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2)

本站整理佚名

2010-11-0112:59:11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把该城称为子城。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福建观察使郑镒修拓城东南隅,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唐天复年间(约902年),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把子城围成内城。五代梁开平初(约907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外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统一福建,下诏将城墙拆毁。皇祐四年(1052年)以后,福州城开始渐次修复。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除修复原有城墙外,还扩建西南隅。全城周长950丈,厚4丈,内外均彻以砖石,城上建9座城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

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二、福州古城建筑中的风水格局福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古时是闽江入海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

1.相对封闭式格局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闽江自北向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形势。古代风水家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④福州的地理环境附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按照风水家的看法,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⑤从现在看,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有内太极。其穴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⑥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从地图上看,福州城是由接近圆形的城墙所环绕,其道路水流,均体现藏风聚水的原则,城中心点是鼓楼,登楼则全城在望,为太极穴地所在。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点。

2.南北中轴的形势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至今未重修,甚为可惜。华林寺因故东移,虽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已改变。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被毁。后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易地再建,但规模、体制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可惜该楼于1952年扩建道路被拆,现空余地名,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名。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过东西走向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风水学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来势凶猛的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附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3.阴阳协调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12:59:11

    |
    福州古城的建筑与风水(2)
    |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把该城称为子城。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福建观察使郑镒修拓城东南隅,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唐天复年间(约902年),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把子城围成内城。五代梁开平初(约907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外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统一福建,下诏将城墙拆毁。皇祐四年(1052年)以后,福州城开始渐次修复。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除修复原有城墙外,还扩建西南隅。全城周长950丈,厚4丈,内外均彻以砖石,城上建9座城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乌石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明代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中写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

    至此,学者认为明代福州城的选址得天时、地利、人和,为最佳风水。其关键在于避风藏水,城内有树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风;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设的人间福地。

    二、福州古城建筑中的风水格局福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古时是闽江入海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

    1.相对封闭式格局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闽江自北向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形势。古代风水家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④福州的地理环境附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按照风水家的看法,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⑤从现在看,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有内太极。其穴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⑥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从地图上看,福州城是由接近圆形的城墙所环绕,其道路水流,均体现藏风聚水的原则,城中心点是鼓楼,登楼则全城在望,为太极穴地所在。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点。

    2.南北中轴的形势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至今未重修,甚为可惜。华林寺因故东移,虽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已改变。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被毁。后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易地再建,但规模、体制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可惜该楼于1952年扩建道路被拆,现空余地名,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名。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过东西走向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风水学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来势凶猛的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附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3.阴阳协调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