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东航道人
:2020-08-04
“为天下溪”(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日下午,尹喜待老子午休后,毕恭毕敬地搀扶老子来到说经处,请老子坐下,并奉上清茶……尹喜后退半步后向老子拱手行礼。
老子一边品茗,一边用目光与坐在正前方的各位打招呼,只见一位气质与众不同的人也坐在其中,并将目光停了下来。这时,尹喜赶忙介绍:“圣人,这位是一位官员,因仰慕您,从几百里远的地方赶来,就是想聆听您老人家讲道呢!”
“善哉!善哉!”此时,这位官员起身向前向老子拱手行礼,并诚恳地说:“圣人,久闻大名,今日晚辈得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啊!晚辈企盼您老人家不吝赐教呀!”
老子示意其坐下,然后老子说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明知自己力量强大,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愿像那天下之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如果人宁愿像那天下之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而不会离失,从而便可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深知自己明白,却使自己保持糊涂的样子,并遵循这一天下人的处世法则。如果人遵循这一天下人的处世法则,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而不会出差错,从而便可复归到无极之“道”,与“道”同一体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自己荣耀,却使自己持守卑辱的心态,而且宁愿像那天下之两山之间的空谷——保持虚怀。如果人宁愿像那天下之两山之间的空谷——保持虚怀,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并可以充足,从而便可复归到原始未化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最后说道:“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混元无极之“道”化生出宇宙万物,而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便蕴含于宇宙万物之中。有“道”的人体用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如此便会成为百官之长而受到人们的拥戴和尊敬。所以,人们要使已分化或离失的真朴之性复归到原始状态,使之不分割。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这时,只见那位官员起身向老子作揖致谢,并发自肺腑地说:“圣人,听了您的教诲,晚辈受益匪浅,一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完后,再一次毕恭毕敬地向老子行作揖礼……
各位: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为人处世之道,并指出了遵循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后所能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从而以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其旨在教人柔弱不争,处下好静;大智若愚,光而不耀;淡泊功名,虚怀若谷。
各位:一个人在处于劣势时,难免会遭到别人的侮辱,这是一种常见的世间相。为避免凶祸,老子教导人们要学会忍辱。如果一个人在处于优势时,他应当怎么做呢?老子在章中教导人们要“知其荣,守其辱”。
一般说来,人一旦富贵之后,容易骄傲。对此,老子进行了劝诫,明确指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而明智的人,在富贵之后,不但不骄傲而且千方百计以防灾祸。如何防灾祸?从老子的教导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那就是在居于荣耀时要“知荣”,“知荣”后而“守辱”,“守辱”时还要思考如何坦然面对和接受其外来的侮辱。其根本做法就是“忍让”, 即“容忍退让”。这是防止和避免灾祸的良方,这也是平安生存的法宝。
下面,我们所分享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如何践行老子“知荣守辱”而坦然受辱的故事。
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能看到“唾面自干”一词,意思是: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唾面自干”的典故,我们可以从《新唐书·娄师德传》及《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等文献中查阅。后者较前者详细,因此我们引用后者即《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的记载:
其弟守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在唐朝有一位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的宰相娄师德。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娄师德说:“我现在任宰相,你又为州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是别人所妒忌的,将如何自己避祸?”他的弟弟跪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我以此来避免灾祸,希望不让哥哥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使我担忧的!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所以加重人家的怒气。唾液,不擦拭它会自己干,应当笑而承受。”他弟弟会心地笑了。
“知其荣,守其辱”(资料图)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与这个成语有关的娄师德,何许人也?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娄师德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别人冒犯他也不计较。他曾经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老等他不来,便怒骂他:“乡下佬!”娄师德笑着说:“我不是乡下佬,还有谁(是)呢?”由此可见,娄师德是何等的能忍让。(娄师德以谨慎忍让而闻名于世。)所以,后来的“唾面自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从娄师德的为人处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老子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娄师德深深地明白:在人的一生中,更最重要的是人如何能够平安生存。(什么是人生的大事?有人答曰:“人生除死无大事。”换言之,人平安生存才是人生的大事。因此,才有“平安是福”的说法。)如何能够平安生存?这是道家经典,尤其是老子《道德经》中特别教给人们的大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他老人家是怎么教导我们的,如第二十二章一开头就语重心长告诫我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人应当受得住委屈,经得起冤枉,常为人谦逊。换言之,人应当学会忍让。若能如此,则终生无咎矣!夫何故?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言: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各位:下面东航与大家分享其心得:
力量强大难,忍气吞声难,在力量强大时仍然能够保持忍气吞声时的忍让心态更难。如此,乃大丈夫也。
明明白白难,糊糊涂涂难,在明明白白时仍然能够保持糊糊涂涂的样子更难。如此,乃大智者也。
得到荣耀难,忍受耻辱难,在得到荣耀时仍然能够保持忍受耻辱时的谦卑心境更难。如此,乃真君子也。
东航感赋:
三知三守若行持,
常德不离乃足兮。
如此渐致复归朴,
一步一步登天梯。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东航道人
2020-08-04
“为天下溪”(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日下午,尹喜待老子午休后,毕恭毕敬地搀扶老子来到说经处,请老子坐下,并奉上清茶……尹喜后退半步后向老子拱手行礼。
老子一边品茗,一边用目光与坐在正前方的各位打招呼,只见一位气质与众不同的人也坐在其中,并将目光停了下来。这时,尹喜赶忙介绍:“圣人,这位是一位官员,因仰慕您,从几百里远的地方赶来,就是想聆听您老人家讲道呢!”
“善哉!善哉!”此时,这位官员起身向前向老子拱手行礼,并诚恳地说:“圣人,久闻大名,今日晚辈得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啊!晚辈企盼您老人家不吝赐教呀!”
老子示意其坐下,然后老子说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明知自己力量强大,却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态,并甘愿像那天下之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如果人宁愿像那天下之山中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而不会离失,从而便可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接着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深知自己明白,却使自己保持糊涂的样子,并遵循这一天下人的处世法则。如果人遵循这一天下人的处世法则,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而不会出差错,从而便可复归到无极之“道”,与“道”同一体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继续说道:“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道自己荣耀,却使自己持守卑辱的心态,而且宁愿像那天下之两山之间的空谷——保持虚怀。如果人宁愿像那天下之两山之间的空谷——保持虚怀,那么其“德”就将永远保持并可以充足,从而便可复归到原始未化的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最后说道:“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混元无极之“道”化生出宇宙万物,而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便蕴含于宇宙万物之中。有“道”的人体用混元无极之“道”的真朴之性,如此便会成为百官之长而受到人们的拥戴和尊敬。所以,人们要使已分化或离失的真朴之性复归到原始状态,使之不分割。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这时,只见那位官员起身向老子作揖致谢,并发自肺腑地说:“圣人,听了您的教诲,晚辈受益匪浅,一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完后,再一次毕恭毕敬地向老子行作揖礼……
各位: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为人处世之道,并指出了遵循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后所能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从而以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其旨在教人柔弱不争,处下好静;大智若愚,光而不耀;淡泊功名,虚怀若谷。
各位:一个人在处于劣势时,难免会遭到别人的侮辱,这是一种常见的世间相。为避免凶祸,老子教导人们要学会忍辱。如果一个人在处于优势时,他应当怎么做呢?老子在章中教导人们要“知其荣,守其辱”。
一般说来,人一旦富贵之后,容易骄傲。对此,老子进行了劝诫,明确指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而明智的人,在富贵之后,不但不骄傲而且千方百计以防灾祸。如何防灾祸?从老子的教导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那就是在居于荣耀时要“知荣”,“知荣”后而“守辱”,“守辱”时还要思考如何坦然面对和接受其外来的侮辱。其根本做法就是“忍让”, 即“容忍退让”。这是防止和避免灾祸的良方,这也是平安生存的法宝。
下面,我们所分享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如何践行老子“知荣守辱”而坦然受辱的故事。
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能看到“唾面自干”一词,意思是: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指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唾面自干”的典故,我们可以从《新唐书·娄师德传》及《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等文献中查阅。后者较前者详细,因此我们引用后者即《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的记载:
其弟守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在唐朝有一位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的宰相娄师德。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娄师德说:“我现在任宰相,你又为州刺史,得到的恩庞太盛,是别人所妒忌的,将如何自己避祸?”他的弟弟跪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我以此来避免灾祸,希望不让哥哥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使我担忧的!人家唾你脸,是因为恨你。你擦拭,便违反人家的意愿,所以加重人家的怒气。唾液,不擦拭它会自己干,应当笑而承受。”他弟弟会心地笑了。
“知其荣,守其辱”(资料图)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与这个成语有关的娄师德,何许人也?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娄师德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别人冒犯他也不计较。他曾经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老等他不来,便怒骂他:“乡下佬!”娄师德笑着说:“我不是乡下佬,还有谁(是)呢?”由此可见,娄师德是何等的能忍让。(娄师德以谨慎忍让而闻名于世。)所以,后来的“唾面自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从娄师德的为人处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老子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娄师德深深地明白:在人的一生中,更最重要的是人如何能够平安生存。(什么是人生的大事?有人答曰:“人生除死无大事。”换言之,人平安生存才是人生的大事。因此,才有“平安是福”的说法。)如何能够平安生存?这是道家经典,尤其是老子《道德经》中特别教给人们的大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他老人家是怎么教导我们的,如第二十二章一开头就语重心长告诫我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人应当受得住委屈,经得起冤枉,常为人谦逊。换言之,人应当学会忍让。若能如此,则终生无咎矣!夫何故?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言: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各位:下面东航与大家分享其心得:
力量强大难,忍气吞声难,在力量强大时仍然能够保持忍气吞声时的忍让心态更难。如此,乃大丈夫也。
明明白白难,糊糊涂涂难,在明明白白时仍然能够保持糊糊涂涂的样子更难。如此,乃大智者也。
得到荣耀难,忍受耻辱难,在得到荣耀时仍然能够保持忍受耻辱时的谦卑心境更难。如此,乃真君子也。
东航感赋:
三知三守若行持,
常德不离乃足兮。
如此渐致复归朴,
一步一步登天梯。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