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雅书画佚名
2015-03-31
四、《灵飞经》的传播
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书法作品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有二,一为勒碑、一为刻帖,而灵飞经的传播则肇始于《渤海藏真帖》。
此帖为浙江海宁陈瓛私家刻制,明崇祯三年刻成(1630年),陈瓛(字元瑞、甫申、号息园、增城)亲自编集,名刻手章镛摹勒上石。《渤海藏真帖》共八卷,前有帖目,集唐、宋、元三代十家法书,编为8卷。卷一即为钟绍京书《灵飞经》,卷二为褚遂良、陆柬之书,卷三为蔡襄、苏轼书,卷四为蔡京、黄庭坚、米芾书,卷五为米芾、米友仁父子书,卷六至卷八为赵孟钍椤
《渤海藏真帖》中“渤海”二字,源于陈氏之祖籍,海宁陈氏,本为高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祖籍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
明代汇刻丛帖成风,海宁陈氏曾刻《玉烟堂帖》、《渤海藏真帖》等汇帖5部,以《玉烟堂帖》为始,以《渤海藏真帖》帖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最广。
虽然《渤海藏真帖》刻成于崇祯三年(1630),但估计第一卷《灵飞经》应该刻成于1626年董其昌向陈氏赎回《灵飞经》墨迹之前,由于直接从原作摹出,加上刻工的技艺高超,此册刻本极其精确地再现了《灵飞经》原作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道。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为“渤海藏真帖皆以墨迹上石,其中《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但未知何种原因,陈氏扣留的43行墨迹的末12行未被刻入帖中。由于《渤海藏真帖》本《灵飞经》刻于原卷被割裂之前,所以该帖已是最能反映原作完整原貌的刻帖。
原帖以质地细腻而坚硬的太湖石精细打磨后刻制,《灵飞经》一册共用长70厘米左右,高30厘米左右的条石7条,每条刻5页,每页6行,除《灵飞经》书法本身外,还附刻董其昌后跋3段,计5页半,共计全册35页⑨。据张彦生先生《善本碑帖录》记载,最初拓本完好无损,稍后拓本12页第三行首字“朱兵”之“朱”字裂一线,清初拓本第5页第2行中“斋室”二字破损,一般以“斋室”二字不损者为初拓。据王壮弘《帖学举要》所载:清初拓本董其昌跋“十五年”行与“戊戌冬”行之间无直裂泐痕;乾嘉拓本,经文后段下方尚无乱刀痕;道光以后拓本后段下方有乱刀痕18条,世称“十八刀本”,其时由于椎拓过多,字口已经比较模糊。
至太平天国时,因战乱《渤海藏真帖》和《玉烟堂帖》二堂法帖散失严重,有的被人拿去修筑城墙,其后经陈家后人搜集整理,合诸帖为一帧,更名《烟海余珍帖》,移置于陈阁老宅内,当时还存三百多块,此后又经抗日战争和文革,散失更严重。直到1973年,文物部门组织力量收集二堂法帖残石,得二百多块,1982年,海宁县政府把二堂法帖列入第一批县级文保,而其中的《灵飞经》7方原石不知是否保存完好。
其后,随着《灵飞经》的流传日广,人们开始将这种典雅灵秀的字体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翻刻本,就笔者所见,不下十余种,有刻于石的,也有刻于木的,其中,有一种翻刻本在清中期以后声望甚至盖过了原帖《渤海藏真帖》,这个帖就是《滋蕙堂帖》。
《滋蕙堂帖》又称《滋蕙堂墨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嘉祥曾恒德刻。曾恒德,山东嘉祥人,后迁福建惠安县。乾隆十七年举人,由国子监学正助教升刑部主事员外郎中,记名御史。辛丑春,授湖北郧阳知府。《灵飞经》被其刻入《滋蕙堂墨宝》卷三,在翻刻过程中做了许多的修饰与伪造,以提高该帖的身价,如在首尾加刻“大观”“政和”“褚氏”等伪印,在帖后伪加赵孟俯题跋,原作首页第5行首字“從”右上点损,《渤海藏真帖》中以细线勾出纸破损的原状,而《滋蕙堂帖》中直接将字填补完整。与《渤海藏真帖》相比,滋蕙堂帖《灵飞经》的字迹显得稍为丰肥,此本在清代中后期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
据友人见告,曾氏后人未能世守这套帖石,不久,《滋蕙堂帖》原石即被慈溪富商冯云濠购得,带回慈城老家,嵌于其藏书楼——醉经阁之壁,文革期间,醉经阁被拆毁,帖石散落,直到上世纪末,慈城修建朱贵祠,重新将帖石收集,嵌于朱贵祠之壁。
2002年我游湖州南浔,意外于张石铭故居之园壁发现部分《滋蕙堂帖》原石,其中《灵飞经》原石基本完整,但不知何时被运至南浔?
《灵飞经》的另一重要刻本是《望云楼集帖》,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浙江嘉善枫泾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藏书家。《灵飞经》被刻入该帖第一卷中,但仅有43行。据钱泳记载,《灵飞经》真迹43行本当时被吴余山所购得,谢恭铭借以上石。可知《望云楼集帖》中的43行,也是从真迹摹刻。
此本虽然已非全貌,但刻工精良,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
综上可知,真正从原作摹刻的《灵飞经》刻帖唯有《渤海藏真帖》和《望云楼集帖》。
民国期间的《灵飞经》出版物,除艺苑真赏社以珂罗版印行过《渤海藏真帖》初拓本外,其他多是《滋蕙堂帖》本。解放后文物出版社将启功先生所藏《渤海藏真帖》初拓本(“朱”字损,“斋室”不损)印行,而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的单行本《灵飞经》一直是《滋蕙堂帖》本。关于灵飞经的原作一直没有消息。
直到1987年美国翁万戈先生将《灵飞经》真迹43行本发表于《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国人才得见庐山真面目,才知道《灵飞经》真迹并未消亡。
月雅书画 佚名
2015-03-31
四、《灵飞经》的传播
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书法作品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有二,一为勒碑、一为刻帖,而灵飞经的传播则肇始于《渤海藏真帖》。
此帖为浙江海宁陈瓛私家刻制,明崇祯三年刻成(1630年),陈瓛(字元瑞、甫申、号息园、增城)亲自编集,名刻手章镛摹勒上石。《渤海藏真帖》共八卷,前有帖目,集唐、宋、元三代十家法书,编为8卷。卷一即为钟绍京书《灵飞经》,卷二为褚遂良、陆柬之书,卷三为蔡襄、苏轼书,卷四为蔡京、黄庭坚、米芾书,卷五为米芾、米友仁父子书,卷六至卷八为赵孟钍椤
《渤海藏真帖》中“渤海”二字,源于陈氏之祖籍,海宁陈氏,本为高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祖籍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
明代汇刻丛帖成风,海宁陈氏曾刻《玉烟堂帖》、《渤海藏真帖》等汇帖5部,以《玉烟堂帖》为始,以《渤海藏真帖》帖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最广。
虽然《渤海藏真帖》刻成于崇祯三年(1630),但估计第一卷《灵飞经》应该刻成于1626年董其昌向陈氏赎回《灵飞经》墨迹之前,由于直接从原作摹出,加上刻工的技艺高超,此册刻本极其精确地再现了《灵飞经》原作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道。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为“渤海藏真帖皆以墨迹上石,其中《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但未知何种原因,陈氏扣留的43行墨迹的末12行未被刻入帖中。由于《渤海藏真帖》本《灵飞经》刻于原卷被割裂之前,所以该帖已是最能反映原作完整原貌的刻帖。
原帖以质地细腻而坚硬的太湖石精细打磨后刻制,《灵飞经》一册共用长70厘米左右,高30厘米左右的条石7条,每条刻5页,每页6行,除《灵飞经》书法本身外,还附刻董其昌后跋3段,计5页半,共计全册35页⑨。据张彦生先生《善本碑帖录》记载,最初拓本完好无损,稍后拓本12页第三行首字“朱兵”之“朱”字裂一线,清初拓本第5页第2行中“斋室”二字破损,一般以“斋室”二字不损者为初拓。据王壮弘《帖学举要》所载:清初拓本董其昌跋“十五年”行与“戊戌冬”行之间无直裂泐痕;乾嘉拓本,经文后段下方尚无乱刀痕;道光以后拓本后段下方有乱刀痕18条,世称“十八刀本”,其时由于椎拓过多,字口已经比较模糊。
至太平天国时,因战乱《渤海藏真帖》和《玉烟堂帖》二堂法帖散失严重,有的被人拿去修筑城墙,其后经陈家后人搜集整理,合诸帖为一帧,更名《烟海余珍帖》,移置于陈阁老宅内,当时还存三百多块,此后又经抗日战争和文革,散失更严重。直到1973年,文物部门组织力量收集二堂法帖残石,得二百多块,1982年,海宁县政府把二堂法帖列入第一批县级文保,而其中的《灵飞经》7方原石不知是否保存完好。
其后,随着《灵飞经》的流传日广,人们开始将这种典雅灵秀的字体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范本,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大,随之出现了大量的翻刻本,就笔者所见,不下十余种,有刻于石的,也有刻于木的,其中,有一种翻刻本在清中期以后声望甚至盖过了原帖《渤海藏真帖》,这个帖就是《滋蕙堂帖》。
《滋蕙堂帖》又称《滋蕙堂墨宝》,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嘉祥曾恒德刻。曾恒德,山东嘉祥人,后迁福建惠安县。乾隆十七年举人,由国子监学正助教升刑部主事员外郎中,记名御史。辛丑春,授湖北郧阳知府。《灵飞经》被其刻入《滋蕙堂墨宝》卷三,在翻刻过程中做了许多的修饰与伪造,以提高该帖的身价,如在首尾加刻“大观”“政和”“褚氏”等伪印,在帖后伪加赵孟俯题跋,原作首页第5行首字“從”右上点损,《渤海藏真帖》中以细线勾出纸破损的原状,而《滋蕙堂帖》中直接将字填补完整。与《渤海藏真帖》相比,滋蕙堂帖《灵飞经》的字迹显得稍为丰肥,此本在清代中后期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
据友人见告,曾氏后人未能世守这套帖石,不久,《滋蕙堂帖》原石即被慈溪富商冯云濠购得,带回慈城老家,嵌于其藏书楼——醉经阁之壁,文革期间,醉经阁被拆毁,帖石散落,直到上世纪末,慈城修建朱贵祠,重新将帖石收集,嵌于朱贵祠之壁。
2002年我游湖州南浔,意外于张石铭故居之园壁发现部分《滋蕙堂帖》原石,其中《灵飞经》原石基本完整,但不知何时被运至南浔?
《灵飞经》的另一重要刻本是《望云楼集帖》,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审定,陈如冈摹勒。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浙江嘉善枫泾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藏书家。《灵飞经》被刻入该帖第一卷中,但仅有43行。据钱泳记载,《灵飞经》真迹43行本当时被吴余山所购得,谢恭铭借以上石。可知《望云楼集帖》中的43行,也是从真迹摹刻。
此本虽然已非全貌,但刻工精良,较好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
综上可知,真正从原作摹刻的《灵飞经》刻帖唯有《渤海藏真帖》和《望云楼集帖》。
民国期间的《灵飞经》出版物,除艺苑真赏社以珂罗版印行过《渤海藏真帖》初拓本外,其他多是《滋蕙堂帖》本。解放后文物出版社将启功先生所藏《渤海藏真帖》初拓本(“朱”字损,“斋室”不损)印行,而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的单行本《灵飞经》一直是《滋蕙堂帖》本。关于灵飞经的原作一直没有消息。
直到1987年美国翁万戈先生将《灵飞经》真迹43行本发表于《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国人才得见庐山真面目,才知道《灵飞经》真迹并未消亡。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