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八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7-2818:55:25

第十八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八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八章经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尹喜曾为官,因此对社会比较关注。一日,他十分谨慎地请问老子:“怎样看待社会乱象?”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于是便提出“仁义”的主张。

尹喜等人认真地听着……

老子接着说:“智慧出,有大伪。”智慧运用和发挥得出轨了,于是便发生诡诈、虚伪的不良现象。

尹喜等人听后,深有同感……

老子继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亲属之间不和睦了,于是才倡导孝慈之类的人伦。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长吁……有的短叹……

老子最后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了,于是才显现出了忠臣的品格。

尹喜等人听后,对当时社会中的病态和不良现象,痛心不已……

各位:本章老子对当时社会中的病态和不良现象——大道废弃、智慧出轨、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进行了揭露和剖析。老子指出,之所以宣扬仁义,是因为大道废弃;之所以流行大伪,是因为智慧出轨;之所以倡导孝慈,是因为六亲不和;之所以忠臣现出,是因为国家昏乱(奸臣当道)。通过论之旨在企盼复归和执守(自然无为之)大道,以使人民思想纯朴、六亲和睦、国家清平。

各位:我们从老子的描述中,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 一个社会提倡什么,就是这个社会缺失什么;一个社会反对什么,就是这个社会遭遇什么。

各位:在前面提到的《大智周恩来》(作者:胡长明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章内容: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就对老子哲学怀有非同一般的敬意,甚至有明显的扬老抑孔的思想倾向。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那时社会秩序失范,天下大乱,于是异说竞起,各展风姿。周恩来在解释孔、老哲学产生的原因和用意时说:“且孔氏亦值是时,尼山设教,倡仁义之说,秉先王之法,学者风从,几移完域。老氏际此,其不入于孔者几希。然老氏固明哲者,周都授礼之日,未尝不嘉孔氏之志。惜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乃不得不超乎世俗,为忿世嫉邪之言,冀世人醒悟,守真返璞,知死明生,勿逾分作私利之争,宁退让保故有之我。弃礼灭义,剖斗折衡,岂无因而发哉?”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曾经为周王室守书,博览文典,又经世变,对成败祸福之道体悟极深。在周恩来看来,老子的明哲之处,就是他知晓孔子“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儒学明于知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不知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鉴于当世人“假仁义以济私,恃斗衡而犯禁”的乱象,老子不得不站出来发抒己见,虽言多愤辞,但目的无非是促使世人醒悟,回到知雄守雌、见素抱朴的正道上来。

东航感赋:

大道废弃弊病生,

国家昏乱六亲争。

为治提倡仁和义,

事与愿违难除根。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八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7-2818:55:25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十八章
|

第十八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十八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十八章经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尹喜曾为官,因此对社会比较关注。一日,他十分谨慎地请问老子:“怎样看待社会乱象?”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于是便提出“仁义”的主张。

尹喜等人认真地听着……

老子接着说:“智慧出,有大伪。”智慧运用和发挥得出轨了,于是便发生诡诈、虚伪的不良现象。

尹喜等人听后,深有同感……

老子继续说:“六亲不和,有孝慈。”亲属之间不和睦了,于是才倡导孝慈之类的人伦。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长吁……有的短叹……

老子最后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了,于是才显现出了忠臣的品格。

尹喜等人听后,对当时社会中的病态和不良现象,痛心不已……

各位:本章老子对当时社会中的病态和不良现象——大道废弃、智慧出轨、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进行了揭露和剖析。老子指出,之所以宣扬仁义,是因为大道废弃;之所以流行大伪,是因为智慧出轨;之所以倡导孝慈,是因为六亲不和;之所以忠臣现出,是因为国家昏乱(奸臣当道)。通过论之旨在企盼复归和执守(自然无为之)大道,以使人民思想纯朴、六亲和睦、国家清平。

各位:我们从老子的描述中,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 一个社会提倡什么,就是这个社会缺失什么;一个社会反对什么,就是这个社会遭遇什么。

各位:在前面提到的《大智周恩来》(作者:胡长明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章内容: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就对老子哲学怀有非同一般的敬意,甚至有明显的扬老抑孔的思想倾向。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那时社会秩序失范,天下大乱,于是异说竞起,各展风姿。周恩来在解释孔、老哲学产生的原因和用意时说:“且孔氏亦值是时,尼山设教,倡仁义之说,秉先王之法,学者风从,几移完域。老氏际此,其不入于孔者几希。然老氏固明哲者,周都授礼之日,未尝不嘉孔氏之志。惜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乃不得不超乎世俗,为忿世嫉邪之言,冀世人醒悟,守真返璞,知死明生,勿逾分作私利之争,宁退让保故有之我。弃礼灭义,剖斗折衡,岂无因而发哉?”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曾经为周王室守书,博览文典,又经世变,对成败祸福之道体悟极深。在周恩来看来,老子的明哲之处,就是他知晓孔子“所言未尽脱于羁挚,所行又多限于绳规”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儒学明于知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不知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鉴于当世人“假仁义以济私,恃斗衡而犯禁”的乱象,老子不得不站出来发抒己见,虽言多愤辞,但目的无非是促使世人醒悟,回到知雄守雌、见素抱朴的正道上来。

东航感赋:

大道废弃弊病生,

国家昏乱六亲争。

为治提倡仁和义,

事与愿违难除根。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