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公众平台微信号

《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


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作者:王西平 时间:2016-06-02 21:34:37 繁體中文版

内容提要: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尖之作,是思想库、智慧仓。历代诠释者络绎不绝,现当代的《老子》研究更是久盛不衰。但对《老子》的现代科学价值却罕有论及,《〈老子〉的现代科学意义》一文,从宇宙生成论、物质构成论、有无相生论、粒子穿透力论、光能感应论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别开生面,言之成理。

关键词:

老子 现代科学 宇宙生成论 物质构成论 有无相生论

一部独具特色玄奥难懂的《老子》,历世以来,研究者多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去探秘,殊不知其中有天文学、物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诸多论述,若与现代科学挂钩分析,实在非常吻合,令人叹为观止!

一、宇宙生成论

老子在第十四和第二十五章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见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惚恍”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状况。难以言说,难以描状。所以老子说“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①理论,宇宙大约在150忆年以前,所有物质都集中到一点,这个点叫做“奇点”,有极高的温度,温度又极度升高,发生了大爆炸。这“奇点”之说,与老子“混而为一”之说,何其相似?

老子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一”是“上”(即往前)与“下”(往后)的分界点。往上“不皦”,是不明不清的,老子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按照“大爆炸”理论一般的表述认为,那时物质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是无形的。老子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物”的“无”。

这“无物”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物”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什么都没有,实则是“有物混成”。按“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不是一种,是许多种“混成”在一起。

这真是叫人惊奇感叹不已!在2500多年前,没有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的条件下,老子怎么能知道宇宙生成之前这些情况?尽管是“惚恍”,“吾不知其名”,他还是颇为肯定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

在宇宙生成之前太空是浩渺无垠的,对于这种“浩渺无垠”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外在形态;而“道”是其“内质”,就是老子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物”。这个“物”,就是混合而成的许多基本粒子。这些“先天地生”的基本粒子,自古及今,其性能不变,无处不在处处在,当然“可以为天下母”。按照现当代科学理论,宇宙间什么东西不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对宇宙的生成、万物的构成就做出了如此独到而惊人的描述。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1904年生于俄国敖德萨,后来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来的。“大爆炸”理论,“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而且是一种猜想和假说;但,有哈勃望远镜作观测实证,渐渐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普遍认可。

老子对宇宙生成之前的“无”和“道”的描述和结论,与“大爆炸”理论是不谋而合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一章),老子毫不含糊地在其书的开篇就这么肯定地说。这个“无”,可以说是“道”的代名词。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指的什么呢?特指“天地”,这是个大“有”。宇宙形成之后,有了地球,也有了地球人老祖宗所说的“天”。“天”下之“地”上,有形有质的万物,都是在天地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当然天地这个大“有”就是“万物之母”了。

老子是怎么知道这宇宙的生成过程的?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最后一段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他是“观”到、“阅”到的。

现代天文学家是靠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老子是靠什么“观”到、“阅”到的?后文我们再作探讨。

二、物质构成论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有过一场大辩论,集中在“道之为物”的“物”。一方认为此“物”基本上是物质性的,一方认为是精神性的。其实,二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道之为物”,是说道作为可见的东西是“唯恍唯惚”,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影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这是总的概括。接着老子就具体描述他见道的过程及道的基本特性。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其”是老子独具慧眼所见的画面、视域,即“道”的影像,有方、有圆,也可能是彩色,也可能是黑白。这个“物”与“道之为物”的“物”一样,都是指“可见的东西”,并不十分清晰,故仍说“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是初始观看的大致感觉。进而仔细观察,为“其中有象”。这就具体化为独特画面的物象。这物象可能是无生命,也可能是有生命;有生命者包括人和动、植物。如果是人,就会有意识性活动,那就不单纯是物象,即包含了人的意识形态。这仍然在“惚兮恍兮”中看到。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昏暗的样子。关于“精”上世纪50年代末冯友兰在他题为《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中认为“精”是“极细微的气”,这和笔者在《老子》第四章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的“尘”时说的“尘”是“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现代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不谋而合。

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观到的“精”,是从“有象”中的“象”观察出来的。这“精”是构成“象”的极细、极小微粒,是“物”之质,“道”之特性,散则为气,聚则成形,处在变动状态。肉眼看是“无”,实际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有”。

在老子眼中,这个“精”十分重要,是体“道”的关键所在,故而他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句,“其精甚真”,这里也不再说“惚兮恍兮”了,而是铁板上钉钉,确真无疑。

“其中有信”的“信”,河上曰:“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王弼曰:“信,信验也。”据此高亨说:“信,道的运行有规律,应时而验,就是信。”卢育三说:“信,当训为神。”一般研究者对“信”无解。其实,老子此段由“物”、“象”、“精”、“真”,最后落脚到“信”,可见其重要。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信”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如“信誓”,《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真诚不欺”,《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凭证”,《墨子·号令》:“大将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

这些,都是社会人文类的行为和事物,往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老子所说的“信”,当然包含了这许多方面的内容。这样老子所说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笔者认为“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信息”。《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郭庆藩疏曰:“明鉴洞照,有情也;趋机若响,有信也。”朱谦之解《庄子》的“有情有信”说:“‘情’亦当为‘精’,‘有情有信’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我们综合以上诸家诠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验”、“趋机若响”也好,都包含有“信息”传达的意思。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还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其名不去”,是说道、天地、万物“自古及今”其信息仍存留在宇宙之间,因此老子才能“以阅众甫”。就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观览它(他)们从初始到后续演变的过程及其表现特征。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老子说,我怎么能知道天地万物起始发展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以此”,就是说他是从“孔德之容”这个通道(即眉间穴——天目)观察而来的。

“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属于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然而,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运动,这实际也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因此,佛家《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是说色、空、受、想、行、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这和《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说的“物”、“象”、“精”、“信”之浑然一体完全相同。

心脑思维的过程,就会产生心脑电波,向外传送,同时就会与外界物体以及未知的信息源发出的电波有选择的发生同谐共振作用,相互感应。这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这种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都要靠电子、光子之类的微细粒子做介质。所以,从根本上说,意识、精神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传递与接收过程也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这是宗教哲学物质、意识一元论的理论内核、理论根据。

《老子》第三十二章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朴”,《说文》释为“木素”。有人说“朴”是未分割的圆木,没有《说文》诠释得到位。“木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木之“质”,是构成木的元素。老子说“小”,其实就是微粒、元素,“其小无内”的一种存在。无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却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朴——小的状态存在着。

综合以上分析,老子所说的物质构成是极小微粒,与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构成完全一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十九世纪初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原子构成的。但是,因为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知逐渐深入,目前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基本粒子。

三、有无相生论

《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常也。”“有无相生”,老子是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原理、普遍规律提出来的。按照逻辑推理,“无”是绝对生不出有形质的“有”,但老子却毫不含糊地说“有无相生”,就是说有能生无,无能生有。

笔者认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无”,包括第一章、十一、四十、四十二、四十三章皆是特指的“无”,全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指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无”,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譬如,水沸了冒出的水汽,冬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雾气,这都是人的肉眼能看得见的。但水汽再蒸发为更小微粒的水汽,进而分解为“氢”(H)、“氧”(O)粒子,那就完全用肉眼看不见了。这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绝对不是,只是“有质无形”罢了。对于这种“有质无形”的状态,老子用“无”来概括。在当时没有高科技仪器观测的条件下,只能如此概括;即使在今天,也恐怕没有更合适的词汇来取代。然而,今天有了高科技,对老子所说的“无”,就要给以准确地认识和解释。

物理学上所说的“真空态”,是指物质存在的最低能态。物理意义上的“真空”,并非“一无所有”。再则,宇宙还存在着大量“暗物质”。2014年9月20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证明暗物质存在的6个特征目前已有5个得到证实”②。 我国最近发射上天探测“暗物质”的卫星,正在进行探索,不久也许会有结果,更进一步揭示出宇宙的奥秘。

《老子》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河上注曰:“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所以,第一章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这个“大有”生了万物,当然是“万物之母”。而“有生于无”指的什么?指的“无,名天地之始”(第一章)。“天地之始”是“无”的状态。就是第二十五章说的“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是从宇宙、天地之生成说的。

推及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生灭灭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和现象。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所以,老子说“常也”。

四、粒子传播力论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第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之句,可证此章之“至柔”,以水为喻;但却不能说“至柔”就是水,等同于水。因为水不能“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如“至坚”之金石。

这里关键在于对“驰骋”的理解。陈鼓应解之为“驾驭”,《汉语大辞典》解之为“役使”,二解相近。按此章的文义“驰骋”应取本义,“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如金石之类)中自由驰骋。

为何必须作此解?因为紧接着有“无有入于无间”句。“无有”可以入于天下任何无间隙的坚硬之物,而自由驰骋,所以此章的“至柔”不能指水,而指的是“无有”。

那么,“无有”指的什么?一般注家论者都将“至柔”解作“道”,“道无坚不摧”。“无有”即“无形”,“无有”也就指的“道”。但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道”呢?因为老子并不把“至柔”、“无有”与“道”完全等同起来。

“道”是无处不在处处在,它不只是“至柔”,同时也是“至坚”。

河上曰:“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王弼曰:“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两家都没有深思细想,不管是水还是气,都能“贯坚入刚”、“无所不入”、“无所不出”吗?对于这样明摆着的自然物相之理,老子观察得十分精细,也思考得非常明彻。故而他说“无有入于无间”,而不是水、气入于无间。因此,这里的“无有”必须深入、仔细研究,到底指的什么?

难怪历来的注家对“至柔”、“无有”解释不能到位,历史局限使然也。

“无有”怎么能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呢?这从事理和逻辑都是讲不通的。但老子就这么描述。也只有这么描述才符合他所“观”、所“阅”到的真实状况。在老子当时和以后的两千多年,能“入于无间”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只能用“无有”来描述。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就大不一样了。电子、光子你说这是“有”还是“无有”?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谁能用肉眼看得见?可是经过现代高科技处理以后却能在电视机、电脑、手机中成像,显现于荧屏,人们就完全可以用肉眼观赏了。

这时,我们再看老子的描述是何等的精细准确!电子、光子是不是“天下之至柔”?它们是不是在“至坚”的电脑一类器物中自由纵横驰骋?它们是不是来去自由地出入于没有间隙的“至坚”之物?

今天,电子成像,各种粒子的穿透力、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老子当时肯定不知道。但“无有”(就是现在的粒子)“入于无间”,在“至坚”之物中“驰骋”的现象,老子当时早就发现了,今天的科学技术只是验证老子的发现真实不虚。后世的注家、研究者不懂,只能是作着隔靴搔痒之谈。

我们今天在研究老子的时候,不光要看到其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生命学的意义,还要发掘其科学的义理、作用和价值。

五、光能感应论

《老子》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前四句的“其”,指代的是修炼之人;而“和其光,同其尘”的两个“其”,指代的是“道”以及由“道”所生天地日月、星辰的大自然之光、之尘。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因此老子说:“是谓玄同”。

高明认为:“所谓‘玄同’,王道谓‘与物大同又无迹可见’,高亨谓‘玄妙齐同’,蒋锡昌谓‘无名之同’,犹同道。蒋说是。

这些都讲得十分含糊不清。是什么同“道”呢?如果指的是“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同于“道” 呢?你能同吗?我能同吗?都不行。只能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人。

同“道”又是怎样同的?修炼层次再高的人也不能等同于“道”。“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根据,谁能等同得了?只能是“和其光,同其尘”。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说,就是修炼到极高层次的人,性空了,心性所变化,心脑发射出的声能、光能的波段、频率与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发生共振、共鸣了,这才“同”了,“合一”了。难道这些不是太玄妙了吗?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吗?这是“道”的“形而上”的一面。

老子这里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尘”是指像尘土一样的小微粒,实则是今天物理学中所说的粒子。当时没有粒子这个概念,老子只能用“尘”来表述。

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细小,肉眼看不见。老子这里所说的“尘”,是以肉眼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我们现时代科学已经发现的质子、电子、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这在古代老子不是仅有,我们再举数例:如《关尹子》及《管子》中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说,天大到没有边际,物质小到无法分割。再如人体经络、穴位,西医解剖难以发现,而中国古代先贤却准确无误的总结出了成套学说。还有佛教说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 等等不可思议的论断,当今都在渐渐被科学研究破解或证实。

老子所说的“光”,就是太阳、月亮发出的光。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光能是由太阳、蜡烛等发光物体所释放出的一种能量形式”。随着光的传播,“光能”是可以相互感应的。“人”和太阳、宇宙信息之光,修炼到极高层次的高人就能发生能量感应、信息沟通。

哎呀!老子在那么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时代,怎么能做出这么些超人之上、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论述,实在是太神奇,太高明,太伟大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的读懂参透呢!

注:

① 英 史蒂芬·霍金著 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②《诺贝尔奖华人丁肇中2014暗物质最新发现 灵魂是暗物质视频曝光【图】》,网文,发布时间:2014-09-21 23:45:17, 来源:高盛军事整理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学道入门专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