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老子心物一体思想论略


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作者:王西平 时间:2020-12-04 13:20:29 繁體中文版

此文发表于广州《恒道》2019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心物一体的高度、完满概括。首先,老子十分肯定地说“道”是“物”,同时,老子又说他所见之“道”中有“信”,即包含着意识。这实则是说“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包容着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方面。老子所说的“道”的意识、精神性内涵,以及修炼者的空、无境界中的奥妙,那是难以尽言的。这也许是当代和未来科学难以探索穷尽的课题。但老子的心物一体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他的特点:一,老子主张以心感物,物为前提、基础;二,老子认为身体承载着心识,心识依附身体而存在;三,修炼到高层次,可以通过光能感应达到“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就是达到了成“道”成“仙”的境界,《老子》书中有成套的修炼方法和诀要,是成“道”“仙”的路径。因此,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产生后尊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最高经典,并将老子演化为“太上老君”。整部《老子》是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为核心的,大量事实说明,有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普世之用,影响深远。但同时,又有内在的宗教性,使老子成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信徒膜拜的最高神灵。

关键词:道 意识 物质 心物一体 和光同尘

心、物,几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意识与物质,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历来学术界高见卓论者多矣。笔者研读中常常生出一些见解,但多不可成文,难以与名流大家共论。只是在诠解《老子》文本过程中,感觉到老子对心与物的关系,虽没有专章专题的论述,然而可以清晰地看出老子是心物一体论者,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完整的,科学,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从属于社会存在,是第二位的。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学术界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争论的焦点,就是给老子的哲学思想定性,是唯物还是唯心,是进步还是反动。讨论的结果,没有得出真正符合老子思想实际的结论。为什么?因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完全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硬套老子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建设的理论,而老子哲学虽然十分关注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实践,却提出了“道”这个涵盖人类社会与宇宙万象生成、发展及其探索不尽的玄奥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老子》文本的实际出发,对其内涵和实质作出比较准确的定位与阐释。笔者在研读《老子》文本过程中幸有感悟,将自己的一得之见发表出来,供专家学者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道”是心物一体的高度、完满概括

首先,老子十分肯定地说“道”是“物”

《易·系辞上传》第五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第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一般人眼睛看得见的有形体的实在之物,后世对有形之物统称“器世界”。而“道”(包括阴阳),是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无形体的“虚无”的存在,因此,后世的研究者就将其视之为形而上的精神性的存在,是哲学性的思辨、推理或假设。

但是,作为学术的、科学的研究,老子所说的“道”,是不是就像《易·系辞上传》所说的仅仅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识?近世以来,有的学者已关注到老子“道”的实在性问题,如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书前论文“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开首就探讨“实在意义的‘道’”。然而,他却认为“道”的“无形”,是老子“预设”、“设定”出来的,“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而已。”他没有认识到“无形”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老子主观“设定”出来的概念,而为实有。近年来,有些论文也认为老子的“道”,具有实在性。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在《老子》文本中找答案,而是从既往普遍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根据的共识推导出——“道”既然能生万物,也就必然和万物一样具有实在性。其实,《老子》第二十一章就明确指出,“道之为物”,即是说“道是物”。不过,“道”作为“物”,与一般人眼睛看到的宇宙万物不同,它是“惟恍惟惚”的。“惟恍惟惚”是个什么状况呢?紧接着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物、象、精、真,都是真实的存在。

冯友兰先生根据诸多古文献资料证明老子所说的“精”是“极细微的气”,这和笔者在拙著《老子辨正》②第四章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的“尘”时说的“尘”是“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几近于现代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不谋而合。“尘”是什么呢?尘者尘土,就是空气中降落的细小微粒。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极细极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见。老子所说的“尘”,是以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看不见的更小微粒,就是我们现代已经发现的粒子之类。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电子、光子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和其光,同其尘”,内涵极其丰富,概括极其精准。对于“道”的这种极小微粒的形状和性能的体验和描状,在古代老子不是仅有,我们再举数例:如《关尹子·八筹》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曰“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皆言天大到没有边际,物质小到无法分割。再如人体经络、穴位,西医解剖难以发现,而中国古代先贤却准确无误地总结出了成套学说。还有佛教说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不可思议的论断,当今都在渐渐被科学研究破解或证实。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极小微粒的实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浩渺无垠、大无边际的宇宙以及宇宙万象,没有不是微小的基本粒子所构成。“其大无外”的宇宙,“其小无内”的粒子,这就是既大又小的“道”的“物”之形态的一种存在。无处不在处处在,处处都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之存在。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观到的“精”,是从“有象”中的“象”观察出来的。这“精”是构成“象”的极细、极小微粒,是“物”之质,“道”之特性,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处在自然而然的规律性的变动状态。一般人眼睛看是“无”,实际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的事实根据。

同时,老子所见、所说之“道”又包含着意识

第二十一章,老子在描述了“道之为物”的“物”、“象”、“精”、“真”之后,落脚到“其中有信”,可见“信”之重要。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信”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如“信誓”,《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真诚不欺”,《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③,凭证,《墨子·号令》:“大将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这些,都是社会人文类的行为和事理,往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老子所说的“信”,当然包含了这许多方面的内容。这样老子所说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郭庆藩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趋机若响,有信也。”朱谦之解《庄子》的“有情有信”说:“‘情’亦当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我们综合以上诸家诠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递的意思。

  “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是“道”的性能的主要方面,既包含着意识形态,又有许多人类未知的值得不断探索的奥妙的东西,这是形而上。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产生、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活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给机器人输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对弈,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属性。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是沿着《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路、定位,仅仅认为“道”是精神性的,只看到形而上的一面,没有看到老子的哲学论断是以坚实的科学认知为基础的。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根据,主要在于它的物质属性,但精神属性这一面,涵括的内容,极其丰富,人类需作无尽的探索。老子所说的“道”,其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名流大家所认可,就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玄奥性、真实性、科学性。

中科院院士、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近期在“恒南书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中说:“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认为,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朱院士称之为“量子意识”。而“量子纠缠”、“电子的波函数的坍塌”,已经在科学实验中得到证实。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念头”,就是意识。意识是电子活动所产生,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元素,意识当然也就是物质性的东西了。

《老子》第四十二章开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是由“道”所生的有灵性的“物”,“人”和宇宙万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有灵性,有意识。所以,老子论“道”的根本目的与归宿在于“人”。故而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要“挫”人的意识之“锐”,“解”人的意识之“纷”,以“和”道之光,“同”道之尘。挫锐、解纷的途径是“虚其心,实其腹”,即是说用“心”来“和”道之光,“同”道之尘。心和道必有相同的内质、元素,才能“和”,才能“同”。人是心物一体的,而“道”则是心物一体的高度、完满的概括。当然,这仅是说意识属于物质性活动的一面,而老子所说的“道”的意识、精神性内涵,以及修炼者的空、无境界中的奥妙,那还是难以尽言的。这也许是当代和未来科学难以探索穷尽的课题。“道”的物质属性以及科学性,是可以论说的,“道”与科学,二者可以互参互证,但“道”终归不等同于科学,一个靠科学仪器检测,一个靠心灵感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有本质的不同。“道”包含科学,包容科学。“道”的内涵和境界,有一部分,或者说“道”的物质属性的这一面,可以用科学仪器检测,得以实证。然而,玄奥性这一面,科学是无能为力的。人的意识、精神,虽是人的心脑细胞组织系统活动的产物,具有物质属性,但人的意识、精神,却具有科学仪器难以完全检测得到的超强功能,有待于人类通过修炼去开发。这种超强功能,古代一些高僧、高道曾经具有,并不完全是神话。如鸠摩罗什的“吞针”④,吕洞宾的随处显形,等等。这些,科学都是无法检测验证的。世界没有面貌、性情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因为表达个人具体性状的那一部分基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人的意识、精神、性情的差异性。人的基因与人的意识、精神、性情融为一体存在于人的身心。老子说“谷神不死”(脑泥丸,又称天谷,“谷神”即指神识之神),佛教说历生历世性灵不灭,这些,与基因有着什么样的关联,现在尚说不清楚。但,“道”的玄奥性,都可以将这些统统包容。意识、精神的物质性存在,是“道”的形而下的“器”的一面;而意识、精神的空、无境界的玄奥性,是“道”的形而上的哲理性境域,对于修炼者来说,是穷劫难尽的追求,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别无他途。

二、以心感物,物为前提、基础

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典型的心物一体论。唯识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种子所变现。物质之外的诸外境相,都是根识缘不同的物质得以现起的相,种种相是观待心识而假立的,称为假相。连时空都是心的分辨执著的结果。《地藏菩萨本愿经·觉林菩萨偈》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法眼宗等派别倡言“物由心造”。心、物二者,心是第一位的。但老子的心物一体观却与佛教截然不同:

其一,老子主张以心感物,那么物即为前提、基础

《老子》第一章前半篇是宇宙生成论,后半篇为宇宙感知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感知者的主体肯定是人,“故”承前半篇宇宙生成论之关于“道”和“万物”而转为说人。老子说道、说万物,目的、重点是要说人。天地生成之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混沌状态,老子用“无”来命名。万物中作为有灵性的人,要感知这种状态的存在和奥妙,只有“常无欲”才能进入像佛、道两家长期修炼所能达到的“空”、“无”境界。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观”到“无始”⑥的妙境。老子经过长期修炼获得了这种功能,达到了这种境界,他惚兮恍兮中观察出了“道”的微妙,才提出了“道”这个被他强名的赋予了特定内涵的概念。世界上古往今来只有老子在没有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感知到宇宙万物生成的因缘,才将涵概世界本源、本体的“道”的学说奉献给了人类。对“观”,历代注家基本无解,有解也言不中“的”。自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以来,佛、道两家无不讲“观”。“观”,对于认识宇宙、天地、万物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出发点,也是目的、过程、结果。《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讲“观”讲“照”。道家的《太上老君说了经》开篇就是“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太上老君内观经》通篇就讲一个“观”字。这些,都是由内观修持,获得“观”的功能,而走向对世界奥秘的探索。特别是老子,进而作哲学、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生命学等方面的论述,摒除神秘色彩,而人间化、世俗化,著写出了《老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的思想、精神宝库和财富。“常无欲”,是修炼状态;“常有欲”,是生存状态。有欲则为生计、事业奔波,只能用肉眼观察到有限的物相,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徼”(Jiào),边际。有边际的东西是有限的。而“妙”是难以言说的无限。有欲和无欲对举相较,老子所强调的当然是无欲了。只有无欲,才能观察到无限的奥妙。老子所说的“欲”,就是指人的欲望;欲望当然是由人的心识所生。“有欲”之“观”和“无欲”之“观”,都有一个外境存在。“妙”也好,“徼”也好,都不是什么也没有。老子说以心感知宇宙无限的玄妙和有限的存在,那么,就是以无限的玄妙和有限的存在之客体为主观感知的前提、基础。老子这里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不同于佛教的唯心论,而形成了他的心物一体论的独有特征。心识感知以物为前提、基础,从本质上说是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

其二,老子认为身体承载着心识,那么心识即是依附身体而存在

第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载营魄抱一”,各家注解纷纭,颇难择一而从。“载”,装载、承载着“营魄”。这里省掉了“身、体”。意即身体承载着营魄,合一不离。孙怡让曰:“自先秦西汉至今,释此书者,咸无异读。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天宝五载语云:顷改《道德经》‘载’字为‘哉’,仍隶属上句。……唐玄宗此读,虽与古绝异,而审文校义,亦尚可通。”马叙伦也认为:“‘载’、‘哉’古通,不烦改字。然以‘载’字属上句读,是也。”⑻理由是“专气致柔”等“皆以四字为句,不得此独加一载字”。这些,皆有故为新论、因文害义的味道。首句若去掉“载”字,就不成其为身体、营、魄三者合一不离了。失“体”之“营”、“魄”合一,那还成“人”吗?老子此章的重点是在论述“人”的修身修德呀!《楚辞》有“载营魄而登遐兮”句,当是受老子的影响。“载营魄抱一”,在六个排比句中起统领、统摄作用。“载”字冠首,就显得十分必要,决不能“属上句读”。“营魄”,河上本注为“魂魄”。魏源《老子本义》:“营,读为魂。”高亨先生按:“营与魂是一声之转。”其实,老子以“营”代“魂”取“虚”意。汉扬雄《太玄·图》:“极为九营。”范望注:“营,犹虚也。《易》有‘六虚’,故玄之变为九虚。”又《灵枢经·营卫生会》:“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太上老君内观经》说:“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古代早有灵魂的说法,大概老子不愿将自己的学说搞得过分玄虚,可能有意将“魂魄”表达为“营魄”。《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营魂”犹“游魂”。

按照传统和宗教的说法,人死后,魂即离体而去。而魄呢,“古指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的精气、精神,以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彊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唐杜颜注曰:“魄,形也。”但《说文·鬼部》“魄”桂馥义证引傅逊曰:“左氏所谓魄,不专指形而言。如下文所云‘魂魄能依附于人’及前所云‘夺伯有魄’,皆非形也。”魄非形,魂非魄,说明人的体、魂、魄三者有别。俗语用“魂飞魄散”来形容人受惊吓后的精神状态,看来是有缘由的。这里,我们要将“魂魄说”与“鬼神说”区别开来。魂魄是人的一种生命现象,属于生命科学命题,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命现象知之甚少,出现一些奇异,往往导入神秘情境,皆由不明其理而造成。老子所说的“载营魄抱一”,实则就是“载精气神抱一”。这儿所说的“神”,不是神鬼的神,指的是神志。“能不离乎?”讲的是修身的过程,又是目的。第一步先要做到心神内守,志不外驰,忘我除妄,保精守气,混元归一。其目的在于魂魄与身体抱而为一,永不分离,这当然就是延年益寿了。仍为人道,并非仙道,不是追求阴神出窍,灵魂飞升。后文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都是讲修炼要达到的层次和境界。但这些都要以人的身体为前提、为基础来进行。没有人的身体,这一切都是无法进行的。人身体这个“物”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一个“载”字,又一次体现了老子心物一体论的独有特征。

其三,关于“和光同尘”的微观考量

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后世许多论者认为前后两章语句重出必有一章为衍文,岂不知重出是一种强调,说明重要,有重复的必要。河上注释:“兑,目也,目不妄视。”“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目不妄视,口不妄言,神不外驰,保精养气,这是道家和佛家静修的一种生活与练功状态。“锐、纷二字皆指欲望而言。盖人欲之锐,可以起争盗,其纷可至乱心。故‘挫其锐,解其纷’,……皆圣人所以减少人民之欲望”,“取法乎道之虚也”。两句中的“其”,都指“人”。因为老子这里要讲“人”的修炼。后两句的“其”是指代由道而生的宇宙、太阳等信息源。承接前两句,是人和其光,同其尘。光与尘,都是人的意识之外的“境”,都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是人通过修炼,以“虚极”、“静笃”的空灵心念去“和”、去“同”。挫锐、解纷都是人修炼中的节欲静心阶段,“和光”、“同尘”就进入到高层次、深境界了。如果能取得真成果,就可观得“道”之要妙了,就可看见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了。藏密有“大圆满”修法,“正行”分两个层次,一是“彻却”(即立断),断妄念,修静定;二是“托噶”(頓超),观光,修光明体。老子说的“和光”,与藏密的修光明体颇相近。都是让人经过身心修炼去和同太阳之光、宇宙之光,与其完全融合,从而接通宇宙信息。和光、同尘是“天人合一”的真境界。老子达到了这种境界的高层次,他在“惚兮恍”中用“天眼”“观”到了宇宙生成的缘起,以及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似乎清楚,又不清楚,只能作出“似”、“若”、“象”、“不知”之类不十分确定的表述。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变化,由心脑意识发射出去的声能、光能的波段、频率与“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发生共振、共鸣了,这才“同”了,“合一”了。这实在是太玄妙了!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吗?《易经》说“大人者”⑦“与日月合其明”,和老子的“玄同”境界,完全相同。老子这里所说的“尘”、“光”,在宇宙中是基本粒子类的客观存在的“物”,这是前提;而人的心脑意识发射出去的声能、光能是去“和”,去“同”。当然,人的心脑意识发射出去的声能、光能,也是基本粒子所构成,才具备了能“和”能“同”的因子、条件。从根本上说没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没有宇宙万物,也就没有意识,所以,物质是根本。老子的“和光、同尘”说,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印证。

结 语

《道德经》和佛经、《圣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德经》是老子在世时撰著的书,全说的是“人的话”,而佛经、《圣经》是释迦牟尼、耶稣成佛、成上帝之后传授、默示的“经”,全说的是“神的话”。《老子》所言,关乎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生命的,甚至科学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富于社会实践性、应用性”以及广泛性的这一特征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相通的,相近的。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总根据。但老子言道、论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于人,在于人的社会,在于社会的人,在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库、百科全书。全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为核心的,显示了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普世之用。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据“百度贴吧·《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与古今中外名家评价汇总”所载:“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不仅是中国的老子,而是全世界的老子。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产生之后,老子及《老子》逐渐被宗教化、神圣化,这一方面是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子和《老子》具有被宗教化、神圣化的充分条件。土生土长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中国流传了几近两千年,虽然历经统治阶级的禁绝,但仍然屡禁不绝,这充分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社会需要宗教,人民需要宗教。作为净化人类灵魂的宗教之功能之一,是政治、法制的补充,对社会文明、文化发展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当今世界,尽管某些极端组织,借用宗教在行凶作恶,有些教徒甚至头领在作恶,干坏事,那是对宗教的叛逆,是宗教的败类,不能代表宗教。承传人类文明、承载人民信仰、与社会政治和谐相处的宗教,将与历史长久共存。

注解:

① 关于《老子》所说的“道”之“科学性”,很少有人论及。个别论及者,皆言不中的。笔者撰写了《<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一文,发表于香港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学院主办的《弘道》2016年第一期,可供参阅。

② 《老子辨正》,2015年10月,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2016年春,在“当当网”曾经热销,赶印3000册。

③ 符契:符节、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

④ 鸠摩罗什:东晋高僧。後秦皇帝姚兴,赏给鸠摩罗什12个宫女作夫人,跟他出家的徒弟們,也要討太太。鳩摩羅什看這些年輕的出家人要跟他學,心想:我是被逼迫的,沒辦法啊。有一天,他把要討太太的和尚找來,請大家吃麵,大家很高興,結果每一個碗里都有縫衣服的針。鳩摩羅什說:“諸位請啦!”“這怎麼吃啊?”他說:“你們不吃,我吃!”于是他把碗裡的針都吃下去了。徒弟們都惊呆了!這就是有名的“羅什吞針”

⑤ 谷神:指脑泥丸,又称天谷,是神识之神,非神灵、神鬼之神。

⑥ 无始:佛教术语。即没有开始。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如生死、时间等都是没有开始的。因果关系即建立在“无始”的理论基础上。

⑦ 大人:《易经·乾卦》“九五爻”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文言”解释“大人”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所表述的境界看,大人指的就是圣人、圣君、圣王,都是修炼、德行有极高成就的人。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