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永青
2012-01-30
自然道德观是老子的哲学主题,整部道德经都贯穿着无为无不为这一中心思想。《道德经》是广为流传的了义经典,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尊崇并效法,但是多用于对国家的治理和领导的艺术。学生认为,要治国安邦,人是主要因素,其实《道德经》通篇都在以圣人为榜样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道顺德自然无为的人。使人获得根本智慧,归根见(xian)性。无为而治,就是教我们如何驾驭人的生命活动,如何“降服其心”,回归本真。
从自然道德观 认识无为的含义
人从哪里来?从虚寂中来。“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人与宇宙的一切都是从无始之始的道中来。精与卵在发生聚合关系的过程中,其精与卵在失去了各自的特性、受精卵的能量信息还未形成之前的那个刹那,那是个虚无的寂态;那便是人的绝对信息存在——那便是人的自性本真。人从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孕育,到人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个宇宙大象中衍生演化的。都受宇宙多维空间信息能量场的影响。这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每一个意识活动,包括念头的生灭,与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生到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必然处在生生运化不息、循环往复不止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人是自然的人必然要符合自然的属性,人来自虚寂之无,必然符合道的虚无之性。这是无为的根本。
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观点,在应对中一切顺其自然,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便符合了人的自然之性,便是无为。如果我们执著与自己的观念,身心行为固执僵化,就不符合道无内无外无边无界的体性。不执著观念观点,并不是没有观念观点。而是有而不执,行而不住。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在积极的应对中应而不执。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规律、顺应人的生命规律,不强行妄为,便是无为。
人回归素朴之性,就能自然映现一切的存在,而做到和其光同其尘,与万物并作,浑然为一,就能心映行随,功成不辍,没有达不成的事物,这便是无为无不为。人处在无为状态的时候,自然运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地呈现。比如我想吃饭了,就去吃饭。并没有想我为什么要吃饭,这个过程就是无为的过程。很自然,不造作,一造作一分别“我为什么吃饭,吃什么饭”?便是有为。有人骂我,我听见了这是映现,但是我不反应不应对,心如如不动,这就是无为。即使有反应心里面一冲,但是发而皆中节,“冲气以为和”,成了一团和气。矛盾被化解了,和谐产生了,这也是无为。无为的形式不是说一潭死水,清静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教导人们合理的处事应事,教我们如何积极智慧地面对人生。
无为而治 治“心”为本
人来自道之虚无,“心”本清净只因染着;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贪瞋痴。最难以割舍的就是物质利益情感利益。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贪污受贿。但是从历史至今哪一个大量接受外财能有好报?做买卖的人挣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如果透支了生命力,也不会有好的结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章)人就算是把金银珠宝、物质财富聚敛得充满整个房屋,那也无法长留久住。如果人贪得无厌,聚敛财物而久持不发散,物极必反,必遭祸殃。这是阴阳规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章)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你的地位、权势和拥有的财物!既然知道贪污受贿不是好事,就要时时警惕自己;“豫若冬渉川,犹若畏四邻”。面对物质诱惑不受其染,置身事外,内心就自然清净了,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身在俗世万象万缘之中,而不受污染。虽有权力,但是不贪不受,那就是清静无为了。
但是人心常于外逐,贪欲使自性蒙迷,浑浑噩噩而不自知。所以老子在给我们描述了什么是道之后,紧接着在第3章就提出了圣人治,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就是使心呈现本然的净寂虚明,不被任何事物所障碍,当人虚其心的时候,身心活动就是一个整体。当人的身心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就会与周围的事物相融合,做事就容易做的合度称法。只有虚其心才能实其腹。这个“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可不是说让人吃饱肚子,没有志向,只是四肢发达。而是说人心虚寂空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气血命脉,就自然充盈流畅。内心清净则神形兼养。这样人的身形体魄,就会自然的髓满筋柔而刚健强固。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中,就能自洽自足,不受六尘的诱惑和熏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顺随自然运化规律来无我奉献。虽然有功绩却不居功自傲。虽然促进并达成了事物,但不以自己的主观去支配和驾驭事物。这样就是合道顺德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怎样使驰骋外逐的心回归本位,老子一直在以圣人为榜样引导我们。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向我们描述了圣人的风范、境界及生命现象;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爱民治国能无为”,天人合一的智慧功夫。圣人在接人待物时是“俨若客,涣若冰将释”。圣人自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曲则全”,“顿若朴”等等。几乎每一章都在讲圣人是什么样子。因为圣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就是道的德用,无为无不为。圣人是自自然然的去做事为人。他不会依仗什么权势,因为它不需要权势。他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你拒绝帮助他就称法知止,当你需要时,他也毫无芥蒂,对你的帮助会一如既往。“澹若海,漂无所止”。能随心映现,随事应变。随缘应对。如果我们能按照圣人的标准、即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与道相合,那就符合了道的体性——清静无为。我们“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无为而治 国泰民安
人的生命是否旺盛决定于人的司令部——真心自性是不是清净无染;一个单位是否兴旺看管理者是否合道顺德;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看领导核心是否“以道做人主”。领导者首先以道德标准净化自己,生清净心、生无为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有资格去领导管理民众。“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57章)以自我净化为条件,以自我觉醒为基础,以清静无为作根本,就会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整体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言行也会符合事物的运化规律,自觉地呈现出动静相宜、和谐有度的应对关系。学生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引导人民学习道文化——智慧教育文化,也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现在我们提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比较空洞。而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给我们树立了人类航行的灯塔。我们有如此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瑰宝,就应该继承并传承下去。让老子思想,老子的自然道德观成为我们身心行为的指南。全民都来做自我净化的功夫,都来“以道做人主”。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方针,即符合无为而治的思想。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如果不把治理人的思想放在首位,只是一味地扩张资本,便是本末倒置,必然事与愿违造成“田甚芜,仓甚虚”的结果。人们“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如此民风变异,追求享乐而欲豁难平,必然人心涣散,难以统一。社会意识场处在物欲横流、驰骋畋猎心发狂的状态,社会怎么能够安定?只有让全民归朴求真,守常处虚,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才是领导者的正教。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32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37章)。“朴”即是道。道微妙玄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下万物都不敢轻视违背祂,而是遵循其规律而生生运化。如果我们摒弃假我见证真我,合于自性根本,那么就会自然展现出无为质朴的思想言行,万事万物就会成为你的宾朋,与之相融相合,达成和谐的整体。这便是无为而治的效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博”。(55章)人完全合道顺德了野兽猛禽都不会伤害你。我们试想,如果管理者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百姓就都会与你相敬如宾;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共荣,再不会有高下之分穷富之别。老子给我们这样描述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到那时候不再有圣人与俗人的区别,人人都在生活中展现智慧,呈现人的自然无为之性,相互促进和谐共处。放下有为的仁爱,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敬老爱幼,以平等心应对一切事物,不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去妄行,也不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强为,这样的社会也就没有破坏安定和谐的人与事存在了。
如果上至领导核心以无为治理国家,下到每一个普通百姓以无为治理自身,上上下下都能够自觉地净化自我、修养自我,那么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不管有多少人,都会相融相合全民成为一个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人都能做到无为而治,就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那该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世界!
(责任编辑:张恒溢)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协会 永青
2012-01-30
自然道德观是老子的哲学主题,整部道德经都贯穿着无为无不为这一中心思想。《道德经》是广为流传的了义经典,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被人们尊崇并效法,但是多用于对国家的治理和领导的艺术。学生认为,要治国安邦,人是主要因素,其实《道德经》通篇都在以圣人为榜样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道顺德自然无为的人。使人获得根本智慧,归根见(xian)性。无为而治,就是教我们如何驾驭人的生命活动,如何“降服其心”,回归本真。
从自然道德观 认识无为的含义
人从哪里来?从虚寂中来。“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人与宇宙的一切都是从无始之始的道中来。精与卵在发生聚合关系的过程中,其精与卵在失去了各自的特性、受精卵的能量信息还未形成之前的那个刹那,那是个虚无的寂态;那便是人的绝对信息存在——那便是人的自性本真。人从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孕育,到人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个宇宙大象中衍生演化的。都受宇宙多维空间信息能量场的影响。这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人,人的每一个意识活动,包括念头的生灭,与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生到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必然处在生生运化不息、循环往复不止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人是自然的人必然要符合自然的属性,人来自虚寂之无,必然符合道的虚无之性。这是无为的根本。
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观点,在应对中一切顺其自然,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便符合了人的自然之性,便是无为。如果我们执著与自己的观念,身心行为固执僵化,就不符合道无内无外无边无界的体性。不执著观念观点,并不是没有观念观点。而是有而不执,行而不住。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在积极的应对中应而不执。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规律、顺应人的生命规律,不强行妄为,便是无为。
人回归素朴之性,就能自然映现一切的存在,而做到和其光同其尘,与万物并作,浑然为一,就能心映行随,功成不辍,没有达不成的事物,这便是无为无不为。人处在无为状态的时候,自然运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地呈现。比如我想吃饭了,就去吃饭。并没有想我为什么要吃饭,这个过程就是无为的过程。很自然,不造作,一造作一分别“我为什么吃饭,吃什么饭”?便是有为。有人骂我,我听见了这是映现,但是我不反应不应对,心如如不动,这就是无为。即使有反应心里面一冲,但是发而皆中节,“冲气以为和”,成了一团和气。矛盾被化解了,和谐产生了,这也是无为。无为的形式不是说一潭死水,清静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教导人们合理的处事应事,教我们如何积极智慧地面对人生。
无为而治 治“心”为本
人来自道之虚无,“心”本清净只因染着;人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贪瞋痴。最难以割舍的就是物质利益情感利益。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贪污受贿。但是从历史至今哪一个大量接受外财能有好报?做买卖的人挣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如果透支了生命力,也不会有好的结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章)人就算是把金银珠宝、物质财富聚敛得充满整个房屋,那也无法长留久住。如果人贪得无厌,聚敛财物而久持不发散,物极必反,必遭祸殃。这是阴阳规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章)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你的地位、权势和拥有的财物!既然知道贪污受贿不是好事,就要时时警惕自己;“豫若冬渉川,犹若畏四邻”。面对物质诱惑不受其染,置身事外,内心就自然清净了,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身在俗世万象万缘之中,而不受污染。虽有权力,但是不贪不受,那就是清静无为了。
但是人心常于外逐,贪欲使自性蒙迷,浑浑噩噩而不自知。所以老子在给我们描述了什么是道之后,紧接着在第3章就提出了圣人治,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就是使心呈现本然的净寂虚明,不被任何事物所障碍,当人虚其心的时候,身心活动就是一个整体。当人的身心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就会与周围的事物相融合,做事就容易做的合度称法。只有虚其心才能实其腹。这个“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可不是说让人吃饱肚子,没有志向,只是四肢发达。而是说人心虚寂空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气血命脉,就自然充盈流畅。内心清净则神形兼养。这样人的身形体魄,就会自然的髓满筋柔而刚健强固。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中,就能自洽自足,不受六尘的诱惑和熏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顺随自然运化规律来无我奉献。虽然有功绩却不居功自傲。虽然促进并达成了事物,但不以自己的主观去支配和驾驭事物。这样就是合道顺德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怎样使驰骋外逐的心回归本位,老子一直在以圣人为榜样引导我们。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向我们描述了圣人的风范、境界及生命现象;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爱民治国能无为”,天人合一的智慧功夫。圣人在接人待物时是“俨若客,涣若冰将释”。圣人自身思想言行的准则是:“曲则全”,“顿若朴”等等。几乎每一章都在讲圣人是什么样子。因为圣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就是道的德用,无为无不为。圣人是自自然然的去做事为人。他不会依仗什么权势,因为它不需要权势。他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你拒绝帮助他就称法知止,当你需要时,他也毫无芥蒂,对你的帮助会一如既往。“澹若海,漂无所止”。能随心映现,随事应变。随缘应对。如果我们能按照圣人的标准、即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与道相合,那就符合了道的体性——清静无为。我们“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无为而治 国泰民安
人的生命是否旺盛决定于人的司令部——真心自性是不是清净无染;一个单位是否兴旺看管理者是否合道顺德;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看领导核心是否“以道做人主”。领导者首先以道德标准净化自己,生清净心、生无为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才有资格去领导管理民众。“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57章)以自我净化为条件,以自我觉醒为基础,以清静无为作根本,就会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整体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言行也会符合事物的运化规律,自觉地呈现出动静相宜、和谐有度的应对关系。学生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引导人民学习道文化——智慧教育文化,也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现在我们提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比较空洞。而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给我们树立了人类航行的灯塔。我们有如此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瑰宝,就应该继承并传承下去。让老子思想,老子的自然道德观成为我们身心行为的指南。全民都来做自我净化的功夫,都来“以道做人主”。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方针,即符合无为而治的思想。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如果不把治理人的思想放在首位,只是一味地扩张资本,便是本末倒置,必然事与愿违造成“田甚芜,仓甚虚”的结果。人们“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如此民风变异,追求享乐而欲豁难平,必然人心涣散,难以统一。社会意识场处在物欲横流、驰骋畋猎心发狂的状态,社会怎么能够安定?只有让全民归朴求真,守常处虚,以道为行为的准则才是领导者的正教。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32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37章)。“朴”即是道。道微妙玄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下万物都不敢轻视违背祂,而是遵循其规律而生生运化。如果我们摒弃假我见证真我,合于自性根本,那么就会自然展现出无为质朴的思想言行,万事万物就会成为你的宾朋,与之相融相合,达成和谐的整体。这便是无为而治的效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博”。(55章)人完全合道顺德了野兽猛禽都不会伤害你。我们试想,如果管理者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百姓就都会与你相敬如宾;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共荣,再不会有高下之分穷富之别。老子给我们这样描述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到那时候不再有圣人与俗人的区别,人人都在生活中展现智慧,呈现人的自然无为之性,相互促进和谐共处。放下有为的仁爱,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敬老爱幼,以平等心应对一切事物,不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去妄行,也不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强为,这样的社会也就没有破坏安定和谐的人与事存在了。
如果上至领导核心以无为治理国家,下到每一个普通百姓以无为治理自身,上上下下都能够自觉地净化自我、修养自我,那么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不管有多少人,都会相融相合全民成为一个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人都能做到无为而治,就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那该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世界!
(责任编辑:张恒溢)
最新
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