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之我见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张文清

2013-02-2110:29:23

“上善若水”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何谓“上善”?“上善”是老子理想中最具备完美品德的圣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圣典《道德经》八章中,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争的水之品性来喻圣人之德行,正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德而“故几于道”。水如大道,圣人如水,如水则无忧,如水则无怨,如水则无纷,如水则无扰,何也?重在无为,贵在不争?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强好胜。怎样去效水之性,尊水之德呢?太上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七善”原则,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面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诚少信,尔虞我诈,争权夺势,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重读而再谈道经圣典之“上善若水”,效七善而行之,对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十分必要的?选

一、修身养性之源:居善地,心善渊

居善地,从字面上解,是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居住场所,如从更深的一层去解析的话,道理可多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些人总希望自己青云直上,孰不知,高处不胜寒,历史上执重权处高位的“风流人物”常叹:“伴君如伴虎。”战战栗栗而惶恐不可终日,试问:不甘处卑下,如何能让人静心修身养性呢?唐高道吕洞宾的“黄粱一梦”世人知之,但梦醒之人又有几个呢?效水性而“处众人之所恶”又有几个呢?水随方则方,遇圆则圆,甘处卑下,甘守低凹之处,才得以无倾覆之患啊?选效水而行,水流善下,处卑下、居善地乃修身之第一要务也!

那么,养性呢?这就要求人们“习善渊”了。人总是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之烦扰,而水静则清澈湛然,把自己的“位置”放低点,再放低点,心胸开阔一点,再开阔一点,像水渊那样,容常人所不能容也,何愁自己的炼养不会精进无虞呢?

二、为人处世之本:与善仁,言善信

道祖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仁”的原则。“仁”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道家之“仁”重于“慈”,是为“仁慈”之心,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还说:“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为第一宝。儒家之“仁”,重在“爱”,是为“仁爱”之心也,提出“仁,人也”,明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总之,无论是道家之“仁”,还是儒家之“仁”,小异而大同,皆为为人处世之第一要义。

再谈为人处世之第二要义:“信”。从文字结构来讲:一个人说的话(言语)要算数,谓之“信”也,无“人”则“信”不立也。“信”的前提是“诚”,无诚之心,则无信之誉也。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以信为本,给人以厚道诚实之感,就如潮水的汛期一样,如期而至,言谈说话,一是一,二是二,坚定守信。

三、治国平天下之本: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为无为,则无不为”治国从政,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怎么治?怎样办?如何动?其主旨就是以柔克刚,滴水石穿,不立苛政。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急于用严刑苛法去镇压,而要效法“水”之“柔”,自然而然、顺乎其然,总会有个圆满的结局。处理事务的时候,更要像水一样,比如灌溉庄稼,水本身没有做什么,而是庄稼自身的生长机制在发挥作用。采取施政措施也是如此,水往下流,流下就湿,湿则通,通则变,变则进。正如《道德经》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又云:“大国者下流”说的就是大国应效仿大海一样处下,才会百川归海。

由此而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关键在于水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从没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故祖天师张道陵立教之初就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原则。正如《老子想尔注》中所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对于一个真正的学道修道者来说,更应谨记“上善若水”,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要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上善若水”之“七善”不仅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也将永远是我们修道之士的修持指南。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上一篇: 浅谈度人与度己
下一篇: 尧让天下于许由
|

“上善若水”之我见

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整理 张文清

2013-02-2110:29:23

|
“上善若水”之我见
|

“上善若水”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何谓“上善”?“上善”是老子理想中最具备完美品德的圣人。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圣典《道德经》八章中,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争的水之品性来喻圣人之德行,正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德而“故几于道”。水如大道,圣人如水,如水则无忧,如水则无怨,如水则无纷,如水则无扰,何也?重在无为,贵在不争?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强好胜。怎样去效水之性,尊水之德呢?太上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七善”原则,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面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诚少信,尔虞我诈,争权夺势,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重读而再谈道经圣典之“上善若水”,效七善而行之,对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是十分必要的?选

一、修身养性之源:居善地,心善渊

居善地,从字面上解,是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居住场所,如从更深的一层去解析的话,道理可多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些人总希望自己青云直上,孰不知,高处不胜寒,历史上执重权处高位的“风流人物”常叹:“伴君如伴虎。”战战栗栗而惶恐不可终日,试问:不甘处卑下,如何能让人静心修身养性呢?唐高道吕洞宾的“黄粱一梦”世人知之,但梦醒之人又有几个呢?效水性而“处众人之所恶”又有几个呢?水随方则方,遇圆则圆,甘处卑下,甘守低凹之处,才得以无倾覆之患啊?选效水而行,水流善下,处卑下、居善地乃修身之第一要务也!

那么,养性呢?这就要求人们“习善渊”了。人总是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之烦扰,而水静则清澈湛然,把自己的“位置”放低点,再放低点,心胸开阔一点,再开阔一点,像水渊那样,容常人所不能容也,何愁自己的炼养不会精进无虞呢?

二、为人处世之本:与善仁,言善信

道祖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遵循“仁”的原则。“仁”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道家之“仁”重于“慈”,是为“仁慈”之心,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还说:“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为第一宝。儒家之“仁”,重在“爱”,是为“仁爱”之心也,提出“仁,人也”,明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总之,无论是道家之“仁”,还是儒家之“仁”,小异而大同,皆为为人处世之第一要义。

再谈为人处世之第二要义:“信”。从文字结构来讲:一个人说的话(言语)要算数,谓之“信”也,无“人”则“信”不立也。“信”的前提是“诚”,无诚之心,则无信之誉也。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以信为本,给人以厚道诚实之感,就如潮水的汛期一样,如期而至,言谈说话,一是一,二是二,坚定守信。

三、治国平天下之本: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为无为,则无不为”治国从政,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怎么治?怎样办?如何动?其主旨就是以柔克刚,滴水石穿,不立苛政。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急于用严刑苛法去镇压,而要效法“水”之“柔”,自然而然、顺乎其然,总会有个圆满的结局。处理事务的时候,更要像水一样,比如灌溉庄稼,水本身没有做什么,而是庄稼自身的生长机制在发挥作用。采取施政措施也是如此,水往下流,流下就湿,湿则通,通则变,变则进。正如《道德经》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又云:“大国者下流”说的就是大国应效仿大海一样处下,才会百川归海。

由此而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关键在于水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从没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故祖天师张道陵立教之初就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原则。正如《老子想尔注》中所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对于一个真正的学道修道者来说,更应谨记“上善若水”,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要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上善若水”之“七善”不仅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也将永远是我们修道之士的修持指南。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

最新

最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