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二十一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7-2917:53:39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资料图)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尹喜对于老子在函谷关所讲之“道”,越琢磨越有味道,他突然想起了老子在函谷关讲“道”时,言“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虽“无”(无法感知),却“有”(实有存在)。对此,多有不明。他便向老子请教。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接着,老子说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这一事物,是(无色、无声、无形而)恍恍惚惚的。它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无物之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幽隐深远啊,其中却有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这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其中蕴含着“道”的“遗传信息”。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点头……有的不知所云……

老子见状,喝了一口茶,然后继续说道:“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现今上溯到远古,“道”这个名字不能去掉,(因为)凭借它可以来观察和认识万物的起始。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心存感激……有的无动于衷……

最后,老子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凭借什么去了解万物起始的情形呢?原来就是凭借上面所描述的“道”。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点头……有的沉默……

老子讲完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尹喜明白老子用意,立刻向老子拱手,然后说:“圣人慈悲!弟子听后,了解了‘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虽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并且还明白了——人类只有凭借‘道’(这个概念)才能去了解‘众甫’——万物的初始。从而才能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老子听后,高兴地点头了……

其他听众,有的拱手……有的点头……有的笑了……

这时,尹喜心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于是虚心地向老子请教:“圣人,您老人家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弟子对于‘德’与‘道’的关系不太清楚,请您赐教。”

于是,老子耐心地给尹喜讲了“德”与“道”的关系……

尹喜等人听后,向老子拱手致谢……

各位:“德”与“道”的关系,不知大家是否清楚?现在,我们分享当代人对“德”与“道”关系的总结。

陈鼓应说: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了。……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以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12页。)

各位:大家一定想知道东航对此有何见解。东航认为:整部《道德经》从第一章至第八十一章,每章都在论“道”,其“德”蕴含其中。二者的关系是:“道”为体,“德”为用,“道”由“德”显,二者不可分离。《道德经》中的大道之德,老子称为“玄德”。其“德”有三:一是指大道的作用;二是指大道的品德;三是指大道的特性。《道德经》中的天地自然界之德,我们可称为“天德”。《道德经》中的圣人之德,我们可借用《道德经》中的“上德”称之。

合而言之,整部《道德经》,其“道”有三:一曰大道;二曰天道;三曰圣人之道(简言之人道)。其“德”亦有三:一曰玄德;二曰天德;三曰上德。

东航感赋:

大道恍惚又窈冥,

象物精信蕴其中。

体道行道是谓德,

孔德之容惟道从。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二十一章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7-2917:53:39

|
《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二十一章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资料图)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尹喜对于老子在函谷关所讲之“道”,越琢磨越有味道,他突然想起了老子在函谷关讲“道”时,言“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虽“无”(无法感知),却“有”(实有存在)。对此,多有不明。他便向老子请教。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接着,老子说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这一事物,是(无色、无声、无形而)恍恍惚惚的。它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无物之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幽隐深远啊,其中却有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这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其中蕴含着“道”的“遗传信息”。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点头……有的不知所云……

老子见状,喝了一口茶,然后继续说道:“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从现今上溯到远古,“道”这个名字不能去掉,(因为)凭借它可以来观察和认识万物的起始。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心存感激……有的无动于衷……

最后,老子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凭借什么去了解万物起始的情形呢?原来就是凭借上面所描述的“道”。

尹喜等人听后,有的点头……有的沉默……

老子讲完后,将目光转向尹喜……

尹喜明白老子用意,立刻向老子拱手,然后说:“圣人慈悲!弟子听后,了解了‘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虽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但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并且还明白了——人类只有凭借‘道’(这个概念)才能去了解‘众甫’——万物的初始。从而才能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老子听后,高兴地点头了……

其他听众,有的拱手……有的点头……有的笑了……

这时,尹喜心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于是虚心地向老子请教:“圣人,您老人家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弟子对于‘德’与‘道’的关系不太清楚,请您赐教。”

于是,老子耐心地给尹喜讲了“德”与“道”的关系……

尹喜等人听后,向老子拱手致谢……

各位:“德”与“道”的关系,不知大家是否清楚?现在,我们分享当代人对“德”与“道”关系的总结。

陈鼓应说: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足可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这样,形上的“道”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了。……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因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上,其所显现的特性而为人类所体验、所取法者,都可以说是“德”的活动范围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第12页。)

各位:大家一定想知道东航对此有何见解。东航认为:整部《道德经》从第一章至第八十一章,每章都在论“道”,其“德”蕴含其中。二者的关系是:“道”为体,“德”为用,“道”由“德”显,二者不可分离。《道德经》中的大道之德,老子称为“玄德”。其“德”有三:一是指大道的作用;二是指大道的品德;三是指大道的特性。《道德经》中的天地自然界之德,我们可称为“天德”。《道德经》中的圣人之德,我们可借用《道德经》中的“上德”称之。

合而言之,整部《道德经》,其“道”有三:一曰大道;二曰天道;三曰圣人之道(简言之人道)。其“德”亦有三:一曰玄德;二曰天德;三曰上德。

东航感赋:

大道恍惚又窈冥,

象物精信蕴其中。

体道行道是谓德,

孔德之容惟道从。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