死名灭,下流子孙。”栖岳肉人无识,窃好不已,专志颙颙,实希奉受。今依具盟科法,赍信誓心。今诣三洞法师中岳先生马□□,求受道德五千文经,修行供养,永为身宝。断金为盟,违科犯约,幽牢长夜,不敢有言。

    又P.2350《老子道德经》及P.2735《道德经白文》卷尾题记内容与P.2255《老子道德经》基本相同。为免重复,仅节录部分不同文字如下。P.2350云:

    ……今谨(以)太岁甲寅正月庚申朔廿二日辛巳,沙州敦煌县龙勒乡常安里清信弟子李无上,年廿七岁,具依明科,诣师中岳先生张□□,受道德五千文……。

    P.2735云:

    ……今谨以至德二载,岁次丁酉五月戊申朔十四日辛酉,敦煌郡敦煌县敦煌乡忧洽里清信弟子吴紫阳,十七岁,五月八日生,具依明科,诣师中岳先生张仙翼,先受道德五千文……。

    由以上文字及P.2337《三洞奉道科戒仪范》著录道徒“高玄弟子”所授道经目录也包括河上本《老子》,可知,索栖岳、李无上、吴紫阳三位清信弟子所受经文皆为河上本《老子》,说明了河上本《老子》是敦煌道徒传授修习的重要经典,其地位是相当高的。同时,也说明通过道徒的受持修习,是河上本《老子》在敦煌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实,河上本《老子》不仅仅是敦煌道徒而且是更大范围内道徒所受持修习的重要经典。《道藏》所收唐先天元年道士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载《道德经目》如下:

    《道德》上下二卷、《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上下二卷、《大存图》一卷、《传仪》一卷、《朝仪》一卷、《斋仪》一卷。此太玄经所明,应受持修行。⒆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