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道家”与“当代意义治疗”的可能性

黄信阳博客林安梧

2011-01-0315:11:20

林安梧(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论文提要﹕

本文强调自宽广的天地来思考道家,来理解道家,来诠释道家,我们发现代社会下,道家有着崭新的可能。「道家」不只是放浪形骸,不只是消极避世!「道家」、「道」「家」,「道」是总体的根源,「家」是人于天地间的「居宅」!「新道家」强调的是那总体的根源的「道」如何落实于人间世的居宅,让那被扭曲异化变形的「物」,能经由一「治疗」的过程,而「归根复命」,让天地如其为天地,让万物如其为万物。在「场域处所」里,由于「话语介入」,人的贪求、欲望、权力、利害,伴随而生,遂致异化;因而我们必须经由「存有之道的回归」,让「存有之道的亮光」照拂疗愈;就这样「无名以就实」、「尊道而贵德」,我们才能「知常曰明」,体会常道,当下明白。尤其,新道家「自然无为」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构,特别在「后现代」,重视的是「文明的对话」;新道家对于「心灵意识」与「存在情境」更能起着批判与治疗的作用。有别于「工具理性」的高张,这样子的「生命理性」正显豁了一「道家型的女性主义」思维。

儒家是「饭」,佛家是「药」,而道家则是「空气」,是「阳光」,是「水」。儒、道、佛,三教都须要,「道家」更是重要;「饭」、「药」都须要,「阳光、空气、水」更须要。有「新儒家」、有「新佛家」,更须要有「新道家」,须要有「新道家的治疗学」。

关键词词﹕诠释、转化、创造、存有的回归、名、实、有、无、静、虚

一、缘起﹕讲学因缘与诠释转化

从事于道家哲学的讲学活动已超过了廿Ο年,我要说,这些年来,道家哲学在我的哲学构成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起先我接受牟宗三先生的「儒家是主流,……道家是由这本根的骨干而引发出的旁枝」,现在我则主张「儒道同源而互补」。一方面,就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上与牟先生不同,在理论的系统建构上也与之不同。另方面,涉及到道家的哲学运用与牟先生亦有了不同。这些不同已不只是枝节上的不同,而是有着根本上的差异。但我还是要说,正因为牟先生所给的哲学资粮,才让我有着这样一层的发展。

在儒道佛的融通里,牟先生通过了康德学的深切反省,进一步开创了以「一心开二门」的方式,建构了「现象与物自身」的「两层存有论」。近二十多年来的从师问学,力思苦索,我则倡言当代新儒学须有一崭新之开展,此须得由「牟宗三」回溯「熊十力」,并进一步回溯到「王船山」,即此回溯而有一崭新的开展。我因之而倡言「存有三态论」。相对于牟先生的「本心论」传统,而我则强调「气」概念的核心性,而主张一「道论」的传统。

我并不同意将道家理解成一「主观境界型态的形而上学」,相对于道家,而说儒家是「道德创生的实有型态之形而上学」﹔我认为就中国哲学的根本义来说,并没有西方哲学主流下的实有型态的形而上学。究极而论,我们所论「实有」与「境界」本是交融成一不可分的整体,拿「实有」与「境界」做对比,并不很适当。中国哲学,如《易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样的「形而上学」本来又与亚理士多德义下的Metaphysics有别。《易传》这样的「形而上学」是以「道论」为核心而开启的。在《易传》里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大哉干元,万物之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于天」,这不只儒家会同意,道家一样会同意。人生于天地之间,「三才者,天地人」,儒道所共许,由此「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的总体根源」开显为世界万有,这亦是儒道所同意揭示的道理。当然,儒道自有分别,儒家着重在「自觉」,而道家则重在「自然」,一重「主体的觉醒与参赞」,另一重「场域的调节与生发」。以「三才者,天地人」来说,道家重在「天地」,儒家则重在「人」。

牟先生对儒道佛三教的研究有着一般学术难以到达的高度,而他之所以会做出儒家是「道德创生的实有型态之形而上学」与道家是「主观境界型态的形而上学」的分判,乃因为他是从儒道两家的主体实践义的不同,做为立论的基础,而以为就此实践的工夫论而开启其形而上学,因之就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由于从「主体」说上去,工夫既有所异,因而其形而上学之为「实有」与「境界」也就判然而有别了。但我们若从「道体」说下来,则我们可以说实践工夫虽有异,但「道通为一」。牟先生的重点在「判别三教」,我的重点则在「融通统贯」,牟先生重在系属「一心」,我则重在「通极于道」。牟先生重在将天地人我万物通通销归于「主体」,而我则重在天地人我万物通极于「道」,「人」则是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是一「参赞者」,但不是创造者。「道体」是道体,心体是心体,道体不能等同于心体,即如儒家心学一派亦当如此,若直将道体等同于心体,便有跨越出了人的有限性的弊病。阳明学的末流被批评为情识而肆、虚玄而荡,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虽可以肯定人不只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亦可以具有「自由无限心」,但这并无意味要将人无限上纲到「自由无限心」才能把人安立起来,并且通过这方式来安立天地万物。儒家的孟子之学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这顶多能说「心、性、天」通而为一,而不能说「心」即是「性」即是「天」,把「心、性、天」等同起来,已跨出了孟子学的思路了﹗跨出了儒学思路了﹗我想理学家硬是要对心学家安个「禅」字在上面,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当然,这「禅」不是真禅,而是宋明心学末流的「狂禅」。船山力斥王学狂禅之流,而极力强调「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儒家重在主体的自觉与唤醒,而道家则重在场域的生发与调节,我们不能太过高扬儒家主体性的动能,无限上纲到究竟了义﹔我们当然也不能够将道家的主体修养能力,无限上纲到究竟了义,因为道家的重点不在主体的修证,而是在于场域的生发与调节。道家强调主体的退开、让开,而让物各付物,各可其可,各然其然﹔但这并不意味说经由主体的体证,就能让物各付物,各可其可,各然其然。这是说﹕我们的主体修证顶多是一「消极义」的让开,而道家强调的并不是这消极义的让开而已,他更着重的是人的主体让开了以后,由那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之「道」,能在「天地」「场域」间有一生发与调节的功用,进而由此而导生一「治疗」、归复及生长。

二、「新道家」思想的可能构造与意义治疗学的开启

换言之,如《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守静笃」当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果真你「致虚极、守静笃」了,就能「万物并作」。「万物并作」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个「道」在,有「天地之常」的常道在,这样才能归根复命,才能在体会这常道下,让生命智慧好自生长。若天地之常已然毁损,天地之道已然灭绝,如何致虚、守静,致虚、守静是又何用﹖显然地,道家的重点不在于主体如何修证而已,更重要的是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之道,如何能在天地场域中起着生发调节的作用。正因为这根源的总体、总体的根源之道所起的生发与调节的作用,因而有着一「道疗」,或者说是「存有的治疗」的功能。有着这存有治疗的功能,道家之于万物才能说是「归根复命」,才能说是「道法自然」。当然,这「自然」不会是洪荒般的自然,也不是自然世界的自然,而是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如其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所生发调节义下的自然,这或者可以说是一「自发的和谐次序」下的自然。大体说来,这些年来,我从事的「新道家」哲学之建构与「当代治疗学」的向度是息息相关的。

兹以去岁所出版之《新道家与治疗学》为例,简要叙述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理解、诠释、转化与创造,以就教于海内外有道之士及诸专家学者。

〈第一章、新道家哲学:「场域处所」与「话语介入」〉,本文原系台湾师大国文系所二ΟΟ一年十二月间「经典会讲」讲习《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现场讲词。首先从「具体」和「抽象」是不可割裂的起兴而切入,进而论「话语之源」是一个「不可说」,进而论「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并说宇宙造化之微,与人的心念之几有着符应的和合关系,并随之检讨了「现代话语」世界与「古典话语」世界的问题。「道」之隐含「可言说性」和「不可言说性」,而「名可名,非常名」这正阐明了﹕只要是人间所给出的话语系统通通是可拆解的。道家哲学强调的正是一个彻底拆解名言概念而成就的一场域的、处所的哲学。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场域,而「万物」是话语的介入而成的。再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经由恒常而有分别的开启,则可以见到万物的辄迹,经由恒常而无分别的归返途径才能见到道体之奥妙。这样的有无玄同,恢诡谲怪,通而为一,那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新道家哲学:「根源的回归」与「存有的照亮」〉,本文原在二OO三年九月间「华山书院」「《道德经》的现代诠释」课上做为概论的即席讲述,主要的思路是顺着一九九一年写的〈「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迈向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之建立〉进一步的开展。首先,回顾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意义治疗学,并随之谈了傅伟勋先生与意义治疗学的渊源,从而指出从中国文化传统衍申出来「意义治疗学」的几个向度,(一)「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为例」,而(二)「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以《老子》为例」(三)「佛家型的般若治疗学﹕以《金刚经》为例」,进而又论及(四)「民间阴阳五行下的意义治疗﹕以王凤仪为例」。以道家来说,它重在「主体的参与」及「场域的销融」,从而阐述了「上善若水」、「至人用心若镜」之道理。当然,这便含着「根源的回归」因之而有的「存有的照亮」,《老子道德经》所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为如此。

如此说来,我们可说道家哲学强调「辩证的和合」与「如实的安顿」,「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因之能够退居存有之宅,而有一包容之善的开启,既是「报怨以德」,又能「不为天下先」。它去除了意识型态的纠葛,正视人间世的真实,天地如其为天地的生长,这里揭示着「多元而一统」与「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物各付物,各然其然,各可其可的思想,正可与《易传》「干元用九,群龙无首,吉」的思想相辉映。从而我们略论了宗教类型的异别与会通交谈之可能。总的来说,道家强调的是「场域的和谐」与「存有的律动」,正因如此,一方面说是「动而愈出」,而另方面则说是「不如守中」,正因如此,主体的反身自克,将缺憾放下解开,所谓「自胜者强」、「大成若缺」、「及吾无身,吾又何患」,让存有如实的开展,自然天成。

〈第三章、新道家哲学:「无名以就实」与「尊道而贵德」〉,原是应慈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于二ΟΟ一年十一月间所做之讲演,后来迭经删修订正。在二ΟΟ四年十月间应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之邀,于「第一届道家哲学国际学术会议」上,以「道家哲学与身心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为题发表。承前面所说,首先指出﹕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的理论。道家一方面区隔了「道」与「言」,但又强调这两者是连续为一体的。道家深入地体认到经由心灵意识的开显与执定,伴随而生的利益、欲求、权力,会使人逐物而不返。介入话语前才是真存实感的真实,一旦话语介入,问题孳生而难理。当然,客观法则若失去了真存实感的验证,那客观法则将走向异化,甚至对反,这样的客观法则也就失效了。同样的,正义要是没有回到真实的感通就会有问题,而真实的感通则必须上溯至内在本性与总体根源。要遵从总体的根源所隐含的和谐的自发的力量,要以内在天真本性为贵。「道德」不是压迫,不是约制,不是规范,不是教条,而是「生长」。道家对于「道」、「德」、「仁」、「义」、「礼」的阐述极为深刻。

显然地,人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渴求,话语介入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将拖带出严重的问题。相对来说,回到「天地人我通而为一」的浑沌,便隐含着生长的、关怀的、慈悲的、爱的能量。道家将单线的思考「对立的两端」,化解转成「对比的两端」,再变成「辩证的和合」。道家教我们正视残缺的能力使得残缺不再残缺,使得我能够真正正视到天真的本性。再者,道家非常注重存在的个体性,但它又非常注重彼此的融通﹔他强调让万物回归本原状态,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道家对于执着强调须得化解,但他认为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意」落成「念」,变成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道家认为任何结构、建置,都得通过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必然会腐化。就思想史上的宋明儒来说,他们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构背后权力的专制。其实,道家对于专制是很有解构作用的。道家强调「无名以就实」,「名」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其自己。道家强调「我」必须经由一个「无名」的过程,正视语言的通货膨胀使得真理的币值贬低,我们要去除心知的执着与「意识型态」之解构,回到天地之间,溯其本源,归返自然。

三、「新道家」与「现代性」及其相关之批判

──涉及于「公民社会」、「女性主义」及「现代管理」的可能交涉

〈第四章、「新道家」时代的来临﹕「公民社会」与「自然无为」〉,本为一九九六年间应三清书院所开讲座首讲讲辞,后迭经增删修订,后应中国文化大学暨三清书院,于「二ΟΟ六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再申此旨。本文首先,指出道家哲学着重的是「身心一体」,它不是一个「以心控身」的系统,以为全篇主轴。再者,提出「旧道家」与「新道家」的重要界线是「公民社会」。「旧道家」与巫祝信仰的文化传统密切关连在一起,中国语言、文化、宗教、思想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巫祝传统」是九流十家乃至全中华民族所共同分享的文化源头。儒道都是以「巫祝传统」作为底层,再经由理性化而转出的哲学思考,他们是同源而互补的。大体说来,「春秋大一统」是多元的,而「秦汉大统一」则是单元的。古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强调「阴阳和合,乾坤合流」,体制化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则强调「以阳统阴,以干统坤」﹔而当代新道家须面对整个历史社会总体、经济生产、政治社会构造的变化。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关于“新道家”与“当代意义治疗”的可能性

    黄信阳博客 林安梧

    2011-01-0315:11:20

    |
    关于“新道家”与“当代意义治疗”的可能性
    |
    林安梧(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论文提要﹕

    本文强调自宽广的天地来思考道家,来理解道家,来诠释道家,我们发现代社会下,道家有着崭新的可能。「道家」不只是放浪形骸,不只是消极避世!「道家」、「道」「家」,「道」是总体的根源,「家」是人于天地间的「居宅」!「新道家」强调的是那总体的根源的「道」如何落实于人间世的居宅,让那被扭曲异化变形的「物」,能经由一「治疗」的过程,而「归根复命」,让天地如其为天地,让万物如其为万物。在「场域处所」里,由于「话语介入」,人的贪求、欲望、权力、利害,伴随而生,遂致异化;因而我们必须经由「存有之道的回归」,让「存有之道的亮光」照拂疗愈;就这样「无名以就实」、「尊道而贵德」,我们才能「知常曰明」,体会常道,当下明白。尤其,新道家「自然无为」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构,特别在「后现代」,重视的是「文明的对话」;新道家对于「心灵意识」与「存在情境」更能起着批判与治疗的作用。有别于「工具理性」的高张,这样子的「生命理性」正显豁了一「道家型的女性主义」思维。

    儒家是「饭」,佛家是「药」,而道家则是「空气」,是「阳光」,是「水」。儒、道、佛,三教都须要,「道家」更是重要;「饭」、「药」都须要,「阳光、空气、水」更须要。有「新儒家」、有「新佛家」,更须要有「新道家」,须要有「新道家的治疗学」。

    关键词词﹕诠释、转化、创造、存有的回归、名、实、有、无、静、虚

    一、缘起﹕讲学因缘与诠释转化

    从事于道家哲学的讲学活动已超过了廿Ο年,我要说,这些年来,道家哲学在我的哲学构成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起先我接受牟宗三先生的「儒家是主流,……道家是由这本根的骨干而引发出的旁枝」,现在我则主张「儒道同源而互补」。一方面,就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上与牟先生不同,在理论的系统建构上也与之不同。另方面,涉及到道家的哲学运用与牟先生亦有了不同。这些不同已不只是枝节上的不同,而是有着根本上的差异。但我还是要说,正因为牟先生所给的哲学资粮,才让我有着这样一层的发展。

    在儒道佛的融通里,牟先生通过了康德学的深切反省,进一步开创了以「一心开二门」的方式,建构了「现象与物自身」的「两层存有论」。近二十多年来的从师问学,力思苦索,我则倡言当代新儒学须有一崭新之开展,此须得由「牟宗三」回溯「熊十力」,并进一步回溯到「王船山」,即此回溯而有一崭新的开展。我因之而倡言「存有三态论」。相对于牟先生的「本心论」传统,而我则强调「气」概念的核心性,而主张一「道论」的传统。

    我并不同意将道家理解成一「主观境界型态的形而上学」,相对于道家,而说儒家是「道德创生的实有型态之形而上学」﹔我认为就中国哲学的根本义来说,并没有西方哲学主流下的实有型态的形而上学。究极而论,我们所论「实有」与「境界」本是交融成一不可分的整体,拿「实有」与「境界」做对比,并不很适当。中国哲学,如《易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样的「形而上学」本来又与亚理士多德义下的Metaphysics有别。《易传》这样的「形而上学」是以「道论」为核心而开启的。在《易传》里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大哉干元,万物之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于天」,这不只儒家会同意,道家一样会同意。人生于天地之间,「三才者,天地人」,儒道所共许,由此「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的总体根源」开显为世界万有,这亦是儒道所同意揭示的道理。当然,儒道自有分别,儒家着重在「自觉」,而道家则重在「自然」,一重「主体的觉醒与参赞」,另一重「场域的调节与生发」。以「三才者,天地人」来说,道家重在「天地」,儒家则重在「人」。

    牟先生对儒道佛三教的研究有着一般学术难以到达的高度,而他之所以会做出儒家是「道德创生的实有型态之形而上学」与道家是「主观境界型态的形而上学」的分判,乃因为他是从儒道两家的主体实践义的不同,做为立论的基础,而以为就此实践的工夫论而开启其形而上学,因之就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由于从「主体」说上去,工夫既有所异,因而其形而上学之为「实有」与「境界」也就判然而有别了。但我们若从「道体」说下来,则我们可以说实践工夫虽有异,但「道通为一」。牟先生的重点在「判别三教」,我的重点则在「融通统贯」,牟先生重在系属「一心」,我则重在「通极于道」。牟先生重在将天地人我万物通通销归于「主体」,而我则重在天地人我万物通极于「道」,「人」则是一「活生生的实存而有」,是一「参赞者」,但不是创造者。「道体」是道体,心体是心体,道体不能等同于心体,即如儒家心学一派亦当如此,若直将道体等同于心体,便有跨越出了人的有限性的弊病。阳明学的末流被批评为情识而肆、虚玄而荡,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虽可以肯定人不只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亦可以具有「自由无限心」,但这并无意味要将人无限上纲到「自由无限心」才能把人安立起来,并且通过这方式来安立天地万物。儒家的孟子之学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这顶多能说「心、性、天」通而为一,而不能说「心」即是「性」即是「天」,把「心、性、天」等同起来,已跨出了孟子学的思路了﹗跨出了儒学思路了﹗我想理学家硬是要对心学家安个「禅」字在上面,并不是完全没道理。当然,这「禅」不是真禅,而是宋明心学末流的「狂禅」。船山力斥王学狂禅之流,而极力强调「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儒家重在主体的自觉与唤醒,而道家则重在场域的生发与调节,我们不能太过高扬儒家主体性的动能,无限上纲到究竟了义﹔我们当然也不能够将道家的主体修养能力,无限上纲到究竟了义,因为道家的重点不在主体的修证,而是在于场域的生发与调节。道家强调主体的退开、让开,而让物各付物,各可其可,各然其然﹔但这并不意味说经由主体的体证,就能让物各付物,各可其可,各然其然。这是说﹕我们的主体修证顶多是一「消极义」的让开,而道家强调的并不是这消极义的让开而已,他更着重的是人的主体让开了以后,由那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之「道」,能在「天地」「场域」间有一生发与调节的功用,进而由此而导生一「治疗」、归复及生长。

    二、「新道家」思想的可能构造与意义治疗学的开启

    换言之,如《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守静笃」当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果真你「致虚极、守静笃」了,就能「万物并作」。「万物并作」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个「道」在,有「天地之常」的常道在,这样才能归根复命,才能在体会这常道下,让生命智慧好自生长。若天地之常已然毁损,天地之道已然灭绝,如何致虚、守静,致虚、守静是又何用﹖显然地,道家的重点不在于主体如何修证而已,更重要的是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之道,如何能在天地场域中起着生发调节的作用。正因为这根源的总体、总体的根源之道所起的生发与调节的作用,因而有着一「道疗」,或者说是「存有的治疗」的功能。有着这存有治疗的功能,道家之于万物才能说是「归根复命」,才能说是「道法自然」。当然,这「自然」不会是洪荒般的自然,也不是自然世界的自然,而是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如其总体的根源、根源的总体所生发调节义下的自然,这或者可以说是一「自发的和谐次序」下的自然。大体说来,这些年来,我从事的「新道家」哲学之建构与「当代治疗学」的向度是息息相关的。

    兹以去岁所出版之《新道家与治疗学》为例,简要叙述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理解、诠释、转化与创造,以就教于海内外有道之士及诸专家学者。

    〈第一章、新道家哲学:「场域处所」与「话语介入」〉,本文原系台湾师大国文系所二ΟΟ一年十二月间「经典会讲」讲习《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现场讲词。首先从「具体」和「抽象」是不可割裂的起兴而切入,进而论「话语之源」是一个「不可说」,进而论「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并说宇宙造化之微,与人的心念之几有着符应的和合关系,并随之检讨了「现代话语」世界与「古典话语」世界的问题。「道」之隐含「可言说性」和「不可言说性」,而「名可名,非常名」这正阐明了﹕只要是人间所给出的话语系统通通是可拆解的。道家哲学强调的正是一个彻底拆解名言概念而成就的一场域的、处所的哲学。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场域,而「万物」是话语的介入而成的。再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经由恒常而有分别的开启,则可以见到万物的辄迹,经由恒常而无分别的归返途径才能见到道体之奥妙。这样的有无玄同,恢诡谲怪,通而为一,那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新道家哲学:「根源的回归」与「存有的照亮」〉,本文原在二OO三年九月间「华山书院」「《道德经》的现代诠释」课上做为概论的即席讲述,主要的思路是顺着一九九一年写的〈「语言的异化」与「存有的治疗」﹕迈向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之建立〉进一步的开展。首先,回顾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意义治疗学,并随之谈了傅伟勋先生与意义治疗学的渊源,从而指出从中国文化传统衍申出来「意义治疗学」的几个向度,(一)「儒家型的意义治疗学﹕以唐君毅为例」,而(二)「道家型的存有治疗学﹕以《老子》为例」(三)「佛家型的般若治疗学﹕以《金刚经》为例」,进而又论及(四)「民间阴阳五行下的意义治疗﹕以王凤仪为例」。以道家来说,它重在「主体的参与」及「场域的销融」,从而阐述了「上善若水」、「至人用心若镜」之道理。当然,这便含着「根源的回归」因之而有的「存有的照亮」,《老子道德经》所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为如此。

    如此说来,我们可说道家哲学强调「辩证的和合」与「如实的安顿」,「恢诡憰怪,道通为一」,因之能够退居存有之宅,而有一包容之善的开启,既是「报怨以德」,又能「不为天下先」。它去除了意识型态的纠葛,正视人间世的真实,天地如其为天地的生长,这里揭示着「多元而一统」与「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物各付物,各然其然,各可其可的思想,正可与《易传》「干元用九,群龙无首,吉」的思想相辉映。从而我们略论了宗教类型的异别与会通交谈之可能。总的来说,道家强调的是「场域的和谐」与「存有的律动」,正因如此,一方面说是「动而愈出」,而另方面则说是「不如守中」,正因如此,主体的反身自克,将缺憾放下解开,所谓「自胜者强」、「大成若缺」、「及吾无身,吾又何患」,让存有如实的开展,自然天成。

    〈第三章、新道家哲学:「无名以就实」与「尊道而贵德」〉,原是应慈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于二ΟΟ一年十一月间所做之讲演,后来迭经删修订正。在二ΟΟ四年十月间应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之邀,于「第一届道家哲学国际学术会议」上,以「道家哲学与身心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为题发表。承前面所说,首先指出﹕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的理论。道家一方面区隔了「道」与「言」,但又强调这两者是连续为一体的。道家深入地体认到经由心灵意识的开显与执定,伴随而生的利益、欲求、权力,会使人逐物而不返。介入话语前才是真存实感的真实,一旦话语介入,问题孳生而难理。当然,客观法则若失去了真存实感的验证,那客观法则将走向异化,甚至对反,这样的客观法则也就失效了。同样的,正义要是没有回到真实的感通就会有问题,而真实的感通则必须上溯至内在本性与总体根源。要遵从总体的根源所隐含的和谐的自发的力量,要以内在天真本性为贵。「道德」不是压迫,不是约制,不是规范,不是教条,而是「生长」。道家对于「道」、「德」、「仁」、「义」、「礼」的阐述极为深刻。

    显然地,人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渴求,话语介入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将拖带出严重的问题。相对来说,回到「天地人我通而为一」的浑沌,便隐含着生长的、关怀的、慈悲的、爱的能量。道家将单线的思考「对立的两端」,化解转成「对比的两端」,再变成「辩证的和合」。道家教我们正视残缺的能力使得残缺不再残缺,使得我能够真正正视到天真的本性。再者,道家非常注重存在的个体性,但它又非常注重彼此的融通﹔他强调让万物回归本原状态,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道家对于执着强调须得化解,但他认为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意」落成「念」,变成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道家认为任何结构、建置,都得通过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必然会腐化。就思想史上的宋明儒来说,他们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构背后权力的专制。其实,道家对于专制是很有解构作用的。道家强调「无名以就实」,「名」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其自己。道家强调「我」必须经由一个「无名」的过程,正视语言的通货膨胀使得真理的币值贬低,我们要去除心知的执着与「意识型态」之解构,回到天地之间,溯其本源,归返自然。

    三、「新道家」与「现代性」及其相关之批判

    ──涉及于「公民社会」、「女性主义」及「现代管理」的可能交涉

    〈第四章、「新道家」时代的来临﹕「公民社会」与「自然无为」〉,本为一九九六年间应三清书院所开讲座首讲讲辞,后迭经增删修订,后应中国文化大学暨三清书院,于「二ΟΟ六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再申此旨。本文首先,指出道家哲学着重的是「身心一体」,它不是一个「以心控身」的系统,以为全篇主轴。再者,提出「旧道家」与「新道家」的重要界线是「公民社会」。「旧道家」与巫祝信仰的文化传统密切关连在一起,中国语言、文化、宗教、思想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巫祝传统」是九流十家乃至全中华民族所共同分享的文化源头。儒道都是以「巫祝传统」作为底层,再经由理性化而转出的哲学思考,他们是同源而互补的。大体说来,「春秋大一统」是多元的,而「秦汉大统一」则是单元的。古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强调「阴阳和合,乾坤合流」,体制化的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则强调「以阳统阴,以干统坤」﹔而当代新道家须面对整个历史社会总体、经济生产、政治社会构造的变化。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