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学术网汪桂平
2014-03-07
三、马真一与王刁山龙门派
马真一作为一个道士,其出家始末,师承何人,这些信息都不可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传人,其传承系统来自陕西王刁山。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载:
孙宗武言,今世全真道人所谓龙门派者,皆本之邱长春,其地则王刁山也。王刁山在华阴太华之东,奇峭次于花岳,开山之祖,乃王刁二师,故以人名山。邱长春曾主其席,演派至今遍天下也。其法派凡二十字,曰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贞明。至真字辈有马真一者,世号颠仙,言其不死,今犹在辽东云。今兴复白云观道人王莱阳,乃其嫡派,莱阳名清正。今白云观已焕然非故矣。盖宗武于华阳时已与之交,知其人甚悉。又言华阳道派有二,一太华,一王刁也。太华宗陈希夷,王刁宗邱长春。[26]
刘献廷记载龙门派起源于王刁山,又说马真一的嫡派传人王莱阳兴复白云观,这些与教内传统说法均存在分歧。那么,刘献廷所记是否可靠?王刁山是否为龙门派起源地?马真一一系龙门派的传承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刘献廷(1648-1695),清初著名学问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一生不仕,以教读著述为事。曾参与《明史》及《一统志》的纂修工作。学识渊博,颇为时人所推重。于史事不信陈说,每据传闻,加以调查,然后证实之。其存世著作《广阳杂记》虽记事较杂,但论述精当,翔实可信。其中关于龙门派的记载,亦是引用时人孙宗武的记述,是来源有据的。
那么,孙宗武又是何人?在正史或地方志中并未找到关于孙宗武的传记,不过,在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提到过孙宗武的父亲孙云锦,曰:
宗武尊公讳云锦,字长发,四川成都人,蜀府仪宾也。绥寇之乱,出奔京师,遂寄籍顺天。辛卯举人。[27]
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亦是孙宗武所述,讲的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间发生的一件奇事,即朝邑县民妇罗氏从华山舍身崖跳下后,不仅未死,醒来时则在自己家中。因为其时孙宗武的父亲孙长发正任华阴县令,对此事有所勘核,故绝非虚逛。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知道孙宗武是顺天人,其父亲孙云锦,字长发,是辛卯举人,曾任华阴县令。又乾隆《华阴县志》载:“知县……孙云锦,四川人,九年任。迟维城,字屏万,广宁人,十八年任。”[28]据上可知,孙宗武的父亲孙云锦在康熙九年(1670)至十六年(1677)间任华阴县令。那么,在此期间,孙宗武随父任居住于华阴,进而熟悉华山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华山的掌故,也就理所当然了。《广阳杂记》中提到孙宗武在华阳时就与王清正有交往,与之很熟。后来,孙宗武回到北京,王清正也来到北京白云观,两人继续有交往。故孙宗武对华山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龙门派的述说,或许就直接来自道士王清正,应该是清代初年的教内说法。由此看来,刘献廷引述的孙宗武所言,就是时人对时事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那么,在孙宗武叙说的关于清初龙门派的信息中,其中龙门派的20字字谱“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贞明”,与其他碑刻或道书记载相一致,没有争议。而另外的信息如龙门派起源于王刁山、马真一传人王莱阳兴复白云观等,却与教内传统说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厘清。
关于龙门派的起源地是龙门山还是王刁山,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传统认为,龙门派得名,源于丘处机曾在陕西陇县龙门洞修行。但清代后期教内学者陈教友(1824-1881)在其《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一书中否定了这种传统说法,“所以称龙门派者,贞常弟子姜善信承世祖宠遇,建龙门建极宫,其后徒众日盛,创此法派,故云龙门也。”[29]陈教友认为龙门派渊源于靳贞常的弟子、活跃于元世祖年间的姜善信,因姜善信创建龙门建极宫(大禹庙),徒众日盛,故其开派名为龙门派。又因靳贞常、姜善信长期居住于华山王刁洞,故陈教友引述刘献廷《广阳杂记》之语,认为龙门派起源于华山王刁洞。
陈教友赞同《广阳杂记》的说法,认为龙门派起源于华山王刁洞,并提出了自元代靳贞常、姜善信到明代马真一的传承系统。这种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广阳杂记》引述的孙宗武所言,是来自当时的教内说法,至少代表了华山地区的教内说法,而这也正好说明,华山一带是龙门派的重镇,华山王刁洞在明末清初已经作为龙门派的起源地看待。
马真一作为华山道士,是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传人。至于他的师父是谁,史无记载。在他之后的传承,亦无详细谱录。不过,从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可知,马真一在华山有不少弟子,其中一个徒弟叫常光,“其弟子常光等椎鲁无知”。[30]此后,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莱阳(清正),曾兴复北京白云观,“今兴复白云观道人王莱阳,乃其嫡派,莱阳名清正”。[31]按照龙门派字谱,王莱阳为第十代“清”字辈,应为马真一的玄孙辈。
那么,根据孙宗武所言,清初兴复白云观的道人是王莱阳。而传统说法是,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中兴了龙门派。到底孰是孰非?王常月与王清正谁先谁后?两人有何关系?
据嘉庆年间闵一得著《金盖心灯》卷1《王崑阳律师传》,道光二十七年孟至才、完颜崇实合著《白云仙表》之《崑阳王真人》等资料记载,王常月号崑阳,原名平,山西潞安人,生于万历甲午年(1594),一说生于嘉靖元年(1522),逝于康熙十九年(1680)。他从龙门派第六代赵真嵩处接受三坛大戒,成为第七代传人,此后,他恢复全真道公开传戒的做法,进行了广泛的传戒活动,门徒弟子遍及南北,从而使龙门派出现中兴景象,到清中期,龙门派已成为全真道最大派系。
根据记载,王常月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于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白云观传戒。顺治十五年、十六年,又于白云观登坛授戒。凡三次登坛,度戒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南下,先后在南京、杭州、湖州、苏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授法,收徒众多。
《金盖心灯》等书载王常月在江南传戒多年后,又返回了北京白云观,康熙十九年(1680)仙逝,葬于白云观西偏。不过,陈教友《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卷7根据清末朱绪曾的《国朝金陵诗征》,认为王常月羽化于南京隐仙庵,[32]若如此,则王常月自康熙二年南下后,并未返回北京。
总之,王常月在北京活动的时间大概在顺治十二年到康熙二年间。而王清正入住北京白云观的时间又是何时呢?
据《广阳杂记》载,孙宗武在华阳时与王清正相识,而孙宗武之父孙云锦在康熙九年(1670)至十六年(1677)间任华阴县令,说明其时孙宗武与王清正均在华山。大概在康熙十六年(1677)之后,孙宗武一家回至北京,而王清正也应在此之后来到的北京白云观。
刘献廷虽是直隶大兴人,但他自康熙五年(1666)举家南隐吴江后,一直寓住吴地,活动于江南一带,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应聘北上京城,参加《明史》和《一统志》的修纂工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离京。在京期间,他访旧友,结新知,博采轶事,益其见闻。其《广阳杂记》中的孙宗武所言,大概就是此时采访而得。
根据孙宗武与刘献廷在京的重合时间,则两人的见面当在1687-1690年间,所以文中记载的关于龙门派、王清正等事,均为此时的见闻。由此推测,王清正兴复白云观的时间,应在1677至1690年间,“今白云观已焕然非故矣”,说明其时白云观已经修复得很好。
综上所述,王常月在北京活动的时间是顺治十二年至康熙初年,而王清正兴复白云观的时间是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九年,两人活动的时间有先后,两人活动的内容也不一样,王常月的主要活动是传戒,王清正的主要贡献是修复。
又,《重修白云观碑记》载:“今我朝康熙四十五年,见其地基太狭,则易隙地以广之”,“规模阔大”,“今上重建玉皇殿、三清殿、长春殿、七真殿、灵官殿、四圣殿……”。说明白云观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曾得以大规模重修。但此碑碑末题“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中浣谷旦,白云观住持王常月谨识”,又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刘诚印重勒”。[33]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王常月早已于康熙十九年(1680)仙逝,而此碑却说康熙四十五年住持王常月作了这通碑记,从时间上看这是不可能的。此碑是光绪十二年(1886)刘诚印重勒,原碑已不可见,也不知道刘诚印根据什么资料重勒的石碑,这通碑文的可信度如何呢?
乾隆间官修《日下旧闻考》载,白云观于乾隆二十一年奉敕重修,“殿内恭悬圣祖御书额曰驻景长生,七真殿恭悬圣祖御书额曰琅简真庭,皇上御书额曰葆素含元,玉皇阁恭悬圣祖御书额曰紫虚真气”。[34]所谓“圣祖”,即康熙皇帝,从当时各殿内悬挂的众多圣祖御书匾额来看,白云观在康熙年间肯定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因此说上述碑文的内容应该是基本可靠的。如上文所述,康熙年间王清正曾兴复白云观,而且康熙二十九年前后王清正还居住在北京白云观。据此推测,时隔16年后,即康熙四十五年,白云观的重修或许仍为王清正所主持。
那么,碑末关于“王常月谨识”又如何理解?笔者认为是重刻石碑时的误解所至。这通康熙四十五年的重修碑记可能是王清正所立,只是到了光绪年间碑石毁坏,故刘诚印重勒了这通碑记。而在重勒的过程中,误改成了“王常月谨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一是碑石风化,有些字模糊不清,原碑可能为“王莱阳谨识”,后人误以为“王崑阳谨识”,而莱阳为王清正,崑阳即王常月,后来刻石者干脆改成“王常月谨识”。
二是清代中后期,以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的龙门律宗非常兴盛,北京白云观也成为律宗之祖庭,传戒之中心,王常月在教内的影响和光芒盖过了其他祖师,后人只知有王崑阳,不知有王莱阳也,故顺理成章地认为此碑记就是王崑阳(常月)所撰。
总之,马真一作为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其传承系统来自华山王刁岭,而在明末清初,华山是龙门派的重镇和传播中心。其后,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莱阳于康熙年间入住北京白云观,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四、小结
马真一,原名马象乾,字真(贞)一,又称马一真、马峰巅、马疯颠、马绣头、马风子、马颠仙等,华山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原籍河南太康县,自言生于正统甲子(1444)。明末居华山王刁洞修炼,事迹多奇幻,远近闻名,与山陕文人士大夫交游密切。天启六年(1626)离开华山,云游至山东、辽东等地,出入辽东军事前线,与多位高级军政长官如袁崇焕、梁廷栋、孙元化、张可大、刘兴治、黄龙等都有接触,或祈雨,或谈休咎,或预谶,事事皆应验如神。崇祯六年(1633)以后,下落不明,亦有传说直到康熙年间仍在辽东者。
马真一作为龙门派“真”字辈道士,其出家始末、师承何人,不可得知。不过可以肯定,其传承系统来自华山王刁岭,其弟子众多,有常光等人。明末清初,华山作为龙门派的重镇和传播中心,人才辈出,如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清正于康熙年间入住北京白云观,对白云观的兴复贡献颇大。
注释:
[1]本文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史》(批准号:12BZJ032)的阶段性成果。
[2]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72-274页。
[3]熊铁基等主编《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6-388页。
[4][26][27][31]刘献廷:《广阳杂记》卷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7年第1版,第130页。
[5][13][30]李楷:《河滨文选》卷5,《清代诗文集汇编》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1-172页
[6]《明清史料——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刊明清内阁大库残余档案》,第8本,第713页,1931年刊印本。该条资料系社科院历史所杨海英研究员提供的线索和复印件,特致感谢。
[7][19]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永平府志下》,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630页。
[8]李榕:《华岳志》卷2《高贤》:“李楷字淑则,号河滨,朝邑人。读书朝来山,遇真人马巅仙,谓当以文章名世”。
[9][12][20][清]张怡撰,魏连科点校《玉光剑气集》卷26《玄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16-917页。
[10][22][25][清]周亮工:《书影》第9卷,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1962年上海第2次印刷,第230-232页。
[11][清]高岗等:《蓬莱县志》卷6仙释,页5。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4][清]沈华修、崔昭等纂《武功县后志》,卷4拾遗,页17,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15][清]蒋骐昌、孙星衍:《醴泉县志》卷12《旧闻》,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16]参见郭守义编《华山神话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4-58页。
[17]参见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18][清]陆维垣等修,李天秀等纂《华阴县志》,卷10道释,页67。
[21][清]方汝翼、贾瑚修,周悦让、慕荣榦纂《增修登州府志》卷155,光绪七年刻本。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8册,第152页。
[23][朝鲜]成海应:《硏经斋全集》外集卷63古迹类,小华古迹,《韩国文集丛刊》278册,第158页。此条资料系社科院历史所杨海英研究员提供,特致感谢。
[24][清]施闰章等:《登州府志》卷18《仙释》,页25。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28][清]陆维垣等修,李天秀等纂《华阴县志》卷7《职官》,第28页。
[29]陈教友:《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卷6,《藏外道书》第31册,第114页。
[32]尹志华:《清代全真道传戒初探》,载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第247页。
[33]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41-142页。
[34]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75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中国宗教学术网 汪桂平
2014-03-07
三、马真一与王刁山龙门派
马真一作为一个道士,其出家始末,师承何人,这些信息都不可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是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传人,其传承系统来自陕西王刁山。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载:
孙宗武言,今世全真道人所谓龙门派者,皆本之邱长春,其地则王刁山也。王刁山在华阴太华之东,奇峭次于花岳,开山之祖,乃王刁二师,故以人名山。邱长春曾主其席,演派至今遍天下也。其法派凡二十字,曰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贞明。至真字辈有马真一者,世号颠仙,言其不死,今犹在辽东云。今兴复白云观道人王莱阳,乃其嫡派,莱阳名清正。今白云观已焕然非故矣。盖宗武于华阳时已与之交,知其人甚悉。又言华阳道派有二,一太华,一王刁也。太华宗陈希夷,王刁宗邱长春。[26]
刘献廷记载龙门派起源于王刁山,又说马真一的嫡派传人王莱阳兴复白云观,这些与教内传统说法均存在分歧。那么,刘献廷所记是否可靠?王刁山是否为龙门派起源地?马真一一系龙门派的传承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刘献廷(1648-1695),清初著名学问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一生不仕,以教读著述为事。曾参与《明史》及《一统志》的纂修工作。学识渊博,颇为时人所推重。于史事不信陈说,每据传闻,加以调查,然后证实之。其存世著作《广阳杂记》虽记事较杂,但论述精当,翔实可信。其中关于龙门派的记载,亦是引用时人孙宗武的记述,是来源有据的。
那么,孙宗武又是何人?在正史或地方志中并未找到关于孙宗武的传记,不过,在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提到过孙宗武的父亲孙云锦,曰:
宗武尊公讳云锦,字长发,四川成都人,蜀府仪宾也。绥寇之乱,出奔京师,遂寄籍顺天。辛卯举人。[27]
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亦是孙宗武所述,讲的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间发生的一件奇事,即朝邑县民妇罗氏从华山舍身崖跳下后,不仅未死,醒来时则在自己家中。因为其时孙宗武的父亲孙长发正任华阴县令,对此事有所勘核,故绝非虚逛。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知道孙宗武是顺天人,其父亲孙云锦,字长发,是辛卯举人,曾任华阴县令。又乾隆《华阴县志》载:“知县……孙云锦,四川人,九年任。迟维城,字屏万,广宁人,十八年任。”[28]据上可知,孙宗武的父亲孙云锦在康熙九年(1670)至十六年(1677)间任华阴县令。那么,在此期间,孙宗武随父任居住于华阴,进而熟悉华山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华山的掌故,也就理所当然了。《广阳杂记》中提到孙宗武在华阳时就与王清正有交往,与之很熟。后来,孙宗武回到北京,王清正也来到北京白云观,两人继续有交往。故孙宗武对华山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龙门派的述说,或许就直接来自道士王清正,应该是清代初年的教内说法。由此看来,刘献廷引述的孙宗武所言,就是时人对时事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那么,在孙宗武叙说的关于清初龙门派的信息中,其中龙门派的20字字谱“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贞明”,与其他碑刻或道书记载相一致,没有争议。而另外的信息如龙门派起源于王刁山、马真一传人王莱阳兴复白云观等,却与教内传统说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厘清。
关于龙门派的起源地是龙门山还是王刁山,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传统认为,龙门派得名,源于丘处机曾在陕西陇县龙门洞修行。但清代后期教内学者陈教友(1824-1881)在其《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一书中否定了这种传统说法,“所以称龙门派者,贞常弟子姜善信承世祖宠遇,建龙门建极宫,其后徒众日盛,创此法派,故云龙门也。”[29]陈教友认为龙门派渊源于靳贞常的弟子、活跃于元世祖年间的姜善信,因姜善信创建龙门建极宫(大禹庙),徒众日盛,故其开派名为龙门派。又因靳贞常、姜善信长期居住于华山王刁洞,故陈教友引述刘献廷《广阳杂记》之语,认为龙门派起源于华山王刁洞。
陈教友赞同《广阳杂记》的说法,认为龙门派起源于华山王刁洞,并提出了自元代靳贞常、姜善信到明代马真一的传承系统。这种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广阳杂记》引述的孙宗武所言,是来自当时的教内说法,至少代表了华山地区的教内说法,而这也正好说明,华山一带是龙门派的重镇,华山王刁洞在明末清初已经作为龙门派的起源地看待。
马真一作为华山道士,是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传人。至于他的师父是谁,史无记载。在他之后的传承,亦无详细谱录。不过,从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可知,马真一在华山有不少弟子,其中一个徒弟叫常光,“其弟子常光等椎鲁无知”。[30]此后,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莱阳(清正),曾兴复北京白云观,“今兴复白云观道人王莱阳,乃其嫡派,莱阳名清正”。[31]按照龙门派字谱,王莱阳为第十代“清”字辈,应为马真一的玄孙辈。
那么,根据孙宗武所言,清初兴复白云观的道人是王莱阳。而传统说法是,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中兴了龙门派。到底孰是孰非?王常月与王清正谁先谁后?两人有何关系?
据嘉庆年间闵一得著《金盖心灯》卷1《王崑阳律师传》,道光二十七年孟至才、完颜崇实合著《白云仙表》之《崑阳王真人》等资料记载,王常月号崑阳,原名平,山西潞安人,生于万历甲午年(1594),一说生于嘉靖元年(1522),逝于康熙十九年(1680)。他从龙门派第六代赵真嵩处接受三坛大戒,成为第七代传人,此后,他恢复全真道公开传戒的做法,进行了广泛的传戒活动,门徒弟子遍及南北,从而使龙门派出现中兴景象,到清中期,龙门派已成为全真道最大派系。
根据记载,王常月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于顺治十三年(1656)在北京白云观传戒。顺治十五年、十六年,又于白云观登坛授戒。凡三次登坛,度戒子千余人。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南下,先后在南京、杭州、湖州、苏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授法,收徒众多。
《金盖心灯》等书载王常月在江南传戒多年后,又返回了北京白云观,康熙十九年(1680)仙逝,葬于白云观西偏。不过,陈教友《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卷7根据清末朱绪曾的《国朝金陵诗征》,认为王常月羽化于南京隐仙庵,[32]若如此,则王常月自康熙二年南下后,并未返回北京。
总之,王常月在北京活动的时间大概在顺治十二年到康熙二年间。而王清正入住北京白云观的时间又是何时呢?
据《广阳杂记》载,孙宗武在华阳时与王清正相识,而孙宗武之父孙云锦在康熙九年(1670)至十六年(1677)间任华阴县令,说明其时孙宗武与王清正均在华山。大概在康熙十六年(1677)之后,孙宗武一家回至北京,而王清正也应在此之后来到的北京白云观。
刘献廷虽是直隶大兴人,但他自康熙五年(1666)举家南隐吴江后,一直寓住吴地,活动于江南一带,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应聘北上京城,参加《明史》和《一统志》的修纂工作。康熙二十九年(1690)离京。在京期间,他访旧友,结新知,博采轶事,益其见闻。其《广阳杂记》中的孙宗武所言,大概就是此时采访而得。
根据孙宗武与刘献廷在京的重合时间,则两人的见面当在1687-1690年间,所以文中记载的关于龙门派、王清正等事,均为此时的见闻。由此推测,王清正兴复白云观的时间,应在1677至1690年间,“今白云观已焕然非故矣”,说明其时白云观已经修复得很好。
综上所述,王常月在北京活动的时间是顺治十二年至康熙初年,而王清正兴复白云观的时间是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九年,两人活动的时间有先后,两人活动的内容也不一样,王常月的主要活动是传戒,王清正的主要贡献是修复。
又,《重修白云观碑记》载:“今我朝康熙四十五年,见其地基太狭,则易隙地以广之”,“规模阔大”,“今上重建玉皇殿、三清殿、长春殿、七真殿、灵官殿、四圣殿……”。说明白云观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曾得以大规模重修。但此碑碑末题“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中浣谷旦,白云观住持王常月谨识”,又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刘诚印重勒”。[33]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王常月早已于康熙十九年(1680)仙逝,而此碑却说康熙四十五年住持王常月作了这通碑记,从时间上看这是不可能的。此碑是光绪十二年(1886)刘诚印重勒,原碑已不可见,也不知道刘诚印根据什么资料重勒的石碑,这通碑文的可信度如何呢?
乾隆间官修《日下旧闻考》载,白云观于乾隆二十一年奉敕重修,“殿内恭悬圣祖御书额曰驻景长生,七真殿恭悬圣祖御书额曰琅简真庭,皇上御书额曰葆素含元,玉皇阁恭悬圣祖御书额曰紫虚真气”。[34]所谓“圣祖”,即康熙皇帝,从当时各殿内悬挂的众多圣祖御书匾额来看,白云观在康熙年间肯定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因此说上述碑文的内容应该是基本可靠的。如上文所述,康熙年间王清正曾兴复白云观,而且康熙二十九年前后王清正还居住在北京白云观。据此推测,时隔16年后,即康熙四十五年,白云观的重修或许仍为王清正所主持。
那么,碑末关于“王常月谨识”又如何理解?笔者认为是重刻石碑时的误解所至。这通康熙四十五年的重修碑记可能是王清正所立,只是到了光绪年间碑石毁坏,故刘诚印重勒了这通碑记。而在重勒的过程中,误改成了“王常月谨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一是碑石风化,有些字模糊不清,原碑可能为“王莱阳谨识”,后人误以为“王崑阳谨识”,而莱阳为王清正,崑阳即王常月,后来刻石者干脆改成“王常月谨识”。
二是清代中后期,以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的龙门律宗非常兴盛,北京白云观也成为律宗之祖庭,传戒之中心,王常月在教内的影响和光芒盖过了其他祖师,后人只知有王崑阳,不知有王莱阳也,故顺理成章地认为此碑记就是王崑阳(常月)所撰。
总之,马真一作为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其传承系统来自华山王刁岭,而在明末清初,华山是龙门派的重镇和传播中心。其后,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莱阳于康熙年间入住北京白云观,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四、小结
马真一,原名马象乾,字真(贞)一,又称马一真、马峰巅、马疯颠、马绣头、马风子、马颠仙等,华山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原籍河南太康县,自言生于正统甲子(1444)。明末居华山王刁洞修炼,事迹多奇幻,远近闻名,与山陕文人士大夫交游密切。天启六年(1626)离开华山,云游至山东、辽东等地,出入辽东军事前线,与多位高级军政长官如袁崇焕、梁廷栋、孙元化、张可大、刘兴治、黄龙等都有接触,或祈雨,或谈休咎,或预谶,事事皆应验如神。崇祯六年(1633)以后,下落不明,亦有传说直到康熙年间仍在辽东者。
马真一作为龙门派“真”字辈道士,其出家始末、师承何人,不可得知。不过可以肯定,其传承系统来自华山王刁岭,其弟子众多,有常光等人。明末清初,华山作为龙门派的重镇和传播中心,人才辈出,如马真一的嫡系传人王清正于康熙年间入住北京白云观,对白云观的兴复贡献颇大。
注释:
[1]本文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史》(批准号:12BZJ032)的阶段性成果。
[2]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3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72-274页。
[3]熊铁基等主编《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86-388页。
[4][26][27][31]刘献廷:《广阳杂记》卷3,中华书局标点本,1957年第1版,第130页。
[5][13][30]李楷:《河滨文选》卷5,《清代诗文集汇编》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1-172页
[6]《明清史料——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刊明清内阁大库残余档案》,第8本,第713页,1931年刊印本。该条资料系社科院历史所杨海英研究员提供的线索和复印件,特致感谢。
[7][19]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永平府志下》,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630页。
[8]李榕:《华岳志》卷2《高贤》:“李楷字淑则,号河滨,朝邑人。读书朝来山,遇真人马巅仙,谓当以文章名世”。
[9][12][20][清]张怡撰,魏连科点校《玉光剑气集》卷26《玄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16-917页。
[10][22][25][清]周亮工:《书影》第9卷,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1962年上海第2次印刷,第230-232页。
[11][清]高岗等:《蓬莱县志》卷6仙释,页5。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4][清]沈华修、崔昭等纂《武功县后志》,卷4拾遗,页17,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
[15][清]蒋骐昌、孙星衍:《醴泉县志》卷12《旧闻》,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16]参见郭守义编《华山神话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4-58页。
[17]参见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18][清]陆维垣等修,李天秀等纂《华阴县志》,卷10道释,页67。
[21][清]方汝翼、贾瑚修,周悦让、慕荣榦纂《增修登州府志》卷155,光绪七年刻本。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48册,第152页。
[23][朝鲜]成海应:《硏经斋全集》外集卷63古迹类,小华古迹,《韩国文集丛刊》278册,第158页。此条资料系社科院历史所杨海英研究员提供,特致感谢。
[24][清]施闰章等:《登州府志》卷18《仙释》,页25。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28][清]陆维垣等修,李天秀等纂《华阴县志》卷7《职官》,第28页。
[29]陈教友:《长春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源流》卷6,《藏外道书》第31册,第114页。
[32]尹志华:《清代全真道传戒初探》,载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1辑,齐鲁书社,2011年,第247页。
[33]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第141-142页。
[34]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75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