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唐·吴筠
2011-11-23
宗玄先生玄纲论
经名:宗玄先生玄纲论。唐吴筠着。底本出处:艺文出版,《正统道藏》第三十九册。
进玄纲论表
道 士臣筠言:臣闻道资虚契,理藉言彰。臣曩栖岩穴之时,辄撰修行之事。伏以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 玄纲。冀循流泒而可归其源,阐幽微而不泄其旨。至于高虚独化之兆,至士登仙之由,或前哲未论,真经所略,用率鄙思,列于篇章。伏惟开元天宝圣文神武证道孝 德皇帝陛下,为至道之主,弘自然之训,品物咸熙于陶钧之际,黎元辑宁于仁寿之域,岂纤尘有裨于崇岳,爝火能助于太阳。然兹莞虽微,明圣不弃,敢陈菲薄,希 烛天光,所述旧文,谨随表奉进,轻渎宸扆,伏增战越。臣筠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天宝十三载六月十一日,中岳嵩阳观道士臣筠表上。
宗玄先生玄纲论
上篇明道德 凡九章
道德章第一
道 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 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 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 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 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元气章第二
太 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着,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 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 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故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气有阴阳之革,神无寒暑之变。虽群动纠纷,不可胜纪,灭而复 生,终而复始。道德之体,神明之心,应感不穷,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
真精章第三
天地不能 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寔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干以之动,坤以之宁,寂默无为,群方用 成。空洞之前,至虚靡测,元和澄正。自此而植,神真独化,匪惟巨亿,仰隶至尊,咸有所职。丹台瑶林,以游以息,云浆霞僎,以饮以食,其动非心,其翔非翼。 听不以耳,闻乎无穷。视不以目,察乎无极。此皆无祖无宗,不始不终,含和蕴慈,愍俗哀蒙,清浊体异,真凡莫同。降气分光,聿生人中,贤明博达,周济为功, 为君为长,俾物咸通。爰历世纪,玄勋允充,德掞天壤,名书帝宫。于是运绝北都,命标南府,元真乃降,是为形主。阴气既落,世尘自阻,炼胎易质,革秽除腐, 神形合契,白日轻举。所谓反我乡,归我常,与道无疆,而孰知其方。
天禀章第四
夫道本无动 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在天地之间 矣。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 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 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夫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
性情章第五
夫 生我者道,禀我者神,而寿夭去留,匪由于己,何也?以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将超迹于存亡之域,栖心于自得之乡,道可以为师,神 可以为友,何为其然乎?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入于品汇之中,出乎生死之表。故君子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 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此所谓返我之宗,复与道同。与道同,则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而况于人乎。
超动静章第六
夫 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 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是以动而不知其动者, 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出乎静者也。故超乎动者,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者,阴不可得而移。阴阳莫能变,而况于万物乎。故不为物之所诱者,谓之至静, 至静然后能契于至虚。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彻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殷,而不能逃于方寸之鉴矣。
同有无章第七
夫 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贯秋毫之末,而不为小,先虚无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升积阳而不为明,沦重阴而不为晦。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 神运而气自化。气本无质,凝委而成形。形本无情,动用而亏性。形成性动,去道弥远。故溺于生死,迁于阴阳,不能自持,非道存而亡之也。故道能自无而生于 有,岂不能使有同于无乎?有同于无,则有不灭矣。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 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返覆流通,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可使虚为实。吾将与造物者为俦,奚死生之能累乎。
化时俗章第八
道 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浇淳之异,尧桀治乱之殊者,何也?夫道德无兴衰,人伦有否 泰,古今无变易,性情有推移。故运将泰也,则至阳真精降而为主,贤良辅而奸邪伏矣。时将否也,则太阴纯精升而为君,奸邪弼而贤良隐矣。天地之道,阴阳之 数,故有治乱之殊也。所以古淳而今浇者,亦犹人幼愚而长慧也。婴儿未孩,则上古之含纯粹也。渐有所辩,则中古之尚仁义也。成童可学,则下古之崇礼智也。壮 齿多欲,则季世之竞浮伪也。变化之理,时俗之宜,故有浇淳之异也。窍其所以,源其所由,子以习学而性移,人以随时而朴散。虽然,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 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义方失则师友不可训,道德丧则礼乐不可理。虽加以刑罚,益以鞭楚,难制于奸臣贼子矣。是以示童蒙以无诳,则保于忠 信。化时俗而以纯素,则安于天和。故非执道德以抚人者,未闻其至理者也。
明本末章第九
夫 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 辩,皆自然所禀,非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伪则万诈萌生,法不能理也。所以贵淳古而贱浇季,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 末。犹根深则条茂,源浚则流长,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故道丧而犹有德,德衰而犹有仁,仁亏而犹有义,义缺而犹有礼,礼坏则继之以乱,而智适足以凭陵天下 矣。故礼智者,制乱之大防也。道德者,抚乱之宏纲也。然则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 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干干夕惕,而天下敝矣。故三皇化之以道,五帝抚之以德,三王理之以 仁义,五伯率之以礼智。故三皇为至治,五伯邻至乱,故舍道德而专任礼智者,非南面之术。是以先明道德,道德明则礼智薄矣。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谓礼亏则乱,智变则诈。故塞其乱源,而绝其诈根。而扬雄、班固之俦,咸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 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唐·吴筠
2011-11-23
宗玄先生玄纲论
经名:宗玄先生玄纲论。唐吴筠着。底本出处:艺文出版,《正统道藏》第三十九册。
进玄纲论表
道 士臣筠言:臣闻道资虚契,理藉言彰。臣曩栖岩穴之时,辄撰修行之事。伏以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 玄纲。冀循流泒而可归其源,阐幽微而不泄其旨。至于高虚独化之兆,至士登仙之由,或前哲未论,真经所略,用率鄙思,列于篇章。伏惟开元天宝圣文神武证道孝 德皇帝陛下,为至道之主,弘自然之训,品物咸熙于陶钧之际,黎元辑宁于仁寿之域,岂纤尘有裨于崇岳,爝火能助于太阳。然兹莞虽微,明圣不弃,敢陈菲薄,希 烛天光,所述旧文,谨随表奉进,轻渎宸扆,伏增战越。臣筠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天宝十三载六月十一日,中岳嵩阳观道士臣筠表上。
宗玄先生玄纲论
上篇明道德 凡九章
道德章第一
道 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 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 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 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 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元气章第二
太 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着,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 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 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故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气有阴阳之革,神无寒暑之变。虽群动纠纷,不可胜纪,灭而复 生,终而复始。道德之体,神明之心,应感不穷,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
真精章第三
天地不能 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寔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干以之动,坤以之宁,寂默无为,群方用 成。空洞之前,至虚靡测,元和澄正。自此而植,神真独化,匪惟巨亿,仰隶至尊,咸有所职。丹台瑶林,以游以息,云浆霞僎,以饮以食,其动非心,其翔非翼。 听不以耳,闻乎无穷。视不以目,察乎无极。此皆无祖无宗,不始不终,含和蕴慈,愍俗哀蒙,清浊体异,真凡莫同。降气分光,聿生人中,贤明博达,周济为功, 为君为长,俾物咸通。爰历世纪,玄勋允充,德掞天壤,名书帝宫。于是运绝北都,命标南府,元真乃降,是为形主。阴气既落,世尘自阻,炼胎易质,革秽除腐, 神形合契,白日轻举。所谓反我乡,归我常,与道无疆,而孰知其方。
天禀章第四
夫道本无动 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在天地之间 矣。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 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 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夫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
性情章第五
夫 生我者道,禀我者神,而寿夭去留,匪由于己,何也?以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将超迹于存亡之域,栖心于自得之乡,道可以为师,神 可以为友,何为其然乎?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入于品汇之中,出乎生死之表。故君子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 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此所谓返我之宗,复与道同。与道同,则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而况于人乎。
超动静章第六
夫 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 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是以动而不知其动者, 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出乎静者也。故超乎动者,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者,阴不可得而移。阴阳莫能变,而况于万物乎。故不为物之所诱者,谓之至静, 至静然后能契于至虚。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彻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殷,而不能逃于方寸之鉴矣。
同有无章第七
夫 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贯秋毫之末,而不为小,先虚无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升积阳而不为明,沦重阴而不为晦。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 神运而气自化。气本无质,凝委而成形。形本无情,动用而亏性。形成性动,去道弥远。故溺于生死,迁于阴阳,不能自持,非道存而亡之也。故道能自无而生于 有,岂不能使有同于无乎?有同于无,则有不灭矣。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 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返覆流通,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可使虚为实。吾将与造物者为俦,奚死生之能累乎。
化时俗章第八
道 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浇淳之异,尧桀治乱之殊者,何也?夫道德无兴衰,人伦有否 泰,古今无变易,性情有推移。故运将泰也,则至阳真精降而为主,贤良辅而奸邪伏矣。时将否也,则太阴纯精升而为君,奸邪弼而贤良隐矣。天地之道,阴阳之 数,故有治乱之殊也。所以古淳而今浇者,亦犹人幼愚而长慧也。婴儿未孩,则上古之含纯粹也。渐有所辩,则中古之尚仁义也。成童可学,则下古之崇礼智也。壮 齿多欲,则季世之竞浮伪也。变化之理,时俗之宜,故有浇淳之异也。窍其所以,源其所由,子以习学而性移,人以随时而朴散。虽然,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 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义方失则师友不可训,道德丧则礼乐不可理。虽加以刑罚,益以鞭楚,难制于奸臣贼子矣。是以示童蒙以无诳,则保于忠 信。化时俗而以纯素,则安于天和。故非执道德以抚人者,未闻其至理者也。
明本末章第九
夫 仁义礼智者,帝王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 辩,皆自然所禀,非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伪则万诈萌生,法不能理也。所以贵淳古而贱浇季,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 末。犹根深则条茂,源浚则流长,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故道丧而犹有德,德衰而犹有仁,仁亏而犹有义,义缺而犹有礼,礼坏则继之以乱,而智适足以凭陵天下 矣。故礼智者,制乱之大防也。道德者,抚乱之宏纲也。然则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 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干干夕惕,而天下敝矣。故三皇化之以道,五帝抚之以德,三王理之以 仁义,五伯率之以礼智。故三皇为至治,五伯邻至乱,故舍道德而专任礼智者,非南面之术。是以先明道德,道德明则礼智薄矣。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谓礼亏则乱,智变则诈。故塞其乱源,而绝其诈根。而扬雄、班固之俦,咸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 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