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宾馆微信卢国龙
2016-08-25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本章出产的一句格言——和光同尘,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如果大家都践行这个座右铭,那状态当然很好,毕竟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里面嘛,就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何必飞扬跋扈,锋芒毕露呢?弄得人与人之间剑拔弩张,弄得全社会都被笼罩在斗争哲学的刀光剑影之下,所谓社会不就太动物世界了吗?
由个人奉行和光同尘的格言,到大家一起和光同尘,这话题就有些意思了。按理说,某个人想要和光同尘,必定是先有光,而且与尘俗有些距离。磨砂玻璃和有色透明板都能发挥“和光”的作用,但必须先有那样一个耀眼的光源,和光的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那么个人要和光的光源是什么呢?用来和光的磨砂玻璃或有色透明板又是什么呢?同尘的道理也一样,如果只是个凡人,本来就混迹尘世,干嘛还要拿捏这么句格言来嘱咐自己呢?高逼格都是装给别人看的,难不成还要装给自己看?所以思想文化上的事情,总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值得玩味。
从字面上来理解《道德经》的大意,最应该和光同尘的,也许是“知者不言”里的知者。所知何事?当然是道。知道却不多言,那就与尘世和同了,道就是知者耀眼的光源、知者与尘俗的距离。可要是继续追问,又会发现这样的理解不大对劲,在道家的思想里面,真有那样一个完全掌握什么是“道”的知者吗?在《道德经》里,我们显然找不出这样的知者,因为《道德经》反复告诫我们,不要以为对于“道”可以有终极之知。《庄子·知北游》为了说明世上没有这样的知者,还专门编撰了一段寓言——泰清问无穷说:你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跑去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又问:你所知的道,有什么含义吗?无穷说:我所知的道,可以贵,也可以贱;可以集约,也可以散漫。泰清拿这事问无始说:无穷不知道而无为知道,哪个才对?无始说:自以为不知的理解很深,自以为知道的理解很浅;不知的深入到了道的里面,而以为知道的还在道的外面。
显而易见,如果当真进入到道的里面,那么知识和语言就全都无效了,因为知识和语言是用来分辨感性世界各种事物的,而道是万物合理性的总根源,没有感性世界的种种分辨。这么说来,最应该也是最需要和光同尘的人,其实不是本来就不存在的知道者,而是我们这些寻常人,当然还有那些疑似知道者。寻常人各有各的性情,那就是各人自带的生命之光,也各各都带着不能与社会完全吻合的个性。至于疑似知道者,还多带了些主见、主义、模拟体系的意识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人集体性地和光同尘,那就意味着第一,所有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第二,所有个人的光都应该与整体的光相和,不能特别刺眼,这也就是从特殊性升华到普遍性的“玄同”,而引导相和的磨砂玻璃,就是这个追求“玄同”的自我意识。这样一种人各自我而整体“玄同”的境界,是不是很有些现代政治学所谓“公民社会”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和光同尘应该理解为生存权利和生存意志的自立并且自律。唯其自立并且自律,所以既不可被拉入某个阵营而“亲”,也不可被排斥而“疏”;既不可被安排获利,也不可被设局陷害;既不可因恩宠而富贵,也不可遭贬抑而贫贱。当这些权力游戏的道具全都失效后,一切和光同尘的人就都“为天下贵”,活得有尊严。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赤城宾馆微信 卢国龙
2016-08-25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解:本章出产的一句格言——和光同尘,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如果大家都践行这个座右铭,那状态当然很好,毕竟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里面嘛,就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何必飞扬跋扈,锋芒毕露呢?弄得人与人之间剑拔弩张,弄得全社会都被笼罩在斗争哲学的刀光剑影之下,所谓社会不就太动物世界了吗?
由个人奉行和光同尘的格言,到大家一起和光同尘,这话题就有些意思了。按理说,某个人想要和光同尘,必定是先有光,而且与尘俗有些距离。磨砂玻璃和有色透明板都能发挥“和光”的作用,但必须先有那样一个耀眼的光源,和光的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那么个人要和光的光源是什么呢?用来和光的磨砂玻璃或有色透明板又是什么呢?同尘的道理也一样,如果只是个凡人,本来就混迹尘世,干嘛还要拿捏这么句格言来嘱咐自己呢?高逼格都是装给别人看的,难不成还要装给自己看?所以思想文化上的事情,总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值得玩味。
从字面上来理解《道德经》的大意,最应该和光同尘的,也许是“知者不言”里的知者。所知何事?当然是道。知道却不多言,那就与尘世和同了,道就是知者耀眼的光源、知者与尘俗的距离。可要是继续追问,又会发现这样的理解不大对劲,在道家的思想里面,真有那样一个完全掌握什么是“道”的知者吗?在《道德经》里,我们显然找不出这样的知者,因为《道德经》反复告诫我们,不要以为对于“道”可以有终极之知。《庄子·知北游》为了说明世上没有这样的知者,还专门编撰了一段寓言——泰清问无穷说:你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跑去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又问:你所知的道,有什么含义吗?无穷说:我所知的道,可以贵,也可以贱;可以集约,也可以散漫。泰清拿这事问无始说:无穷不知道而无为知道,哪个才对?无始说:自以为不知的理解很深,自以为知道的理解很浅;不知的深入到了道的里面,而以为知道的还在道的外面。
显而易见,如果当真进入到道的里面,那么知识和语言就全都无效了,因为知识和语言是用来分辨感性世界各种事物的,而道是万物合理性的总根源,没有感性世界的种种分辨。这么说来,最应该也是最需要和光同尘的人,其实不是本来就不存在的知道者,而是我们这些寻常人,当然还有那些疑似知道者。寻常人各有各的性情,那就是各人自带的生命之光,也各各都带着不能与社会完全吻合的个性。至于疑似知道者,还多带了些主见、主义、模拟体系的意识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人集体性地和光同尘,那就意味着第一,所有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第二,所有个人的光都应该与整体的光相和,不能特别刺眼,这也就是从特殊性升华到普遍性的“玄同”,而引导相和的磨砂玻璃,就是这个追求“玄同”的自我意识。这样一种人各自我而整体“玄同”的境界,是不是很有些现代政治学所谓“公民社会”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和光同尘应该理解为生存权利和生存意志的自立并且自律。唯其自立并且自律,所以既不可被拉入某个阵营而“亲”,也不可被排斥而“疏”;既不可被安排获利,也不可被设局陷害;既不可因恩宠而富贵,也不可遭贬抑而贫贱。当这些权力游戏的道具全都失效后,一切和光同尘的人就都“为天下贵”,活得有尊严。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