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教唯一传世科仪——蓬壶炼度科(4)

宗教学研究刘仲宇

2014-11-1812:13:59

四、从蓬壶炼看太乙教的“太一三元法”的内涵

太乙教的立名,与太一的信仰有关,又与“三元”相关,有所谓“太一三元法”④之称。

太乙,又作太一,系宋代朝廷极为重视的太一福神,其最初的源头可以溯至战国时的楚国人尊奉的大神东皇太乙,屈原的名作《九歌》首列祭祀对象便是东皇太一,尊之为“上皇”。太一,又作太乙,实际上为天上星君,宋玉“礼太一,醮诸星”犹存其星君面貌,而汉代太一也一直居于最高的神祀之列。到了北宋时期,太乙又因朝廷的祈福动机而受到极度尊崇。这在太乙教本身的文献中也有说明:

粤自四象未分,太极含用,浑沦磅礴,寓妙理于无□之中……故一之也,始乎辰极,其神太一,用斯显焉。实元工造化之枢,万有资生之本也。列宿之中最尊。……金天眷中,始祖一悟真人是生卫郡,远□汉仪,近追前代,上稽下考,而立教焉。⑤

这段话,正出于《蓬壶炼》的集注者萧(李)居寿所立之碑,虽然另有撰人,但却是得到太乙五祖正式认可的。不过,太乙教将太一神尊为主要崇拜对象,也与宋末盛极一时的神霄派有关。

盖朝廷对太一顶礼有加,将太一称为贵神,在当时的神霄派中也有反映。查神霄派所列的混元八派宗枝图,元始天王、玉皇大帝下列四支,其一为神霄玉清王,其二即为青华大帝君。列“元始八子封职”:

长子高上元始化生南极长生大帝君任高上神霄玉清王职太阳九气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混洞,字曜华;

次封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青华帝君玉清太和王,讳永洞,字曜烟。……⑥

如此,则神霄派中将太乙天尊称为青华救苦太一定福天尊,而太乙教正是承其说,将太乙当成元始之子,称为青华帝君,而具体到炼度科仪,则将之当成救苦之主神。

太乙主青华宫。而青之方位属东,太乙所处为东极妙严宫,东为生方,青、东皆主生。太乙教将之取为教名,正是取其主生、救苦等属性。

“太乙”易解,“三元”何义?

一种说法,是将三元与三官信仰联系起来。认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与下元水官,三元三官,正是太乙教取义之处⑦。这一解释,在形式上符合三元之说,但论及太乙教的实际,实仍有距离。

从蓬壶炼度科张与材序看,这三元与三官并无必然联系,而是与某种法术体系有关。张与材称萧抱珍编定此科时“复检道藏三元之术、五灵之法,及陇西萨翁符咒之秘,增订而纂成全集,名之曰太上蓬壶炼度津济法食真科”。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道藏中的三元之术、五灵之法,皆是某种法术的体系,而在三官信仰中,我们并没有见到有成体系的法术或科仪系统,《三官经》只在超度亡灵中作为经典诵读。检《太一广福万寿宫令旨碑》载元帝忽必烈对萧抱珍的评价中有“道成一悟,箓阐三元,创兴太一之门”⑧的辞句,足见三元与某种箓有关。

查上清箓中有称为《三元玉检箓》的一组箓:

三元玉检箓,

上元检天大箓,

下元检地大箓,

中元检仙真书箓,

上清检人仙箓。⑨

按三元玉检箓,实为总名,后面所列乃是其中内容。而细看后又知此四大检箓,实际上原只有三大检:上元检天,中元检仙,下元检地,另有一种检人仙箓,当是后加。盖《道藏》中存有一种《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内中正有检天、检仙、检地之说。经云:

《高上三元布经》,乃上清三天真书,上真玉检飞空之篇。上元检天大箓,下元检地玉文,中元检仙真书。

这些说法正是三元之法的来历与内涵。而太乙教为什么重视此法,与道书中称此仙书曾藏于东华宫有关。按照《三元布经》所说:

如是宝篇,高上皆刻金丹书,贮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元宝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台玉室,九曲丹房,南极上元君主之。……今藏一通于东华宫。依科七千年当传已成真人。太上道君命五老仙都符四极五帝辅卫灵文,检于漏泄,有妄说篇目,罚以风刀,轻传慢替,七祖充责,己身负考长役鬼官。

按东华宫,在全真教的体系中,系其五祖之首的东华帝君所治。但其所处在东方,又与青华之说相一致,或竟因此而与青华宫相混。这在前面所引神霄派的文献中,已经将东华与青华混成一神,称为“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青华帝君玉清太和王”。所以,《三元布经》在太乙教的眼中会有特殊的情感,盖它原秘在太乙帝君的宫中,作为太乙教弟子,用之也便顺理成章了。

与许多道经一样,此经也极度夸张其经德,认为其书出于自然之气,因而地位极其重要:

《三元篇》曰:玉检之文出于九玄空洞之先,结自然之气以成玉文。九天分判,三道演明,三元布气,检御三真。天无此文则三光昏翳,五帝错位,九运翻度,七宿奔精,地无此文则九土沦渊,五岳崩溃,山河倒倾,学无此文则仙官不降,地官不营,九天之上,不书玄名,徒劳为学,道无由成。其法高妙,三元秘篇,有得其文,位加仙卿。

如此,则三元之法,有箓,有经,是较为完备的法术体系,太乙教采为基本法术,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三元,故在蓬壶炼中多以“三”为称,如在变食节次,则有上元天谷之食、中元应谷之食和下元灵谷之食。这样对法食分为上、中、下元的说法,其他科书没有见到。其召六道的节次中,派出的神将有三元真使、五道将军,似也与三元之术有关。按科中又有天炁、地炁、合自身祖炁等语,在召合变神的环节皆十分重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太乙教唯一传世科仪——蓬壶炼度科(4)

    宗教学研究 刘仲宇

    2014-11-1812:13:59

    |
    太乙教唯一传世科仪——蓬壶炼度科(4)
    |

    四、从蓬壶炼看太乙教的“太一三元法”的内涵

    太乙教的立名,与太一的信仰有关,又与“三元”相关,有所谓“太一三元法”④之称。

    太乙,又作太一,系宋代朝廷极为重视的太一福神,其最初的源头可以溯至战国时的楚国人尊奉的大神东皇太乙,屈原的名作《九歌》首列祭祀对象便是东皇太一,尊之为“上皇”。太一,又作太乙,实际上为天上星君,宋玉“礼太一,醮诸星”犹存其星君面貌,而汉代太一也一直居于最高的神祀之列。到了北宋时期,太乙又因朝廷的祈福动机而受到极度尊崇。这在太乙教本身的文献中也有说明:

    粤自四象未分,太极含用,浑沦磅礴,寓妙理于无□之中……故一之也,始乎辰极,其神太一,用斯显焉。实元工造化之枢,万有资生之本也。列宿之中最尊。……金天眷中,始祖一悟真人是生卫郡,远□汉仪,近追前代,上稽下考,而立教焉。⑤

    这段话,正出于《蓬壶炼》的集注者萧(李)居寿所立之碑,虽然另有撰人,但却是得到太乙五祖正式认可的。不过,太乙教将太一神尊为主要崇拜对象,也与宋末盛极一时的神霄派有关。

    盖朝廷对太一顶礼有加,将太一称为贵神,在当时的神霄派中也有反映。查神霄派所列的混元八派宗枝图,元始天王、玉皇大帝下列四支,其一为神霄玉清王,其二即为青华大帝君。列“元始八子封职”:

    长子高上元始化生南极长生大帝君任高上神霄玉清王职太阳九气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混洞,字曜华;

    次封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青华帝君玉清太和王,讳永洞,字曜烟。……⑥

    如此,则神霄派中将太乙天尊称为青华救苦太一定福天尊,而太乙教正是承其说,将太乙当成元始之子,称为青华帝君,而具体到炼度科仪,则将之当成救苦之主神。

    太乙主青华宫。而青之方位属东,太乙所处为东极妙严宫,东为生方,青、东皆主生。太乙教将之取为教名,正是取其主生、救苦等属性。

    “太乙”易解,“三元”何义?

    一种说法,是将三元与三官信仰联系起来。认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与下元水官,三元三官,正是太乙教取义之处⑦。这一解释,在形式上符合三元之说,但论及太乙教的实际,实仍有距离。

    从蓬壶炼度科张与材序看,这三元与三官并无必然联系,而是与某种法术体系有关。张与材称萧抱珍编定此科时“复检道藏三元之术、五灵之法,及陇西萨翁符咒之秘,增订而纂成全集,名之曰太上蓬壶炼度津济法食真科”。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道藏中的三元之术、五灵之法,皆是某种法术的体系,而在三官信仰中,我们并没有见到有成体系的法术或科仪系统,《三官经》只在超度亡灵中作为经典诵读。检《太一广福万寿宫令旨碑》载元帝忽必烈对萧抱珍的评价中有“道成一悟,箓阐三元,创兴太一之门”⑧的辞句,足见三元与某种箓有关。

    查上清箓中有称为《三元玉检箓》的一组箓:

    三元玉检箓,

    上元检天大箓,

    下元检地大箓,

    中元检仙真书箓,

    上清检人仙箓。⑨

    按三元玉检箓,实为总名,后面所列乃是其中内容。而细看后又知此四大检箓,实际上原只有三大检:上元检天,中元检仙,下元检地,另有一种检人仙箓,当是后加。盖《道藏》中存有一种《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内中正有检天、检仙、检地之说。经云:

    《高上三元布经》,乃上清三天真书,上真玉检飞空之篇。上元检天大箓,下元检地玉文,中元检仙真书。

    这些说法正是三元之法的来历与内涵。而太乙教为什么重视此法,与道书中称此仙书曾藏于东华宫有关。按照《三元布经》所说:

    如是宝篇,高上皆刻金丹书,贮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元宝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台玉室,九曲丹房,南极上元君主之。……今藏一通于东华宫。依科七千年当传已成真人。太上道君命五老仙都符四极五帝辅卫灵文,检于漏泄,有妄说篇目,罚以风刀,轻传慢替,七祖充责,己身负考长役鬼官。

    按东华宫,在全真教的体系中,系其五祖之首的东华帝君所治。但其所处在东方,又与青华之说相一致,或竟因此而与青华宫相混。这在前面所引神霄派的文献中,已经将东华与青华混成一神,称为“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青华帝君玉清太和王”。所以,《三元布经》在太乙教的眼中会有特殊的情感,盖它原秘在太乙帝君的宫中,作为太乙教弟子,用之也便顺理成章了。

    与许多道经一样,此经也极度夸张其经德,认为其书出于自然之气,因而地位极其重要:

    《三元篇》曰:玉检之文出于九玄空洞之先,结自然之气以成玉文。九天分判,三道演明,三元布气,检御三真。天无此文则三光昏翳,五帝错位,九运翻度,七宿奔精,地无此文则九土沦渊,五岳崩溃,山河倒倾,学无此文则仙官不降,地官不营,九天之上,不书玄名,徒劳为学,道无由成。其法高妙,三元秘篇,有得其文,位加仙卿。

    如此,则三元之法,有箓,有经,是较为完备的法术体系,太乙教采为基本法术,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三元,故在蓬壶炼中多以“三”为称,如在变食节次,则有上元天谷之食、中元应谷之食和下元灵谷之食。这样对法食分为上、中、下元的说法,其他科书没有见到。其召六道的节次中,派出的神将有三元真使、五道将军,似也与三元之术有关。按科中又有天炁、地炁、合自身祖炁等语,在召合变神的环节皆十分重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