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信仰刍探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2006年5期黄永锋

2013-08-1919:16:19

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民间,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来历,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灶神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之神。汉代以后,灶神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其主要职责不再是掌饮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户之寿夭祸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一、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宋王茂《野客丛书》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①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②炎帝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谓火焰上升。至于祝融,名重黎,高阳氏颛顼之后,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现在有人称火灾为“祝融之灾”,本此。关于黄帝,除了上述引文,明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黄帝作灶,死为灶神。”③黄帝之“黄”,《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④可见,黄帝原本是光明之神。无论火神,还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产生的崇拜。

在秦汉典籍中还有许多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记载。宋卫湜之《礼记集说》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礼,皆灶在庙门外之东西面北上。’郑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礼器》云:‘灶者是老妇之祭’。”⑤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说法也见诸《仪礼·特牲馈食礼》、《五礼通考》等古书。汉郑玄撰《驳五经异义·灶神》驳斥灶神为火正之陈见:“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按古《周礼说》一条并见林公瞻《荆楚岁时记注》)。谨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同《周礼》。驳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灶陉,于礼乖也。”⑥由此看来,郑玄主张祭祀火神祝融于灶陉于礼不合,灶神当为老妇。不过郑玄的思想后来似乎有所变化,他在《驳五经异义补遗·灶》中说“灶神祝融是老妇”⑦。灶神为女性是国内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现象。我国鄂温克族认为灶神是位老妈妈;赫哲人敬称灶神为“佛架妈妈”;满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红袍的老妈妈。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司灶神灵大多为女性,如吉利亚克人的火婆婆,纳乃人、阿尔泰人的火妈妈,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这种灶神是女性的情况可能与妇女居家生活职能有密切关系。

东汉以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经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⑧这是说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神通广大,在人家中则为司命灶君,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并禀告天曹,决定凡人寿夭。种火老母这个神灵形象似乎将火神与先炊信仰糅合起来,并且职能有所变更,肩负司火、司饮食,督察每家每户之善恶祸福之双重职责。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不同名号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⑨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会》卷13则说:“灶神苏吉利,妻王氏,名搏颊。”⑩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禅灶神”条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广济历曰伏龙。《庄子》灶有髻。”⑾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书述及的灶神另有张单、张禅、苏吉利;又有姓氏不详,名隗、壤子者;还有伏龙之称法以及有发髻之形象者。其中,张单、张禅,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个人物,“单”、“禅”因为字形相近而讹误,现在民间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爷大多是张单。

至于民间传说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无忌成灶王,负心张郎变灶王,李姓负心郎变灶王,穷鬼懒汉张氏、姚瞎子、鸦片烟鬼成灶王等种种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就不加枚举。灶神之由来从火神、光明神逐渐演变成种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职责也由司饮食到掌控人间吉凶祸福。这些变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属性不断减弱,其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观念之多元化。这是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国百姓生产、生活实践发展的结果。

二、灶神职能

汉代以前,灶神的职责是“主饮食之事”,如郑玄《驳五经异义》称:“灶主饮食也”。⑿魏晋以后,灶神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经》所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⒀由此可见,灶神不单司人间饮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务是监察百姓之功过。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14所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⒁不过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计,与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样的。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15引《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⒂清代《太上感应篇》更是详列灶神监管的数百种罪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⒃。在《太上感应篇》中,灶神作为司命神的身份和职责非常具体、明确。从历代文献看,灶神的职能有个演变的过程,其司饮食之责渐渐淡化,其司祸福之责任不断强化,这种职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权”的神灵,真是让居家百姓又亲近又害怕。

百姓亲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奖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担心他上天言坏事,以致天帝降罪。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体现在祭灶风俗中。神州各地,祭品当中多用糖及酒,生动体现了人们麻醉、讨好灶神,期待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之心愿。雍正《陕西通志》卷45《时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绥镇志》)腊月二十四日,夜设糟馔、果酒,祀灶扫舍(《兴平县志》)。”⒄宋代河南开封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⒅元代安徽歙县人方回《桐江续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诗云:“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⒆人们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饼泥其口,企图灶神上天多说甜言蜜语,无法说恶言恶语。这种只言好事,不报恶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对子。人们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书》所收《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说:“吾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⒇道经造作者作如是说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愿。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许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迈《夷坚丁志》卷20《杨氏灶神》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杨氏,长子不肖,杨父将他赶出家门。这个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栖身,其时霜重月明,天寒地冻,藉草取暖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可是偏偏祸不单行,恍惚间,一只猛虎扑将过来,还有数伥跟从,欲加害于他。不肖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突然一阵劲风刮过,猛虎似乎被什么东西驱逐一般,仓惶逃掉,众伥也四下散走。这时灶王爷和土地公出现了,只听灶王爷斥责土地爷:“你多年来消受杨家的祭拜,今天却纵虎为暴,如果不是我及时召来神兵,杨家长子就遇害了。我是杨家灶君司命,你晓得吗?”土地谢罪告退。杨父得知详细经过后,父子和解。此后,杨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乡亲街坊开始相信,灶神能够救人于危难,会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驱赶猛虎,民间还流传灶神智斗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这恐怕也是人们亲近灶神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如果说以上这些故事带有传说性质,那么灶王药签对古时缺医少药的百姓来说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积极作用。巴蜀书社版《藏外道书》第4册《敬灶全书》收灶君内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这些方子吸纳中医智慧,有相当的科学依据。

三、安灶敬灶

灶君对百姓护佑有加,上天则言好事,下界则保平安。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实际上,中国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视。明胡广等纂《礼记大全》卷22《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 这说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祠灶经》一卷,正史注意收录《祠灶经》,说明祀灶风俗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颇大。到清代此惯例在上层社会中犹存,清乾隆《御制诗集》五集卷100《坤宁宫祀灶日作》称:“东厨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谨遵弗忽,普祈年谷顺成,民物康和,所为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江南app下载-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
    |

    灶神信仰刍探

    中国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2006年5期 黄永锋

    2013-08-1919:16:19

    |
    灶神信仰刍探
    |

    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民间,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来历,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灶神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之神。汉代以后,灶神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其主要职责不再是掌饮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户之寿夭祸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一、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宋王茂《野客丛书》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①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②炎帝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谓火焰上升。至于祝融,名重黎,高阳氏颛顼之后,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现在有人称火灾为“祝融之灾”,本此。关于黄帝,除了上述引文,明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黄帝作灶,死为灶神。”③黄帝之“黄”,《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④可见,黄帝原本是光明之神。无论火神,还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产生的崇拜。

    在秦汉典籍中还有许多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记载。宋卫湜之《礼记集说》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礼,皆灶在庙门外之东西面北上。’郑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礼器》云:‘灶者是老妇之祭’。”⑤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说法也见诸《仪礼·特牲馈食礼》、《五礼通考》等古书。汉郑玄撰《驳五经异义·灶神》驳斥灶神为火正之陈见:“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按古《周礼说》一条并见林公瞻《荆楚岁时记注》)。谨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同《周礼》。驳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灶陉,于礼乖也。”⑥由此看来,郑玄主张祭祀火神祝融于灶陉于礼不合,灶神当为老妇。不过郑玄的思想后来似乎有所变化,他在《驳五经异义补遗·灶》中说“灶神祝融是老妇”⑦。灶神为女性是国内外不少民族共有的现象。我国鄂温克族认为灶神是位老妈妈;赫哲人敬称灶神为“佛架妈妈”;满族的灶神是一位穿红袍的老妈妈。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司灶神灵大多为女性,如吉利亚克人的火婆婆,纳乃人、阿尔泰人的火妈妈,埃文克人的火外婆婆等。这种灶神是女性的情况可能与妇女居家生活职能有密切关系。

    东汉以后,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经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⑧这是说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神通广大,在人家中则为司命灶君,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并禀告天曹,决定凡人寿夭。种火老母这个神灵形象似乎将火神与先炊信仰糅合起来,并且职能有所变更,肩负司火、司饮食,督察每家每户之善恶祸福之双重职责。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不同名号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⑨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会》卷13则说:“灶神苏吉利,妻王氏,名搏颊。”⑩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禅灶神”条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广济历曰伏龙。《庄子》灶有髻。”⑾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书述及的灶神另有张单、张禅、苏吉利;又有姓氏不详,名隗、壤子者;还有伏龙之称法以及有发髻之形象者。其中,张单、张禅,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个人物,“单”、“禅”因为字形相近而讹误,现在民间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爷大多是张单。

    至于民间传说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无忌成灶王,负心张郎变灶王,李姓负心郎变灶王,穷鬼懒汉张氏、姚瞎子、鸦片烟鬼成灶王等种种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就不加枚举。灶神之由来从火神、光明神逐渐演变成种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职责也由司饮食到掌控人间吉凶祸福。这些变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属性不断减弱,其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观念之多元化。这是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国百姓生产、生活实践发展的结果。

    二、灶神职能

    汉代以前,灶神的职责是“主饮食之事”,如郑玄《驳五经异义》称:“灶主饮食也”。⑿魏晋以后,灶神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经》所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⒀由此可见,灶神不单司人间饮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务是监察百姓之功过。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14所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⒁不过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计,与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样的。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15引《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⒂清代《太上感应篇》更是详列灶神监管的数百种罪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⒃。在《太上感应篇》中,灶神作为司命神的身份和职责非常具体、明确。从历代文献看,灶神的职能有个演变的过程,其司饮食之责渐渐淡化,其司祸福之责任不断强化,这种职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权”的神灵,真是让居家百姓又亲近又害怕。

    百姓亲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奖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担心他上天言坏事,以致天帝降罪。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体现在祭灶风俗中。神州各地,祭品当中多用糖及酒,生动体现了人们麻醉、讨好灶神,期待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之心愿。雍正《陕西通志》卷45《时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绥镇志》)腊月二十四日,夜设糟馔、果酒,祀灶扫舍(《兴平县志》)。”⒄宋代河南开封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⒅元代安徽歙县人方回《桐江续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诗云:“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⒆人们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饼泥其口,企图灶神上天多说甜言蜜语,无法说恶言恶语。这种只言好事,不报恶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对子。人们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书》所收《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说:“吾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⒇道经造作者作如是说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愿。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许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迈《夷坚丁志》卷20《杨氏灶神》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杨氏,长子不肖,杨父将他赶出家门。这个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栖身,其时霜重月明,天寒地冻,藉草取暖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可是偏偏祸不单行,恍惚间,一只猛虎扑将过来,还有数伥跟从,欲加害于他。不肖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突然一阵劲风刮过,猛虎似乎被什么东西驱逐一般,仓惶逃掉,众伥也四下散走。这时灶王爷和土地公出现了,只听灶王爷斥责土地爷:“你多年来消受杨家的祭拜,今天却纵虎为暴,如果不是我及时召来神兵,杨家长子就遇害了。我是杨家灶君司命,你晓得吗?”土地谢罪告退。杨父得知详细经过后,父子和解。此后,杨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乡亲街坊开始相信,灶神能够救人于危难,会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驱赶猛虎,民间还流传灶神智斗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这恐怕也是人们亲近灶神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如果说以上这些故事带有传说性质,那么灶王药签对古时缺医少药的百姓来说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积极作用。巴蜀书社版《藏外道书》第4册《敬灶全书》收灶君内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这些方子吸纳中医智慧,有相当的科学依据。

    三、安灶敬灶

    灶君对百姓护佑有加,上天则言好事,下界则保平安。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实际上,中国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视。明胡广等纂《礼记大全》卷22《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 这说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祠灶经》一卷,正史注意收录《祠灶经》,说明祀灶风俗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颇大。到清代此惯例在上层社会中犹存,清乾隆《御制诗集》五集卷100《坤宁宫祀灶日作》称:“东厨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谨遵弗忽,普祈年谷顺成,民物康和,所为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江南娱乐在线登录账号
中国化方向
    Baidu
    map