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胡诚林
2013-09-01
大凡修道之人虽然可以做到身遁山林,却不易做到超脱尘世;虽然可以诚心信仰,却不易做到了却烦恼、保持喜悦;虽然放下名利容易,但克服习性与执着却很难。所有这些不易和困难,也恰恰是修道人必须面对的功课,必须逾越的屏障;更是体现修道者苦志修炼、超凡入圣的精神追求。
处在这个意识决定行动的人类社会,我们之所以大多时候会感到烦恼、郁闷和不开心,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学会尊重自然法则,始终使自己的思维、主张和言行沿着不刻意、不勉强、不怨人的轨迹前进,就是没能按照“和谐”的处世态度与方法去要求自己、对待别人。如此则“自我”的东西就会跑出来作怪,占有我们正面的头脑,左右我们对道德的实践。于是,看这也不顺眼、瞅那也不公平,随即一大堆抱怨、牢骚、怀疑、偏激、否定与指责等负面想法喷涌而出;一时间标榜和肯定自我、贬低与诋毁他人的虚妄之词及流言蜚语,便四处飞扬、夺人耳目;更有甚者则怒发冲冠、同门操戈,到头来落得个垂胸顿足、后悔莫及。因而,违背事物原本的自然天性,过于强化自我,一味追求贪图享受,内心不能包容别人,处事不够豁达洒脱等,是产生烦恼之根,是缺少快乐之源。
万物本一体,何来你我他。我们的心之所以终日漂浮不定、惶惶不能安,那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过于贪求与搁放不下所致。我们应学会用感恩的心、平静的态度看待过去、面对当下、展望未来。不必老是惦记过去,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再回来;同样无需常常担心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来到,不要自己为自己添加烦恼;专心做好现在的事、享受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基此方可让自己的心始终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远离焦虑烦躁和心为物累的干扰。
我们外在的言行往往代表我们内在的境界与修道等级。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纯净的思想和正面积极地言行。这样才能像爬楼梯一样,上一层高一层,越上越高,站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视野越开阔心境即越发超越,心境越超越就越能忘记后天之我,直到我心死、道心现,人道合真、逍遥永远。
然而,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一切负面的想法更易随波逐流、难以掌控。故生活中,我们自私、不好与消极、负面的念头和思维就如同病毒一样,不光是侵蚀自己,同时也会传播毒害别人。因此,当我们已有不好的念头和思想萌动的时候,要立马把它拉回来,再经过正面的分析、过滤,使之转化为好的、积极地想法,并付诸行动,如此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利益别人。故玄门《功课经》中就说“人心多散乱,一念便纯真”;《清静经》亦云“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明负面的想法固然易放难收、习惯成性,但正面与好的念力就如同一把慧剑,能斩断万缘、回归真我,以致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合一。
往往不好、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念头、乃至思想,多数源自我们思想上的狭隘与偏激、思维模式上的排斥与固执、为人处事上的冷漠与自私。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这种不好的思想、思维与行为习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自我”的想法、主张和价值观,作为看待他人、评判他人、应对他人的第一头脑反应。这种不好的习惯性的头脑反应,往往在欺骗自己的同时,也误导和伤害了别人。因此,不管是从个人修养层面,还是从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层面看这种负面的思想与思维,都是害人不利己的。故而,道祖教化我们要清心寡欲、恬淡虚无;要上善若水、唯道是从。
对于修道者而言,克服这种不好的思想与思维习惯,可能无法快速达到“一念纯真”的境界,但只要平时不断培养我们的慈爱心、谦卑心和宽容心;发扬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与利人精神;经常接受好的思想、多接触有道之士、广泛行为上善之举,就会逐渐养成正面的、积极地与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平和、喜悦,而以往那些忧心烦恼的情绪亦随之悄悄远离。可谓心安则天下安,欲灭即神自闲。
人间社会,修道征程,虽然世事奇异百态、变幻万千,但只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狭隘与专横;多一份爱心与肯定,少一些冷漠与排斥;多一些谦卑和真诚,少一些狂妄与虚伪;多一些奉献及耕耘,少一些贪婪与索取;多一份恬淡和清静,少一些欲望与浮华。用淡化自我的意识去感召和虚怀他人之言行,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心境面对所有众生,就能消除烦恼之根,找回快乐之源,得享内在无限的祥和、清静与喜悦。
那时,我们当下是天堂,心境即仙境!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胡诚林
2013-09-01
大凡修道之人虽然可以做到身遁山林,却不易做到超脱尘世;虽然可以诚心信仰,却不易做到了却烦恼、保持喜悦;虽然放下名利容易,但克服习性与执着却很难。所有这些不易和困难,也恰恰是修道人必须面对的功课,必须逾越的屏障;更是体现修道者苦志修炼、超凡入圣的精神追求。
处在这个意识决定行动的人类社会,我们之所以大多时候会感到烦恼、郁闷和不开心,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学会尊重自然法则,始终使自己的思维、主张和言行沿着不刻意、不勉强、不怨人的轨迹前进,就是没能按照“和谐”的处世态度与方法去要求自己、对待别人。如此则“自我”的东西就会跑出来作怪,占有我们正面的头脑,左右我们对道德的实践。于是,看这也不顺眼、瞅那也不公平,随即一大堆抱怨、牢骚、怀疑、偏激、否定与指责等负面想法喷涌而出;一时间标榜和肯定自我、贬低与诋毁他人的虚妄之词及流言蜚语,便四处飞扬、夺人耳目;更有甚者则怒发冲冠、同门操戈,到头来落得个垂胸顿足、后悔莫及。因而,违背事物原本的自然天性,过于强化自我,一味追求贪图享受,内心不能包容别人,处事不够豁达洒脱等,是产生烦恼之根,是缺少快乐之源。
万物本一体,何来你我他。我们的心之所以终日漂浮不定、惶惶不能安,那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过于贪求与搁放不下所致。我们应学会用感恩的心、平静的态度看待过去、面对当下、展望未来。不必老是惦记过去,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再回来;同样无需常常担心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来到,不要自己为自己添加烦恼;专心做好现在的事、享受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选择。基此方可让自己的心始终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远离焦虑烦躁和心为物累的干扰。
我们外在的言行往往代表我们内在的境界与修道等级。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纯净的思想和正面积极地言行。这样才能像爬楼梯一样,上一层高一层,越上越高,站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视野越开阔心境即越发超越,心境越超越就越能忘记后天之我,直到我心死、道心现,人道合真、逍遥永远。
然而,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一切负面的想法更易随波逐流、难以掌控。故生活中,我们自私、不好与消极、负面的念头和思维就如同病毒一样,不光是侵蚀自己,同时也会传播毒害别人。因此,当我们已有不好的念头和思想萌动的时候,要立马把它拉回来,再经过正面的分析、过滤,使之转化为好的、积极地想法,并付诸行动,如此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利益别人。故玄门《功课经》中就说“人心多散乱,一念便纯真”;《清静经》亦云“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明负面的想法固然易放难收、习惯成性,但正面与好的念力就如同一把慧剑,能斩断万缘、回归真我,以致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合一。
往往不好、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念头、乃至思想,多数源自我们思想上的狭隘与偏激、思维模式上的排斥与固执、为人处事上的冷漠与自私。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这种不好的思想、思维与行为习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自我”的想法、主张和价值观,作为看待他人、评判他人、应对他人的第一头脑反应。这种不好的习惯性的头脑反应,往往在欺骗自己的同时,也误导和伤害了别人。因此,不管是从个人修养层面,还是从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层面看这种负面的思想与思维,都是害人不利己的。故而,道祖教化我们要清心寡欲、恬淡虚无;要上善若水、唯道是从。
对于修道者而言,克服这种不好的思想与思维习惯,可能无法快速达到“一念纯真”的境界,但只要平时不断培养我们的慈爱心、谦卑心和宽容心;发扬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与利人精神;经常接受好的思想、多接触有道之士、广泛行为上善之举,就会逐渐养成正面的、积极地与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平和、喜悦,而以往那些忧心烦恼的情绪亦随之悄悄远离。可谓心安则天下安,欲灭即神自闲。
人间社会,修道征程,虽然世事奇异百态、变幻万千,但只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狭隘与专横;多一份爱心与肯定,少一些冷漠与排斥;多一些谦卑和真诚,少一些狂妄与虚伪;多一些奉献及耕耘,少一些贪婪与索取;多一份恬淡和清静,少一些欲望与浮华。用淡化自我的意识去感召和虚怀他人之言行,以“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心境面对所有众生,就能消除烦恼之根,找回快乐之源,得享内在无限的祥和、清静与喜悦。
那时,我们当下是天堂,心境即仙境!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