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

本站整理佚名

2010-11-0112:59:11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因此对它的地理环境要求很高。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建城地址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建筑风水理论,其意在营造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美好环境,以供人们居住。本文以福州古城建筑为例,探讨传统风水对福州古城建设的影响。

一、福州城址选择与风水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认为它是未来事业兴旺与否的关键,关系到族人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必须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全族人的智慧,由最高领导者作出决定。《诗经》中《大雅·公刘》篇就记述周朝祖先公刘,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率领族人迁居陕西旬邑县选址建城的经过。全诗大意是:公刘登山察看地形,见山岗之南百泉流过,平坦可居。在这片平原上,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方寒流,南面远处朝山,有险可据,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山环水绕,水土完好,可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适宜耕种,凭险防守,是建都立邑的好地方。于是公刘就决定迁族人于此,为周族的繁荣昌盛奠定良好基础。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元代萨天锡有《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①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发展,于是以地形图向著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②据考证当时郭璞还年幼,有否此事,尚无定论。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③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他意思说:把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环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们才能生产安居。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12:59:11

    |
    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
    |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因此对它的地理环境要求很高。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建城地址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建筑风水理论,其意在营造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美好环境,以供人们居住。本文以福州古城建筑为例,探讨传统风水对福州古城建设的影响。

    一、福州城址选择与风水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认为它是未来事业兴旺与否的关键,关系到族人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必须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全族人的智慧,由最高领导者作出决定。《诗经》中《大雅·公刘》篇就记述周朝祖先公刘,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率领族人迁居陕西旬邑县选址建城的经过。全诗大意是:公刘登山察看地形,见山岗之南百泉流过,平坦可居。在这片平原上,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方寒流,南面远处朝山,有险可据,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山环水绕,水土完好,可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适宜耕种,凭险防守,是建都立邑的好地方。于是公刘就决定迁族人于此,为周族的繁荣昌盛奠定良好基础。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元代萨天锡有《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①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发展,于是以地形图向著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②据考证当时郭璞还年幼,有否此事,尚无定论。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③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他意思说:把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环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们才能生产安居。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