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玄教大公案》的性命双修思想(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邱清辉

2020-12-1921:32:24

(一)真无即性、妙有即命

苗太素用“真无”和“妙有”的关系来解释性命必须双修的重要性。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将心比作“真无”、将身比作“妙有”,说:“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6]当然,李道纯所说的“身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肉体和精神,而是一种不可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修道证仙的关键要领。修道既要身心上下功夫,又不能执着于身心。他说:“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执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7]苗太素直接将性比作“真无”、将命比作“妙有”,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丹经所谓融了真无,自然妙有。”(极则章二)认为只要明悟真无之性,自然得获妙有之命。他在第四十八则说:

“本然慧性,真无也;真空慧命,妙有也。真无妙有融一未始,乃太极未肇,父母未生,一真实象,是谓玉虚妙体,清净道身,无始之始也。大众,从此处颠倒究竟将去,一节高一节,渐入佳境。到这里,则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种种是非彼我、声色有无,皆为空华阳焰[8]。真乐自然,岂不简妙乎?”

此处指出了,真无即是性,也叫本然慧性;妙有就是命,也叫真空慧命。只要真无和妙有融入太极还没形成、父母还未生我之前的那个未始的“本体实象”,就能得获“玉虚妙体”“清净道身”,回归到“无始之始”。但是修道却要从最高源头颠倒过来追究,那样参透一层理论,境界就会往上提升一层,逐渐进入最佳境界。那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超越时间和空间,能与天地共存并生、与万物合为一体;所有的是非、人我、声色、有无,都会成为虚幻的浮华;人生的自然真乐就在真无之性和妙有之命相互交融的简易玄妙之中。

在第九则中,苗太素从大道的本体特性解说真无和妙有,认为只要参透真无与妙有就能与大道混为一体,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且道只今是谁主?是谁御道来○?……妙有有如潭底月,真无无若岭头云。遇缘常默灵光照,对镜休生业火焚。和会三元归一极,主人终日醉醺醺。”

在这里,苗太素把真无和妙有看成是大道的两种不同特性的体现,人们不能立于偏狭而存在分别之心;否则,就会拘于外相的、现象的东西而去“视之”“听之”“搏之”,结果就如同捕捉岭头之云、打捞水底之月般劳而无获;只有顺应机缘默运灵光,跳出性命概念的分别,才能会得三元(三元老子之号矣)[9]证悟大道。所以苗太素在极则章二又说:“性也,命也,固执一边可乎?原夫先天慧命未明,本性则无主宰。元始本然不修,慧命则无安存。”重申性命是相互依赖的,修道者不可偏执。

苗太素将性比作“真无”,又用云飘岭头障人眼的现象形容“真无”;将命比作“妙有”,又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现象形容“妙有”;如此表述性命双修不能偏执的观点,较之李道纯直接借用《道德经》的“有”“无”概念进行论述更加简易清晰。李道纯说:“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全其性也。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全其命也。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有无交人,性命双全也。”[10]这种纯哲学概念的论述较苗太素的解说显得要难懂些。

(二)息心明性、养炁修命

在丹道的性命修炼中,不管是南宗还北宗,都非常重视心在修炼中的作用,把在心上用工夫作为修道的主要方法。

全真道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借鉴了佛禅的心性学,将禅宗的明心见性融入了内丹的性命双修。全真创教祖师王重阳说:“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块,聚为身体散为尘。”[11]认为一切人物的产生,就象泥土聚成土块一样,是假合而成,并不真实。马丹阳说:“一切男女,从无始已来,为有种种恩爱贪欲,不出轮回世界;一切胎卵湿化,种种性相,皆因爱欲而生性命,性因爱而生,命因欲而有,皆因爱欲而起逆顺、生嫉妒,从此轮回,绵绵不断。法言:欲净其土,当净其心,若心清净,轮回自息。”[12]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于贪欲而入生死轮回,从根本上说“生”与“死”一样,都无自性,因而是虚幻不真、不应执着的。所以王重阳又说:“得性见金丹。”[13]因为一切现世的问题,源于对虚幻不真的外相的执着,只有明心见性的慧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来的真性是觉悟的根源,得见真性才可获得金丹大道。而在真气的炼养方面,王重阳认为没有修心明性重要,说:“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14]

金丹南宗祖师白玉蟾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15]他又在《静余玄问》中提出:“修丹口诀,第一是要聚气凝神;又曰常常握固即聚气,念念守嘿即凝神;又曰万神常凝谓之灵,一气不散谓之宝;又曰金丹即灵宝,灵宝即金丹;又曰心荒则神狂,狂则乱,乱则不凝;又曰心宁则气和,和则定,定则不散。”[16]指出了心是聚气凝神的根本,心一旦依附外境产生烦恼就会影响神气的凝聚,从而与大道产生分离;只有心宁气和,才能心道通一。

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继承了南北二宗的“心体道用”和“心外无道”的观点,认为悟道是一件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又不难的事情;由于道的形上特征,对道的把握不能以外在的逻辑的方式实现,只能通过内心的智的直觉;[17]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心”“道”关系的看法,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王彤江研究其心与道的关系理论时说:“心、道分裂的现实情况,说明了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心、道合一的理想情况,则说明心性修养的可能性。”[18]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19],认为“和气存则水火交济,和气散则水火相违”[20],将真气的炼养炁作为修炼的基础。随后,苗太素的《玄教大公案》提出“息心明性、养炁修命”之说,对传统丹道做了完好的继承,书中对此做了较多的阐述。如《玄教大公案》极则章二说:

“若夫欲明了本然真性,必先息心;修炼未始慧命,必贵养炁。息心在乎意澄情反,养炁在乎神定息调。尹真君云:‘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故命犹源也,静则体一,动则名殊。以此究竟,多少分明且也。喜怒哀乐爱恶欲,情也,因意感而有,犹风生波起。思虑念意,根心也,因事物而生,犹水动流行。寂然虚体,澄湛明清,情也,犹流反水澄。元炁冲和,绵密氤氲,命也,犹沧海元源清彻。若能情泯于心,犹风定波澄。心潜本性,犹流归水止。性融于命,犹水澄源。紫阳师祖云:‘风定波澄,心珠光莹,碧潭清浄,性月圆晖。’全真了心达本,至命还元,尽美在此。”

在这一段话中,苗太素引用尹真君与张紫阳祖师的话语,对风、波、流、源的现象与情、心、性、命之间关系进行解释,阐述息心可以明性、养炁可以修命的观点。人迷情,如风吹波;人逐境之心,如水上之波;人的真性,如流动之水;人的慧命,如水之源。性与命本为一体,只因动静而名殊。人的心生自性命,而情感又生自人心;性命→心→情的产生过程就如同水→流→波的形成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诸类情感的产生就像风吹波生,人的思虑念意各种心识的形成如同水顺势之流。若能把握心识产生的源头,颠倒过来正本清源,一切依附于外境而产生的各种干扰和烦恼就会自然消失,如同风定波澄,人的心就会回归到本初、清净、虚静的状态,人的真性和慧命也会如同沧海内的源泉清彻明了、一体难分。认为全真道了凡心明本性、修慧命返本元的奥妙就是在心上做工夫。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试析《玄教大公案》的性命双修思想(2)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邱清辉

    2020-12-1921:32:24

    |
    试析《玄教大公案》的性命双修思想(2)
    |

    (一)真无即性、妙有即命

    苗太素用“真无”和“妙有”的关系来解释性命必须双修的重要性。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将心比作“真无”、将身比作“妙有”,说:“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6]当然,李道纯所说的“身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肉体和精神,而是一种不可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修道证仙的关键要领。修道既要身心上下功夫,又不能执着于身心。他说:“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执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7]苗太素直接将性比作“真无”、将命比作“妙有”,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丹经所谓融了真无,自然妙有。”(极则章二)认为只要明悟真无之性,自然得获妙有之命。他在第四十八则说:

    “本然慧性,真无也;真空慧命,妙有也。真无妙有融一未始,乃太极未肇,父母未生,一真实象,是谓玉虚妙体,清净道身,无始之始也。大众,从此处颠倒究竟将去,一节高一节,渐入佳境。到这里,则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种种是非彼我、声色有无,皆为空华阳焰[8]。真乐自然,岂不简妙乎?”

    此处指出了,真无即是性,也叫本然慧性;妙有就是命,也叫真空慧命。只要真无和妙有融入太极还没形成、父母还未生我之前的那个未始的“本体实象”,就能得获“玉虚妙体”“清净道身”,回归到“无始之始”。但是修道却要从最高源头颠倒过来追究,那样参透一层理论,境界就会往上提升一层,逐渐进入最佳境界。那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超越时间和空间,能与天地共存并生、与万物合为一体;所有的是非、人我、声色、有无,都会成为虚幻的浮华;人生的自然真乐就在真无之性和妙有之命相互交融的简易玄妙之中。

    在第九则中,苗太素从大道的本体特性解说真无和妙有,认为只要参透真无与妙有就能与大道混为一体,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且道只今是谁主?是谁御道来○?……妙有有如潭底月,真无无若岭头云。遇缘常默灵光照,对镜休生业火焚。和会三元归一极,主人终日醉醺醺。”

    在这里,苗太素把真无和妙有看成是大道的两种不同特性的体现,人们不能立于偏狭而存在分别之心;否则,就会拘于外相的、现象的东西而去“视之”“听之”“搏之”,结果就如同捕捉岭头之云、打捞水底之月般劳而无获;只有顺应机缘默运灵光,跳出性命概念的分别,才能会得三元(三元老子之号矣)[9]证悟大道。所以苗太素在极则章二又说:“性也,命也,固执一边可乎?原夫先天慧命未明,本性则无主宰。元始本然不修,慧命则无安存。”重申性命是相互依赖的,修道者不可偏执。

    苗太素将性比作“真无”,又用云飘岭头障人眼的现象形容“真无”;将命比作“妙有”,又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现象形容“妙有”;如此表述性命双修不能偏执的观点,较之李道纯直接借用《道德经》的“有”“无”概念进行论述更加简易清晰。李道纯说:“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全其性也。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全其命也。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有无交人,性命双全也。”[10]这种纯哲学概念的论述较苗太素的解说显得要难懂些。

    (二)息心明性、养炁修命

    在丹道的性命修炼中,不管是南宗还北宗,都非常重视心在修炼中的作用,把在心上用工夫作为修道的主要方法。

    全真道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借鉴了佛禅的心性学,将禅宗的明心见性融入了内丹的性命双修。全真创教祖师王重阳说:“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块,聚为身体散为尘。”[11]认为一切人物的产生,就象泥土聚成土块一样,是假合而成,并不真实。马丹阳说:“一切男女,从无始已来,为有种种恩爱贪欲,不出轮回世界;一切胎卵湿化,种种性相,皆因爱欲而生性命,性因爱而生,命因欲而有,皆因爱欲而起逆顺、生嫉妒,从此轮回,绵绵不断。法言:欲净其土,当净其心,若心清净,轮回自息。”[12]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于贪欲而入生死轮回,从根本上说“生”与“死”一样,都无自性,因而是虚幻不真、不应执着的。所以王重阳又说:“得性见金丹。”[13]因为一切现世的问题,源于对虚幻不真的外相的执着,只有明心见性的慧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本来的真性是觉悟的根源,得见真性才可获得金丹大道。而在真气的炼养方面,王重阳认为没有修心明性重要,说:“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14]

    金丹南宗祖师白玉蟾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15]他又在《静余玄问》中提出:“修丹口诀,第一是要聚气凝神;又曰常常握固即聚气,念念守嘿即凝神;又曰万神常凝谓之灵,一气不散谓之宝;又曰金丹即灵宝,灵宝即金丹;又曰心荒则神狂,狂则乱,乱则不凝;又曰心宁则气和,和则定,定则不散。”[16]指出了心是聚气凝神的根本,心一旦依附外境产生烦恼就会影响神气的凝聚,从而与大道产生分离;只有心宁气和,才能心道通一。

    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继承了南北二宗的“心体道用”和“心外无道”的观点,认为悟道是一件说容易不容易说难又不难的事情;由于道的形上特征,对道的把握不能以外在的逻辑的方式实现,只能通过内心的智的直觉;[17]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心”“道”关系的看法,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王彤江研究其心与道的关系理论时说:“心、道分裂的现实情况,说明了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心、道合一的理想情况,则说明心性修养的可能性。”[18]李道纯在《道德会元》中“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19],认为“和气存则水火交济,和气散则水火相违”[20],将真气的炼养炁作为修炼的基础。随后,苗太素的《玄教大公案》提出“息心明性、养炁修命”之说,对传统丹道做了完好的继承,书中对此做了较多的阐述。如《玄教大公案》极则章二说:

    “若夫欲明了本然真性,必先息心;修炼未始慧命,必贵养炁。息心在乎意澄情反,养炁在乎神定息调。尹真君云:‘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故命犹源也,静则体一,动则名殊。以此究竟,多少分明且也。喜怒哀乐爱恶欲,情也,因意感而有,犹风生波起。思虑念意,根心也,因事物而生,犹水动流行。寂然虚体,澄湛明清,情也,犹流反水澄。元炁冲和,绵密氤氲,命也,犹沧海元源清彻。若能情泯于心,犹风定波澄。心潜本性,犹流归水止。性融于命,犹水澄源。紫阳师祖云:‘风定波澄,心珠光莹,碧潭清浄,性月圆晖。’全真了心达本,至命还元,尽美在此。”

    在这一段话中,苗太素引用尹真君与张紫阳祖师的话语,对风、波、流、源的现象与情、心、性、命之间关系进行解释,阐述息心可以明性、养炁可以修命的观点。人迷情,如风吹波;人逐境之心,如水上之波;人的真性,如流动之水;人的慧命,如水之源。性与命本为一体,只因动静而名殊。人的心生自性命,而情感又生自人心;性命→心→情的产生过程就如同水→流→波的形成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诸类情感的产生就像风吹波生,人的思虑念意各种心识的形成如同水顺势之流。若能把握心识产生的源头,颠倒过来正本清源,一切依附于外境而产生的各种干扰和烦恼就会自然消失,如同风定波澄,人的心就会回归到本初、清净、虚静的状态,人的真性和慧命也会如同沧海内的源泉清彻明了、一体难分。认为全真道了凡心明本性、修慧命返本元的奥妙就是在心上做工夫。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