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邱清辉
2020-12-19
(三)默息止念、先性后命
宋元时期金丹南、北二宗在性命修炼的先后次第上出现了“先性”与“先命”的不同倾向,一般认为南宗主张先命后性,而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到了元代中期,极力融合北宗先性后命与南宗先命后性的李道纯,“其实并未背离南宗‘先命后性’的修炼次第”[22]。但是李道纯的弟子《玄教大公案》的作者苗太素,没有继承其师的方法,而是主张“默息止念、先性后命”,既不破坏南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传统,又继承了以清净心性为入手功夫,以心地不受欲尘染污为前提,先反情去欲、摄心止念,通过心性修炼而从真意中生真心,再循序炼化精、气、神的全真北宗特色。
如《玄教大公案》第四则通过解释《道德经》中的“物、象、精”提出了从心性修炼入手再一步步开始固精、调息、凝神的修炼次第。兹录全则如下:
太上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窈兮冥,其中有精。”只这物象是甚么物象?咦,此三者不无不有,非阴非阳,五行不到处,七情未发时,是我本元实象,无极至真,先天祖炁,浩劫元精,三者本一,一体三身,是谓清净法身,是谓妙有空身,是谓真无道身。诚能元精固,欲海枯,则清净法身圆;真息调,业火灭,则妙有空身健;元神凝,妄心死,则真无道身着。三身一混,万法中融,光辉宇宙,德备鸿蒙。大众,且道如何了当O?此止息息,弩力努力。颂曰:非心非性亦非仙,一体三身中混然。寂寂凝神潜至密,绵绵息浩毓重玄。慧风扫尽山头雪,劫火烧干海底泉。此乃极乘玄外妙,知音仁德可心传。
此则将人生前的本体与道的本体相对应,认为人的“元神、祖炁、元精”犹如道的“物、象、精”,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显现,并且指出人还有清净法身、妙有空身、真无道身之分。清净法身的修炼是止欲念、固元精,妙有空身的修炼是调真息、灭业火,真无道身的修炼是除妄心、凝元神;其次序是先圆清净法身,再健妙有空身,最后着真无道身。前面已分析过,真无属性,妙有属命,所以圆法身之后就是养炁修命凝神修性的阶段,若避开法身不谈,苗太素的修炼次序就会变成先命后性。第六十二则对法身进行了解释:“非气血幻身,乃本然灵慧,无象法身也。”本然灵慧也就是本然真性,所以圆法身当属性功修炼。并且,在此则也明确指出其中固精的前提是止欲念,止欲念就属心性的性功修炼。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曾直接将法身与真性相对应,说:“法身元洁白,真性本玲珑。”[23]可见,此则公案已提出“性→命→性”的修炼次序。
《玄教大公案》还从性命的源流关系上陈述了止念去欲、先性后命的观点。在第四十八则公案中解释《南华经》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句时说:
“殊不知只以此身有无,乃至真无妙有,又融一未始,一节抵一节,果谓奇奇妙妙,真真纯纯。且如此身一有,自何而来?因一念而有也,即知念乃身之未始。念自心生,即知心乃念之未始。心自性生,即知性乃心之未始。有是炁即有是性,即知命乃性之未始……从此处颠倒究竟将去,一节高一节,渐入佳境……妙有融真无,玄玄玉虚体。”
这里指出了性命的源头为炁,此处的炁即真无妙有之前的“未始”,亦为本然真性,也是第四则中所说的先天祖炁,为阴阳不到处的本元实象;并列出了炁生身的过程:炁(本然真性)→命→性→心→念→身;其修炼方法就是返本还原、“颠倒究竟”,从身上的欲根贪念下手,循序渐进,直追最高源头,融妙有入真无,其“性→命→性”的修炼次序和“止念去欲、先性后命”的观点已非常明朗。
另外,在极则章二中通过解释《心印经》中的“上药三品”阐述了息心止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次序,说:
“所谓三品者,乃元神、元炁、元精,不有不空,无声无臭,恍惚窈冥,元无定体,三者本一,一体三名。嗟乎,人自有生,心渐迷暗,因意情动摇,而化为五。精犹水,神犹木,炁犹火,意犹土,意土感而生情金。金克木,神从木乱,元神化为识神。水克火,炁从鼻散,元炁化为血气。土克水,精逐意欲,元精化为感合之精。故随顺境,人也;逆止元,仙也……安静身心,调伏情意,向真阳萌处炼元精,化元炁;息元炁,融元神;凝元神,体太虚……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
元神、元气、元精三药是先天本体的三种显现,原本是一体不分的,只因本性蒙蔽、欲念动摇才化为精水、神木、炁火、意土、情金,因神从木乱(木喻魂喻性,见第三十则),即受后天习俗血气之性的干扰,致使元神化为识神;炁从鼻散,元炁化为后天血气;精逐意欲,元精化为感合之精;于是出现后天的形体。修道就要拿出自己的智慧眼光,“安静身心、调伏情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才能拜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第三十二则也说过“无意则无情,是以情生而意觉,举意而心照”,就是要从真意中制伏欲念而生真心,可见此处的“安静身心、调伏情意”就是息心反情的性功修炼;其“性→命→性”的修炼次序已跃然纸上。
在丹道修炼的具体方法上,苗太素没有继承其师李道纯的鼎炉、药物、火候的三要件理论[24],只是将默息止念作为“太上心法”。
如第一则说:
“强名曰道,嚼饭喂儿。言思着意,摸壁寻篱。沉空滞寂,幽入傍蹊。屈伸存想,泥法守规。举无默坐,惺惺着迷。观心转物,自碍呆痴。无无自纵,放旷无知。去识内觉,带水拖泥。机锋敏捷,竖拂拈槌。语默敲喝,瞬目扬眉。随情说法,即事起疑。精魄热乱,识神弄奇。大言阔说,根本支离。以此学解名道,不悟悉堕狐狸。宁如纯纯朴朴,诚诚息息微微。恍惚大虚体一,生前面目巍巍。诚会不神神的义,掀翻众妙乐希夷。”
通过反对“嚼饭喂儿”的空寂观心、“屈伸存想”的意念引导、“观心转物”的观想格物、“竖拂拈槌”的公案参悟等修炼方法,提出了只有全心全意调和真息才能见得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的观点。其中“纯纯朴朴,诚诚息息微微”与第十七则中“休休息息,绵绵若存去”的“全赤子之性”意思相同,即默息止念,将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不起一丝杂念;与李道纯 “予所谓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绵绵,往来不息之谓也”之语颇有几分相似。在第五十六则中批判“扬眉瞬目”“竖指舒拳”“敲喝语默”“守肾守脐”“守心守脑”“搬运屈伸”种种不得性命之法的修炼方式时说:“且道如何是端的?默息去,默息去……恍惚绵绵密密,自然圆混太清。”意思就是说只有“默息止念”才是端的正道。
另外,在极则章一中还谈到默息止念是打通“玄关”的“天机”,说:
“既要了此真功实妙,便当一一绝迹勿留。全身放下,本然灵妙见前,方可收拾归来,退藏于密。这个密处,仙真强名神谷,雅号玄关,阴阳不到处,父母未生前,是我安身立命处。诚能六欲不生,三心泯没,向喜怒哀乐未发,寂然虚豁,中中天目反观,罔象鼻孔默息。从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六脉渊澄,一真恍惚。湛兮似乎存,朗然若我独,寥寥玉虚,纯纯全全,圆明冲漠,虚白自然。到这里,天地莫能迁其体,日月莫能眩其明,鬼神莫窥,阴阳莫测,通身是口,难措一言。实庵太甚饶舌,露泄天机,高明诚能信,得及力行将去,水到成渠,自然而然。”
这里明确指出修炼的最好方法就默息止念,排遣欲望以澄清神明,只要从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全身放下,不受后天习俗之性干扰,就能打通玄关,回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密处,自然而然就“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这默息止念直通玄关之法只能归于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的“先性后命”。
注:
[1]本文所分析《玄教大公案》一书是元代中期全真南宗苗太素(生卒年不详)的讲学语录,收录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共分六十七则,包括正文升堂明古六十四则和结尾入室三极则两部分。
[2]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3]白亮:《李道纯内丹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孙功进:《李道纯内丹性命思想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910页;此后对《玄教大公案》的原文引用只在文中注明则数,不再另注出处。
[6]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7]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8]阳焰:亦作“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见《楞伽经》卷二:“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9]见《上清仙府琼林经》:“视之不见夷,听之不闻希,搏之不得微,即三元老子之号矣。” 《道藏》34册,第295页。
[10]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43页。
[11]《重阳全真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703页。
[12]《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13]《重阳全真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740页。
[14]《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2页。
[15]《谢张紫阳书》,载《道藏》,第4册,第626页。
[16]《道藏》,第32册,第411页.
[17]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98页。
[18]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74页。
[19]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42页。
[20]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57页。
[2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96-497页 。
[22]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
[23]李道纯:《中和集》卷五,《道藏》第4册,第514页。
[24]此理论王彤江作过详细的论述,见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
(邱清辉供稿)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邱清辉
2020-12-19
(三)默息止念、先性后命
宋元时期金丹南、北二宗在性命修炼的先后次第上出现了“先性”与“先命”的不同倾向,一般认为南宗主张先命后性,而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到了元代中期,极力融合北宗先性后命与南宗先命后性的李道纯,“其实并未背离南宗‘先命后性’的修炼次第”[22]。但是李道纯的弟子《玄教大公案》的作者苗太素,没有继承其师的方法,而是主张“默息止念、先性后命”,既不破坏南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传统,又继承了以清净心性为入手功夫,以心地不受欲尘染污为前提,先反情去欲、摄心止念,通过心性修炼而从真意中生真心,再循序炼化精、气、神的全真北宗特色。
如《玄教大公案》第四则通过解释《道德经》中的“物、象、精”提出了从心性修炼入手再一步步开始固精、调息、凝神的修炼次第。兹录全则如下:
太上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窈兮冥,其中有精。”只这物象是甚么物象?咦,此三者不无不有,非阴非阳,五行不到处,七情未发时,是我本元实象,无极至真,先天祖炁,浩劫元精,三者本一,一体三身,是谓清净法身,是谓妙有空身,是谓真无道身。诚能元精固,欲海枯,则清净法身圆;真息调,业火灭,则妙有空身健;元神凝,妄心死,则真无道身着。三身一混,万法中融,光辉宇宙,德备鸿蒙。大众,且道如何了当O?此止息息,弩力努力。颂曰:非心非性亦非仙,一体三身中混然。寂寂凝神潜至密,绵绵息浩毓重玄。慧风扫尽山头雪,劫火烧干海底泉。此乃极乘玄外妙,知音仁德可心传。
此则将人生前的本体与道的本体相对应,认为人的“元神、祖炁、元精”犹如道的“物、象、精”,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显现,并且指出人还有清净法身、妙有空身、真无道身之分。清净法身的修炼是止欲念、固元精,妙有空身的修炼是调真息、灭业火,真无道身的修炼是除妄心、凝元神;其次序是先圆清净法身,再健妙有空身,最后着真无道身。前面已分析过,真无属性,妙有属命,所以圆法身之后就是养炁修命凝神修性的阶段,若避开法身不谈,苗太素的修炼次序就会变成先命后性。第六十二则对法身进行了解释:“非气血幻身,乃本然灵慧,无象法身也。”本然灵慧也就是本然真性,所以圆法身当属性功修炼。并且,在此则也明确指出其中固精的前提是止欲念,止欲念就属心性的性功修炼。苗太素的师父李道纯曾直接将法身与真性相对应,说:“法身元洁白,真性本玲珑。”[23]可见,此则公案已提出“性→命→性”的修炼次序。
《玄教大公案》还从性命的源流关系上陈述了止念去欲、先性后命的观点。在第四十八则公案中解释《南华经》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句时说:
“殊不知只以此身有无,乃至真无妙有,又融一未始,一节抵一节,果谓奇奇妙妙,真真纯纯。且如此身一有,自何而来?因一念而有也,即知念乃身之未始。念自心生,即知心乃念之未始。心自性生,即知性乃心之未始。有是炁即有是性,即知命乃性之未始……从此处颠倒究竟将去,一节高一节,渐入佳境……妙有融真无,玄玄玉虚体。”
这里指出了性命的源头为炁,此处的炁即真无妙有之前的“未始”,亦为本然真性,也是第四则中所说的先天祖炁,为阴阳不到处的本元实象;并列出了炁生身的过程:炁(本然真性)→命→性→心→念→身;其修炼方法就是返本还原、“颠倒究竟”,从身上的欲根贪念下手,循序渐进,直追最高源头,融妙有入真无,其“性→命→性”的修炼次序和“止念去欲、先性后命”的观点已非常明朗。
另外,在极则章二中通过解释《心印经》中的“上药三品”阐述了息心止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次序,说:
“所谓三品者,乃元神、元炁、元精,不有不空,无声无臭,恍惚窈冥,元无定体,三者本一,一体三名。嗟乎,人自有生,心渐迷暗,因意情动摇,而化为五。精犹水,神犹木,炁犹火,意犹土,意土感而生情金。金克木,神从木乱,元神化为识神。水克火,炁从鼻散,元炁化为血气。土克水,精逐意欲,元精化为感合之精。故随顺境,人也;逆止元,仙也……安静身心,调伏情意,向真阳萌处炼元精,化元炁;息元炁,融元神;凝元神,体太虚……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
元神、元气、元精三药是先天本体的三种显现,原本是一体不分的,只因本性蒙蔽、欲念动摇才化为精水、神木、炁火、意土、情金,因神从木乱(木喻魂喻性,见第三十则),即受后天习俗血气之性的干扰,致使元神化为识神;炁从鼻散,元炁化为后天血气;精逐意欲,元精化为感合之精;于是出现后天的形体。修道就要拿出自己的智慧眼光,“安静身心、调伏情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才能拜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第三十二则也说过“无意则无情,是以情生而意觉,举意而心照”,就是要从真意中制伏欲念而生真心,可见此处的“安静身心、调伏情意”就是息心反情的性功修炼;其“性→命→性”的修炼次序已跃然纸上。
在丹道修炼的具体方法上,苗太素没有继承其师李道纯的鼎炉、药物、火候的三要件理论[24],只是将默息止念作为“太上心法”。
如第一则说:
“强名曰道,嚼饭喂儿。言思着意,摸壁寻篱。沉空滞寂,幽入傍蹊。屈伸存想,泥法守规。举无默坐,惺惺着迷。观心转物,自碍呆痴。无无自纵,放旷无知。去识内觉,带水拖泥。机锋敏捷,竖拂拈槌。语默敲喝,瞬目扬眉。随情说法,即事起疑。精魄热乱,识神弄奇。大言阔说,根本支离。以此学解名道,不悟悉堕狐狸。宁如纯纯朴朴,诚诚息息微微。恍惚大虚体一,生前面目巍巍。诚会不神神的义,掀翻众妙乐希夷。”
通过反对“嚼饭喂儿”的空寂观心、“屈伸存想”的意念引导、“观心转物”的观想格物、“竖拂拈槌”的公案参悟等修炼方法,提出了只有全心全意调和真息才能见得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的观点。其中“纯纯朴朴,诚诚息息微微”与第十七则中“休休息息,绵绵若存去”的“全赤子之性”意思相同,即默息止念,将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不起一丝杂念;与李道纯 “予所谓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绵绵,往来不息之谓也”之语颇有几分相似。在第五十六则中批判“扬眉瞬目”“竖指舒拳”“敲喝语默”“守肾守脐”“守心守脑”“搬运屈伸”种种不得性命之法的修炼方式时说:“且道如何是端的?默息去,默息去……恍惚绵绵密密,自然圆混太清。”意思就是说只有“默息止念”才是端的正道。
另外,在极则章一中还谈到默息止念是打通“玄关”的“天机”,说:
“既要了此真功实妙,便当一一绝迹勿留。全身放下,本然灵妙见前,方可收拾归来,退藏于密。这个密处,仙真强名神谷,雅号玄关,阴阳不到处,父母未生前,是我安身立命处。诚能六欲不生,三心泯没,向喜怒哀乐未发,寂然虚豁,中中天目反观,罔象鼻孔默息。从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六脉渊澄,一真恍惚。湛兮似乎存,朗然若我独,寥寥玉虚,纯纯全全,圆明冲漠,虚白自然。到这里,天地莫能迁其体,日月莫能眩其明,鬼神莫窥,阴阳莫测,通身是口,难措一言。实庵太甚饶舌,露泄天机,高明诚能信,得及力行将去,水到成渠,自然而然。”
这里明确指出修炼的最好方法就默息止念,排遣欲望以澄清神明,只要从默息至真息,自真息至定息,全身放下,不受后天习俗之性干扰,就能打通玄关,回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密处,自然而然就“会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这默息止念直通玄关之法只能归于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的“先性后命”。
注:
[1]本文所分析《玄教大公案》一书是元代中期全真南宗苗太素(生卒年不详)的讲学语录,收录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共分六十七则,包括正文升堂明古六十四则和结尾入室三极则两部分。
[2]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3]白亮:《李道纯内丹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孙功进:《李道纯内丹性命思想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910页;此后对《玄教大公案》的原文引用只在文中注明则数,不再另注出处。
[6]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7]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第502页。
[8]阳焰:亦作“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见《楞伽经》卷二:“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9]见《上清仙府琼林经》:“视之不见夷,听之不闻希,搏之不得微,即三元老子之号矣。” 《道藏》34册,第295页。
[10]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43页。
[11]《重阳全真集》卷二,《道藏》第25册,第703页。
[12]《丹阳真人语录》,《道藏》第23册,第704页。
[13]《重阳全真集》卷九,《道藏》第25册,第740页。
[14]《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第802页。
[15]《谢张紫阳书》,载《道藏》,第4册,第626页。
[16]《道藏》,第32册,第411页.
[17]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98页。
[18]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74页。
[19]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42页。
[20]李道纯:《道德会元》,《道藏》第12册,第657页。
[21]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96-497页 。
[22]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
[23]李道纯:《中和集》卷五,《道藏》第4册,第514页。
[24]此理论王彤江作过详细的论述,见王彤江:《极体利用之道—─李道纯道学思想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
(邱清辉供稿)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