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 ● 卷之三(4)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明·赵台鼎

2011-12-0909:59:54

以古人切要一二语,时自味之,以发吾圆转之机,庶不至于死定,所谓熏修密养而彻之者也。切要语者,如黄蘖曰:“莫于心上着一物。”大慧曰:“常令方寸虚豁豁地。”可师曰:“冷冷自用,了了常知。”清凉曰:“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真觉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慧曰:“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圭峰曰:“但以空寂为自己,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金丹工用,如蒸笼有上下格,弈棋有先后着;上不可置之于下,先不可移之于后。步步层层,分分朗朗,方是传授。若混沌朦胧,终属猜臆之言,非实工也。学者当自知之。

各家丹经,窍名虽多,皆一贯而不可偏废者。灵台者,神舍也。脐中鼎者,炁穴也。肾中炉者,精房也。泥丸者,移丹之所也。中黄者,合丹之地也。太中极者,始而起火,终而藏丹之处也。顾人善用之耳。

以照了智,见五蕴皆空之后,以总持力,到一念不生之时,智力相资,久当自觉。

事有前定之数,人有前知之理。凡已廷所作所为,而夜梦纷然,重重见之,此因也。识神所为谓之梦。凡未来隔年隔月隔日之事,而夜梦先兆,后来一一见验,此境也。元神所为谓之照。学者修行,只保养此能照之本体,久久彻天彻地,光阴遍照,为圣为仙为佛,次之为贤为真人为菩萨,所谓穷理尽性,至命尽心,知性知天,格物致知,至诚前知,胥此也。岂奇怪恢伟之事耶?今人如意之事,则跃然而喜;不如意之事,则戚然而悲,皆谓之日用不知。

威音以前,太极以前,无始以前,三教之言一也,所谓无极与先天是也。

一声来耳里,万念离心中。(始而蝉鸣,终而蝉蜕。)

庄子闻和见晓,超老氏之希夷;神静心明,契释宗之定慧。

过犹不及,世间万法得中为妙;出世之法,亦当如是。予观四禅天,此是佛境界,而在三界之中,色界之内。盖色界既能超六欲之有染,又不入四空之不还,得其中道,乃是佛之处也。(眼之上为无色界,光音天在四禅中。)

三静关,入道之权舆;四禅天,入佛之境界。

人之生也直。孔子云:“质直而好义。”孟子云:“直,养而无害。”《楞严经》亦云:“三世诸佛,皆以直心成等正觉。因地不直,果招迂曲。”《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

启手足之际,有余则恋,不足则憾。苟不知道,二者必居一焉。

释氏论十不善业,身三,杀盗淫也;意三,贪嗔痴也;口四,妄绮两恶也。故能谨守十戒,不为十恶,是谓实行。虽不谈禅说教,吾必谓之善学佛矣。

孔颜之四毋四勿,皆禁止之词,久则自然,并其所禁止者而绝之矣。

法性圆通,无所不至。教文中云:“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盖言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也。譬如含识之灵,流转受生;先为鲲鹏,非随其形而增大;后为蟭螟,非随其形而减小。本性元一,不变易而分洪纤也。所以《华严》之义有云:“一微尘中,包涵法界。”以明一真之性,本无分限区别矣。《中庸》所谓“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正同此意。

列子云:“孔子能发心而用形。”意谓对接世务,止用形迹而已,其心则泊然不动也。世间之法,当如比。贯休寄伉师诗云:“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举世之人被心所役,而伉师独能制伏其心也。出世之法,当如此。

《楞严经》:“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圆觉经》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盖见空色皆不离觉性之中也。又色、空二法,相对立名。空相在觉性之中,亦为障碍。故《心经》云:“空即是色。”言但有空相,空即是色,色即为障碍矣。

圭峰云:“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注云:此是一位受生自在也。)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我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注云:此是二位变易自在也。)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惟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注云:此是三位究竟自在也。)”虽有中阴,所向自由,此小乘之事也,即移居夺舍之流如圆泽,此身虽异,性长存是也。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此大乘之事也,即得意生身之妙,如达摩只履,翩翩西归是也。圆觉大智,百亿应身,此最上乘之用也,即悲智交融,随声赴感,如视音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是也。脱去后事,古今最难知者,惟此三语足以尽之。或谓脱去归空,一脉全灭者,此断性声闻之陋,则贡虚亿缪,以议佛道耳。(微细流注,即含藏种子。故《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云云。)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上一篇: 脉望 ● 卷之二
    下一篇:没有了
    |

    脉望 ● 卷之三(4)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909:59:54

    |
    脉望 ● 卷之三(4)
    |

    以古人切要一二语,时自味之,以发吾圆转之机,庶不至于死定,所谓熏修密养而彻之者也。切要语者,如黄蘖曰:“莫于心上着一物。”大慧曰:“常令方寸虚豁豁地。”可师曰:“冷冷自用,了了常知。”清凉曰:“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真觉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慧曰:“分别不生,虚明自照。”圭峰曰:“但以空寂为自己,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金丹工用,如蒸笼有上下格,弈棋有先后着;上不可置之于下,先不可移之于后。步步层层,分分朗朗,方是传授。若混沌朦胧,终属猜臆之言,非实工也。学者当自知之。

    各家丹经,窍名虽多,皆一贯而不可偏废者。灵台者,神舍也。脐中鼎者,炁穴也。肾中炉者,精房也。泥丸者,移丹之所也。中黄者,合丹之地也。太中极者,始而起火,终而藏丹之处也。顾人善用之耳。

    以照了智,见五蕴皆空之后,以总持力,到一念不生之时,智力相资,久当自觉。

    事有前定之数,人有前知之理。凡已廷所作所为,而夜梦纷然,重重见之,此因也。识神所为谓之梦。凡未来隔年隔月隔日之事,而夜梦先兆,后来一一见验,此境也。元神所为谓之照。学者修行,只保养此能照之本体,久久彻天彻地,光阴遍照,为圣为仙为佛,次之为贤为真人为菩萨,所谓穷理尽性,至命尽心,知性知天,格物致知,至诚前知,胥此也。岂奇怪恢伟之事耶?今人如意之事,则跃然而喜;不如意之事,则戚然而悲,皆谓之日用不知。

    威音以前,太极以前,无始以前,三教之言一也,所谓无极与先天是也。

    一声来耳里,万念离心中。(始而蝉鸣,终而蝉蜕。)

    庄子闻和见晓,超老氏之希夷;神静心明,契释宗之定慧。

    过犹不及,世间万法得中为妙;出世之法,亦当如是。予观四禅天,此是佛境界,而在三界之中,色界之内。盖色界既能超六欲之有染,又不入四空之不还,得其中道,乃是佛之处也。(眼之上为无色界,光音天在四禅中。)

    三静关,入道之权舆;四禅天,入佛之境界。

    人之生也直。孔子云:“质直而好义。”孟子云:“直,养而无害。”《楞严经》亦云:“三世诸佛,皆以直心成等正觉。因地不直,果招迂曲。”《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

    启手足之际,有余则恋,不足则憾。苟不知道,二者必居一焉。

    释氏论十不善业,身三,杀盗淫也;意三,贪嗔痴也;口四,妄绮两恶也。故能谨守十戒,不为十恶,是谓实行。虽不谈禅说教,吾必谓之善学佛矣。

    孔颜之四毋四勿,皆禁止之词,久则自然,并其所禁止者而绝之矣。

    法性圆通,无所不至。教文中云:“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盖言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也。譬如含识之灵,流转受生;先为鲲鹏,非随其形而增大;后为蟭螟,非随其形而减小。本性元一,不变易而分洪纤也。所以《华严》之义有云:“一微尘中,包涵法界。”以明一真之性,本无分限区别矣。《中庸》所谓“语大莫能载,语小莫能破”,正同此意。

    列子云:“孔子能发心而用形。”意谓对接世务,止用形迹而已,其心则泊然不动也。世间之法,当如比。贯休寄伉师诗云:“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冥目尽,一句不言深。”举世之人被心所役,而伉师独能制伏其心也。出世之法,当如此。

    《楞严经》:“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圆觉经》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盖见空色皆不离觉性之中也。又色、空二法,相对立名。空相在觉性之中,亦为障碍。故《心经》云:“空即是色。”言但有空相,空即是色,色即为障碍矣。

    圭峰云:“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注云:此是一位受生自在也。)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我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注云:此是二位变易自在也。)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惟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注云:此是三位究竟自在也。)”虽有中阴,所向自由,此小乘之事也,即移居夺舍之流如圆泽,此身虽异,性长存是也。易短为长,易粗为妙,此大乘之事也,即得意生身之妙,如达摩只履,翩翩西归是也。圆觉大智,百亿应身,此最上乘之用也,即悲智交融,随声赴感,如视音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是也。脱去后事,古今最难知者,惟此三语足以尽之。或谓脱去归空,一脉全灭者,此断性声闻之陋,则贡虚亿缪,以议佛道耳。(微细流注,即含藏种子。故《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云云。)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