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章

赤城宾馆微信卢国龙

2016-06-2519:47:40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解:《道德经》第七章的主旨,是从容放下一个自私的小我,向天地境界升华,在永恒的意义上,成就无小私的大我。

要向天地境界升华,首先就必须从思想上、精神上建立起“我”与天地的联系,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如果缺乏“究天人之际”的思想环节或过程,天自是天,“我”自是“我”,天行健的自强不息、高明广大对“我”没有启示性的、引导性的意义,那么“我”就可能停留在自然本能的状态,难以唤醒追求“向上一路”的自由意志。

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呢?历史上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借助巫术、萨满的神秘体验,由个体之“我”去感应天意天志,表现出原始的天人合一意识;二是以理论思辨、普遍理性的形态,建构人类之“我”与超越者、神圣者合乎逻辑的内在关联,如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佛教的佛性论等等,都旨在建构这种关联,差别只发生在思想方法的层面。《道德经》所采取的方法,大致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具有个人体验与普遍理性的双重魅力,其具体表现,就是用古典的诗性思维来涵咏其形而上玄思,那种韵味,比哲学优雅,比《诗经》深邃。

众所周知,《诗经》的创作,有赋比兴三种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道德经》其实也常用,只是不像《诗经》那样格式化,以至每一首诗,都可以被后世注家分析出赋比兴的归属,例如朱熹的《诗经集传》,就将这项工作完成得很彻底。《道德经》又不像《诗经》那样旨在歌咏情感,而是要凝练地阐述其形而上玄思的内涵,所以对赋比兴的运用,也就更玄远些,更清虚而灵动些。这第七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天长地久”类似于《诗经》的比,即比拟于天地。由比拟天地而拎出“圣人”,则类似于《诗经》的兴,即由天地境界而兴圣人品德。由比而兴,由天地而圣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逻辑很清晰——当然,如果放在某个思辨的哲学体系里,这类推演通常都包含着许多疑点需要辩证,而《道德经》很诗意地完成了从天到人的过渡。

所谓天地境界,可以从因果两方面来理解,因是“不自生”,果是“长生”。“不自生”意味着天地不为谋生而自私用智,不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万物予取予舍、倚轻倚重,“长生”的意思当然就是永恒、不灭。这样的因果关系,被《道德经》作为一种启示,即圣人效法天地,在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上,成就其理所当然的品德,从而成为人类精神的永恒象征。这样的成就之所以被表述为“私”,是因为唯其如此,圣人才成其为圣人,才能够实现圣人的自我,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表述,就是展现出圣人的内在规定性。

讲到精神永恒,中国传统有“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样的“三不朽”,对于陶铸士君子的精神风骨,确实能发挥塑造人格的范式作用。而《道德经》无私忘我的圣人境界,应该说可以作为这种人格范式背后的精神支撑。

当然,站在人类思想永远都在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时代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不可能是最终的结论,都只能是解决老问题并且诱发新问题的过渡阶段。解读《道德经》第七章,就有两个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是在逻辑上,天长地久的所谓“不自生”,究竟是不出生还是不谋生?从《道德经》比拟性的叙述来看,应该理解为不谋生才准确,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引申出圣人无私的义理。但不谋生与天长地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纯粹就逻辑而言,只有不出生才可能天长地久。这个问题,早在东汉时就被王充提出来了,即如其《论衡·道虚篇》所说,“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道德经》的“不自生”,理解为既不出生也不谋生,但不出生的事,是连圣人也学不来的,又如何启迪人类去追求天地境界?这个问题,或许是《道德经》留给后世的一份精神遗产,诱发新的思考,比那些时代性的结论更珍贵。

二是圣人无私而成其私的问题,需要甄辨以防曲解。北宋儒者王开祖有一句名言,“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儒志编》)。君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解放全人类,志气固然很“大公”,可是,如果这个“志气”仅仅出于君子个人的意志,不管祖国、世界、全人类的意愿,那是不是就将天下当成了君子的囊中私物?所以对于那些动不动就拿天下说事的人,我们要留意一下他是否揣着“天下之私”的意志,是否尊重“小人有一身之公”。因为在历史上,《道德经》曾经被奉为“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的策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不能因为《道德经》说过无私而成其私,就对问题马虎放过。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章

(文章图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章

赤城宾馆微信 卢国龙

2016-06-2519:47:40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章
|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解:《道德经》第七章的主旨,是从容放下一个自私的小我,向天地境界升华,在永恒的意义上,成就无小私的大我。

要向天地境界升华,首先就必须从思想上、精神上建立起“我”与天地的联系,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如果缺乏“究天人之际”的思想环节或过程,天自是天,“我”自是“我”,天行健的自强不息、高明广大对“我”没有启示性的、引导性的意义,那么“我”就可能停留在自然本能的状态,难以唤醒追求“向上一路”的自由意志。

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呢?历史上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借助巫术、萨满的神秘体验,由个体之“我”去感应天意天志,表现出原始的天人合一意识;二是以理论思辨、普遍理性的形态,建构人类之“我”与超越者、神圣者合乎逻辑的内在关联,如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佛教的佛性论等等,都旨在建构这种关联,差别只发生在思想方法的层面。《道德经》所采取的方法,大致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具有个人体验与普遍理性的双重魅力,其具体表现,就是用古典的诗性思维来涵咏其形而上玄思,那种韵味,比哲学优雅,比《诗经》深邃。

众所周知,《诗经》的创作,有赋比兴三种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道德经》其实也常用,只是不像《诗经》那样格式化,以至每一首诗,都可以被后世注家分析出赋比兴的归属,例如朱熹的《诗经集传》,就将这项工作完成得很彻底。《道德经》又不像《诗经》那样旨在歌咏情感,而是要凝练地阐述其形而上玄思的内涵,所以对赋比兴的运用,也就更玄远些,更清虚而灵动些。这第七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天长地久”类似于《诗经》的比,即比拟于天地。由比拟天地而拎出“圣人”,则类似于《诗经》的兴,即由天地境界而兴圣人品德。由比而兴,由天地而圣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逻辑很清晰——当然,如果放在某个思辨的哲学体系里,这类推演通常都包含着许多疑点需要辩证,而《道德经》很诗意地完成了从天到人的过渡。

所谓天地境界,可以从因果两方面来理解,因是“不自生”,果是“长生”。“不自生”意味着天地不为谋生而自私用智,不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万物予取予舍、倚轻倚重,“长生”的意思当然就是永恒、不灭。这样的因果关系,被《道德经》作为一种启示,即圣人效法天地,在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上,成就其理所当然的品德,从而成为人类精神的永恒象征。这样的成就之所以被表述为“私”,是因为唯其如此,圣人才成其为圣人,才能够实现圣人的自我,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表述,就是展现出圣人的内在规定性。

讲到精神永恒,中国传统有“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样的“三不朽”,对于陶铸士君子的精神风骨,确实能发挥塑造人格的范式作用。而《道德经》无私忘我的圣人境界,应该说可以作为这种人格范式背后的精神支撑。

当然,站在人类思想永远都在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时代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不可能是最终的结论,都只能是解决老问题并且诱发新问题的过渡阶段。解读《道德经》第七章,就有两个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是在逻辑上,天长地久的所谓“不自生”,究竟是不出生还是不谋生?从《道德经》比拟性的叙述来看,应该理解为不谋生才准确,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引申出圣人无私的义理。但不谋生与天长地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纯粹就逻辑而言,只有不出生才可能天长地久。这个问题,早在东汉时就被王充提出来了,即如其《论衡·道虚篇》所说,“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道德经》的“不自生”,理解为既不出生也不谋生,但不出生的事,是连圣人也学不来的,又如何启迪人类去追求天地境界?这个问题,或许是《道德经》留给后世的一份精神遗产,诱发新的思考,比那些时代性的结论更珍贵。

二是圣人无私而成其私的问题,需要甄辨以防曲解。北宋儒者王开祖有一句名言,“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儒志编》)。君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解放全人类,志气固然很“大公”,可是,如果这个“志气”仅仅出于君子个人的意志,不管祖国、世界、全人类的意愿,那是不是就将天下当成了君子的囊中私物?所以对于那些动不动就拿天下说事的人,我们要留意一下他是否揣着“天下之私”的意志,是否尊重“小人有一身之公”。因为在历史上,《道德经》曾经被奉为“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的策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不能因为《道德经》说过无私而成其私,就对问题马虎放过。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章

(文章图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